•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財經 企管】 > 企管

    【ECK】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_周嶺


    作者: 周嶺
    出版社: 發光體
    ISBN: 9789869985581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299
    售價: 269
    商品數量:0
    商品編號: O_U102422351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已售完

    加到找書小幫手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B5H】第二人生_原價380_提姆.蓋斯特
    作者:提姆.蓋斯特
    售價:69
    【B64】世界第一流經營法則_塚本潔
    作者:塚本潔
    售價:129
    【B7X】First days of retirement : devotions to set a new pace_Mary Ha
    作者:MaryHarwellSayler
    售價:129
    【B7X】強い会社をつくりなさい_日文_小山昇
    作者:小山昇
    售價:229
    【B73】決勝數位金融新時代_洪國超(策劃)、陳鼎文(撰文)
    作者:洪國超(策劃)、陳鼎文(撰文)
    售價:89
    【B7U】玫琳凱領導奧秘_吉姆˙昂德伍德
    作者:吉姆˙昂德伍德
    售價:69
    【B7T】玫琳凱之道_玫琳凱艾施
    作者:玫琳凱艾施
    售價:129
    【B8Z】債券學習百科_羅耀宗
    作者:羅耀宗
    售價:69
    【B82】一個小動作打敗笨問題!_羅素.艾可夫
    作者:羅素.艾可夫
    售價:9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422351

    [代售商品編號] 101753200269

    [ISBN-13碼] 9789869985581

    [ISBN] 9869985580

    [作者] 周嶺

    [出版社] 發光體

    [出版日期] 2021/09/29

    [裝訂/規格] 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自序: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寫在前面:共同改變,一起前行

    一張圖,學習自我改變之路

    PART 1 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CH1 意識──一切問題的開端

    1-1人為什麼會焦慮?

    1-2重新認識你自己

    1-3得耐心者得天下

    CH2 潛意識──每個人生命中的彩蛋

    2-1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2-2憑感覺學習,潛意識CAN HELP

    CH3後設認知──人類的終極力量

    3-1人類獨有的隱形翅膀

    3-2成為自己思維的舵手

    PART 2 高手們與世界奮戰的「武器」

    CH4專注力──情緒和智慧的總和

    4-1情緒專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4-2學習專注:深度沉浸的重要性

    CH5 學習力──拚命努力學習就對嗎?

    5-1匹配:在舒適區邊緣遊走

    5-2深度:斜槓人都在用的深度學習

    5-3關聯:高手們的祕密武器

    5-4體系:輕鬆建立個人認知體系

    5-5打卡:為學習打卡打不出未來

    5-6回饋:激發出學習動機的祕技

    5-7休息:你沒成功,可能是過度努力

    CH6 行動力──沒有行動一切白搭

    6-1清晰:一個觀念,重構你的行動力

    6-2傻瓜:世界會獎勵那些不計得失的「傻瓜」

    6-3行動: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辦?

    CH7 情緒力──換個角度想,不再壞情緒

    7-1認知頻寬:克服匱乏心理,釋放認知容量

    7-2單一視角:你用什麼角度看世界?

    7-3遊戲心態:讓情緒力和注意力自由

    CH8 習慣力──助你成長的五件事

    8-1早起:不用鬧鐘,養成早起習慣

    8-2冥想:成功名人的隱藏賽道

    8-3閱讀:如何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

    8-4寫作:用自己的話「輸出」知識

    8-5運動:靈魂想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結語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察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看不見平輩背影、眼見後輩超車,什麼才是一流人的學習秘技?

    ── 16 個關鍵字,破解人生四大迷惘

    自我升級,無須外掛,從重啟認知設定開始。

    幫助你徹底走出焦慮與茫然,擺脫錯用的努力。

    閱讀本書幫助你 ──

    ★一次解開:明明很努力,卻一事無成的困惑。

    ★一張圖解:渾沌人走向一流人的認知覺醒之路。
    周嶺

    一位心智探索者。

    在個人改變和成長的路上,廣泛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成為一位心智探索者與實踐者。

    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文章有知識、有深度,又易懂,常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

    相信每一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同樣的困惑,希望本書成為成長領域的一個顯著地標,為更多希望成長的迷茫者指路。

    「願本書照亮你的心智世界,成為你前行路上的燈塔,也願更多的人能發現本書,共同覺醒,一起前行。」~周嶺
    【自序】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趕上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的跨越發展期,科技進步,物資豐富,萬物互聯。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而且這些都可以透過基因或基金傳給下一代。但無論科技多麼發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所有習性、習慣、模式也是從人性的初始狀態開始發展,你、我、父母和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人能夠直接跨越此一階段。不少人的初始狀態是渾沌的,他們追求簡單、輕鬆、舒適、確定,這種天性支配著他們,成為他們喜怒哀樂的生理起點,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數人對此知之甚少。

    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一個明明「醒著的睡著的人」。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醒著」和「睡著」,這兩者顯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這個邏輯錯誤之前,你不妨先隨我一起看看我們的人生軌跡,或許你會同意我的說法。

    如果不意外,大多數人的成長不外乎求學、工作、結婚,這樣的標準流程。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會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不諳世事的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具體該怎麼做,但有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青春無敵嘛!

    然而,現實總是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在這份信心陪伴了多年之後,大多數人發現自己並沒有變得特別,而是在不斷服從社會規則和應對生活煩惱,開始隨波逐流: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遊戲打遊戲;沒有多少壓力,也沒有多少動力;覺得反正日子還過得去,希望也還在心裡,偶爾掙扎吶喊一聲,就繼續做著短視的選擇,沉溺於眼前的安逸。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渾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構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方法、途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最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序: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目錄

    寫在前面:共同改變,一起前行

    一張圖,學習自我改變之路

    PART 1 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CH1 意識──一切問題的開端

    1-1人為什麼會焦慮?

    1-2重新認識你自己

    1-3得耐心者得天下

    CH2 潛意識──每個人生命中的彩蛋

    2-1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2-2憑感覺學習,潛意識CAN HELP

    CH3後設認知──人類的終極力量

    3-1人類獨有的隱形翅膀

    3-2成為自己思維的舵手

    PART 2 高手們與世界奮戰的「武器」

    CH4專注力──情緒和智慧的總和

    4-1情緒專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4-2學習專注:深度沉浸的重要性

    CH5 學習力──拚命努力學習就對嗎?

    5-1匹配:在舒適區邊緣遊走

    5-2深度:斜槓人都在用的深度學習

    5-3關聯:高手們的祕密武器

    5-4體系:輕鬆建立個人認知體系

    5-5打卡:為學習打卡打不出未來

    5-6回饋:激發出學習動機的祕技

    5-7休息:你沒成功,可能是過度努力

    CH6 行動力──沒有行動一切白搭

    6-1清晰:一個觀念,重構你的行動力

    6-2傻瓜:世界會獎勵那些不計得失的「傻瓜」

    6-3行動: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麼辦?

    CH7 情緒力──換個角度想,不再壞情緒

    7-1認知頻寬:克服匱乏心理,釋放認知容量

    7-2單一視角:你用什麼角度看世界?

    7-3遊戲心態:讓情緒力和注意力自由

    CH8 習慣力──助你成長的五件事

    8-1早起:不用鬧鐘,養成早起習慣

    8-2冥想:成功名人的隱藏賽道

    8-3閱讀:如何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

    8-4寫作:用自己的話「輸出」知識

    8-5運動:靈魂想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結語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察
    避難就易又急於求成進化之手還未來得及完全改造我們,這些在遠古社會具有生存優勢的天性,在現代社會反而成為阻礙,甚至可以說,我們當前所遇到的,幾乎所有的成長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的天性上,不過在現代社會,更加貼切的說法是避難就易和急於求成。避難就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喜歡在核心區域周邊打轉,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急於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所以,一切都明朗了。我們做不成事,並不是因為願望不夠強烈,也不是因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默認天性太過強大。例如:我們明知道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彷彿背後有人總是慫恿著再吃最後一口;我們明知道沉迷手機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無法從上面挪開……每次理智腦與本能腦、情緒腦對抗的時候,敗下陣來的總是理智腦,甚至有時候它還沒來得及啟動,身體就已經被本能和欲望「挾持」了。為了更容易理解,我們可以把大腦視為一家公司。本能腦和情緒腦是公司裡的員工,一個工作資歷深,一個精力旺盛,但他們都沒什麼能力,也沒什麼事業心,只在乎眼前的舒適與安逸,而理智腦則是這家公司的經理,他富有遠見且位居高位,但因為太年輕,所以威信不足,做出的決策經常被兩位老員工藐視。這樣的大腦構造導致我們總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惡性循環中,例如:明知道讀書重要,轉身卻掏出了手機;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兩天就沒下文;

    明知道要事優先,卻成天圍繞瑣事打轉……不僅如此,一旦老員工掌控了公司,他們還會經常迫使經理為他們糟糕的選擇做出合理解釋——誰讓你那麼聰明,那你說說為什麼我這麼做是正確的!而弱小的經理也只好乖乖就範。反正這時間也看不了幾頁書,不如玩個遊戲放鬆一下。

    不吃飽飯,哪有力氣減肥?

    今天先玩,明天一定加倍學習,把今天浪費的時間補上……只有這樣,整個公司看起來才和諧,大家在一起才不會尷尬。事實上,理智腦很少有主見,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這正是人類被稱作「自我解釋的動物」的原因。成長是克服天性的過程人,生來渾沌。根本原因在於出生時我們的理智腦太過薄弱,無力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壓制與掌控,而覺醒和成長就是讓理智腦盡快變強,以克服天性。誰在這方面主動,就能在現代社會中占有更大的生存優勢,因為理智腦發達的人更能:√ 立足長遠,主動走出舒適區;

    √ 為潛在的風險克制自己,為可能的收益延遲滿足;

    √ 保持耐心,堅持做那些短期內看不到效果的「無用之事」;

    √ 抵制誘惑,面對舒適和娛樂時,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選擇……普通人只能靠天性和感覺野蠻生長,能不能踏上主動覺醒和科學成長的道路全看運氣。好消息是,你現在已經知道了這個祕密;更好的消息是,只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持續練習,你就能讓自己的理智腦加速變強,因為大腦和肌肉一樣,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如果我們習慣感情用事、不假思索,那麼感性思維就會占據主導;而若是習慣經常思考、時常反思,那麼理性思維便會占上風。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想要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因為單純的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識可以讓我們輕鬆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至於具體如何改變,我會在後文再說明。需要提醒的是,讓理智腦變強大並不意味著要抹殺本能腦和情緒腦,事實上也做不到,它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換個角度看,也沒有必要抹殺,因為本能腦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情緒腦強大的行動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只要深入了解、循循善誘,就能為己所用,甚至這些力量還是成就我們的關鍵。同樣的,讓理智腦變強也不是為了對抗或取代本能腦和情緒腦,因為用力量去對抗無異於用一方的短處去挑戰另一方的強項,肯定不會有結果。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感到痛苦,就是因為他們總是用意志力去對抗本能和情緒,最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卻沒什麼成效。

    為了避開這種誤區,我們一定要記住:理智腦不是直接工作的,工作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們的「力氣」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而不是直接取代它們。就像我們大腦裡的那位經理,他的職責既不是開除兩位員工,也不是與之對抗,更不是親自上陣、包攬一切,而是學習知識,提升認知,運用策略,對兩位老員工既尊重、包容又巧妙驅動,通過各種辦法讓他們開開心心的工作,最終使大腦這個「公司」團結和諧,欣欣向榮。

    【試閱02】早起:不用鬧鐘,養成早起習慣(節錄)算算,至今我已經過了四年的早起生活,雖然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夢想,但也不是鬧鐘,我是在完全獨立的情況下自然養成了早起的習慣。這段期間看著五花八門的早起團、打卡團,各類早起課、監督群,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或許對想要養成早起習慣的人有所幫助。我的早起之路堅持早起為我創造大量的可支配時間,生活狀態也發生巨大的改變,而且生理健康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甚至變得更好了。時間回到四年前,我和很多人一樣習慣熬夜,每天不過十二點是不會準備睡覺的。睡前我通常都盯著手機螢幕,直到實在無法支撐才睡去。那時我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不太好,早上起來迷迷糊糊的,白天也顯得無精打采。雖然我知道這種生活習慣不好,但實在是沒有多餘心力去對抗惰性。我總是想,這些名人可不一般,我怎麼可能和他們一樣呢?早起,在當時的我眼中,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看看就罷了。如果有人跑來告訴我:如何用多個鬧鐘、如何早起打卡、如何相互監督……我一定無動於衷,我知道這種純粹消耗意志力的作法會很痛苦,多半也不會成功。直到我看到日本作家中島孝志寫的《四點起床:最養生和高效的時間管理》 這本書。大概是因為「四點起床」讓我覺得有些誇張,於是產生一探究竟的興趣,結果書中的四個觀點讓我耳目一新。觀點一: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把全天分成三個八小時。

    第一個八小時:四點至十二點,用於完成過去的工作(或完成我們一天正常的工作);

    第二個八小時:十二點到二十點,用來準備接下來的工作(也可視為多出一個工作日);

    第三個八小時:二十點到隔日四點:休息(還是八小時沒變)。每天四點起床,就相當於多出一個工作日,並且睡眠時間沒有減少。雖然這種說法經不起仔細推敲,但表面的好處還是讓人有點心動,畢竟只要改變起床時間,就能得到更多的時間,也沒什麼損失。觀點二:有關睡眠的腦科學理論。

    書中提到芝加哥大學的納撒尼爾.克萊特曼與威廉.德曼教授在實驗中發現,人的眼球會在睡覺的時候來回運動,根據這個運動規律發現了快速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 sleep),之後則是深層、難叫醒的非快速動眼期(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健康的成年人睡覺時大多是一.五小時快速動眼期、1.5小時非快速動眼期,兩種模式不斷替換,並且在最初的兩個單位時間內,也就是睡著之後的前三個小時內,會進行高質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動眼期等於熟睡),之後則是淺層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的組合。根據這個規律,人在睡眠後的三小時、四.五小時、六小時、七.五小時這幾個時間點醒來,就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我對早起的實踐就是從對這個理論的神奇體驗開始。看完書那天晚上,我大約晚上十一點入睡,淩晨微醒,一看手錶剛好是淩晨兩點,之後又醒了一次,大概是在三點半到四點之間,相當吻合上述睡眠規律,這讓我非常驚訝。知道這個規律後,我對睡覺的感知突然變得敏銳,所以在那些時間點都能醒過來。回想以前,我也曾在半夜有過那種甦醒的感覺,但並不知道是睡眠周期結束了,於是就又翻身再睡了。知道這一規律後,我連續試了幾天,時間上基本相同。這個理論讓我明白,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睡了很久,但醒來還是精神委靡,原因就是醒來的時機不在睡眠的時間點上,而是在睡眠週期中。觀點三:放棄鬧鐘。

    中島孝志說:「鬧鐘不會照顧你的睡眠周期,時間一到,就會把手伸進你的腦子裡,讓你的腦子發生一場大地震,潛意識會被攪得一團糟。因為你是被鬧鐘吵醒的,大腦深處其實還睡著,所以明明睡了八小時,可是總覺得沒睡飽,整個人昏昏沉沉的。」我也不喜歡被鬧鐘叫醒的感覺,和自然醒來相比,被鬧鐘叫醒後,我的精神狀態會差很多,起床的痛苦感很大程度源自這裡,於是我果斷的放棄了鬧鐘。現在很多早起課都告訴學員要多準備幾個鬧鐘,床頭放一個、洗手間放一個、客廳放一個,設好時間間隔,音量要一個比一個大……利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強迫自己早起,我覺得實在是一種摧殘,這樣的早起反而帶來痛苦的體驗。而當我有了感知睡眠時間點的能力和習慣後(大約用了兩週),根本不用擔心醒不過來或錯過正常的起床時間,這個生物時鐘非常準。

    還有,放棄鬧鐘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會影響到家人或室友的休息,這樣更容易獲得他們的支持。觀點四:抓住大腦工作的高峰期。

    人體從凌晨開始分泌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醇,這兩種可以讓人保持精力充沛的荷爾蒙,分泌高峰期正好是早上七點左右,此時,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人體進食後,能量也會在一小時後轉變為葡萄糖,輸送到大腦,人的記憶力、理解力就會提高,大腦的運轉速度會迎來高峰,直到四小時後才降到谷底。所以人們要順應規律,抓住效率高峰期,把最困難的工作放在這個時間段完成,就能事半功倍。另外,正常吃早餐的人,上午的工作效率更高(午飯後的效率高峰期在十四點至十六點間出現)。正是以上四個觀點,讓我幾乎無痛踏上了早起之路,盡情體驗早起帶來的改變,直到現在,從未間斷。這大概也是一次典型的認知驅動體驗,一旦認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動時就不再需要靠意志力來硬撐了。

    【試閱03】閱讀:如何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節錄)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通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情緒決定」,像是看到人家健身、攝影、畫畫時,自己的腎上腺素開始飆升,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第二個是「理智決定」,同樣想要一樣東西的情況,但已經想好了為什麼要做、怎樣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問題。習慣做「情緒決定」的人,凡事傾向於半途而廢;而善於做「理智決定」的人,則更容易讓想法變成現實。讀書這件事也是如此。當人們開始厭惡現狀,期望變得更好時,第一件想做的事通常是讀書。很多智者都嗜書如命,書本給了他們不一樣的世界,但不管怎樣,多讀書肯定是好的。這種僅憑藉強烈的願望所做出的決定,就屬於情緒決定。一想到讀書能讓人變好,人生的希望似乎就在自己眼前,於是我們抑制不住的看看名人的書單,然後立即上網或書店瘋狂購書。我們把書從書架上取下或在網錄書店點下付款按鈕的一瞬間,那種快感簡直無與倫比——似乎只要擁有這些書,這些知識就變成自己的,但等到翻開書時,就興趣全無了。深奧的理論、抽象的邏輯、枯燥的案例、黑白的色調……閱讀體驗和想像中相差十萬八千里,還不如滑手機來得輕鬆有趣。過沒幾天,書就再也翻不動了,原先看起來欣喜若狂,現在看起來面目可憎。讓我猜猜,許多人的書櫃裡都有不少沒有拆封或蒙上灰塵的書吧?另一群人稍微好點,他們堅持閱讀的習慣,並且讀得極多極快,一年讀上百本書,真的是「嗜書如命」,但唯獨不能讓他們滿意的是,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任何改變,甚至腦子更亂了。讀書這件事雖然好,但陷阱不少,不是想讀就能讀。很多時候我們都處於「假讀書」的狀態,並且沒有意識到這是由低層次的「情緒決定」所引起。如果你正好有這類困擾,不妨隨我一起做個「理智決定」,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閱讀,是與作者的對話過程「如何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未來學家凱文.凱利以自己的經歷作為回答,他有位朋友想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卻沒有任何經驗,該怎麼辦呢?這位朋友就跑去參加領域內的各種行業會議,現場聆聽專家分享,會後抓住機會和專家交流、請教。花了三年左右的時間,這位朋友幾乎和這個領域內最頂尖的專家都交流過一遍。透過不停學習、累積,他開始慢慢「輸出」自己的觀點,起初多是綜合各家觀點所得出,後來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見解。三年後,這位朋友也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大家開始付費邀請他去論壇演講。總歸起來就是一句話:想要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那個行業的專家交流,直接向他們請教——這大概是最高級的成長策略了。但現實是,普通人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和資源。那該怎麼辦?閱讀。書籍是傳承思想的最好媒介,各家思想都能透過書中找到,只要選書得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找到行業裡頂尖的思想。這些思想透過書籍被清晰無誤的記錄下來,簡潔精練,甚至還經過上百年時間的沉澱和檢驗,而你只要花上幾百元就可以直接獲得。從這個角度看,讀書不再是掃視白紙黑字的重複動作,每讀一本書實際上就是在進行一次名人訪談,就是在和頂尖高手交流對談。既不用千里跋涉花上巨額車資,也不用考慮時間限制,更不用擔心對方缺乏耐心。只要你願意,隨時都能接觸得到。還有比這更舒服的事情嗎?所以,我認為,讀書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獲取最高級的成長策略,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甚至文字還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與千百年前的頂尖思想家交流。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成為束縛,這可是無法輕易擁有的能量,但閱讀都能夠幫助我們獲得。不讀書,只能想自己的所見所聞,而讀書、持續的讀書、持續的讀好書,則相當於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處在同一個朋友圈。細心的話,你還會發現幾乎所有書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選擇、決策的過程。看多了之後,就能借助他們高明的視角來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不就是各種選擇的結果嗎?所以閱讀改變命運,就是從改變我們的認知和選擇開始的。看到這裡,再看看你身邊的書,你還覺得它僅僅是本書而已嗎?

    【試閱04】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節錄)人生就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我們比拚的不僅僅是成長的速度,還有成長的模式。在這條賽道上,領先的群體都有意無意的做著同一件事:消除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機器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答案是:機器人沒有潛意識。機器人的每一個動作,包括轉動「身軀」、彎曲「手指」、提高「說話」的音量等,在其「大腦」中都由精確的數值控制,一旦斷電,就會停止運作。但人不同,若是暈厥、失去了意識,雖然會癱倒在地,但心跳、呼吸、消化等功能並不會立即停止,因為它們受潛意識控制,除非物理死亡,否則潛意識永遠不會消失。如果和機器人一樣,用數值控制每一塊肌肉、調節每一種激素、處理每一個神經信號,那麼人根本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是舉手投足這種看似簡單的動作,大腦要處理都是海量的訊息。為了生存,進化之手巧妙的採用了意識分層的手段,讓潛意識負責生理系統,讓意識負責社會系統,如此分工,意識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複雜的社會活動。這就是「進化」的力量。然而進化是一把雙面刃,意識分層帶給人類極大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副作用——模糊。因為處理各種訊息的速度不對等,意識很難介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卻能輕易左右意識,所以人們總是做著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想去學習,結果轉身就滑起手機;明明知道有些擔心毫無意義,卻總是忍不住陷入焦慮……就像身後有個影子,它能影響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回頭看去一片模糊。這種「模糊」讓人心生迷茫和恐懼,而迷茫和恐懼又使得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動遭遇各種困擾,繼而影響人生的方向。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渾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學習知識,消除認知模糊人的認知能力必須要從零開始累積,但潛意識卻一直存在,所以我們必須終身學習,一旦掌握的工具越多,認知能力越強,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強。正如你知道了「後設認知」。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傅來福(J.H. Flavell)在一九六七年首先使用「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認為是個人對認知活動的理解、意識與監控的歷程,也就是「認知的認知」。就知道了該如何反觀自己;知道了「刻意練習」,就明白了如何精進自己;知道了「運動改造大腦」,就清楚了如何激發自己的運動熱情……領域內的菁英無不是比其他人了解的知識更多,他們的盲區更小,認知更清晰,因而也更有影響力。不幸的是,人類天生不喜歡學習和思考,因為這類事極其耗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務是生存,於是基因自我設計的第一原則是節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會被視為是對生存的威脅。而潛意識沒有思維,只有本能,所以它會努力讓身體走低能耗路線,誘導我們娛樂、享受;也就是說,本能通常都是阻礙學習的,而人若不學習,又無力克服本能,這個惡性循環使我們在人生一開始就會陷入渾沌,若非外力壓迫或牽引,我們往往很難跳出。所幸,時代的發展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主動進入反本能成長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有意思的是,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一致,這幾乎成了這個世界上所有能人共同遵守的學習法則,這類例子能舉出很多,比如:《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一書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思考力的本質就是「丟棄所有已經消化的資訊,讓問題的核心浮出水面」;《刻意練習》中的核心方法論是:不要重複練習已經會的,要不斷尋找那些稍有難度的部分;《原則》一書的作者瑞.達利歐羅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則,用以清晰的指導自己行事;《超越感覺》一書告訴我們,想擁有清晰的邏輯,就堅持一點:凡事不要憑模糊的感覺判斷,要尋找清晰的證據。種種現象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斷明確核心困難和心得感悟,並專注於此。而現實中,很少有人能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人們總是習慣在模糊區打轉,在舒適區兜圈子,重複做已經能掌握的事情,對真正的困難視而不見,這背後都是潛意識在操控——因為基因認為這樣做耗能更低。優秀的人則傾向於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學霸」的祕訣就在他們自製的訂正本上,他們願意花更多時間確認錯誤,並集中精力攻克。而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更喜歡勤奮的重複已經掌握的部分,對真正的困難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能夠搪塞過去,結果模糊點越積越多,以致無力應付。不難發現,「學霸」和普通同學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勤奮的程度上,還體現在努力的模式上:誰更願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製造清晰。消除模糊之於學習和認知的意義,不可不察。拆解煩惱,消除情緒模糊

    認知模糊來自內部,情緒模糊則來自外界。人們每天都會面臨各種煩惱,但多數人習慣被動承受,少有人樂於主動面對。德國當代系統心理學大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曾描述過人們對煩惱的態度:「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這個說法相當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動腦,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種微妙的關係,而承受痛苦則只需陷在那裡不動。雖然被動的承受痛苦也會耗費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響下,人類就是不喜歡主動耗能,所以美團創辦人王興有句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然而迴避痛苦並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裡變得難以解決。這感覺就像聽見池塘中「無數隻青蛙」的叫聲,讓人心煩透頂,等到實在忍不住了、跑去一探究竟時,卻發現其實池塘裡只有寥寥幾隻青蛙。真正的困難總比想像的要小很多。人們拖延、糾結、畏懼、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內心的想法變得模糊。就像在三千公尺田徑比賽開始前,不知名的恐懼會讓人緊張得全身發抖,等到一旦開跑、不得不與這種恐懼正面交鋒時,就會發現三千公尺也不過如此而已。如果我們再積極一點,學會從一開始就主動正視它、拆解它、看清它,或許那種緊張就不會困擾自己,甚至能更從容的「享受」比賽。但有些事一進入潛意識,就很難消除,比如童年的不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