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家庭 親子】 > 家庭/親子

    【DA3】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_邱淳孝


    作者: 邱淳孝
    出版社: 四塊玉文創
    ISBN: 9789869576581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99
    售價: 6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015126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HHF】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_蘇.克萊伯德
    作者:蘇.克萊伯德
    售價:169
    【HHT】100個遊戲玩出孩子的大能力_呂宗昕
    作者:呂宗昕
    售價:79
    【HHS】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_何善欣
    作者:何善欣
    售價:189
    【HHS】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_傑佛瑞.伯
    作者:傑佛瑞.伯
    售價:49
    【HJH】有效導正孩子50種壞習慣_許育成
    作者:許育成
    售價:49
    【HJG】理想的簡單生活_多明妮克.洛羅
    作者:多明妮克.洛羅
    售價:129
    【HJF】如何教寶寶說英語_七田真, 王蘊潔
    作者:七田真,王蘊潔
    售價:69
    【HJE】做孩子心中的小太陽_王理書
    作者:王理書
    售價:89
    【HJD】歡迎來到岩井家_易哲理, 紀伊國屋書
    作者:易哲理,紀伊國屋書
    售價:49
    【HG8】其實你不懂我的心_張鴻玉
    作者:張鴻玉
    售價:149
    【HJM】跟運動教練教出專注不放棄的孩子_中野.詹姆士.修一
    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
    售價:129
    【HJS】教養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_若松亞紀
    作者:若松亞紀
    售價:199
    【J3J】1-3歲幼兒全腦遊戲125_傑琪‧席柏格
    作者:傑琪‧席柏格
    售價:11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015126

    [ISBN-13碼] 9789869576581

    [ISBN] 9869576583

    [作者] 邱淳孝

    [出版社] 四塊玉文創

    [出版日期] 2018/03/07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

    想要了解孩子,

    就必須重新認識自己

    讓我們一起重回孩提時代,

    找回愛的能力,

    身為父母不再只是一種責任,

    更是一種享受

    享受與孩子攜手共度的每一步旅程……

    這是一本獻給新世代父母的教養書,

    最符合人性且最實用的親子溝通方式,

    送給每一個孩子,也送給曾是孩子的每一位大人。

    親子教養這門功課上,父母要做的事情

    不只在「覺察」孩子的思考行為是否得當,

    更不在「如何整治」孩子,

    而是身為父母,怎麼「站穩自己的腳步」。

    理解孩子表面行為背後的困境與目的,

    才能「對症下藥」,找到對孩子及家庭最好的溝通法。

    本書特色

    ◎引領父母聽、懂孩子的心情

    當孩子表現不能盡如人意時,與其花力氣「找原因」,還不如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及需求」,才能更柔軟地貼近孩子的心。

    ◎借鏡實例,協助讀者更立體、清楚了解狀況

    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作者會以親身經歷,介紹具體的作法與技巧,協助父母們清楚了解狀況及技巧運用。

    ◎讀通這本書,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

    作者藉由自己學習心理諮商,後來更擔任諮商師的歷程及經驗,分享父母如何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理解孩子的脈絡,讀通內容,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

    邱淳孝



    為《情緒勒索》所屬心曦團隊諮商心理師,中崙諮商中心、楊孟達身心科診所兼任兼任心理師,曾經擔任成德國中、陽明高中專輔教師,及台大心輔中心、開平餐飲學校、喬治商職、天使心……等輔導員,現為失戀花園作者。

    曾接受家族治療(若水學堂)、完形治療、心理劇、阿德勒、李侖存在主義無結構團體治療等訓練,專長家庭治療、親子教養、存在主義無結構團體、性別議題、同志議題及自我成長、情緒困擾。並應邀以「家族治療及阿德勒取向——應用於親子教養(情緒困擾、提升自主等)」為題,舉辦演講活動。
    專業推薦

    天才領袖親子教育集團執行長-王宏哲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親子教育家-李崇建

    2016TEDxTaipei講者-余懷瑾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

    「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作者-洪美鈴

    資深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陳鴻彬

    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推薦序】

    一起努力,看到自己與孩子的「夠好」

    這個年代,當父母是很辛苦的

    有一次,我到附近的公園運動時,看到了一個畫面:

    一個三歲大的孩子,在公園的椅子上站著,他不停哭叫,兩手張開,朝向站在她對面的媽媽,大哭著說:「抱抱、抱抱,媽媽抱抱!」站在對面的媽媽,看起來非常生氣,撥開他的手,很大聲的說:「不要!你哭什麼哭!做錯事還哭!你給我閉嘴!」

    小孩聽到媽媽這麼說,哭叫得更加大聲,不停地說:「媽媽,我要抱抱,媽媽!」然後,他張著手,一直要著媽媽的擁抱。

    小孩的哭喊,以及媽媽生氣而痛苦的臉,令我印象深刻,事隔多年,仍然清楚地在我的腦海裡。

    如何讓孩子不要哭鬧?如何更理解孩子?還有,在孩子失控時,我們要如何不失控,才不會變成糟糕的父母?

    這或許,是許多父母面對教養孩子的困難。

    在我們這個年代,當父母是很辛苦的。

    以前的年代,不特別強調如何教養孩子,也沒有太多親職教養的知識;上一代的父母,用吼叫、用處罰、用權威,很多時候,就可以讓孩子閉嘴聽話,達到父母的目的。

    不過,這種權威管教的結果,造成了許多孩子的傷痕。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決定不想讓小孩重複自己的苦痛,因此不願意再用同樣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小孩;同時,各種親子教養知識觸手可及,於是,我們不嫌資訊少,而是資訊太多。

    要當一個好父母似乎要做到很多事:要體貼孩子的心情,但是又要幫孩子建立規矩、責任感、判斷力……身為父母,突然變得很不容易。

    好似,到處都有各種資訊,提醒我們:「你可能是不夠好的父母」。

    淳孝的這本書,體貼了這樣的父母的心情。

    面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法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書中的主軸是親子教養,對於許多理論、實務方法都相當嫻熟的淳孝,用溫暖而清楚的文字,說明關於父母親職教養的基礎概念,並分享許多簡單可執行的教養方法。雖然書中使用大量的理論做為立基,但在淳孝清楚地說明中,使得這些理論不再艱澀難懂,而讓人覺得容易理解與靠近。

    更重要的是:淳孝除了說明親職教養的理論與方法外,也不停提醒父母在重視親子教養的同時,更需要照顧與理解自己的情緒。唯有能夠理解、尊重與接納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的情緒與困難時,我們才能有更多的理解與接納,也才有機會做到尊重與包容。

    畢竟,能理解到自己的困難,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父母,也才有能力去理解與包容孩子的困難,並且能夠允許孩子有犯錯或發脾氣的空間。

    身為父母,我們能允許自己有時「不夠好」,也才能相信自己「夠好」;那時,我們也才有能力,看到孩子的「夠好」。

    淳孝一直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心理師,他的才華、努力與面對孩子的柔軟,在這本書中展現無遺。《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涵蓋了面對孩子不同階段的父母,可能會遇到的教養問題與困難,並且提供許多可執行的解法。因此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有關親子教養的實用工具書。

    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每位,想更了解自己與孩子的父母。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也陪伴著我自己

    小時候的孤獨印象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母非常的忙碌,印象中,幾乎都是低著頭在工作。而在我身邊的,幾乎都是那些照顧我的不同「阿姨」的身影。

    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阿姨,對我很好。但在我那個小小的心靈裡,可以清楚知道,阿姨「只是」來照顧我的:他們買東西給我吃、接我上下學,但不會跟我聊聊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或者太在意我的開心或難過。

    那時的我,非常孤單,但我並不知道。

    印象中有一次颱風夜,我在爸媽的房間裡自己跟自己玩耍,我的媽媽打電話給我,並問我:「你自己一個人在家,會不會害怕?」我一派輕鬆地說:「不會啊。」而心裡想的是:「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的,有什麼好害怕的?」

    但當我回答後,電話另一頭傳來的,卻是一陣沉默。現在長大回想起來,或許那時媽媽,也懊惱且自責著那個不能陪伴我的自己,但卻無話可說。

    小時候的我,常被說「好乖」,我不懂那個「乖」是什麼?只是覺得,對這個世界沒有抱持著太多的期待。而我也時常感覺到「孤獨」,因為我不知道我的爸媽,他們會不會一直都在。而我那寂寞的心,又可以被誰理解?

    大學的心理諮商,「練習」找回感覺

    這樣孤單且寂寞的我,長大之後,跟身邊人的互動及關係總是「淡淡」的。大家基本上不會太討厭我,也會覺得我很好相處,但是要靠近我多一點點時,就好像碰到了一個透明的薄膜,無法再接近了。

    我曾經因為這種關係,而感覺到苦惱。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夠跟別人更靠近。

    因為在我的經驗中,幾乎沒有被好好靠近的經驗。

    在我念了心理諮商之後,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做復健的病人,開始「練習」找回我的感覺,找回自己跟其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我開始「練習」去靠近我身邊的人,開始「練習」跟別人講心事,「練習」去表達感覺、去哭、去笑、去生氣。慢慢地,我感覺自己,一點一滴地,活了過來。

    而這樣子的一個寂寞的「我」,在我姐姐的小孩出生之後,在我第一次變成了「舅舅」的時候,有些事情開始變得不太一樣……。

    變成「舅舅」,感受被需要的關係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我跟我外甥的互動:那時外甥大概兩歲左右,我正從我的老家台南吃完最後一頓晚飯,準備搭車回台北。

    當時我姐姐與姐夫幾乎全天候地待在孩子身邊,孩子還沒有太多「分離」的經驗。所以當我告知外甥,我要回台北的時候。孩子原本開心的神情,突然變得好難過、好難過。接著從抽泣變成了大哭。一邊哭著,一邊喊著:「舅舅…。」雖然話講得很不清楚,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孩子希望我可以留下來陪他的渴望。

    孩子的眼淚好像滴在我的心上,一方面讓我看得好心疼,但也因為那如此真誠、直接的眼淚,讓我感受到我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原來我對一個孩子而言,竟然可以如此重要。」

    而這種被在意的感覺,讓我那片原本麻痺、乾涸的心土,開始有了溫度,開始流動、活化了起來。

    從那次的經驗之後,我發現跟孩子相處時,我感覺到孩子總會提醒我很多那些我早已遺忘許久的事:

    他們提醒我慢下來,去看看天空的雲、地上的螞蟻;他們提醒我,可以不用害怕別人的眼光,只因為聽到一首喜歡的歌,就開始隨意地扭動身體,隨著音樂舞蹈;他們提醒我,可以毫不保留地表達在那個當下最完整的情緒,可以因為現在肚子餓或難過,而用撼動天地的力氣大哭,但又在下一秒鐘,因為有人的照顧與陪伴,發自內心地笑著。

    他們好自由。看著他們,也懷念著在我身上,曾經有過的這些自由。

    研究所的系統化理論,更理解孩子的心

    在跟外甥開始慢慢培養感情的同一時間,我也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跟著曾端真老師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曾端真老師透過理論,以及跟小孫女互動時的故事,教我們:「用孩子的眼、孩子的耳、孩子的心,去認識孩子的世界。」怎麼樣打從心底地去尊重並欣賞一個生命,讓一個孩子可以自主、自律、自由,同時能擁有挺得住挫折且面對困難的勇氣。

    再接下來幾年,我讓自己在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學等,不同年齡層的學校、場域工作與學習。我喜歡聽孩子說話,也喜歡聽父母說話。

    我跟著趙文滔老師學習家族治療好幾年的經驗,幫助我更能夠去看見,一個家庭,如何影響孩子,又如何被孩子影響著。讓我能夠用一個更「系統、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狀況。

    我也跟著曹中瑋老師學習完形治療,增進我對情緒的敏感度;而心理劇的訓練,也讓我可以更自在地從父母/老師的位置,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去理解孩子的脈絡。

    帶著這些經驗,當我回到跟孩子的互動,我常常能體會到,自己對孩子的進退應對是很得心應手的。我深刻地體會到阿德勒所說的:「一個有行為問題的孩子,背後其實是個缺乏愛、充滿挫折、缺乏練習的孩子。」

    學習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我能夠跟孩子處得好,常常是因為,我能看見孩子的脆弱、孩子的需要,且總是能夠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記得有一次我看見旁邊有兩個孩子在拌嘴,我自然地脫口而出說:「他們吵架的樣子真是可愛啊!」我常常在孩子難過、或生氣、或任性的時候,欣賞起他們自由的樣子。這份欣賞讓我不會過度地承擔孩子的情緒責任,也能夠很快地知道,我該怎麼跟孩子接觸、幫忙孩子。

    長期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感觸是,我在陪伴著孩子,試著去理解孩子、聽懂孩子時,其實「我」才是被孩子陪伴到的那一個人。他們是我的鏡子,是我人生的導師。

    當我看見他們對我總是能夠真誠的流淚、生氣、耍賴,讓我感覺我是被他們信賴的;當我對他們的態度有一點點的不同,他們會馬上回饋給我,讓我知道我做對了;當我真的好好地去聽懂他們心裡面的話的時候,我也感覺,自己小時候那個「孤獨」的自己,好像也有一點點被了解。

    而我,也在這條陪伴著孩子的路上,陪伴著我自己。

    從四大面向切入,把教養力氣花在正確方向

    所以,我寫下這本書,是希望能夠將我跟孩子互動時,那些快樂、自在的經驗,那些影響我至深的觀念,那些好用的小技巧,能夠有系統性地分享給身為父母的你。

    我把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

    一、建構心態的「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在一開始之前,將教養孩子的心態先建立,並聊聊可以用怎麼樣的立場與心情閱讀這本書。

    二、觀念打底的「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透過一些理論的說明,以及跟孩子互動時的一些大原則。依循這些大觀念,就像是在森林裡拿著指南針一樣,在親子教養的路上,不致於失去方向。

    三、針對孩子問題去做探討的「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裡面會介紹一些教養孩子的具體作法與技巧。同時,也會穿針引線地引用第二章節的大觀念,讓父母可以前後呼應與對照。

    四、回到父母的自我理解與自我照顧之「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在本書中,我會舉出許多故事與案例,協助讀者對於該主題有更立體、清楚的了解。而本書所有案例內容、人名,都是經過大幅編造,或是重新創作,如果雷同,是因為這些故事正發生在許多家庭的身上,許多人都跟你一樣有同樣的困擾。

    此外,我也會佐以許多理論說明。

    或許理論對有些讀者而言會比較生硬一些,但對我而言,學習親子教養不只要有對人性的關懷與理解,更需要心理學實證研究的支持。而在本書裡所寫下的內容,也是我親身使用過覺得有幫助的,才願意下筆分享給大家。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不僅能夠在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稍微省一點力,把力氣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更重要的是,希望各位父母也能跟我一起「享受」當父母、陪伴孩子的感覺。

    你會發現,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那些辛苦與不容易,最終都會苦盡甘來,成為在父母心中纍纍的果實。

    【推薦序】一起努力,看到自己與孩子的「夠好」∕周慕姿

    【自序】再陪伴孩子的路上,也陪伴著我自己

    Chapter 1 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

    01 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02 讓孩子成為父母的鏡子及導師

    03 學習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感受

    Chapter 2 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

    04 孩子種種行為目的,只為了克服自卑感

    05 辨識孩子常見四種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

    06 從依附關係中,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

    07 摸清孩子天生氣質,找「對」方法帶孩子

    08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提昇自我價值

    09 如何建立規矩及界線,培養孩子責任感

    10 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度,從困境中學習成長

    11 了解情緒的引發及運作,才能跟孩子好好溝通

    12 如何幫忙孩子管理情緒

    Chapter 3 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

    13 總是長不大的「巨嬰型」孩子

    14 自我要求完美的「玻璃老鷹型」孩子

    15 手機不離身,「網路成癮」的孩子

    16 總是哭不停的「分離焦慮」孩子

    17 老是愛吵架的「手足競爭」孩子

    18 關閉心房,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

    19 過度管教容易教出「以暴制暴」的孩子

    Chapter 4 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20 從分離課題,認清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21 父母照顧孩子時,請先照料自己的內在小孩

    22 父母的關係是合作,不是仇敵

    23 找回父母自己的名字,才能對孩子「放手」

    24 重新檢驗父母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

    25 如何運用父母的幽默感與創造性,化解危機

    26 請父母累積與孩子的珍貴時刻
    Chapter 2 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

    08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提昇自我價值

    你覺得你的孩子缺乏自信、無法肯定自己嗎?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以及面對未來挫折的勇氣呢?我歸納出下面四個方向: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貼近事實的平實回饋、讓孩子從「外在肯定」轉為「自我肯定」。



    四大方向,培養孩子擁有承擔挫折的勇氣及自信心

    我從事心理諮商工作這幾年來,發覺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兩件事情:「歸屬感」、「價值感」。

    而我認為,自我價值是一個人的「根本」,因為:

    人生不可能沒有困境,而擁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才擁有承擔挫折的資本,擁有面對困境與挑戰的勇氣與基石。

    阿德勒心理學說:「問題最大的孩子,往往是最挫折的孩子。」孩子會用一些令我們匪夷所思、摸不著頭緒的方式來面對問題,保護與維持自己的優越感,往往是因為他沒有面對挫敗的勇氣。

    如果要讓孩子以「正向、積極」的發展模式來克服自卑感,而不是採用問題行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昇孩子的自信。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勇氣』。」

    但是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呢?我歸納出下面四個方向: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貼近事實的平實回饋、讓孩子從「外在肯定」轉為「自我肯定」。

    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

    培養勇氣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先跟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

    「合作關係」是什麼意思?孩子從一出生,就必須學習與母親建立起合作關係:孩子需要透過他的嘴巴、手,來尋找媽媽乳頭的位置,孩子也需要施適當的力,才能夠喝到奶水。

    我記得有一次,三歲的外甥說他要「按電梯的按鈕」,但是他身高不夠,所以要我幫忙。那時候我就抱起他的身體,讓他按下那個按鈕。當我們完成這項任務的時候,我們雙方都很開心。

    而這就是一種合作關係。

    再長大一點,父母會需要開始跟孩子對話、規範孩子、跟孩子連結、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關注與理解,而這種一來一往的對話都可以算是一種合作關係。

    簡單來說,合作關係的意思就是,父母跟孩子雙方要能夠感覺到彼此是有「連結」的、彼此是關心的,最直白的方式就是要讓孩子能感受到「我們是同一陣營的」,我們是一起努力的「隊友」。

    但父母要跟孩子合作的首要原則,就是讓孩子能夠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而這個安全感怎麼來?就是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大人的眼光所武斷評價,並且是會願意接納孩子的。在整個過程中,大人是帶著尊重的態度與孩子溝通的。

    而什麼是接納、尊重?

    接納孩子

    接納就是「不帶評價」地去認識孩子。

    而「理解」其實就是一種「接納」。例如:哥哥在跟弟弟搶玩具的時候,打了弟弟一下,媽媽可以跟哥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弟弟搶你的玩具,所以你打他一下,想讓他知道你有多生氣。」讓孩子感覺到他的「情緒」與「動機」有被理解,被「接納」。

    另一種接納的方式,也可以用「講故事」或「自我揭露」的方式。例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知道嗎?爸爸第一次棒球比賽打輸的時候,跟你一樣,那個時候我也好難過、好自責。」這非常有助於孩子能夠對於自己犯的錯不會過度羞愧,感覺自己不是被評價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認同孩子的行為。」而如何接納情緒同時引導孩子正確行為的部分,在之後的「08建立規矩、培養責任感與挫折容忍度」、「11 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章節裡會提到。但父母必須先帶著「接納孩子情緒」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孩子才願意對你敞開心胸。

    尊重孩子

    而「尊重」的意思是,父母也把孩子當成是一個「有尊嚴」的個體對待,因此父母親不該說出傷人的話,例如:「我們家沒你這個孩子」、「生你不如生一頭豬」等負面情緒話語。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話有沒有問題,最好的判斷標準就是先問你自己:「你會對於一個你尊重的成年人說這些話嗎?」如果不會的話,那就不該對孩子這樣說。

    「尊重」不是放任,尊重隱含著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即便孩子的思考與認知能力可能沒有成年人來得好,但父母仍舊要信任孩子為是一個獨立、有思考能力的個體來對待。因此我常問孩子:「那你是怎麼想的呢?」而我是真心地好奇,在他小小的腦袋裡頭,他是怎麼看這件事情的。

    當我要給孩子建議之前,我通常也會跟孩子說:「我有一個想法,你想聽聽看嗎?」我平等地分享我的想法,而非拿出權威,要孩子「一定」要聽我的話。孩子當然也可以拒絕我聽我的意見,或者在聽完之後決定用它自己的方式,而我也不會因為孩子不願意聽我說話而受傷,因為他可以自由地決定他是否要接受。

    當然,孩子需要被尊重,父母也需要同等地被尊重。

    有些孩子會做出對父母親不尊重、不禮貌的事情,例如辱罵或打父母的時候,父母可以說:「你剛剛罵我,我覺得很受傷、生氣,我認為你不該這樣對我。」甚至直接離開現場,停止繼續接受孩子的人身攻擊或辱罵。因為當孩子無法尊重父母的時候,如果一時之間父母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至少需要先尊重自己,清楚表達自己感受或離開現場,最起碼要讓孩子知道,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值得被好好尊重的。

    當一個孩子被以尊重、接納的態度對待時,就能夠從父母的態度中,讓孩子體會到「我是一個有價值、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個體,便是踏入提昇自我價值的第一步了。

    用正確的方式鼓勵孩子,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

    而當父母可以跟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協助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鼓勵」。

    很多父母親認為,要培養孩子的自尊或自信心,就是要一直稱讚孩子。例如在生活中常聽見的:「只要你多努力,下次一定可以的」、「這次歷史考了九十分,你很聰明,數學分數一定也可以的」……這類看似正向且鼓勵的話語。

    但是我必須說,有時候錯誤的肯定,反而會讓孩子更沒有信心!接著,我會針對幾個鼓勵的重點提醒,協助父母釐清重要觀念。不過,在開始釐清觀念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實驗。

    鼓勵與稱讚的差異性

    史丹佛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針對紐約二十所學校四百名的國小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發現「稱讚」與「鼓勵」有巨大的差異。研究者隨機將孩子分為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稱之為「稱讚組」。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為「鼓勵組」。並在實驗設計中,只會給「一句話」的回應,因為研究者認為孩子對這兩者個反應是非常敏感的,因此一句話就能看到明顯效果。

    整個實驗分為四輪測驗,分別如下:

    第一輪測驗:給孩子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測驗,幾乎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地完成測驗。測驗結束後,會告訴孩子分數,並且附上一句稱讚或鼓勵的話。

    ① 稱讚組: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② 鼓勵組: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你表現得很好!

    第二輪測驗: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以讓孩子選擇。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透過更多的學習以通過「困難的測驗」,以及跟類似上一輪測驗的「簡單」測驗。

    ① 稱讚組:大多數的孩子選擇了簡單的測驗。

    ② 鼓勵組:90%的孩子選擇了困難的測驗。

    第三輪測驗:這次沒有選擇,而是給這群國小五年級的孩子大約「國中一年級程度」的考題,面對這些高於自己程度的題目,大多數的孩子都失敗了。這是實驗者故意在這輪測驗中,給孩子遭遇挫折。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卻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尤其是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鼓勵組孩子們,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第四輪測驗:到了第四輪時,研究人員再給孩子跟第一輪的測驗一樣簡單的題目。這時發現:

    ① 稱讚組:分數退步了20%。

    ② 鼓勵組:分數提高了30%。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性?難道在第四輪測驗,「稱讚組」的小朋友,能力突然變差了嗎?

    當然不是。

    對於鼓勵組的孩子而言,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雖然在第三輪測驗感覺挫敗,但他們反而會願意花力氣去努力。

    而對稱讚組的孩子,他們的信心是建築在別人的稱讚上,也更容易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感受到更大的打擊。同時他們也會認為,失敗代表的是自己「不夠聰明」,因此認為「成功並非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面對失敗,我是束手無策的。」

    事後研究者對孩子訪談,也會發現稱讚組的孩子,也會更看輕「努力」的重要,甚至認為努力是愚蠢的,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鼓勵比稱讚更有效果

    看完上述的實驗,回過頭來談「肯定」這件事情。「肯定」簡單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鼓勵,一種是稱讚。

    「鼓勵」是以信任的態度,讓孩子「憑藉自己的努力」,負責地解決問題,並且針對孩子的「努力的過程」,給予「看見」以及「肯定」;而這樣的看見,是「不論結果好壞」的。鼓勵會讓孩子更有勇氣,會讓孩子「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會願意投入與付出。」

    舉例來說,鼓勵就是對孩子說:「我看到你這次考試,真的非常用心地在準備。」在家事上也可對孩子說:「謝謝你想幫媽媽拖地,我覺得你是個很貼心的孩子。」

    「稱讚」指的是:「針對孩子的『表現與結果』去肯定,讓孩子能夠知道他某些事情『做得很好』。」使用得妥當,同樣也能讓孩子感覺被鼓舞。例如:「你這次段考,考了第三名,表現得很不錯喔」、「你幫媽媽拖地拖得很乾淨唷!」

    但是這兩者相較起來,鼓勵會比稱讚更能夠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

    人生中不可能沒有「挫折」與「失敗」,而我們也常常是在能夠在挫折中學習與成長。而「鼓勵」所傳達出一個概念是:「不論結果是成功或失敗,我們都可以繼續地往前、犯錯。因為我在過程中的努力,就已經是一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