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藝術 設計】 > 繪本

    【FTE】休克:我的重生之旅,以及病醫關係的省思_蕾娜.歐迪許, 廖月娟


    作者: 蕾娜.歐迪許,廖月娟
    出版社: 天下文化
    ISBN: 9789864797868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29
    售價: 3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051684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JLX】藝術的童年_原價580_艾姿碧塔
    作者:艾姿碧塔
    售價:289
    【JMQ】那些年那些事:張博雅任衛生署長的一步一腳印_葉雅馨, 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 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
    作者:葉雅馨,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
    售價:219
    【JSE】西炯子畫集:男的世界_西炯子
    作者:西炯子
    售價:1589
    【IRA】そこらへんのおじさん物語_日文_佐久間薫
    作者:佐久間薫
    售價:259
    【I1T】咖啡館裡的交換故事_李亞、希牛、王彥鎧
    作者:李亞、希牛、王彥鎧
    售價:199
    【ACV】紫丁香花開時_莊蕙文
    作者:莊蕙文
    售價:149
    【DKQ】那些年那些事:張博雅任衛生署長的一步一腳印_葉雅馨, 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 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
    作者:葉雅馨,財團法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
    售價:179
    【AIB】就愛賴在一起:Tu&Ted呆萌日記_丘漢林, 李躍
    作者:丘漢林,李躍
    售價:18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051684

    [ISBN-13碼] 9789864797868

    [ISBN] 9864797867

    [作者] 蕾娜.歐迪許, 廖月娟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8/20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希望每一位醫學院的學生,除了領到白袍、聽診器……

    還能領到歐迪許醫師寫的這本書。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用獨特的視角,揭露醫療的勝利與失誤。

    此書真誠、有力,是我讀過最勇敢的一本書。

    作者描寫自己如何從醫師變成病人,甚至瀕臨死亡……

    精采至極,讓人想一口氣讀完。

    —— 李奧納德.貝瑞(Leonard L. Berry),

    醫療照護改善研究機構(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資深研究員

    蕾娜.歐迪許醫師懷孕七個月,因劇烈腹痛被家人送去急診,

    沒想到就此踏上一條瀕死之路──身上的血幾乎流光、

    肚子裡的寶寶沒能存活、

    先後歷經三種休克:失血性休克、敗血性休克、過敏性休克。

    她在鬼門關前轉了幾圈,奮力求生,終於走向康復之路。

    她從醫師變成病人之後,才發現醫護人員往往用冷漠的眼神、疏離的態度,

    來看待病人所承受的痛苦與折磨。

    她察覺這種孤傲、自我保護的心態,已是醫學訓練的一部分。

    歐迪許醫師歷經九死一生之後,用獨到的視角、詩意的文筆,

    與讀者分享她的真實經歷。除了暴露醫療體系的失誤與弱點,

    也提出一個新方向:醫師應如何發揮同理心,與病人溝通,

    如何與病人建立真誠、互相信賴的關係。

    歐迪許的醫師的故事不只扣人心弦,也呼籲我們一起行動,

    發動醫療革命,建立富有同理心的醫療文化。

    —— 萊特.拉瑟特三世(Wright Lassiter III),亨利福特醫療體系總裁兼執行長

    本書是令人驚嘆之作……文字優美,以智慧之眼洞視疾病,

    告訴我們如何與病人溝通,並建立情感連結。

    歐迪許醫師的勇氣、韌力與熱情,令人動容。

    —— 傑佛瑞.米爾斯坦(Jeffrey Millstein),賓州大學醫療體系(Penn Medicine)醫師

    非常重要的一本書。

    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讓我變成不同的醫師。

    —— 韋斯頓(Gabriel Weston)醫師,《血紅:一個外科醫師的故事》(Direct Red: A Surgeon's Story)作者

    歐迪許醫師的故事,讀來就像醫療版的《奧迪賽》。

    她洞視醫療的本質,並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 湯姆.李(Tom Lee),普瑞斯甘尼醫療服務顧問公司(Press Ganey Associates, Inc.)醫務長

    這是一本讓人心痛、同時又對生命充滿信心的書。

    —— 琳恩.費林(Lynn E. Fiellin)醫師,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童研究中心副教授
    蕾娜.歐迪許Rana Awdish/作者

    美國亨利福特醫療體系(Henry Ford Health System)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內科、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專科醫師、肺動脈高壓治療中心主任,也是該體系的照護經驗計畫醫務主任。獲選2016年度最佳加護照顧指導老師,曾入圍2017年史瓦茲中心(Schwartz Center)年度仁心獎。她的文章見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學術醫學》(Academic Medicine)期刊等。目前與丈夫和兒子住在密西根北村(Northville)。家裡還有一隻很老的虎斑貓。

    廖月娟/譯者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翻譯生涯逾二十年,作品近百冊,期許自己畢生以「科學的熱情和詩之精確」來翻譯。近期醫學譯作包括《凝視死亡》、《臨終習題》、《外科大歷史》、《端粒效應》、《無麩質飲食》等書。
    前言

    在我貼近死亡之後

    我們走進她的病房。病房黑黑的。她在睡覺,經歷恐怖的一夜,她的身體還在設法恢復,因此我們不敢開燈吵醒她。即使她醒了,因為肺部疾病嚴重,她說話氣若游絲,斷斷續續,一次也只能說一、兩個字。

    一早,我已來看過她,感覺得到她因呼吸愈來愈困難,心中充滿恐懼。最近,她就連坐著,都很吃力。她清醒的時候,幾乎都在禱告。我靜靜坐在她身邊陪她。我知道她的日子不多了,想跟她討論這個現實。每天,比起成功移植,「萬一」的情況似乎比較可能發生。我想,是該跟她好好談談了。她與我四目相接,露出微笑。這個月新來的住院醫師還沒寫好卡片,讓她覺得失望。她說:「我只是想要知道,他們與我一起懷抱希望。」我低下頭,不敢看她。我想,我心有愧疚,因為我預期她能存活的時日所剩無幾。

    她把護貝、裱框的彩色照片,掛在牆上,讓病房有家的味道。照片上的她,很驕傲的和家人站在一起。這些照片就是這位病人給醫療團隊的第一印象,告訴大家她的身分與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我,不是現在躺在病床上的我。

    我轉向深藍色的牆面,上面貼了許多寫了鼓勵話語的白色卡片。我靜靜的讀。佩服你的決定、力量和信仰。謝謝你讓我陪你踏上這條希望之路。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你是最勇敢的。

    我希望我能在另一邊看到你,看你恢復健康,自由呼吸。我們走出病房,思索那些卡片上的字。如果病人已瀕臨死亡,我們還是該滿懷希望、全力支持嗎?我們是否該把希望放在首位,提供病人生存所需的高科技醫療照護?我相信,我們該這麼做。這些卡片讓她看到,我們每一個人都認同、支持她的想法。我們看到她的痛苦,也知道她的恐懼。我們寫下希望的話語,是為了與她一起想像未來的種種可能:不只是可能的結果,而是盡可能去擴展可能性。

    一位住院醫師認為,幫她寫卡片一事,可能是一種交換。「我想到了,所以我們給她需要的東西,反過來——」

    他在這裡打住,那位剛值完班的住院醫師接著說:「不是,她要我們看到真正的她,一個正在接受治療的人,而非只是生病的她。」我覺得他的描述很棒。他接著說:「這些卡片可以讓人看見希望。」

    「哇!」這樣的話讓我驚奇。「想想看,我們今天做的,就是讓人看見希望……」我不知怎麼把話說完。

    護理師點點頭,接嘴道:「那就是成功了。」

    「嗯,是的,還有及時接受肺臟移植啊!」另一位住院醫師冷冷的說。

    其他人呵呵笑,像一群惡作劇的小孩。我了解他們的不安。我知道,我們重視治療、重視目標,我們希望得勝。處於痛苦的灰暗地帶,令我們難受。我們擅長複雜而精確的治療,因為這是我們拿手的,做來似乎很輕鬆。至於同理心的表現,反倒比較困難。我記得有一次,一位病人淚流滿面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向她解釋,她的末期病情應該是源於遺傳、環境、行為、體質複雜的交互作用。受過訓練的我相信,要回答所有的問題都得看數據。因為這種傾向,我忽視了恐懼和存在的問題。多年以後,我才了解問題沒那麼簡單,後面還有更深層的問題。儘管我知道這是和病人建立信賴關係的機會,我仍不相信只是陪伴、只是見證病人的痛苦,就能有療癒的力量。我太不重視無形的東西及互相了解的時刻了。

    我依照醫學院的指導,與病人保持距離,就像團隊現在做的。我遵循老師立下的典範去做,給自己空間,保護自己。老師說,跟病人太親近,如果病人情況不好或不幸死亡,就會難受,甚至有希望幻滅、油盡燈枯之感。依照這樣的說法,我像是可量化的東西製成的,一旦拿出什麼給別人,自己就會變少了。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相信那種模式,但在我從醫師變成病人之前,我不允許自己毫無保護,也不願大方掏出自己給別人。我不了解開放的溝通管道可為我補充不足。我不明白同理心其實是一種互惠的關係。

    在我貼近死亡之後,我才了悟這樣的道理。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前 言 在我貼近死亡之後

    第 一 章 惡寒

    第 二 章 虛空

    第 三 章 烏雲

    第 四 章 無語

    第 五 章 阻礙

    第 六 章 巧合

    第 七 章 拆彈

    第 八 章 暗影

    第 九 章 蛻變

    第 十 章 新生

    第十一章 復發

    第十二章 迴響

    附錄 病醫溝通技巧——病醫關係可以做得更好

    誌謝
    病醫應共享醫療決策

    長久以來,醫師皆預設怎麼做對病人是好的,但這點已經有了改變。到了我上醫學院的時候,醫療範式已從父權式的「醫師最了解該怎麼做」轉移到共享決策。但這個新架構仍偏向醫師的建議。身為年輕醫師,我們學到的是,我們擁有的知識使我們得以為病人描繪可能的路徑,但病人最後仍需自己做決定。言外之意是,仍有一個「最佳選擇」,如果病人不這麼選擇,或許是因為你沒盡力說服病人。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最知道,必然會有所主張。

    我們傾聽的訓練還不夠。

    我們所受的訓練是問問題,藉由問題引導病人到某個目的地。但我們不知道「自己怎麼問,病人就會怎麼答」,我們沒能洞視問問題的盲點,我們只是把問題當成圍欄,把答案像牲畜圈養起來,使之成為可管理的牧場。於是我們得到的答案,剛好符合某種病症的勾選框。

    「最近,我常覺得胸口不舒服,」病人說。

    「這種不舒服是重物壓迫的感覺,還是刺痛?」住院醫師問。

    「我想,比較像重物壓迫感……」

    「這樣有多久了?」

    「看情況。如果休息,就覺得好多了……」

    「這種感覺會持續多久?幾秒或者幾分鐘?」

    「嗯,有時候持續幾分鐘。」

    之後,我們就能向主治醫師報告。我們很公式化的陳述:「病人主述胸口有重物壓迫感,常持續幾分鐘,如果休息,症狀就會減輕。」我們很快就蒐集好這些乏味的資料,不需要語境。我們知道,萬萬不可從好奇的角度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我們的訓練崇尚效率,而非透過信賴和坦誠建立關係。我們的訓練不要求我們重視病人的故事。

    如果病人的講話不被打斷、語境豐富,這樣的敘述能告訴我們什麼?「最近,我覺得胸口不舒服。我先生得了帕金森氏症,自從他的病情惡化以來,我更常這樣。現在,他很多事情都做不到,都要依賴我,像是洗澡、穿衣服、下車。他實在很重。我必須扶著他的時候,就會覺得胸口有重物壓迫的感覺。我很擔心,萬一我出了什麼問題,他怎麼辦?我們沒有孩子。我害怕自己心臟病發,一時沒扶好,差點讓他摔跤。」

    好好聆聽病人述說,意謂願意放棄掌控,讓病人暢所欲言。醫師失去控制權可能帶來風險,而風險本身代表某種程度的脆弱。可是本來,提出問題就是允許自己不知道答案。如果我們不去掌控訊息的流動,就能讓真實的歷史浮現。虛心聆聽就是放棄自己的假設,為真相挪出空間。真相也許比較複雜,但能使我們更深入了解病人,知道他們的價值觀、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只有在重視答案的文化中,我們才知道問題的價值。

    其實,如果提出值得思索的好問題,由此得到誠實的答案,醫師也能鬆一口氣。想像你的病人剛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你必須提供選擇方案,看是建議病人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或者安寧緩和醫療。你知道每一種選擇都有其優點、風險、副作用、以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例如,你知道化療會讓病人很痛苦,難以忍受,在最好的情況下,只能讓生命延長三個月;你知道放射線治療比較不會那麼痛苦,但是頂多只能讓病人多活一個月;你知道病人最後可能死於呼吸衰竭,如不好好因應及處置,將是緩慢的折磨。你也許心中出現衝突,不知道該給病人什麼樣的建議才好。身為醫師,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以實際的知識做為根據,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重大病症,你是否想要討論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看如何能延長生命?」不管病人的價值觀為何,聽到的都是接受化療,存活機率最大。

    但如果醫師這樣跟病人討論:「很遺憾,這就是診斷結果。我知道我們已經談過預後的情況,那必然是一場硬仗。我們是否可以談談,從現在起,到生命結束之前,不管能再活多久,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病人甲可能會說:「我希望我的家人知道,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設法戰勝癌症。如果某個臨床試驗能使我的存活率增加百分之一,拜託,請讓我加入。再怎麼辛苦,我都願意。」病人乙或許這麼說:「我看著我母親死於癌症。治療讓她痛苦不堪,我常常希望她能放棄。對我而言,平靜安心過日子最重要,我不希望家人看我受苦。」如果提出恰當的問題,你給病人的建議就能符合他們的價值觀。由於這樣的提問和建議,建立在同理心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敘述之上,因此可能使人獲得心靈上的療癒。同心圓理論:情緒垃圾應向外丟在我住院期間,不斷有人跟我說那晚(就是我幾乎死掉的那個晚上)有多糟——這就像重複出現的噩夜主題曲。

    某天,產科住院醫師走進來的時候,一開始我沒認出是他。我上次看到他,是一個星期以前的事。他右眼淤青,變成貓熊眼,半邊臉扭曲了。我想起我開刀那晚,他被點滴架撞個正著。

    就是那個「你能告訴我,你是怎麼看出來寶寶沒心跳的嗎?」的住院醫師。

    他坐在角落。

    「嗯,對我來說……那晚真的很糟,」他斷斷續續說。我看著他。我發現他停頓下來是為了努力讓淚水不流出來。他咬嘴唇,抽噎了一下。那麼多人在這裡進進出出,唯獨他一人在我面前強忍淚水。為什麼是他?

    「我本來在神經內科接受訓練,後來轉到產科,因為覺得產科一天到晚在接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喜悅,」他說。

    我覺得沮喪。我想,接下來的談話會讓我痛苦。我嘆了一口氣,按了一下自控止痛器的按鈕,給自己一劑嗎啡。頭幾天,其實我不覺得自己很可憐。對我來說,能逃過一劫,大難不死,已是天大的幸運。從那時起,我想像全世界的不幸和苦痛,都從醫院大門流出了,相形之下,我個人的痛苦已微不足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然而,我也有一顆靈敏、很會精算的腦袋,可以計算我眼前每一個人的痛苦。我不免發現,跟我比,他們差得遠了。

    我還發現他們違反了同心圓理論。我最初是在《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看到這個理論。作者是席爾克(Susan Silk)和高德曼(Barry Goldman)。這個理論旨在說明碰到危機時,對人訴苦的規則。想像一個同心圓,最中間的那個圓代表病人,我就是一個例子。再大一點的圓則是家屬,他們也會被疾病和喪親影響,例如蘭迪和我媽。再往外一個圓則是其他親戚、朋友等。最外一個圓則是點頭之交。在中心那個人最不幸、也最脆弱,因此可以隨時隨地向任何人抱怨、哭訴、甚至詛咒上天。這是被困在中心那個圓唯一的好處。此人可以向外圈的人抱怨,但外圈的人不能對內圈的人訴苦。每一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如何受到創傷的影響,但只能對外圈的人訴說。規則很簡單:安慰往內送,情緒垃圾向外丟。

    例如,我可以自憐自艾,像是說:「大家都在期待寶寶的到來,我卻讓每一個人失望了。」

    家人不能對我說:「我們都很期待寶寶的到來。這真是個噩耗。」

    但那時,似乎每個人都把情緒垃圾丟給我。

    「不只是你,」住院醫師解釋說:「前一晚也很糟,有孕婦死亡。你算幸運了。」

    我看著蘭迪。我因為打了麻醉止痛藥昏昏的。

    蘭迪可不像我,他隨時準備出拳的樣子。蘭迪後來說,他沒出手是因為那個住院醫師眼睛淤青,看起來就像被人揍了。

    「不會一直這樣的。不幸的只是少數,大多數還是有好的結局。」我沒辦法,只能這樣安慰這個住院醫師。不是因為我無私,只是我看著他,好像看到一頭鹿不知怎麼跑到馬路上,嚇得無法動彈。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撞上去。他神情沮喪。身為醫師,我也有類似的經驗,像被剖心挖肺。當然,我當時也把情緒垃圾往內倒。我記得我曾跟病人說:「你昨晚真的嚇死我了。」現在回想起來,自我中心就像一塊布,在我眼前撕裂開來。你真的嚇死我了。

    對我來說,那晚實在很糟。我再也不會說這種話了。

    住院醫師點點頭,走出去,肩膀挺直了一點,不像方才進來那樣垂頭喪氣。蘭迪氣沖沖,說道:「他好意思向我們訴苦?」我聳聳肩、搖搖頭。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才能真正同情他。但在那時是不可能的,因為我跟他的主治醫師約了時間,抱怨他的白目。那位主治醫師就是當初為我檢傷那位。他是個中年人,人很親切,目光炯炯有神。他認真聽我訴說,點點頭。因為他點頭,我認為他同意我說的,了解那位住院醫師犯的錯。可是接下來,他卻滔滔不絕論述醫療體系的問題,如何讓醫師受到屈辱,也幫年輕醫師說話,說他們的負擔多大。我們給他們極大的壓力,期待他們像超人一樣。我想,我們就像雞同鴨講。我希望看到憤怒,想聽到他說他會好好指導那位住院醫師。但他卻表示他對那位住院醫師深表同情,也鼓勵我這麼做。結果,我走出他的辦公室時,手上多了幾本有關正念和感恩力量的書。當時,我不了解他的立場。當然,醫療職場是高壓工作環境,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被塑造出來的。能在壓力底下存活、茁壯的人,才適合這樣的環境;會對病人哭訴、自憐自艾的醫師,恐怕不適合幹這行。我們不能脆弱、不能在病人面前崩潰,病人需要的是剛強的我們。那時,我的信念約莫如此。

    我們攻擊別人的地方,通常也是自己最糟的部分。我們對別人的過失或缺點,經常反應激烈,因為那正是最讓我們羞愧的事。那個產科住院醫師允許自己感受悲傷,我卻不讓自己這麼做。他會來到我的病房,在我面前哭泣,也許是因為他沒有適當的管道可以發洩悲傷,最後才這麼做。他覺得很難過,也坦承自己有多麼沮喪;我則一段時間之後,才允許自己這麼做。那時,我沒能透過他洞視自己。大概是命運安排,我不時遇見他,最後我才了解我們其實比較相像。我該同情他,也該憐憫自己。)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