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家庭 親子】 > 家庭/親子

    【HDV】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_凱若Carol Chen


    作者: 凱若CarolChen
    出版社: 天下文化
    ISBN: 9789864798254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59
    售價: 6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067015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BI4】快樂新父母1_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作者: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售價:679
    【EZY】我想做個好父母_蔡穎卿
    作者:蔡穎卿
    售價:189
    【J4A】我想做個好父母_蔡穎卿
    作者:蔡穎卿
    售價:189
    【KC4】家裡的森林小學1-5合售_朱台翔
    作者:朱台翔
    售價:1579
    【KEH】Your Love and Marriage_Willard F. Harley
    作者:WillardF.Harley
    售價:419
    【DB8】小惡魔褓姆日記_許少菲
    作者:許少菲
    售價:199
    【DFM】The Indigo Children Ten Years Later: What’s Happening with the I
    作者:Carroll,Lee/Tober,Jan
    售價:359
    【DLH】快樂新父母1-7有聲書_朱台翔
    作者:朱台翔
    售價:1439
    【LXC】沒有教不會的孩子_史維恩
    作者:史維恩
    售價:14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067015

    [ISBN-13碼] 9789864798254

    [ISBN] 9864798251

    [作者] 凱若Carol Chen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9/30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孩子努力的目標,

    就是發展成為最佳版本的「自己」!

    108課綱正式上路,很多家長都在問:

    「素養是什麼?去哪裡補?」「評量卷哪裡買?」

    「學習歷程是什麼?怎麼下載?」

    且慢!素養=知識+能力+態度,

    不是靠補習、寫評量就可以養成的;

    學習歷程無法下載,而是要「每學期逐步上傳」。

    世界變化越來越快,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追不上了,

    各國的教育系統如火如荼的改革中,

    為的就是培育能夠真正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

    然而最根本也最關鍵的,卻是家長無誤。

    父母放下迷思,孩子才有機會!

    IB系統培育出來的學生不只學科表現優秀,更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不是每一個關心子女教育的家庭都有機會將孩子送進IB學校,但我相信在凱若真誠坦率的分享中,各位家長一定能有所啟發。——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科技資訊總監陳巧茵

    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親子作家彭菊仙

    旅居歐洲的作家凱若因為有跨國搬家的計劃,為小學畢業、剛從台灣搬到德國生活的女兒選擇了以英語為主、德語為輔的IB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原本看中的只是IB系統通行世界一百五十個國家,不管搬到哪裡都能順利銜接的優點。沒想到這個誤打誤撞的決定,竟改變了原本宣示「不想升學」的女兒。

    四年來,陪伴女兒在德國求學,凱若體認到了——在強推孩子進入「學歷軍備競賽」,或苦口婆心勸他們讀書升學之前,身為父母,我們得先思考清楚「學歷」二字的意義。很快的將來,二十多歲時拿到的文憑和證照,只能幫助我們找到第一份工作,後續就得靠自己不斷為自己升級,才能維持競爭力。

    而她現年十五歲的女兒在德國IB學校學到了:

    了解知識的樂趣和意義,主動投入學習

    有系統的學習收集與分析資訊,產出自己的論點

    循序漸進內化邏輯推理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時常思考「如何應用所學來解決問題」

    探索自我,找到人生的志向:運動管理

    這些都是孩子面對未來挑戰時需要具備的能力,

    凱若家的經驗,值得每一個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參考。

    ※ IB是什麼?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課程,簡稱IB。它是一種獨立於各國教育體制之外的學制,其課程制定與教學方法,有別於各國的義務教育。現在全世界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都設有IB學校,提供3-19歲的學生相當於小學→中學→高中的課程,強調國際化與全人教育,重視均衡發展,鼓勵學生探索自我、獨立思考。

    這本書絕對不是IB學制的「推廣書」,而單純是一個母親與一個孩子在IB學校生活的點滴紀錄。當中我寫下了身為母親,在孩子受教育過程中面對的價值觀衝突、擔憂,與反思,也記錄下女兒「轉大人」這些年所經歷的故事,以及對她的長遠影響。——凱若Carol Chen
    凱若 Carol Chen/作者

    與德籍夫婿、青春期女兒,及四歲兒子,一家四口旅居歐洲。她從十六年前懷女兒時,創辦了歡沁婚禮顧問,之後發展為歡沁國際,協助亞洲與歐洲企業至異地市場發展,發展事業同時仍然堅持在家工作,為的是親身陪伴兩個孩子成長。她深知創業與育兒並行的酸甜苦辣,於是創立「HomeCEO 在家創業支援平台」,同時經營「Carol 凱若的生活・教育・實驗」臉書粉絲專頁及部落格,並為許多專欄撰文,與讀者分享她的生活及創業故事。著有《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2017)、《我在家 我創業:家庭CEO的斜槓人生》(2018),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推薦序一】

    培育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陳巧茵(現任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科技資訊總監、前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Project Zero講師)



    好友凱若即將出版新書,與讀者分享她十五歲的女兒在德國的IB學校就學的經驗,她邀請我為新書撰寫一篇推薦序,我當然非常樂意。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在找「最好的教育體系」,我自澳洲雪梨大學畢業後即投身國際教育工作,二十年來接受過不同國家課綱的培訓,也累積了許多教學現場的經驗,從最早的澳洲國家教育課綱,到英國國定課綱、香港、新加坡、美國課綱、IB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現在在芬蘭教育前線研究芬蘭課綱,已經邁入第四年。接觸過這麼多不同的教育系統,我最推崇IB國際文憑課程。



    雖然在台灣,大家對IB還是很陌生,它自一九六八年起,在全世界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提供四個階段的國際文憑教育,包含小學(PYP,三到十二歲)、中學(MYP,十二到十六歲)、大學預科(DP,十六到十九歲)和專業認證(IBCP,十六到十九歲)。最特別的是它獨立於各國教育體制之外,但因其培育出來的學生不只學科表現優秀,更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國際上的頂尖大學皆採認IB學歷。



    就我的觀察,IB課程不間斷地培養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從小學開始,引導孩子發問,練習問好的問題,研究不同主題,學習也一定結合真實世界。到了中學,批判思考、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也是每個學習科目都必須融入的元素。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面對的社會現狀,對任一學習科目提出質疑,而老師的角色轉換為陪伴探究和引導。



    凱若在書中提到「面對變化不可測的職場,一個人能否時常並持續升級自己的能力、能否以正面樂觀的面對改變,將成為未來生存的關鍵。」其實這也是當今各國教育主事者,包含台灣,正在想方設法追趕上的終極目標,而我認為IB系統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領先群倫,做得相當出色。據我了解,目前台灣的IB學校屈指可數,或許不是每一個關心子女教育的家庭都有機會將孩子送進IB學校,但我相信在凱若真誠坦率的分享中,各位家長一定能有所啟發。【推薦序二】

    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

    彭菊仙(親子作家,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誰說分數不重要?》等書)



    108課綱已上路,其中最重大的方向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成長最快速的國高中階段探索自我,逐漸對焦到清晰的生涯方向。網路社群上父母最疑惑的,便是新課綱的「學習歷程」,這個全新的名詞還沒帶來曙光,已然造成父母極大的集體焦慮,因為華人的爸媽們普遍跟它很不熟。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確信,完整且完美發展的學習歷程,絕不能藉由爸媽依照「自己」的理想一手打造,絕對必須將主權交還給孩子,父母則透過陪伴、觀察來感受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特質與能力分布;同時,願意盡可能的放下自己,去接受孩子、欣賞孩子,引導孩子將自己的亮點發展成專業。凱若女兒小學畢業來到德國就學,一開始得克服非常艱難的語言與文化隔閡,所幸,喜歡體育的她遇到了一個引她進入籃球世界的貴人教練Johan,不僅教會她籃球,也讓她很快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這個起點,竟讓她有機會逐步看到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價值、引發如泉湧般的探究熱情,最後,具體的生涯方向便順理成章地浮現——不是去當運動員,而是對「運動管理」產生高度興趣。因為孩子親自走過練球之路,深知其中的辛苦,明白一個球員要堅持走下去,需要有很好的引導系統,不論飲食作息、練球方式、意志力鍛鍊、團隊合作、戰術設計,都須仰賴良好的管理;她同時在和同儕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擁有活潑、愛助人的特質,因此,她擔任了助理教練一職,從中體驗到自己對別人的正面影響,而看到自身的價值。而在國際大學日以及實習的機會,她更加確認了她對結合統計學、管理學、公共關係、活動設計的運動管理躍躍欲試,從此,不待父母威逼,她便主動查詢大學相關科系學程,思考如何籌得學費,從心發願要有一番作為。若是我們把凱若女兒的案例,搬到相當重視學科的台灣呢?會不會一開始這株在體育上滋長的小小幼芽就被扼殺?因為,如果不是想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有多少父母能有此強大心臟讓孩子純粹玩球?連凱若本人一開始都不能完全釋懷,她自己是一個在台灣一路讀名校的學霸,她承認自己非常難以擺脫舊思維,她甚至也曾跟女兒說過:「打球是閒事,請把正事做完再去打球!」不過,凱若在IB學校卻從未聽聞任何一個老師批判女兒花太多時間練球,再加上她善於觀察、省思並願意等待,在不斷找機會和孩子深度的對話中,她愈來愈能勾勒出女兒的潛質樣貌,之後,不是她推著女兒走,反倒是女兒汩汩的熱忱把她一直放不開的手自自然然的鬆開!根據調查,台灣國中孩子約有七成都不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高中也還高達六成,很多孩子甚至考完學測任由命運帶領,花落誰家都憑機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台大學生如果有機會重選,只有四四%會選擇現在的科系,其他則是不會再選或不知道。或許我們會說十幾歲的孩子懂什麼?不過凱若讓我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天凱若跟婆婆提到她爸爸罹癌的往事,凱若說:「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呢!」當她婆婆知道凱若當時十九歲,就很自然的回答:「喔,那不是孩子,已經是個大人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正是因為東方的爸媽最難學會的功課就是放手,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走冤枉路,所以一路代為安排,正式上路的新課綱又來個「學習歷程」、「生涯探索」,父母是不是要更加上緊發條及早為孩子做好規劃?殊不知,孩子始終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為自己出征,才可能是最長的冤枉路。謝謝凱若無私的分享,她生動而順暢的文筆,讓讀者感覺親身參與了她女兒的探索過程,而絕對能心有所悟,我真心希望台灣爸媽都要來觀摩!
    【自序】

    「改變」對父母來說,更難!(節錄)我與母親兩人都是考試常勝軍,聯考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但不同的是,我離開校園沒多久就創業,從未用過畢業證書求職也活了下來,所以一向抱持著「學歷未必有用」論;然而我的母親依然信奉「成績/學歷是機會之鑰」原則,接手隔代教養我家的女兒。想當然爾,衝突絕對是必然。我時常必須靠著越洋電話或視訊調解她們之間的糾紛,掛下電話,想念女兒又不知所措的我,時常哭著入睡。最後我妥協了,讓從沒去過安親班或補習班的女兒,開始上數學加強班。看似是解決之道,卻讓一向無憂無慮的女兒,開始抗拒「學習」這件事。每天到學校,她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和朋友閒晃和打躲避球,其他課程一概排斥,這讓我十分憂心。我擔心的不是她成績不好,而是她完全放棄了體會學習的樂趣。這世界很大,她的未來還很長,如果還不到十二歲就已經每天只想熬日子過,熬了中學熬大學,熬了大學熬上班,那人生有什麼意義可言?我知道她並不是不喜歡「學」,而是討厭這種學習的方法。對她有興趣的事,例如《哈利波特》,她可以如數家珍,但她討厭像個機器人般,用碼表測量做數學題目的速度,她的成績的確因此進步了,但她卻更討厭數學了!我心中很糾結,因為我自己的數學也很差,但是我一直被教導的觀念就是,因為聯考會考,所以要硬著頭皮練習,直到熟練如同反射動作才行。雖然我也討厭這樣的考試和讀書方式,另一方面卻又覺得「我可以,你應該也可以」、「學習不總是快樂的,你需要接受磨鍊」,那搖擺其間的不知所措,真的讓我頭疼到三天三夜睡不好。其實我並不完全認為背誦或反覆的練習都是負面的,我認為所有技能都是熟能生巧,我也不認同「只需理解、不需練習」的觀念。然而,我也認為光靠記憶與練習,無法啟動孩子的思辨能力,這樣的「素養」卻又是在未來社會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我感覺腦袋被「新」與「舊」卡住,無法動彈。我無法在大力堅持A是對的同時,看著女兒必須做B,還得要做到盡善盡美;更無法在她做B行動的時候,忍住不去思考是否A才是正道,是否有其他方式更好。而身邊很多與我有相同困擾的父母親不計其數,特別是在無數次「教育改革」之後,新課綱要上路之際,許多爸媽更是徬徨。沒錯,教育制度與內容都應該要革新,也已經在緩慢調整中,但如果老師與家長的觀念不改變,那就等於「換湯不換藥」,再怎麼改,孩子都仍舊被我們卡住的觀念與做法給箝制。過去一個十年的變化不大,新與舊的拉扯沒有那麼多,但現在可是三年就一個世代大轉變!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就是「舊時代」的產物(至少承認,我們在體制裡求學,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雖說「舊」並不代表不好,而且有許多好的價值的確應該傳承(例如能吃苦、懂尊重),但也應該認清有許多的想法與做法,在現代的孩子身上的確已經不適用。他們的未來,屬於他們,而我們對於他們即將進入的未來,所知非常有限!何時該要指導,何時又該閉上嘴?何時該要插手,何時又該放手?哪些事絕對要堅持,哪些又該保有彈性?這些問題沒有一本「育兒聖經」可以依循,完全得靠身為父母親的我們,首先自我覺察,接著思考咀嚼,而後採取深思後的行動。這一切的確像是一場「賭局」,也沒人說得準哪樣最好。我們都在過程中與孩子們一起經歷,一起學習,然而,父母的改變往往比孩子的還要艱難。畢竟我們就在原本的教育環境與制度中成長了數十年,就算有覺得需要改革之處,或許潛意識中都仍舊深受影響。真正改變的不是孩子,是我

    半年後,女兒終於決定向好朋友們說再見,到德國與新家庭同住,展開新的探險旅程。當時一家團聚的快樂,讓我只看見美好的一面,女兒也是。過了蜜月期後,我很快地進入了相似的糾結情境中,而這次,我要面對的不是女兒,而是我自己。女兒在新環境中如魚得水,她融入得既快速,又順利,甚至有時會讓人有種錯覺,認為她好像從小就是在歐美受教育與成長那樣地般的「無縫接軌」。雖說還是不怎麼喜歡數學,但有許多她擅長也熱愛的科目,特別是體育。過去她只能利用「課餘時間」打打躲避球,現在籃球卻變成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大部分,在校隊的表現還能寫進她的成績與履歷之中,因此還拿了全校僅有幾個名額的「均衡發展獎」。她在學校擔任小幾屆學弟妹的籃球校隊助理教練,今年還有機會進入漢堡職業籃球隊實習,往她的夢想「運動管理」更前進一步。若旁人只看見她綻放的微笑、成熟獨立的態度,可能會誤以為這一切對媽媽我來說非常容易,然而事實上,這四年在異鄉撫養孩子,特別是從台灣到這來的女兒,我在教養方式上的改變調整,幾乎可說是天翻地覆。在整個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甚至在家裡頭,我都變成如「釘子戶」般的「少數」時,真正要改變適應的人不是孩子,而是我。在這本書中,我想與你們分享這四年裡寶貝女兒的成長故事,與我身為人母的改變之旅。我會在她同意的範圍內,很誠實的告訴大家我的糾結、我所面對的衝突,以及最終我們如何一起走過來的點點滴滴。這當中當然也包括不同教育環境所帶來的衝擊與學習,特別是她如何從懵懂且討厭上學考試的小女孩,到現在能篤定的朝她的人生下階段邁進,並且重新理解「學習」的意義與有趣之處。希望接下來這本書中的某些部分會給予你一些安慰,至少知道,我們都是同艘船上的人。不管今天是在台灣、在德國,或在我們今年即將移居的西班牙,無論教育制度是哪一種系統或會「改」成如何,同為今日父母,都得要思考如何陪伴我們的下一代,準備好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走出屬於他們的未來之路。
    推薦序│ 培育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陳巧茵)

    推薦序│ 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 (彭菊仙)

    自 序│ 「改變」對父母來說,更難!輯一│ 人生必經的求學路,媽媽陪你

    1 當女兒宣告「再也不想繼續讀書」

    2 我是誰?從絕對多數到唯一一個

    3 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讓孩子當舵手

    4 不會?學就會了!

    5 明星學校、重點科目?父母放下迷思,孩子才有機會

    6 親師會談的感動與挫折

    7 被教練拒絕出賽而學會的「自我負責課」

    8 塞納河畔的餐桌激辯

    9 面對校園霸凌:「仁慈」kindness 是嚴格的家規

    10 他當然不只是個孩子,上警局做筆錄

    11 正確看待學歷輯二│ 我們這樣迎擊不可知的未來

    12 國際大學日:興趣的確能當飯吃

    13 追求專業,絕不只是快樂學習

    14 九年級的重頭戲:職場實習

    15 女兒上班囉!

    16 自主學習不是口號,是每日實踐

    17 從創意、活動與社會服務中,探索自我

    18 IB系統怎麼訓練分析表達力?

    19 跨學科教學

    20 歷史課,不只學歷史

    21 IB這樣教語言

    22 IB絕對不只是一張文憑,MYP中學階段更為重要

    23 自律與尊重,行為與本質結語│ 放心,讓孩子展翅高飛
    13 追求專業,絕不只是快樂學習許多亞洲父母對於西方教育的迷思之一,就是歐美孩子成長過程只有「玩樂中學習」,以為在快樂的環境中,孩子肯定就能樂於學習,我也曾經這麼認為。然而這些年,親身在德國陪伴學齡前的小兒子成長,也觀察了青春期女兒與她的同學們,我發現無論在哪種教育系統中,當學習到達一定的階段,絕對不會只有「快樂學習」,都會變得辛苦。如果孩子或家長抱著「只要開心就好」的心態,反而很容易放棄。我們在亞洲的很多親友都以為,我家女兒不需要準備每天三五科的考試,課後不用補習,上學時間比亞洲短得多,每天一定是開開心心哼著歌去上學吧。事實上,她與大部分的中學生一樣,有討厭的學科和老師,不喜歡準備考試,老師功課出得多了也會鬼叫,但是,「吃苦」是學習必然的過程,要從「不會」到「會」肯定要跨越辛苦與障礙,只是那個引領我們甘願走過的「動機」,是出自孩子心裡,還是恐懼考壞時受罰,或是為了父母期望等外在推力呢? 女兒初到新學校時,一切都很新奇,當時她只是六年級生,沒有什麼課業上的壓力,只需要好好聽講、參與討論,該做的作業都有完成,新學校幾乎沒有考試,感覺比在台灣時輕鬆很多!就連最讓我們擔心的語言問題,女兒也在打球和交朋友的歡樂氣氛下,很快就沒有隔閡。這段蜜月期長達兩年多,我們得以好好享受家庭時光,她也有餘裕發展興趣,我們都以為會這樣一直快樂下去。然而一進到九年級,許多重點學科突然加深了難度,特別是數學與科學,更是進到抽象思考演算的階段,回家必須自己思考與練習,課堂上也開始有考試了。我看著這些燒腦的內容,也掉入自己中學時代重複演算與考試的惡夢裡,開始為女兒擔心。我內心明白,女兒未來絕對不會選擇這幾個讓她頭疼的學科繼續鑽研,不必她問「為什麼要學這些」,連我都忍不住懷疑:「這麼辛苦值得嗎?」在女兒的期中報告裡頭,有一個「Effort 」(付出)的給分項目。老師們會針對學生是否發揮了自己所有的潛能、在上課前充分準備去學習,以及在課堂中熱烈參與、完成任務,主動為自己的學業努力等四個表現來評分,在報告中老師會具體描述他們的觀察,並給學生實際的行動建議。若「付出」得分太低,老師也會主動約學生與家長來談話,看可以怎麼改進。因為學期還有一半,所以學生可以透過這份報告調整學習方式。對於學生與家長來說,這份文字敘述的報告其實比期末分數還要豐富且有意義。每回拿到這個報告,我們總會一起好好閱讀,針對內容來做更多討論。西方老師一直給人「只講好話」的印象,事實上女兒的老師們卻是一年比一年誠實。與自己的競賽

    例如:「在這個專題上我想看到妳更具批判性的思考,而不只是重複文本的內容」、「妳下一次考試必須表現更好,否則會影響期末成績」、「這學期妳似乎有些失焦,沒有過去的高水準表現」,這些直接的評語,讓我這個從小到大都是好學生的媽看得心驚膽跳,為女兒捏一把冷汗,但她已經在這樣的直言文化中生活了三、四年,反而覺得這種反饋,比那些摸不著頭緒的分數來得更實際。當然,女兒做得好的部分,老師們也不會吝嗇給予鼓勵,但只告訴孩子「你真棒!」「你做得真好!」無法讓孩子真正有所成長。像上面那些真實評語,並不代表學生表現「不佳」,而是老師視學生個別的狀況,給他們的建議,這也落實了「真正的競爭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是否成為更好的自己」的精神。這種動力絕對比恐懼考差與受罰來得更強大。例如女兒是運動員,這個學期老師首度寫下希望她更專注的評語,雖然她的體育成績還是不錯,但這就代表她的學習態度需要調整。與成績無關,而是要對自己的態度與行為負責。女兒有時也會對老師所寫的評語有意見,我會鼓勵她先主動與老師溝通,並且擬出改進方案。這絕對不是要去爭辯或得到更好的成績,而是孩子檢視自己的學習認知是否正確的機會,好讓接下來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確,這也是一種「自我校準」的學習。與其永遠是師長告訴孩子「你該這樣做」、「你該那樣做」,不如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的方案。

    18 IB系統怎麼訓練分析表達力經過了幾週的假期與開學收心操,終於迎來了九年級的實習報告。同學們從不同的體驗中回到校園,有些如同我家女兒一樣充飽了電,熱情滿滿,也有些人體會到預期的職場與實際上有不少差別,而陷入思考。無論如何,對這年紀的孩子來說,只要有用心、用腦去體驗,都是很有價值的經歷。隨口問起女兒準備的進度,她老神在在的回答:「我實習時就想好大概要呈現的內容,所以照片和資料也早就逐步準備好了,剩最後完稿囉!」這與她剛進入IB學校的模樣,真是大相逕庭。若問女兒這些年最大的成長,她肯定會將「口語表達」列入其中。她一直是個很活潑的孩子,但「外向」並不等於「懂得表達」。剛到這間學校時,她完全被口頭報告的數量給驚嚇到!過去或許一個學期會偶有幾次,但在新學校,一門學科在一個學期之內就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報告,一開始她實在吃不消!時常得花上好幾天、甚至好幾週的時間,才有辦法寫出一份研究大綱,如果三四個科目同時都要做報告,準備起來真的是不比每天考試輕鬆啊!就我從旁觀察,若沒經歷三五年以上的潛移默化,分析表達的能力很難培養出來。要孩子依樣畫葫蘆做出一份有結構的報告不難,但要每種科目、每個主題,都能用同樣的邏輯架構做出完整的報告,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從思考整個報告的邏輯架構,就需要對主題有足夠且深入的了解(資料分析),以及個人基本觀點(消化整理)。接著,還要用聆聽者能理解、也感興趣的方式,來規劃報告的起承轉合。最終,在台上的肢體與口語表達、台風、時間掌控等,也都會影響整體呈現。這所有的細節,需要有足夠次量且持續不斷的練習。當然,這也就需要整個教師團隊,很有意識且長時間的培訓學生。循序漸進的訓練

    女兒在六年級進入IB系統的MYProgram 。約莫六七年級的階段,老師會使用心智圖來逐步引導孩子們思考每一個題目。課堂上這樣練習、作業也這樣規劃,就是要孩子們純熟掌握「整理架構」的步驟。在這個階段,老師會提供比較多的資源資訊,學生們只要練習抓住大方向和列出重點即可。例如,英文課用心智圖來拆解討論一本書或一段故事、歷史課用心智圖來畫出歷史事件的相關因素、科學課用心智圖來分析實驗變項與設計實驗等等。女兒一開始很需要我們的提點幫忙,在一兩年的每日訓練過後,真的是給她任何議題都能「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自己很有邏輯的分析題目。過去她寫文章總是提起筆就開始寫,現在則是習慣先用心智圖來抓出文章的結構,再進行論述。老師們並不要求學生背誦佳句或華麗文藻,而是期待同學至少能清楚順暢的表達自己對主題的想法,再來要求文筆的細部呈現。因此,沒有學生會浪費時間寫歌功頌德卻內容空洞的「交差文」,這樣一點分數也沒有。他們應用這個方式在所有的學科上,連辦派對活動、整理行囊之類的生活事項,也能條理分明、快速地列出重點。八年級就開始得自己找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論點。我時常看見她在寫歷史課的報告,有天好奇看了看內容,天啊!很多我根本連聽都沒聽過。而這些可不是從課本上就查到的資訊,他們的歷史課本只有圖文並茂的三十多頁!針對一個大時代所發生的事,老師僅提供最基本的「何時、何地、何人」等資訊,其他最重要的「牛肉」都得學生自己去搜尋,並重整呈現。雖然在網路上可以查詢許多資料,但老師對於學生報告中的參考文獻(References)非常要求,例如,維基百科就不被接受,也得要有足夠數量、不同出處的參考資料才會過關。在中學階段,研究法廣泛的被應用在他們的每個科目上,而老師的標準,幾乎和我就讀研究所時一樣的嚴謹呢!到了九年級,學生的報告就進入了「解答問題」與「提出觀點」的階段。通常他們需要在一個專案開始時,選擇主題、草擬研究問題、搜尋資料,到最後提出問題的可能解答。例如,嘗試回答「在今日世界,奴隸制度是否仍舊存在?為什麼?」「共產黨為何在某個時期,能席捲全世界?最重要的三個原因是什麼?」「動物農莊的作者用了許多的隱喻,你認為他們是代表當時的什麼事件?而你認為現代是否仍舊存在?」他們不只要了解資訊,更要練習表達「自己」怎麼想,並提出堅實的論點。這真的不是很容易,我時常看到她寫了又刪除,或告訴我她糾結著是否在報告中提到某個因素。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