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家庭 親子】 > 家庭/親子

    【JGV】輕推:幫孩子走出退縮和焦慮(簡體書)_(美)勞倫斯‧科恩


    作者: (美)勞倫斯‧科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21740257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69
    售價: 6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126800

    書況補充說明:A近全新、輕微使用、翻閱痕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BI4】快樂新父母1_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作者: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售價:679
    【EZY】我想做個好父母_蔡穎卿
    作者:蔡穎卿
    售價:189
    【J4A】我想做個好父母_蔡穎卿
    作者:蔡穎卿
    售價:189
    【KC4】家裡的森林小學1-5合售_朱台翔
    作者:朱台翔
    售價:1579
    【KEH】Your Love and Marriage_Willard F. Harley
    作者:WillardF.Harley
    售價:419
    【DFM】The Indigo Children Ten Years Later: What’s Happening with the I
    作者:Carroll,Lee/Tober,Jan
    售價:359
    【DLH】快樂新父母1-7有聲書_朱台翔
    作者:朱台翔
    售價:1439
    【LXC】沒有教不會的孩子_史維恩
    作者:史維恩
    售價:14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A近全新、輕微使用、翻閱痕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126800

    [ISBN-13碼] 9787521740257

    [ISBN] 7521740254

    [作者] (美)勞倫斯‧科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19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孩子見到陌生人緊張不說話?

    常因為一點兒小事就不高興、發脾氣?

    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有完美主義傾向?

    總是拒絕新事物、新嘗試?

    很難融入小夥伴?

    …………

    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表現,其實來自同一根源——童年焦慮。童年焦慮並不是一小部分孩子身上才特有的標籤,而是所有的孩子在面對恐懼、壓力、挑戰時,都會出現的本能狀態:緊張、擔心、害羞、煩躁……

    科恩博士總結數十年臨床兒童心理治療經驗,給出了一套專業、可行、有效的解決方案,幫助孩子擺脫童年焦慮的困擾。

    1.瞭解孩子焦慮時大腦的工作狀態,並説明孩子重塑“大腦安全系統”。

    2.瞭解孩子焦慮時身體各部分的反應,幫孩子察覺並主動放鬆緊張的身體。

    3.既不強迫孩子咬緊牙關來對抗恐懼,也不任由孩子一味放棄而逃避挑戰,而是在情緒的“臨界點”上,充分接納孩子後,輕輕地推動孩子繼續向前。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它不僅能讓父母清楚地聽懂孩子的心聲,更能讓孩子成功接收到父母的接納、信任以及支援。
    勞倫斯·科恩博士(Lawrence J.Cohen,Ph.D.)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專家,專長為兒童遊戲、遊戲治療和親子教育。常年開辦面對父母、教師、早教專業人員的遊戲力工作坊,在工作中處理各種兒童、家庭、婚姻等問題,讓他深刻認識到人與人之間聯結的重要性,也致力於將這些經驗加以領悟並推廣。

    科恩博士還定期為曾獲得美國教育出版學會金燈獎的《小尼克家庭雜誌》和《波士頓環球報》撰寫專欄,並為父母、老師及托育專業人員規劃遊戲式教養的相關研習活動。

    譯者:李巖遊戲力工作室、熱養育家庭支持創始人。十多年來從事兒童情緒發展的研究和實踐,為許多幼稚園、小學和早教機構的教師進行了理論培訓和操作指導,同時針對父母和家庭開展了大量養育講座、工作坊及一對一的諮詢。

    其他略。
    適讀人群 :家長父母

    ★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邁克爾·湯普森、帕蒂·蕙芙樂,《出版人週刊》《新英格蘭心理學家》等傾情推薦。

    ★ 美國臨床心理學專家、《遊戲力》作者勞倫斯·科恩博士數十年實踐經驗之作。

    ★ 大量真實事例和方法,再次展現了遊戲的魔力。擔心和焦慮就像看不見的風暴,正在襲擊越來越多的孩子。這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接納和等待,他還需要我們主動伸出援手。

    ★ 拯救童年焦慮,培養具備強大適應力的孩子。輕推孩子,戰勝自我,重建自信,持續向前。

    成年人總認為,“童年”就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然而我們搞錯了(或者忘記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而且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無論是壁櫥裡的怪物,還是來自新環境、學校或體育運動的恐懼,焦慮對孩子來說都是特別具有挑戰性和令人抓狂的。由於焦慮有它自己的“思想”,父母們用邏輯和安慰安慰孩子通常會失敗,而這又讓父母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為此,勞倫斯·科恩博士在本書中提供了一套系統工具和許多簡單有效的方法策略,指導父母幫孩子走出退縮和童年焦慮。
    (實踐案例)在與女兒相伴相處的路上,我總是在需要答案的路口,遇見《遊戲力》。開始讀《遊戲力》的時候也剛開始做媽媽,讀到“每個寶寶生來都帶著一隻空杯子,而父母的責任就是要不斷往這個杯子裡填滿愛與親密”,深以為然。“蓄杯”的概念,成為我得到過的最好育兒指導,指引我接納孩子,持續傳遞愛和建立安全感。一向認為,在“接納”這個部分我做得不錯。女兒生性內向、敏感、慢熱。我從不強迫她與人打招呼;我厚著臉皮,在舞蹈教室的地板上坐了一個月,直到她能夠一個人上課;幼稚園或者興趣班的演出,我陪她經歷過不止一次的臨陣脫逃……但是,隨著她漸漸長大,有時候會覺得,僅僅是接納,似乎並不夠。比如,她要求:“我只去上舞蹈課,但是我不參加演出。”可是,在看其他小朋友演出的時候,我分明看見她眼睛裡的熱切。再比如,幼稚園裡,她也想回答問題,但總是因為猶豫而被別人搶了先,或者因為聲音小乾脆被老師忽略,我覺得她也時有失落。我還能夠給女兒更多的幫助嗎?她的人生還那麼長,我應該一直陪她“做觀眾”,還是偶爾也該推她去“演出”?在這個糾結的當口,我又讀到《輕推》。光是副標題就令我雀躍。於是,一邊讀書,一邊重新整理我與女兒相處的方式和方法,比如:* 女兒心中,是安然享受自己的謹慎內向,還是也藏著對新體驗的嚮往?* 我的“接納”,是不是也時而成為“不願意改變”的藉口?* 在很多個“前進OR後退”的臨界點上,推她向前會讓她更恐懼還是能幫她重獲勇氣?容她後退算是接納還是逃避?* 怎樣的“推”才不會喪失愛意?如何“陪”也同時傳遞力量?在焦慮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病的今天,“童年焦慮”是個更大,也更有現實意義的題目。當孩子的世界從家庭延展到幼稚園、學校和社會;當他需要處理的關係從親子擴大到朋友、同學、師生,以及不同圈子裡的其他孩子和成人;當他接收到的信息,不管他是否願意,都從四面八方撲來……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也許慌張,也許憤怒,也許轉身躲起來,也許假裝無所謂但其實內心深藏著恐懼……更別說,我們這些大人,也時時在與各種焦慮和不安全感糾結纏鬥。這樣的時候,或許都希望被一隻手輕輕地拉起來,都希望能聽見一個聲音說――“我知道你感受,來,我陪著你往前走。”我覺得,在《遊戲力》學到了如何做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懷抱,《輕推》則帶我繼續往前,修煉成為孩子需要的那只手和那個聲音。而且,其實我們也能成為帶領自己的那只手和那個聲音。

    ——鐘煜

    作者序歡迎加入有驚無險、刺激好玩的旅程

    八年級時有一次科學課,我需要自己擬定實驗課題。當時我媽媽是一所幼稚園的園長。每年春天,幼稚園都會組織孩子們進行孵小雞的活動,而我則在晚上和週末負責照看雞蛋和雛雞。那時,我姐姐珍妮正在進修心理學課程(你一定會說:看來你們家都是幹這一行的)。她給我講了她的導師正在研究的課題——動物的僵固行為(很多時候就是“裝死”)。這是很多動物的一種本能,包括小雞在內,它們在極度恐懼而又無力反抗或逃走的時候,就會裝死。也許它們本能地知道,老鷹絕對不會吃死動物。我的實驗課題因此有了著落。小雞們出生幾天後,我把它們一隻一隻地輕輕捧起,死死地盯著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鷹盯上獵物的樣子。等我把它放下時,小雞嚇得僵在地上不動了,開始裝死。大約1 分鐘後,它蹦起來,又開始四下走動。這就是從害怕到復蘇的一次迴圈。在第二步實驗中,我同時嚇唬兩隻小雞,結果它們一起裝死,大約持續了5 分鐘。也就是說,它倆一起裝死的時間,比第一步實驗中單獨裝死的時間要長得多。接下來第三步,我在嚇唬一隻小雞的同時,讓另外一隻在旁邊閒逛,結果被嚇的這只小雞僅僅在地上躺幾秒鐘就蹦了起來。我的結論如下:受驚的小雞會觀察第二隻小雞在幹什麼,以此來判斷環境是否安全。如果第二隻小雞正在歡快地四處溜達,那麼前一隻小雞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號:第二隻小雞沒有害怕,而且也沒被吃掉,所以一定沒危險,我也可以站起來了。如果第二隻小雞也在裝死,那麼前一隻小雞可能就會想:雖然我自己沒看見老鷹,但是第二隻小雞肯定看見了,所以它不起來,那麼我最好也老實躺著別動。我姐姐的導師加洛普博士發現,小雞們在鏡子前面裝死的時間最久,因為它以為鏡子裡是另一隻被嚇壞的小雞。在剛剛開始從事家庭諮詢和治療的時候,我曾一度理解不了的是,為什麼對於有些父母而言,安撫緊張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第二隻小雞”的實驗給了我啟示。普通孩子在輕度緊張時,只需要父母勸慰幾句就行了,即父母起到了“沒有害怕的第二隻小雞”的作用。而對於那些很容易高度緊張(即焦慮)的孩子,他們不僅聽不進勸慰,有時勸慰反而會讓他們更加不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同樣也很緊張。當孩子環顧四周時,他們看見了緊張的父母—“嚇壞了的第二隻小雞”,這讓他們更加堅信這個世界是個險象環生的地方。即便父母沒事,焦慮的孩子也經常無法察覺到旁人的放鬆狀態。這是因為焦慮會讓人們戴上“有色眼鏡”,看到的都是世界上的危險。他們就像在鏡子前裝死的小雞那樣,一直能看到嚇壞了的第二隻小雞。不管父母緊張與否,焦慮的孩子常常深陷這種感受而無法自拔。假如孩子比較容易緊張,那麼我建議父母在孩子緊張時,別再重複以前那些無休無止的說教和勸慰。畢竟,鎮定的第二隻小雞之所以能安撫嚇呆的小雞,用的並不是擺邏輯、講道理的方式,更不是行為矯正!在孩子害怕的時候,我常把自己當作“第二隻小雞”。我會對孩子說:“看看我的眼睛吧,我眼睛裡有沒有‘害怕’?”這種方式能讓孩子從僵固的狀態中擺脫出來,説明他找回安全感。這要比“沒什麼可怕”之類的勸慰管用多了。除了介紹應對童年焦慮的方法之外,本書還會探討如何重新設置“安全系統”。這裡所說的“安全系統”,是指大腦在面對危險時的反應,以及從緊張到恢復平靜的過程。安全系統能挽救我們的性命。緊張情緒就像一個“警報器”,如果它不工作,我們過馬路前就不知道要左右查看,身處險境也不會逃跑、躲避或者反抗。然而,過度的緊張則會導致安全系統紊亂。焦慮的孩子會有一個過於敏感的警報器,即便眼前沒有危險,一個念頭也會使他警報大作:萬一閃電擊中房子……我當初要是多複習幾遍該多好……別人肯定會嘲笑我……萬一誰都不理我,那可怎麼辦……正常的安全系統,必須具有“解除警報”的功能。火警之後,人們怎麼才能知道何時可以安全回到房間裡呢?焦慮的孩子在警報器過度敏感的同時,解除警報的機制卻運轉不良。他們似乎對任何安全的信號都渾然不覺,即便第二隻小雞早就爬起來滿地啄米了。寡言少語、心事重重、強迫性行為、沒完沒了的擔心,都是無法解除警報、一直警報大作的表現。焦慮的孩子身邊沒有“第二隻小雞”來提供有效的安慰,或者自身缺乏一套運轉正常的安全系統,於是他們只好逃避。他們不僅逃避危險,也逃避任何能讓他們聯想到危險的事物。焦慮的孩子面臨一個矛盾:他們竭盡全力地逃避緊張的感覺,然而不幸的是,從長遠看,逃避的結果只會增加緊張。因此,本書的主題之一,就是如何避免逃避。

    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說起高度緊張和焦慮,我個人深有體會,因為我自己從小就是個容易緊張的人。有一件事讓我忽然意識到,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那樣緊張兮兮地看世界。必須承認的是,發生那件事的時候,我已經是個成年人了(真夠難為情的)。那天我在高速路上開車,前面那輛車的排氣管突然
    譯者序前言 歡迎加入有驚無險、刺激好玩的旅程

    第1章 童年焦慮與大腦安全系統

    焦慮面面觀 ▶ 伴隨著笑聲、戲水聲和交談聲,每個孩子群裡總有那麼一兩個,正以某種方式掙扎在焦慮情緒中。

    緊張的好處 ▶ 適度的緊張情緒,能驅使我們避開危險,積極行動……

    焦慮引發的痛苦 ▶ “ 我真的、真的很擔心, 我心裡緊張死了……”

    焦慮的生理表現 ▶ 我們會出現胃部抽緊、手腳冰涼、皮膚濕冷等症狀,我們還會說話吃力、語無倫次,或丟三落四。

    焦慮的連鎖反應 ▶ 焦慮最終會干擾孩子的學習和社交生活,因為他內心充滿了各種擔心害怕,因此他無暇顧及其他。

    安全系統:察覺危險、拉響警報、理性評估、解除警報 ▶ 安全系統的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緊張的根源 ▶ 人類是群居動物,大自然才會做出如此安排。每個群體中固然需要有探險者,但也需要有謹慎者……

    重置安全系統 ▶ 在遊戲裡,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演練解除警報的角色,這個過程為現實帶來了神奇的效果:他們內在的解除警報的能力也增強了。

    緊張和焦慮,其實始終伴隨著孩子 ▶ 理解焦慮對身體、情緒、思想以及行為的影響,我們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克服焦慮。

    第2章 共心共情,養育自信

    “憂天小雞”的麻煩 ▶ 孩子內在的“報警器”和憂天小雞十分類似,他還無法分辨真實的危險和想像中的威脅。僅僅是頭腦中的想像就會引爆緊張情緒……

    共情: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 ▶ 共情,可以是認真而貼心的響應,也可以是一個有趣的遊戲。

    第二步:用我們的鎮定與信心感染孩子 ▶ 在大腦中按下“暫停”鍵,告訴自己:現在並沒有危險,擔心不過是被孩子的情緒傳染了。

    “第二隻小雞”的進階學習 ▶ 可以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決辦法上:“嗯,我也覺得不妙。我想到一個辦法,你聽聽怎麼樣……”

    恰到好處的勸慰 ▶ 秒勸解原則:如果勸解在 秒內沒有發生作用,就放棄它,再想別的辦法。

    養育有能力解決問題的自信的孩子 ▶ 當孩子向我們講述他的不愉快經歷時,我們需要懷著共情之心去傾聽,但之後不要忘了問:“接下來你打算怎麼辦呢?”

    新版“憂天小雞” ▶ 我還想告訴你:我真佩服你。你看,剛開始你那麼害怕,可是你還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去想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3章 放鬆與打鬧遊戲

    關注身體的感受 ▶ 一個可怕的念頭就足以改變血液的供應走向,使大部分血液流向負責對抗或逃跑的肌肉群, 結果手腳會因為血流減少而變涼。

    重要工具:恐懼測量計 ▶ 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能把內心感受準確地表述出來……“測量計”是一個非常好的媒介,可以説明你和孩子有效地討論緊張、擔心和害怕。

    放鬆 ▶ 有意識的甩手運動會給你帶來放鬆的感覺。

    呼吸:接受與改變的練習 ▶ 讓呼吸變得深一些、慢一些,或者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

    身體各處的緊張反應 ▶ 胃痛與頭痛是童年焦慮的常見症狀,有些孩子緊張起來的時候,說話聲音會非常小,甚至根本說不出話來。

    打鬧遊戲:戰勝童年焦慮的“旗艦” ▶ “ 抓不到我”是個有趣的打鬧遊戲,這個遊戲不僅可以讓孩子信心大增,還能幫你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結。

    放下抵觸,盡情放鬆 ▶ 同孩子一起放鬆,可以有效地疏解孩子的抵觸情緒。這樣做還有個好處,因為你自己可能也需要放鬆。

    平靜的身體,平靜的心 ▶ 為了減輕焦慮給身體帶來的痛苦,我們需要向孩子提供大量的愛與擁抱,增加愉快的肢體接觸遊戲,幫助孩子練習調整呼吸,以及其他放鬆技巧。

    其他的身體放鬆技巧 ▶ 如“吹滅蠟燭”“雙手配合呼吸”“傳遞太陽能”等。

    第4章 臨界點——進與退的抉擇

    前進,還是後退? ▶ 在“情緒失控”和“咬緊牙關”狀態裡的孩子需要更多安撫和疏解,而“極力逃避”的孩子則需要我們輕推一把。

    蕩秋千:從“劇烈”到“緩和” ▶ 先稍微感受一下恐懼,短暫的休息後,你就有能力去面對更多一點兒的恐懼。

    臨界點旁的陪伴 ▶ “ 我能感覺到你在發抖。是啊,這是挺可怕的。我會一直握住你的手,等你準備好了,咱們再一起過去。”

    “停走停”遊戲 ▶ 我足夠緩慢地向她靠近,讓她在臨界點上有足夠的時間面對恐懼,而恐懼感也始終在她的可控範圍之內。

    想像中的臨界點 ▶ 在想像世界中被重置的安全系統,將會在真實生活中煥然一新。

    “我不想說這件事!” ▶ 緊張時我們需要把話說出來,但緊張又會阻攔我們開口。

    “我想說說這件事” ▶ 他們滔滔不絕,卻總是避開重點,在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上繞圈,而不去真正面對恐懼。

    少說、多玩 ▶ 小男孩鮑裡自從把自己想像成偵探之後,就發現了“焦慮”的詭計:“在我晚上就要睡著時,‘焦慮’這傢伙就偷偷溜進來,不讓我睡覺。”

    安全感的內化 ▶ 內在的安全感在被愛的感受中誕生,在溫暖安寧的懷抱中生長,並在恐懼面前經歷考驗。

    第5章 情緒的釋放與克制

    “斯波克醫生”與“斯波克先生” ▶ 哪個斯波克的觀點才是正確的?

    情緒的燃燒 ▶ 火焰的比喻非常適合焦慮的孩子,因為他們在情緒激動時,常常會覺得自己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歡迎所有的情緒 ▶ “ 感覺就像是打包出售的整件商品,你不可能從中挑走你想要的部分,並拒絕或回避那些令你痛苦的部分,除非你喪失了某些天性。”

    焦慮和不受歡迎的情緒 ▶ 如果我們拒絕自己的感受,那它們就會被堵在中途而進退兩難。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緊張的時候,總是覺得胸部、腹部和喉嚨“堵”得慌的原因。

    呵欠連連—用健康的方式釋放情緒 ▶ 對待情緒,不一定非要採取什麼行動,只要直接去感受它,然後用眼淚、笑聲、戰慄或者呵欠,把它從身體裡釋放出去就可以。

    情緒超載 ▶ 孩子的情緒容易迅速飆升的原因,往往是他在之前沒有察覺到情緒正在積累。

    第6章 挑戰焦慮性思維

    挑戰焦慮性思維:必要準備 ▶ 不要掉入爭辯的陷阱,更不要試圖贏得這場辯論,否則不管我們多麼正確,最後的輸家一定是我們。

    挑戰焦慮性思維:遊戲 ▶ “ 來,我們跳個滑稽舞,唱首搞笑歌,把緊張通通趕跑吧!”

    挑戰焦慮性思維:當下 ▶ “ 我們來看看你的想法和眼前的情況有什麼不同。”不要把你眼中的當下強加給孩子,因為那樣只會引發反感和抗拒。讓孩子自己看清當下的事實。

    挑戰焦慮性思維:啟動更多腦區 ▶ 困在焦慮狀態的孩子只有“緊張”這一條路徑異常活躍,而所有其他的神經路徑幾乎都被抑制了。

    挑戰焦慮性思維:先歡迎,後扭轉 ▶ 起初他強迫自己不要去想可怕的東西,但那根本沒有用。後來他發現,只要改裝一下自己想像的東西,就會讓原本可怕的畫面變得不那麼可怕。

    第7章 9種常見的童年焦慮

    依戀與分離 ▶ 每個孩子先天都帶有一套本能的依戀系統,其主要功能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身邊有人陪伴。

    社交焦慮 ▶ 社交焦慮的核心,往往是懼怕被批評、被忽視、被排斥或被嘲諷。

    床下的怪物 ▶ 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內心恐懼的根源,因此就選擇了一些聽起來很嚇人的東西,比如床下的怪物。

    生活中的危險 ▶ 從孩子手中接過警戒任務,讓他知道你會很認真地守護他,這樣他就可以從中解脫出來。

    創傷性恐懼 ▶ “ 傾聽,傾聽,再傾聽。我一遍又一遍地聽她述說對那件事情的感受。”

    刻板 ▶ 盡可能讓一切“鬆開”。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在地上滾作一團,怪聲怪氣地說話或者模仿動物叫……

    過度取悅他人 ▶ 過度友善的人看上去似乎並不焦慮,或者他自認為並不焦慮—只要他能讓每一個人都開心。

    生死大事 ▶ 孩子會用他最熟悉的方式(遊戲)去理解他最困惑的事情(如死亡與悲哀)。

    煩惱湯 ▶ 不要針對“煩惱湯”裡每一種具體的原料與孩子發生爭執。你永遠說服不了他。

    第8章 重拾快樂

    聯結與信任 ▶ 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內在聲音”,也就是他看待自己的方式。

    遊戲與快樂 ▶ 即便是最嚴肅的問題,也可能有充滿笑聲的解決方案。

    為人父母,誰不擔心 ▶ 不妨試試那個老辦法:先假裝從容,或許最終會真的從容起來。

    遊戲力——應對孩子的焦慮和恐懼 ▶ 一次只針對一個方面想辦法,先讓問題得到緩解,再找機會深入解決。

    抗焦慮筆記本 ▶ 有的孩子喜歡給它起個更個性化的名字,比如“壓力粉碎機”。

    十大原則 ▶ 這些原則既有助於解決孩子的焦慮,也有助於減少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的擔憂。

    鳴謝
    “我不想說這件事!”當父母提起有關害怕或緊張的話題時,焦慮的孩子常常會大喊:“我不想說這件事!”這是因為在孩子看來,極力躲避是避免情緒崩潰的唯一辦法。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在提起這類話題時,我們自己也非常焦慮,因此孩子不想承受更多的緊張。我們急於跟孩子對話,是因為在成人的認識中,“把話說出來”是緩解緊張的最佳途徑之一。神經學家、心理治療師路易士·科佐裡諾曾說,心理創傷的患者只有講出內心的故事,才能真正康復,但是焦慮感常常會干擾甚至阻止他的講述。講述內心的故事的確會拉響警報, 但也唯有這樣, 才能最終將警報徹底關閉。科佐裡諾解釋說,內心的故事涉及大腦中多條不同的神經路徑,而把故事講出來,無論它是大是小,就會減輕它對我們的糾纏。緊張時我們需要把話說出來,但緊張又會阻攔我們開口。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又是“臨界點”。也就是說,在“避而不談”和“因過度談論而情緒崩潰”之間,存在一個臨界點。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找到這個臨界點。下面的故事中,一名成人就是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獲得了安全感,進而開口講出內心的創傷。6 歲的安德列是我朋友的兒子,他有一次從樹上摔下來,導致頭部嚴重受傷。後來他的身體雖然康復了,但性格卻變得膽小退縮起來。他的父母想盡了辦法也沒能讓他說出那段恐怖的經歷。3 周前,我去他家串門。其他孩子一遍一遍地從沙發上跳下來,而安德列只是在一旁看著,儘管我們已經把周圍安排得足夠安全。 我靈機一動,說:“天哪!我不敢看,太危險了!萬一有人摔掉了耳朵,或者像這樣把舌頭摔出來,那可怎麼辦?”我邊說邊伸出舌頭做了一個鬼臉。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我又問:“有人知道摔破頭是怎麼回事嗎?”安德列立即嚴肅起來,說道:“我知道!”我馬上響應:“哦,真的嗎?我也認識一個男孩摔破過頭。”接著我就編了一個滑稽的故事,一半是我所知道的安德列的遭遇,另一半則是搞笑成分。所有的孩子都大笑不止,尤其是安德列的笑聲最大。當我杜撰那個男孩對著醫生大叫,不讓醫生傷害自己時,安德列瞪大了眼睛。之後安德列開口講出了他在醫院經歷的可怕事情,以及他認為媽媽當時動作不夠快,以至於沒接住他,等等。自從可以敞開心扉談論這件事之後,他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憂心忡忡了。

    挑戰焦慮性思維:必要準備消除“萬一”心理和其他焦慮性思維的根本對策,就是揪出這些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而挑戰它們,最終踏踏實實地生活在“此時”和“此地”的現實世界中,而不是充滿擔心的想像裡。然而,焦慮性思維會激烈地對抗你的挑戰。你是否曾經幻想過,大人的邏輯分析可以讓孩子焦慮的念頭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怪物。”“好的,媽媽,那我就不害怕了。晚安!”多麼美好的對話啊!可惜,這只是一個幻想。邏輯分析無法讓焦慮消失。焦慮性思維對理智具有超強的抗擊能力。因此,我們需要事先進行周密的計畫,首先要有策略地避免引起抗拒,進而才能更有效地挑戰焦慮:• 首先共情,接納孩子的感受。孩子只有在確認你能理解他的感受之後,才有可能聽得進去你對焦慮想法的挑戰。• 挑戰絕不等於爭辯。你一旦開始爭辯,所有的挑戰都會變得無效,不管你實際上有多麼“正確”。• 自己內心生出的挑戰,遠比外部強加的質疑更有效。所以,要想方設法引導孩子自己提出質疑,而不是一味灌輸大人的想法。• 挑戰孩子的“萬一”心理之前,先反思我們自己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狀態。例如,如果孩子問:“萬一你死了怎麼辦?”你不要一上來就反駁:“我不會死的!”“別傻了!”“想那些也太早了點兒吧!”相比之下,共情是一個好得多的開場:“那真是太可怕了!”或者“你能把這麼可怕的想法說出來,真是不容易!”一位朋友分享了她是如何將“共情”擺在第一位的:“昨晚我正在和朋友通電話。我本以為翠西早已睡著了,但沒想到她跑下樓來,說:‘媽媽,我突然覺得特別害怕,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的朋友在電話裡聽到翠西的話,說:‘哎,小孩子都是這樣,睡覺前總是這不好那不對的。’可我不這樣認為,因此我儘快結束了電話,然後把翠西摟在懷裡。她依然說不出是怎麼回事,但我對她說:‘媽媽很高興,你不但發現了自己在害怕,而且還跑來告訴媽媽,這樣做特別好。’5 分鐘後,她就睡著了。”這位媽媽雖然不知道女兒在怕什麼,但她仍然選擇了“不輕視感受”。她的信念是,情緒只要產生, 就是正當的, 儘管女兒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通常父母很容易對自己猜不透或者“平白無故”的情緒不屑一顧,而對於聽上去“微不足道”或者“幼稚可笑”的恐懼就更加滿不在乎,比如在孩子擔心“萬一老師突然變成了狼人怎麼辦”這類問題時。我們必須理解的是,所有恐懼和焦慮的背後,一定都藏著更深層的信息,例如害怕被拋棄和缺乏安全感。孩子之所以總在表面上對雞毛蒜皮的事情過於認真,是因為他們無法用語言描述更深層的感受。因此,只要發現孩子的警報被拉響,我們就要立刻與之共情,而不是等到我們認為警報“應該”啟動的時候才去這樣做。孩子的警報一旦啟動,我們就首先要幫他解除警報,重置安全系統,無論觸發警報的是真實的危險還是想像的威脅。如果我們對孩子說“根本沒什麼可害怕的啊”,那麼他會直接遮罩這句話,因為對他而言,害怕是真實而切身的存在。這時,執意與孩子爭辯,讓孩子為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感到羞愧,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同樣,如果我們說“別擔心,不會發生那種事的”,孩子也會遮罩我們的話。對他們來說,由於腦海中的恐怖畫面生動逼真,因此可怕的事情就相當於“正在發生”。在孩子的認識中,如果爸爸媽媽說“不可能發生”,那麼一定是爸爸媽媽自己沒搞清楚。因此這個時候,不如用好奇心去迎合孩子的天性:“嗯,我們一起來仔細看看,你說的事情是不是真的發生了。”焦慮的孩子一般都非常善辯。他們的爭辯不一定合理, 但卻強而有力,而且可以不停地來回重複。所以,我們不要掉入爭辯的陷阱,更不要試圖贏得這場辯論,否則不管我們多麼正確,最後的輸家一定是我們,因為處於焦慮狀態的大腦會誓死捍衛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沒有擔心”(冷靜的第二隻小雞所傳遞出來的信號),效果要好於“你的擔心沒有道理”的爭辯。孩子的擔心一定是“有道理”的,只不過我們不懂罷了。提出問題,也可以避免無休止的爭辯:“爸爸比平時晚了,除了因為遇到了麻煩,還可能有什麼其他的原因嗎?”表示好奇,同樣具有對抗焦慮的作用:“我特別想知道,這些可怕的想法,今天是怎麼偷偷溜到這裡來的?”“我想看看,你會怎麼對付那些難纏的念頭?”“我在想,把它說出來或者做深呼吸,會不會幫你放鬆一點兒?”孩子的焦慮性思維不可能被外部力量所改變,有效的挑戰必須發自內心。假設你的孩子因為要去參加足球訓練而非常緊張,他一點兒也不想去。你說:“昨天你還很喜歡呢!”他不理睬你的話,於是你生氣了,又接著說:“昨天你明明很喜歡啊!”這回,他也生氣了。問題出在哪裡呢?儘管“他昨天喜歡踢球”是事實,但這絲毫無助於緩解他“今天的緊張”。但是,假如挑戰是他自己提出的,那麼結果可能會大為不同。所以你可以嘗試通過提出問題,啟發他自己提出挑戰:“昨天你是用什麼辦法,讓訓練變得有意思的?”)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