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宗教 命理】 > 宗教

    【AH7】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_凱特・考夫曼, 趙盛慈


    作者: 凱特・考夫曼,趙盛慈
    出版社: 網路與書出版
    ISBN: 9789869760386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219
    售價: 11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141509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AMA】創世記_日文_附殼
    售價:229
    【I8R】The Other Taiwan 1945 to the Present: 1945 To the Present_Rubins
    作者:Rubinstein,MurrayA.(EDT)
    售價:1429
    【JWP】Creativity and Academic Activism: Instituting Cultural Studies_M
    作者:Morris,Meaghan(EDT)/Hjort,Mette(EDT)
    售價:779
    【J36】臺灣神道 : 同修參讀手冊_楊緒東
    作者:楊緒東
    售價:219
    【KIP】心燈(一)_簡體_萬行
    作者:萬行
    售價:199
    【DGT】我的寫經練習帖_造事務所,  楊德輝
    作者:造事務所,楊德輝
    售價:149
    【DBN】人間佛教論文選要
    售價:199
    【DCB】Growing in Prayer_Bickle, Mike
    作者:Bickle,Mike
    售價:339
    【DGA】在家居士修行之道_Chihiro Ajari
    作者:ChihiroAjari
    售價:189
    【DIG】CBERUBS ANHELS OF LOVE
    售價:569
    【LXD】Doing School: How We Are Creating a Generation of Stressed Out,
    作者:Pope,DeniseClark
    售價:429
    【LRM】台湾人の先覚者 : 黃彰輝_日文_張瑞雄著; 大宮溥訳
    作者:張瑞雄著;大宮溥訳
    售價:38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141509

    [ISBN-13碼] 9789869760386

    [ISBN] 9869760384

    [作者] 凱特・考夫曼, 趙盛慈

    [出版社] 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 2020/04/30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作者訪問數百位「非媽媽」後寫成此書。這些非媽媽的年齡跨越五個世代,有著多元的婚戀狀態、生理條件、性向認同,其人生故事展現女性沒當媽背後的社會、家庭、生理等種種因素,其中關於事業、家庭、社交、健康、老後安排等經驗分享,更為當代女性提供豐富又實際的參考資訊,也提供關心女性人生規畫的讀者了解的管道。

    「妳有小孩嗎?」

    當一位女性回答「沒有」,

    你會設想她過著怎樣的生活?

    是怎樣,不當媽?

    不當媽,會怎樣?

    獨身×不孕×未生

    事業×家庭×社交×健康×心靈×身後

    五個世代非媽媽的答案與生命故事

    這是關於那條未被傳頌的路,

    我們想告訴妳/你的一切風景。

    不論東西方,主流文化仍以家庭為中心,「母親」身分被視為女性的必經之路,年少女孩、新手媽媽總不斷接收著母職的經驗傳承──就算沒孩子的女性日增,卻少有聲音告訴女孩與女人,如果女性不願、沒機會或沒辦法生小孩,可以怎麼規畫人生。

    凱特.考夫曼是位嘗試生育未果的「非媽媽」,回首來時路,不禁希望當初能有前人傾聽心事、指點迷津。她爬梳諸多文獻,訪問跨越五個世代、24 至 91 歲的數百位無後女性,寫下她們與自身的人生故事,交織成這本「無後生活百科」,記錄這些女性如何成為「非媽媽」,以及她們對事業、家庭、社交、健康、理財、臨終安排等等的體會與看法,試著向關切探問的眼光說明:女人是怎樣不當媽,不當媽會怎樣。

    本書內容有喜也有悲,有惋惜也有不悔,有豐沛也有空缺,有嚴肅也有幽默;不對任何人生抉擇加以評判,而是盼望建立非媽媽與同為女性的母親、與其他大眾之間,乃至非媽媽彼此間,一道理解與尊重的橋梁。這是作者獻給自己與所有女性的指南,也是她想分享給下個世代,生命寬廣無窮的選項。

    *各界好評

    吳曉樂(作家)

    呂欣潔(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周雅淳(粉絲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周慕姿(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陳名珉(《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

    陳慧翎(導演)

    葉湘怡(音樂人/閃靈樂團團長Doris)

    趙恬儀(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及外教中心主任)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顏訥(作家)

    ──有感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你沒有小孩嗎?你關心某個沒有小孩的人嗎?這本書你非讀不可。──艾美‧布萊克史東(Amy Blackstone),《選擇不生》(Childfree by Choice)作者

    感謝生活在這個自由的時代,當媽或不當媽不再是美滿生活的唯一衡量價值,而是一種為了追求幸福而可以被選擇的生活方式。本書早點出就好了,我會強迫家母閱讀,必要時念給她聽,她為此聒噪了我二十多年,真是夠累的。──陳名珉(《我媽的異國婚姻》作者)

    我個人不婚不生,卻是內在小孩的母職照護者,從本書看見發人深省的平行世界。祈願想生和不想生的女性都能靜定安在於當下及未來,懷著愛,致自由。──趙恬儀(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及外教中心主任)

    本書破解單一的刻板印象,探討非媽媽面對的複雜文化,細查女性的不同人生選擇,對這個比例漸高的族群所扮演的角色提出見解,是極重要的觀察。──潘蜜拉‧齊格迪諾思(Pamela M. Tsigdinos),《沉默的姊妹會》(Silent Sorority)作者

    我好愛這本書。它提出新穎的思維,深刻掌握沒有生小孩究竟代表什麼。我相信,這件事絕對不只有無另一半或對象是誰那麼簡單。沒有當爸媽的人,可以參考書中提出的觀點和智慧做出人生選擇,其中包括性與生育的相關健康議題。讀來樂趣無窮。──安‧尤德爾(Anne J. Udall),哥倫比亞威拉米特計畫生育協會(Planned Parenthood Columbia Willamette)會長暨執行長

    無後或不生孩子的人,以及仍在考慮將來是否生孩子的人,如果妳對自己的信念、他人的探聽等林林總總有所疑惑,作者為妳提供了精闢的見解。──凱倫‧瑪隆‧萊特(Karen Malone Wright),TheNotMom.com網站與非媽高峰會創辦人

    作者將令人害怕的問題,轉變成影響力十足的對話。提醒我們,這些常被邊緣化的女性族群,其實在社會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選擇不生,或需要深入了解不生孩子這個選擇,都該讀讀本書。換言之,人人都有必要一讀。──珍妮特‧柏汀維瑟(Janet Buttenwieser),《勇氣:回憶錄》(Guts: A Memoir)作者

    為無後與不生孩子的女性,以及她們的家人、醫療照護人員、雇主、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去汙名化的資源。女性將在這本精心撰寫的書籍中得到安慰、共鳴與力量。──醫學博士瑪喬麗‧格林菲爾德(Marjorie Greenfield),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克里夫蘭大學醫學中心婦產科教授及副系主任

    知道自己不會有小孩後,會過怎樣的人生?妳想一窺究竟嗎?作者訪問了沒有後代的人,以慧筆巧妙織就詳實豐富、開誠布公的內容,將沒有小孩的實際情形、數據和研究發現呈現在讀者眼前。──瑪克辛‧川普(Maxine Trump),無後人生電影作品《生與不生》(To Kid or Not to Kid)導演

    長久以來,女性的選擇與境遇不是被忽略了,便是矮人一截或遭受貶抑。終於有人開創先河詳盡研究,為深思熟慮的多元化女性族群,提供了一個實在的發聲空間。──喬‧史考特科(Jo Scott-Coe),《彌撒:槍手、神父與牧師》(MASS: A Sniper, a Father, and a Priest)作者

    這本書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知道沒小孩的生活可能會如何。作者真誠地提供指引與實例,任何想了解相關敏感議題、深入發展人際關係的人,都能從中獲益良多。──艾莉絲‧格拉維爾(Iris Graville),《赤裸之行:貴格會女教友的平衡追尋之旅 》(Hiking Naked: A Quaker Woman’s Search for Balance)作者

    本書匠心獨具,單刀直入探討人類議題。相關讀者能在書中找到同類。而想要多方了解這些議題的人,也能受惠良多。──妮可‧哈迪(Nicole Hardy),《現代處子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Latter-Day Virgin)

    書中以多元角度探討沒有當過媽媽的女性會有哪些人生體驗……知識廣博、見解獨到……這本溫暖可靠的書向社會提出請求,爭取對各種不同人生體驗的尊重。──《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凱特・考夫曼(Kate Kaufmann)

    凱特.考夫曼對「非媽媽」生活的認知,始於奧勒岡州鄉間。她與前夫放棄不孕治療,雙雙辭掉在公司的工作,從郊區的明星學區,移居到奧勒岡州的鄉村社區養羊⸺在鄉下似乎每個人都有小孩;她因此才稍稍覺察,沒孩子的生活與人多麼不同。凱特就此展開探求之旅,嘗試在重視家庭的文化裡,尋得自己身為無後女性的身分定位。

    2012 年起,凱特與年齡介於 24 到 91 歲的數百位女性親密討論這個議題;並在課堂上、討論會中、專業人士面前,呼籲大眾深入了解無後與不生一族;她的足跡遍布代頓大學、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和奧勒岡社區基金會。

    凱特擁有創意寫作的藝術創作碩士學位,曾在企業從事員工招募、培訓與顧問工作。她的文章曾刊登於《華盛頓郵報》。現居於奧勒岡州波特蘭。

    趙盛慈

    專職自由譯者,喜歡知識、深思與推敲文字。
    【自序】

    緣起

    我和一個剛認識的朋友,一起走在幾乎無人的海灘上,一面踢著沙,一面聊天,就跟一般女性愈來愈熟時會做的事情一樣。我吸了口氣,問了我一直害怕聽見、也從未說出口的問題,只是想盡早帶過這個話題。「妳有小孩嗎?」

    「我沒有,」她回答。「妳呢?」

    「沒有。」我們在沉默中走了一會兒,漫無目的地在一片廣闊的沙灘上閒晃。我一直很想跟人聊聊沒有孩子的生活,所以我問她,介不介意談論這件事。她說沒關係。我們聊到如何定義我們的人生、重視的事物,還有,跟有小孩的姊妹、朋友相比,我們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感覺真棒。我和她都沒有像這樣跟人聊過這些事。這幾年下來我們交情愈來愈好,經常一起聊天。有時候,會找一兩個也沒有小孩的朋友加入。現在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辦一場小型聚會,邀請同樣沒有孩子的女性參加,聊一聊沒有子女對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除了健康、精神生活之外,當然還有對家的定義。金錢、身後事規畫、假期安排也在話題之列。這些女性跟我們一樣很少和別人談論這些議題,就算知道對方也沒有小孩,也不太會開口。我們這群人裡,有些人無法懷孕,有些人決定不生,或選擇不要冒險把基因問題遺傳給下一代。基本上,我們都膝下無子。這和好不好無關,只是與別人不同。有些事情我們這些沒當過母親的人不大清楚,像是分娩的疼痛、對青春期的孩子規定門禁時間,還有從女兒變成母親的感受。我們「非媽媽」通常很了解一些其他事情:終身學習、獨立自主、捐錢讓素昧平生的孩子讀大學。當了媽媽不是不能做這些事,只不過,我們的生活比較有追求這類事物的餘裕。為什麼要談論沒有孩子的生活?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生小孩的女性比比皆是──她們是我們的姊妹、姑姑、嬸嬸、伯母、阿姨,或小朋友最喜歡的老師。每五或六名四十五歲以上的女性,就有一名沒有生小孩,不同年份出生的女性比例不同。比例已經比上個世代高出一倍。現在還年輕的女兒輩、孫女輩,以後很有可能和我們一樣。當X世代和千禧世代的女性開始考慮擇偶對象、養家的開銷、生孩子對地球人口成長的影響,無子嗣的女性人數可能會再次翻倍。現代的年輕女性在考慮要不要生小孩時,如果想過的是不生小孩的人生,她們該問誰?要是發現自己無法生育,或找不到能一同養兒育女的另一半,那又該問誰?真希望我以前面對這種狀況時,能有年紀較長的非媽媽,讓我傾訴心事,為我指點迷津。當初我和先生在城市裡認識,後來搬到別的地方,先後住過郊區和一個鄉下小地方,很少遇到沒有小孩的女性。就算遇到了,我也不確定要怎麼開啟話題,才不會像探聽他人隱私。當我大著膽子和大家聊起來,在場的媽媽會立刻安慰我,或是告訴我生命裡還有許多其他孩子:姪子、姪女、外甥、外甥女、朋友的小孩。也有聊寵物的。這樣很貼心,但我想聽和我一樣的女性有什麼想法,而她們大都保持沉默。*現在我已經過了會不好意思的年紀。我懂得如何用體貼的方式,大膽問出那天在海灘上,我遲遲不敢提出的問題。我不再草草帶過,而是與對方一同深談這個話題。我有機會向各種年齡層沒生小孩的女性學習。能一窺他人的生活,讓我知道可以選擇不曾想過的生活方式。我知道,有許多當了父母或祖父母的人,想要了解他們的孩子或孫子,沒有自己的小孩怎麼過日子,但又怕傷了彼此感情,而對這個話題望之卻步。在本書裡,我們這些有點年資的非媽媽,將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能促進了解並鼓勵對話。你不會在本書看見批評人母的語言,也不會看見我們對女性的生育選擇或生育條件做出價值批判。並非內容被刻意刪除,而是因為我訪談的女性沒人發表這類意見。沒有孩子的生活,可以過得和生兒育女一樣有趣又收穫滿滿。我們對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只不過往往被人輕描淡寫。我們在職場上賺取財富、發揮力量。我們與親朋好友以及其他人的孩子互動,在人際關係中,用我們的興趣愛好和付出來改變他人的生命。也許我們之中有些人受疾病影響而無法生兒育女,但我們為一同生活的群體帶來多元面貌。當我們離開塵世,雖然沒有孩子,卻留下了其他事物的足跡。母親們往往會幫助其他懷孕的女性度過孕期,寶寶生下來以後,她們會指引新手媽媽進入陌生的角色。這是美好的世代連結。但妳的媽媽無法描述沒有孩子是怎麼一回事,當妳沒有也不會懷孕生子的時候,也沒有像《懷孕知識百科》那類的書籍可以參考。誰來指引非媽媽呢?在這本書裡,沒有孩子的女性個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常常還很風趣,她們對於無後生活都很有想法,讓我們知道,這樣的生活有好有壞,也有出乎意料的一面。
    緣起

    1 我們是誰?

    2 職場生活

    3 借來的孩子

    4 不變的友誼

    5 家庭為重

    6 棲身之所

    7 身到用時方恨晚

    8 福至心靈

    9 老年孤兒

    10 遺愛人間

    後記:妳有小孩嗎?(非媽媽與媽媽的對話/媽媽與非媽媽的對話/非媽媽之間的對話)

    作者註

    誌謝
    我自己的非媽媽人生故事,從一尊木乃伊展開。

    我在舊金山的圖坦卡門法老展上,遇見了未來的先生。他是個體面負責的男人,與我之前交往過永遠無業的夢想家很不一樣。我們在我三十歲的時候結婚了。丹恩當時三十七歲。

    結婚第一年我們住在我的舊金山小公寓裡。後來我們在郊區非常棒的學區買了一間房子,一邊投入在公司的工作,讓事業穩定發展,一邊對於當父母這件事抱持開放的態度。家裡生了四個女兒,我是長女,從小在功能不彰的家庭長大,讓我覺得自己在某方面已經養過家了。後來有對與我們感情要好的夫妻,說他們想要生小孩,所以我們也就加入了。我一把子宮內避孕器拿掉,就在房事結束後倒立身體,一心一意想要懷孕。我想要感覺寶寶在我體內成長。

    幾個月過去,然後又過了幾年。朋友在這段期間懷孕了。我們則是去看了醫生。

    一九八○年代中期,不孕治療還是比較新的技術。我接連好幾個月接受檢測和進行侵入性治療,藥劑效力也愈來愈強。問題不在丹恩,而在我。我的生理週期太短,所以即使懷孕了,胚胎也無法在子宮內壁著床。腹腔鏡手術過後,我在恢復室得知我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外科醫生說:「我都清乾淨了,接下來這一年是妳最有可能懷孕的一年。」

    那位醫生將我的生育沙漏翻轉過來。接著我把運動褲穿上,套住手術過後腫脹的腹部,辦好出院手續。我朝停車的地方走去,半路上往灌木叢吐了起來。我永遠無從分辨,這是麻醉後的宿醉效應,還是大限逼近讓我腸胃翻騰。〔………〕我的同事後來向我坦白,因為我太常跑醫院,他們以為我得了癌症。那段時間我在富國銀行擔任招募專員,穿梭在全美國的頂尖商學院,吸引企管碩士搭上富國號驛馬車。沒有人知道丹恩和我想要生小孩,連雙方父母都不知情。我超級不希望大家每個月都來關心我的經期。除此之外,工作是天堂,能讓我擺脫永無止境的療程、排卵期計算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竭力追求母職,也盡心投入職涯發展。 *沒有小孩是女性發展職業的有利因素。如果終生不婚,對追求成功的事業更是一大利多。弔詭的是,美國全國青年縱向調查數據顯示,對男性來說有小孩比較好。生一個小孩會讓爸爸的終生所得增加百分之六。相反地,媽媽每生一個小孩終生所得就會下降百分之四。

    這種粗略的二分法或許可以歸結到,美國人長期以來對性別和工作抱持的文化假設。就傳統的性別角色考量:爸爸有年幼的孩子要養,在工作上會比較穩定和投入;媽媽則要請假或早退,花時間照顧調皮搗蛋的小鬼。所以,比起有一群要在六點前從安親班接回家的小孩,沒有孩子的女性不是更能長時間工作嗎?而且既然非媽媽不需要請產假,也就沒有留職停薪,等產後再回來工作的問題──非媽媽會一直待在工作崗位上。*包碧.哈特威(Bobbi Hartwell)看起來比她四十五歲的實際年齡來得年輕許多,也許是因為她用心在工作與生活間營造平衡。她和先生肯尼斯散發出活力與健康。也難怪,他們最近才從歐洲、非洲、東南亞的兩年長途旅行回來。兩年的旅行呢!

    身為訓練有素的核子工程師,包碧經常要替能源部清理試爆場地。後來她自願接受資遣,取得公費的轉職培訓資格,由國家為她出讀法學院的頭一年學費。她就是在那裡認識了肯尼斯。他們兩個加起來,總共要還二十萬美元的學貸。所以畢業後,包碧曾經短暫當過家事法律師。她說:「我很討厭那份工作。還好我有人脈,我加入了一間法律軟體公司,在那個領域待了十五年。如果我們有小孩,就不得不一直做討厭的法律工作,這樣才能養家和償還貸款。」

    現在她為三間不同的軟體公司工作,有時要到辦公室,有時在家上班,大部分的時間則是在路上,大概占了一半到九成的時間吧。她說:「從事這一行的大都是女性。這一行要做很多專案管理和軟體訓練。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按照那樣的行程工作超過三年。少數幾名女性可能有孩子,但我想她們的孩子多半都大了。孩子還小的人都是男性。」

    「我媽說我才五歲就告訴她不想生小孩。二十幾歲時,我經常把『永遠別說永遠不』掛在嘴邊,因為我們都聽說過人們有時會突然萌生母愛。但我從來沒有過。」

    包碧的決心受到考驗,她做出一項艱難的決定。她說:「我和一個很棒的人認真交往了好多年。但他真的很想要小孩,這可不是妥協能夠解決的事,我們只好分手。」幾年後她認識了肯尼斯。肯尼斯遇上不想生小孩的另一半,也鬆了一口氣。

    除此之外,肯尼斯很想自己當老闆。所以兩人在人口數兩千的奧勒岡州卡爾頓買下一間舊加油站,改裝成熟食店。包碧說:「對我來說只是玩票性質,我覺得會很有趣,又可以學到新東西。的確也是,我學到了記帳和行銷之類的事情。」她也一直兼差做軟體諮詢工作,在三明治賣得不好的時候,就用這些錢支付帳單。

    六年後他們把熟食店賣掉,肯尼斯加入包碧的法律軟體諮詢事業。他們發現只要有筆記型電腦和網路,不管在哪裡都能工作。一年之內,他們就把所有財產賣掉,把小房子租出去,踏上旅途。

    她說:「我們排出優先順序來決定目的地,盡可能滿足我們的夢想。舉例來說,肯尼斯熱愛爬山,他一直想爬義大利多洛米蒂山。我則是一直想去非洲看看。我們先跑最貴的行程,因為我們不知道工作合約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所以他們把歐洲和非洲排在前面,考慮到當地氣候,這樣安排也對。工作量減少時,他們就動身前往東南亞,因為那裡生活開銷較低。回家後沒多久,工作合約也終於結束了。

    她告訴我:「我們料想可能發生的狀況,真的就那樣發生了。我們這些X世代的人,最出名的就是一直跳槽,做很多不一樣的工作。我欣然接納社會的這種印象,而且完全樂在其中,不覺得哪裡有錯。如果我必須花錢養小孩,就沒這麼輕鬆了。」

    包碧目前從事的工作與公用事業法規遵循有關,結合了法律和工程背景。她指出:「我現在的收入比我可以賺的錢少,因為我選擇做有趣的工作,不是被困在某種不喜歡的行業裡。如果我有小孩要念大學,我想那我就不能這麼做了。要成為像我今天這樣的人不能有小孩,有了小孩就無法取得這些工作成就。」*二十五萬美元。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估算,要將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高中畢業,平均一戶家庭要花這麼多錢。念大學的費用還沒算在裡面。

    養小孩的花費如此高昂,我們似乎可以合理地說,當女性放棄成為母親,也許就能選擇比較不利為人母者的工作,雖然薪水較低,但卻比較有成就,例如藝術工作或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也可以選擇高壓力、高報酬的工作,例如醫生、律師、公司高層主管。以及工作時間長或不固定,同時也有可能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險的工作,例如執法人員、營建人員、軍人。不是沒有媽媽做這些工作,她們也從事這類行業,但是家裡沒小孩的女性通常比較有時間投入工作,比較不必花時間照顧別人。*關於無後與不生的女性,統計數據取得不易。但在二○○二年,席薇亞.修伊特(Sylvia Hewitt)找市場研究機構哈里斯互動公司(Harris Interactive)和全國家長協會合作,針對有成就的職業婦女進行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超過二十年了,雙重標準依然存在。有事業心的女性,依然會因為有小孩而走下坡;但事業有成的男性,往往都當了爸爸。如修伊特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所指出:「這份研究顯示,整體而言,男性事業愈成功,就愈有可能找到另一半並成為父親,對女性而言則是相反。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在事業成就極高的企業人士身上尤其明顯。事實上,這些女性百分之四十九沒有小孩。但她們的男性同事,僅百分之十九沒有小孩。」

    麻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社會學系教授蜜雪兒.布迪格(Michelle Budig)博士發現,二○○三年以降,女性整體收入始終停留在女性八十一美分比男性一美元。但無子嗣女性族群的數據為九十六美分比一美元,與男性的薪資非常接近。若家中有未成年子女,夫妻中母親與父親的薪資比,則是七十六美分比一美元。

    研究人員發現,讓女性不願成為母親,或至少讓她們遲遲沒有成為母親,其中一項主要原因是學校教育花了她們比較多的時間。布迪格博士引用美國教育部的數據,該項統計數據顯示,從一九八○年代早期開始,女性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的人數比男性多,且多年來一直有這樣的趨勢。她表示:「據估計,二○一六年女性取得學士學位者占總人數六成,取得碩士學位者占總人數六成三,取得博士與專業學位者占總人數五成四。」

    無獨有偶,那時候我想找無子女的女性受訪,也注意到大學教授是目前最容易找到的對象,更是最樂意發表意見的一群人。*簡恩.贊巴蒂(Jane Zembaty)比尤娜早出生一個世代,在同一所大學裡任教。現年八十四歲的簡恩,是一名外貌出眾說話輕聲細語的女性,住在代頓近郊的輔助型養老社區。她在紐約水牛城的波蘭社區長大,家裡信天主教,父母在生三個女兒後又生了一個弟弟,她是二姊。簡恩在十九歲步入婚姻,認定自己將來會生小孩。她告訴我:「我認為這是上帝的旨意。我非常渴望有小孩但生不出來。在那個年代,沒有小孩感覺就像失去一部分的自己。妳經歷過應該懂。」我點點頭。

    簡恩的先生在四十六歲因心臟病發撒手人寰。她比先生年輕十歲。她說:「最讓我難過的是摯愛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我沒有小孩,所以他什麼都沒留下。這件事當時讓我傷透了心。」

    她的弟弟鮑伯是家裡唯一有念大學的人。她回想當時鮑伯說:「妳一直想念書,妳應該去念大學。」「我告訴自己:『好,我不能過著自我中心的生活。我得想辦法找回生活重心,也許他說得對。』」

    以前弟弟在學校念書時,都是簡恩幫他打報告。她回憶:「他討厭哲學,把書都丟給我。我試著讀柏拉圖的《理想國》但一竅不通。所以我上大學設了兩個目標:我要成為小學老師,還要認識柏拉圖。」

    她修了學校開的每一堂哲學課。她說:「我毫無保留地全心愛上哲學。我熱愛哲學。哲學就是很適合我的心靈。我想了解柏拉圖的論點。我是非常理論派的人。」

    她也很務實。簡恩的先生去世前經營一間販售機械工具的小店。她在先生離世後接手了一年半,並在那段時間念大學。她記得:「我一直感冒,醫生最後告訴我,學校或商店一定要放棄一樣。而我放棄經營商店。」

    一九七○年,簡恩快要念完大三,她告訴教哲學的老師,她覺得一定要念哲學,不是小學教育。她告訴他:「我知道這樣很不實際。念哲學的女性找不到工作。」他同意這樣很不實際,但他接下來一整年,每天早上六點一對一指導簡恩。他動用了整個哲學系來串起人脈。她說:「幸好有約罕.卡博納拉(John Carbonara),我才能拿獎學金進喬治城大學念研究所。那時我沒有考慮過小孩的事,完全沒有。我實在太熱愛哲學,哲學就是我的天地。小孩變得一點都不重要。」

    拿到博士學位後,簡恩取得代頓大學的聘書。那個時候是一九七一年。她知道,剛通過的《平權法案》是學校聘請她的一大因素。四年後她升任哲學系主任。然後她到劍橋大學從事休假研究。

    她說:「我得告訴妳背景故事。我跟妳說過,我的父母是波蘭移民。我的父親是煉鋼工人,母親自認知識分子。那個年代波蘭女性不會出去工作,但她堅持在報社找了一份工作──一間設在紐約的波蘭報社。我的父親很不高興,因為他一點都不喜歡知識的東西。我的母親罹患心理疾病,從我十歲左右,到我十八歲母親離世,她的餘生都在精神病院度過。先生過世後我決定念大學,父親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好,因為他認為對知識的愛好讓母親心理不健康。他說:『妳不能那麼做。妳會落得跟妳媽一樣。』」

    簡恩帶我到她的臥室,一進門就看見一大幀裱了框的劍橋大學照片。我順著她的手指看過去,她向我介紹:「這裡他們稱為『後院』,整片綠油油,再過去有條河。我從公寓走到學校,經過一塊塊草地,想著要寫一篇關於柏拉圖的論文。突然間我想起媽媽,我總是怪她沒有帶給我們快樂的童年。我心想,我媽媽就是不想要這些,她不想要四個小孩和先生。

    「我就是在那個時候發現,沒有小孩也許是我這輩子最棒的一件事。要是我有小孩,我先生過世的時候,他們年紀應該還很小,我得用全副心力去照顧他們。雖然先生過世讓我很難過,但是因為這樣,我開啟了全新的人生。我更如魚得水了,就像一件為我量身訂製的衣服。」*命運插手,簡恩最後過著再適合她不過的人生。生物規律也會插手,讓懷孕隨時間推移日漸困難。當女性花時間接受教育,而沒有組織家庭,生孩子所需的卵子庫存就逐年減少。但在認真考慮當媽媽之前,就算沒有完全放棄生小孩,有事業心的女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