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人文 史地】 > 歷史

    【GKE】在世界與我之間_塔納哈希.科茨, 宋瑛堂


    作者: 塔納哈希.科茨,宋瑛堂
    出版社: 衛城出版
    ISBN: 9789869351829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99
    售價: 11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274776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FGU】不朽的故居_Alberto Siliotti
    作者:AlbertoSiliotti
    售價:79
    【AYI】藏著的中國_余秋雨
    作者:余秋雨
    售價:69
    【AYZ】柏林日記_唐嘉慧
    作者:唐嘉慧
    售價:199
    【AX3】中國商幫興衰史_范勇
    作者:范勇
    售價:129
    【AXH】歡樂三國志(英雄慶功版)_侯文詠
    作者:侯文詠
    售價:129
    【A1Q】百工職魂_目映.台北
    作者:目映.台北
    售價:229
    【AZ6】歷史的那些事兒:傾城傾國非傳說_宿春禮、邢群麟
    作者:宿春禮、邢群麟
    售價:9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274776

    [代售商品編號] 103556100179

    [ISBN-13碼] 9789869351829

    [ISBN] 9869351824

    [作者] 塔納哈希.科茨, 宋瑛堂

    [出版社] 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 2016/10/10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二○一五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O: The Oprah Magazine • The Washington Post • People • Entertainment Weekly • Vogue • Los Angeles Times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Chicago Tribune • New York • Newsday • Library Journal • Publishers Weekly年度十大好書

    我認爲這本書很可能是今年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書。它用一個非常私人化的視角去探討政治問題,反思了政治體制尤其是警察系統的無能和效率低下對黑人的影響——不僅是恐懼,更是絕望,你覺得自己對改變政治現狀完全無能爲力。

    美國國家圖書獎基金會執行主席 奧根布勞姆(Harold Augenbraum)

    這是你的國家,這是你的世界,這是你的軀體,你必須設法安居其中。

    種族是種族主義誕生後才出現的。

    年少時,在巴爾的摩當黑人,就是在世界的一切之前裸身,在所有的槍枝、拳頭、刀械、古柯鹼、強暴與病的面前。

    美國自認是上帝親手打造的國家,但黑人軀體卻提供最明確的反證,證明美國是凡人的作品。

    「以這副黑人軀體,我如何活得自由自在?」科茨以書信體的形式寫信給十五歲的兒子,將自己身為一個黑人在成長過程中的恐懼,比如害怕警察、害怕上街等經歷娓娓道來;書中也不乏「摧殘黑人的身體是美國的傳統,也是遺產」、「你(作者兒子)我屬於美國社會種族階層的下層,一七七六年如此,今天仍然如此」等激烈言辭。

    做為美國中生代的黑人作家,Coates以犀利、自剖的散文筆觸,面對自己的成長、面對民主美國的偽善、面對法律一方面解放了黑人卻也成為以暴力攻擊黑人的正當理由。小時候他父親會以拳頭揍他,因為「他不是挨我揍,就等著挨警察揍」。這是黑人代代相傳的恐懼。

    科茨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爲了讓兒子不再經歷他成長中遭受的威脅和折磨。此外,他也寫到,這本書的緣起是大學時期的好友瓊斯(Prince Jones),瓊斯被警察誤認爲罪犯而遭到射殺。

    本書出版後銷售極為成功,但也引起了爭議。《經濟學人》書評稱「科茨的書信體不僅形式陳舊,而且滿腔憤怒。作者喋喋不休,有時放縱任性。」《紐約時報》也認為其無視美國幾十年來的進步,「這個國家已經兩次選一位黑人當總統」。

    但同樣關注膚色歧視的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則稱之爲「必讀之作」,認為該書是「美國最好的種族議題作家大膽、私密性地剖析美國種族歷史」。《在世界與我之間》確實是傑出的回憶錄也是美國民權運動史的批判之作。
    作者簡介 塔-奈希西.科茨 Ta-Nehisi Coates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專欄作家及全國線特派記者,第一本作品為《美麗的掙扎》(The Beautiful Struggle)。二○一二年發表〈對一位黑人總統的恐懼〉(Fear of a Black President)及二○一四年〈奴役補償金〉(The Case for Reparations)兩篇文章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曾獲希爾曼獎(Hillman Prize)、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s)與波爾克獎(George Polk Award)。第二本書《在世界與我之間》(Bewteen the World and Me)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也入圍普立茲獎、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目前與妻子、兒子定居紐約。

    譯者簡介

    宋瑛堂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永遠的麥田捕手》《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戰山風情畫》《野火》、《重生》三部曲《十二月十日》《往事不曾離去》、《修正》《祭念品》《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宙斯的女兒》《全權秒殺令》《單身》《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冷月》《永遠的園丁》《幸福的抉擇》《蘭花賊》《斷背山》等書。在衛城作品有《希臘悲劇》。
    鮑德溫(James Baldwin)死後留下一片智識真空,誰能遞補?我納悶許久。這人顯然是柯茲。《在世界與我之間》的字句如作者的人生旅途,直探內心深處,辯才無礙,救贖意味淒美。檢視男性黑人生活的險境與希望時,文筆既深刻又具啟示性。這本是必讀之佳作。──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

    震撼力與熱情兼俱……感人至深……令人切身感受今日美國黑人辛酸。

    ──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

    卓絕之作……作者以沉痛筆調寫信給青少年兒子,字裡行間帶有父愛,也充滿身為家長的恐懼,道盡美國歷年來對黑人施行的暴力,教導兒子明瞭非裔年輕人極容易遇上冤獄﹑被警方施暴﹑坐牢比例超高。──《紐約客》雜誌

    筆法精湛……扣人心弦,省思美國族群關係的現狀……。作者亮出渾身火力炮轟,令人嘆為觀止;身為文壇中生代的他醉心於當紅議題,在全國事件風向與個人觀點一致時,順勢使盡重量級的筆力。 ──《華盛頓郵報》

    融合歷史、報導文學、回憶錄,承襲鮑德溫的傳統,呼應艾理森(Ralph Ellison)的《看不見的人》(Invisible Man),言之有理……。本書比較不像書寫特定時地的典型回憶錄,倒比較接近美國黑人軀體的自傳……作者的筆調溫婉,尤其是在寫到妻小和大家族成員時,此外他的文字也直率坦白……。作者在本書與其他方面之所以成功,主因是論理清晰,秉持與生俱來的尊嚴,更因為他尊重自己和其他人。他拒絕對白人讀者頤指氣使或說教,也不願懇求白人接受:他從不問世人為何不能放棄成見﹑和好相處。他明白,在政府政策之下,和好相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波士頓地球報》

    這本必讀的薄書裡有家庭歡樂,也有嚴苛的奮鬥,以無神論者自豪的科茨不斷間接請大家以「阿門」應和……他已成為美國種族議題上最熱門的知識圈名嘴,原因不難理解。《在世界與我之間》……擴大並精煉黑人在美國的生存意義,而美國早年並不指望黑人存活。本書說穿了是黑人的剛強、韌性、風度的禮讚……。科茨以果決、生動的文筆直戳美國黑人界的心坎。──《洛杉磯時報》

    在世代覺醒的此刻,本書具有關鍵地位。──《紐約客》雜誌

    《在世界與我之間》是一本分量與時效性兼俱的書,想觀察美國社會標杆的人必讀之新作。 ──《娛樂週刊》

    科茨以優美抒情的筆調,在美國種族歧視紛爭頻傳的當前,呼籲大家覺醒……。《在世界與我之間》與《下一次將是烈火》(The Fire Next Time)可相提並論,意在喚醒讀者……,訓誡世人擦亮眼睛。──《衛報》

    近年來少見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作品……明晰論述之水準直逼艾理森的經典《看不見的人》……。科茨對美國生活的見解不容嚴肅學者或有擔當的國民漠視。──《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

    言辭懇切感情奔放、刀刀見骨,科茨寫下當代新經典。──Vogue

    強有力。──《經濟學人》

    《在世界與我之間》呈現罕見的美感,坦誠而具啟發性……是在道德拉警報之際寫下的情書,下筆精準如驗屍刀,力道不輸驅魔儀式,讓病灶無所遁形……。在當前種族課題方面,科茨常獲讚譽為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這種說法未免太輕估他了﹕科茨是當今美國任何課題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博才多學,知識廣涵文學、熱門音樂、法國哲學,乃至於南北戰爭,才情在書中每一頁上呼之欲出,淬煉成深省,學問淵博卻從不流於賣弄。 ──Slate雜誌

    尖刻控訴美國制度或觀念對黑人逐代相傳而來的暴力。 ──《芝加哥論壇報》

    我知道這本書針對的是作者的兒子,同樣可引為借鏡的是可能誤闖鬼門關的有色人種年輕人。但我覺得,科茨也針對身為父親的我直言,將心比心,對我傳授說,真勇氣是坦承脆弱的勇氣,是承認自己不及格的勇氣;能在面對仇恨和謊言時,保持心胸開放,繼續好奇;能在不便宜行事﹑輕易相信的情況下,持續質疑;能承認保護子女有時力有未逮;最困難的是,能理解一個事實:保護心切反而為子女增加負擔。而這一份父母心,我們遲早必須秉持智慧和勇氣拋棄。 ──麥可.謝朋(Michael Chabon)

    科茨是當代的鮑德溫,而本書是他的激情訴求。正值筆力巔峰的他展現精湛思維,將四百年歷史和個人苦悶與智慧蒸餾為獻給愛子的祈禱文,同時呼籲美國覺醒。《在世界與我之間》是現世經典,是送給大家的一份禮物。──依莎貝爾.威克森(Isabel Wilkerson),著有《他鄉暖陽》(The Warmth of Other Suns)
    在世界與我之間

    I

    II

    III

    導讀

    劉曉鵬 我的鄰居們——讀《在世界與我之間》

    胡培菱 在深切絕望中不放棄的理性批判——美國偽後種族時代最重要的評論家
    某晨,我在林間草地

    枝幹嶙峋的橡榆林立,

    倏然撞見其景,

    髒汙鉅細靡遺,

    飄渺在世界與我之間。

    —理查.萊特(譯注:Richard Wright,美國作家,1908-60)

    第一篇

    切勿對我提起壯烈成仁

    切勿在教會活動日

    談及後世緬懷之烈士。

    我不信死的作用多大,

    但我也終將一死。

    紫羅蘭將如響板

    響應我心聲。

    —索妮亞.桑且斯(譯注:Sonia Sanchez,非裔美國詩人,1934-)

    兒子:

    上週日,當紅新聞節目的主持人訪問我,問我喪失軀體的感受如何。女主持人遠在華盛頓特區,而我坐在曼哈頓西緣的攝影棚,以衛星連線,但再先進的機器也無法拉近雙方代表的圈子。主持人問到我的軀體時,她的臉從畫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我在同星期發表的文章片段。

    句子浮現之際,主持人逐字朗讀給觀眾聽,讀完後,話題轉向我的軀體,只不過她並未直指「軀體」一詞。但到這階段,知識分子常不明究理關心我的軀體,我已經聽慣了。確切而言,主持人想知道的是,我為何認為美國白人圈的進化建築在掠奪和暴力之上。「白人」泛指向白人文化看齊的民眾。一聽她這麼問,一股存在已久的朦朧傷感湧上我心頭。這問題的答案在於信者恆信的紀錄上﹔答案在於美國歷史。

    這句言論不算偏激。美國人把民主捧上天,崇尚到了隱隱意識到自己有時違逆上帝旨意的地步。幸好,民主是個寬容的上帝,而且美國的異端邪說——凌虐、盜竊、奴役——對許多人、許多國家而言是家常便飯,乃至於沒有人能自詡無罪。其實,從現實角度來看,美國未曾背叛上帝。一八六三年,林肯宣示,蓋茨堡(Gettysburg)戰役必須確保「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不得從地表消失,」其用意不僅在激發士氣。南北戰爭開打之初,美利堅合眾國的民眾參政率在全球名列前茅。問題不在於林肯是否誠心弘揚「民有」﹔問題在於,自古至今,美國認為「人民」這政治用語的真諦何在。在一八六三年,「人民」不包括你母親或外婆,也不包括你我。由此可見,美國的問題不在於悖離「民有政府」的理念﹔問題在於定義「人民」一詞的方式。

    順勢探討另一項同等重要的理想,美國人默默接受卻從不明言的理想。美國人篤信的「種族」現實是一種自然界的特色,定位明確,無庸置疑。從這種無可撼動的定位,種族歧視必然隨之而起,先是為異族貼上根深蒂固的特質標籤,進而羞辱、貶損、摧毀異族。種族歧視因此被視為一種大自然的產物,天真無邪,可用來哀嘆大西洋盆地的販奴航線,用來悼念一八三○、四○年代印第安人被迫遷徙的慘劇,態度一如哀嘆地震、龍捲風等人力無法控制的現象。

    然而,種族是種族歧視之子,不是種族歧視之父。界定「人民」一詞的過程向來側重於地位高低,與宗族和外觀的關係不大。膚色與頭髮的差異由來已久,但崇尚膚色與頭髮的優越性,認定這類因素能適切劃分社群、能彰顯難以磨滅的內在特質,這是新人民心中的一種新觀念。這群可憐新人民從小被矇騙、被強灌的想法是以白人自居。

    這群新人民和你我一樣,同是現代產物。但與你我不同的是,若缺乏犯罪強權機制的加持,他們的新名稱毫無實質意義。在變成白人之前,這群新人民各有定位——天主教徒、法國科西嘉島人、英國威爾斯人、門諾派信徒、猶太裔。如果國人的願望全有實現的一天,這些人勢必會再變成另一種人。也許,這群人終將徹底蛻變為美國人,為他們的迷思奠定更高尚的依據。會不會有這一天?我無法判定。以現階段而言,非提不可的事實是,漂白各族裔的過程——崇白論獲抬舉的過程——並非透過品酒會、冰淇淋交誼會來達成,而是藉由掠奪生命、自由、勞動力、土地的方式,藉由剝除背皮凌遲的手段,藉由鏈鎖四肢、扼殺異議分子、抄家、強暴母親、販子賣女等各種惡行,最重要的是剝奪你我自保自主的權利。

    在這方面,新人民的言行並無新意。在歷史上,或許有某強權不必對人體橫徵暴斂便能睥睨天下。就算史上發生過這種事,恕我無知,我沒聽過。但是,美國絕無法援引這種四海皆有的暴力模式,因為美國不屑與陳腐平庸為伍。美國相信自己超群絕倫,是古今全球最偉大、最高尚的國家,是單打獨鬥惡勢力的白人民主城邦,能隻身對抗恐怖分子、暴君、蠻族等等威脅文明世界的惡敵。無人能自稱聖賢卻在犯錯時以「孰能無過」為託詞。我提議認真看待國人的美國優越論,換言之,我提議以道德超高標檢視我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你我四週存在一套無形機制,而這機制頻頻勸人照單接受美國純真論,不必過度質疑。人之常情是睜一眼閉一眼,一面坐擁美國史賦予的果實,一面漠視打著美國人民旗號而造的大孽。但你我從未真正享受過這種福氣。我想你應該知道。

    在你十五歲這一年,我寫這封信給你。我選這一年寫給你,是因為你見到艾瑞克.賈諾爾(Eric Garner)因兜售香菸而被勒死,是因為你如今明白了芮尼夏.麥克布萊德(Renisha McBride)求救時中彈,約翰.科洛富(John Crawford)逛百貨公司時遭擊斃。你也看過塔米爾.萊斯(Tamir Rice)在警車尚未停妥時就挨警槍,而他才十二歲大,是警察宣誓保護的兒童。你也見過男警在路旁痛毆祖母級的瑪琳.平諾克(Marlene Pinnock)。如果你以前不懂,現在應該明白了,你的國家授權給警察局,讓警察有權毀損你的軀體。毀損的行為是否源於反應過度,是否純屬不幸,並不重要﹔是否源於誤解,也不重要;是否衍生自昏庸的政策,也不重要。你賣私菸,你的軀體就能被毀損。有人設陷阱,想誘捕你的軀體,你憎恨他們,你的軀體就能被毀損。你走進黑黝黝的樓梯間,你的軀體就能被毀損。因此被追究責任的毀損者少之又少。毀損者多數領得到退休金。毀損僅僅是當權者施展特權到極致的行為,其他特權還包括搜身、拘留、毒打、羞辱。這些遭遇,黑人習以為常。對黑人來說,這一切全是老掉牙的事。沒有人被追究刑責。

    其實,這些毀損者的惡性並不獨特,甚至目前的歪風也無特異之處。毀損者只是為國執法的代理人,正確詮釋國家的宿命與傳承。令人難以面對的是,種種用語,如種族互動、種族鴻溝、種族司法正義、種族貌相判定(profiling)、白人特權、甚至白人至上主義,用意全在模糊一件事﹕種族歧視是一種直鑽內心深處的經驗,能爆腦漿、阻塞呼吸道、撕裂肌肉、摘除器官、折骨斷牙。你萬萬不可不正視。你務必時時謹記,箇中的社會學、歷史、經濟學、圖表、退化曲線,全部排山倒海落在軀體上。

    那星期天,接受新聞節目訪問時,我在時限內盡可能向主持人解釋這一點,但在訪問近尾聲時,主持人出示一張廣為流傳的畫面,相片裡的十一歲黑人男童淚眼擁抱白人警官。接著她要我針對「希望」發表看法。我當下明瞭,我失敗了。而我記得,我本來就料到會失敗。我再次想到湧上心頭的那股朦朧的傷感。我究竟因何悲哀呢﹖離開攝影棚,我散步一段路。十二月的那天一片祥和,自信是白人的大小家庭在街上走動。襁褓中的幼兒被當成白人來栽培,躺在嬰兒車上。我為這些人感到悲哀,和我為主持人感到悲哀一樣,為陶醉在華而不實美夢裡的所有觀眾感到悲哀。我總算悟出悲哀的原因了。主持人問到我的軀體時,好像在要求我喚醒她,不讓她繼續沉醉在最美好的大夢。那種美夢,我從小到大見慣了。草坪整潔的完美民宅。春末夏初國殤紀念日的戶外烤肉會。街區協進會。供自家車進出的車道。那種大夢是樹屋,是幼童軍。那種大夢的香氣近似薄荷,滋味卻像草莓小蛋糕。長久以來,我多想躲進那場大夢,把美國當成毛毯,蒙頭睡覺。無奈事與願違,因為大夢靠我們扛,寢具的原料來自我們的軀體。明瞭這一點後,明瞭到大夢能延續是靠著和現實對抗,我為主持人感到悲哀,為路上所有家庭悲哀,為我的國家悲哀,但在那一刻,我最悲哀的對象是你。

    在那星期,你得知麥克.布朗(Michael Brown)的兇手不必坐牢。警察把他的屍體晾在街頭,當成一種了不起的宣言,以顯示自己擁有不可侵犯的大權。涉案警察始終沒有受到懲罰。我早料到,沒有人會被懲處。但你仍年輕,對體制仍有信心。那天晚上,你十一點還不就寢,看電視等候警察被起訴,卻聽到不處分的消息,你說,「我看不下去了,」然後回房間。我聽見你在哭。五分鐘後,我進你房間,不抱你,也不安慰你,因為我認為,安慰你是錯誤的舉動。我不勸你放心,因為我從不相信以後萬事OK。我對你傳達你祖父母曾試著灌輸給我的道理﹕這是你的國家,這是你的世界,這是你的軀體,你必須設法安居其中。我在此告訴你,生活在一個迷失在大夢裡的國家,如何安居於黑人軀殼裡,這是我畢生追尋解答的疑問,而我已經發現,尋答的過程到頭來能自我釋疑。

    你一定覺得奇怪。我們活在一個「目標導向」的時代,媒體辭彙充滿著嚴選佳句、驚世創見,每件事的背後都有奧秘的理論。但是在幾年前,我已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魔法(譯注﹕不信宗教)。這種心態是你祖父母送給我的禮物。他們從不以來生安慰我,對美國固有的光輝抱持懷疑的態度。我坦然接受歷史中的紛擾,接受我在世上僅走這一回的事實,因而獲得解放,能徹底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確切的思考方向是﹕以這副黑人軀體,我如何活得自由自在﹖這問題涵義深遠,因為美國自認是上帝親手打造的國家,但黑人軀體卻提供最明確的反證,證明美國是凡人的作品。同一道問題,我藉讀寫問過無數次,年少聽音樂時問過,也在我和你祖父、你母親、你姑媽、我大學好友班(Ben)和珍奈(Janai)辯論時問過。我找答案的地方包括教室、街頭、國族主義迷思,更踏上其他大陸尋答。這問題無解,卻也不是徒勞無功的清談。在反覆質問、在面對我國暴行的過程中,最豐厚的回報是,我不再受制於幽魂,能壯膽對抗魂體分離的椎心恐懼。

    我內心有份恐懼。每當你不在我身邊時,這份恐懼感加劇。但早在你出生之前,我已有這份恐懼心,而且有同樣感受的人不獨我一個。在你這年紀,我認識的人全是黑皮膚,無一沒有巨大、頑強、險惡的恐懼心。我在童年見慣了這份恐懼,只是當時見了不一定知道是。)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