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文學 小說】 > 現代文學

    【FQZ】見字如來_張大春作


    作者: 張大春作
    出版社: 新經典圖文傳播出版
    ISBN: 9789865824938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89
    售價: 13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297115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E2L】Isabel Allende: Life and Spirits_Correas De Zapata, Celia/ Peden
    作者:CorreasDeZapata,Celia/Peden,MargaretSayers(TRN)/Zapata,CeliaCorreas
    售價:599
    【HMJ】與世界一起散步:小日子小堅持_蔡詩萍
    作者:蔡詩萍
    售價:229
    【HTS】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_王浩威
    作者:王浩威
    售價:229
    【IDW】曼斯菲爾莊園_珍‧奧斯汀, 秭佩
    作者:珍‧奧斯汀,秭佩
    售價:179
    【MJS】在我的生活裏, 我就是主角_王迪詩
    作者:王迪詩
    售價:279
    【ME1】但我偏偏選擇你_鄭梓靈
    作者:鄭梓靈
    售價:219
    【L7G】人之初_洛心
    作者:洛心
    售價:219
    【L88】有你的日子永遠晴朗_手寫,才看見溫度 | 阿丁
    作者:手寫,才看見溫度|阿丁
    售價:189
    【L96】願你從此 有我以後_Kok Evelyn
    作者:KokEvelyn
    售價:22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297115

    [ISBN-13碼] 9789865824938

    [ISBN] 9865824930

    [作者] 張大春作

    [出版社] 新經典圖文傳播出版

    [出版日期] 2018[民107]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生命只走過一回,但是字卻能將之帶回來無數次──只要你願意讀。」

    字不只是字,字也是人生。

    四十六篇說文解字,寫文字,也寫他六十年的人生經歷,

    看見每個字的來歷,也看見與字相逢的的生命記憶──見字,如見故人來。

    張大春的字裡人生:

    「酒」字從酉,老而變化,卻也是青春裡的落花一盅;

    「冰」字冷冽,當年山上的果農卻讓他見識冰心有不與世爭的溫度;

    「春」字常在,寫春聯的往事,勾起春字永存父親之情──

    「父親喜愛的聯語也就那麼幾對,其中有『一元復始,大地回春』。旁人家也貼寫,但常見的總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對仗比較工整。父親說,萬象更新不如大地回春好,因為:『裡頭藏著我兒的名字!』」(摘自〈紛紜眾說到繁春〉)

    自認沒有散文行世資歷的張大春,六年前接下《讀者文摘》的專欄邀請,起因於他願意學習前輩梁實秋先生當年在該刊主持的專欄「字詞辨正」,藉著重新辨識文字,寫字詞源起故事,同時為這個時代沒落的漢字文化盡力。

    張大春認字說字,卻從來不只是文字。對他來說,字如人生,有開始也有過程;人與字相逢,就有了與文字的情感。五十歲時張大春寫下《認得幾個字》,如今年屆花甲再寫文字,回顧與字交織的人生往事,情感更顯豐厚。裡面有他對文字文化的情感,也有他回首故舊人世的深情。

    「書寫,最重要的就是對生活經驗的感受力。」對張大春來說,許多字不只是表意、敘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在探討、翫味之時,他習慣回到最初學習或運用這些字詞的情境之中──那些在生命裡稍縱即逝的光陰、那些被現實割據成散碎片段的記憶、那些明明不足以沉澱在回憶底部的飄忽念頭、那些看似對人生宏大面向了無影響的塵粉經驗──全部重新經歷一回;不只看見每個字的來歷,也看見自己的過去。

    當字與人相遇,每個字都是風景。它們曾經鮮活過的痕跡,留存在詩詞文本與時人心中,凝聚出不同時代的樣貌,由一代代惜字的人們一一揭露、鑽探,最後銘記下來。到了張大春筆下,化作本書四十六篇寫自身與字詞相遇到相知的散文,並於每篇文末再延伸十道與主題相關的選擇題,無論作為自我挑戰或趣味猜謎,都能感受到文字的無窮魅力。

    關於字詞──

    ◆《墨子》中記載:「王好士細腰」,當時宮廷憑藉小蠻腰取寵的不是嬪妃,是眾臣子。

    ◆「怕」字本無恐懼之義,這一「心」加一「白」,指內心恬靜、單純高潔。

    ◆古代博士不問學位:伺候茶水者稱「茶博士」、染布工匠稱「染博士」、榷釀酤酒的人也可稱為「酒博士」。

    ◆「笑」字歡愉,古人說花開是「花笑」,那麼「天笑」呢?是指閃電來了。

    ◆林語堂將「humor」譯為「幽默」,舉蘇東坡為例,說的是詼諧、寬容而雋永。

    本書收錄──

    ◆字:旅/愛/信/養/笑/龍/母/食/鬼/神/變/瘦/考/怕/賭/病/醫/魔/騙/傻/傑/冰/藉等等。

    ◆詞:禮貌/競賽/勇敢/英雄/慈悲/幽默/欺騙/委蛇/馬子/王母/賭空/傻白/鬼飲等等。

    字與詞,不止於紙上,還含藏於人心。

    當記憶凝聚,文字有了意義,生命的美麗樣貌也將翩然而生。
    張大春

    1957年出生,山東濟南人。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碩士。作品以小說為主,已陸續在臺灣、中國大陸、英國、美國、日本等地出版。

    張大春的作品著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從而產生對各種意識形態的解構作用。在張大春的小說裡,充斥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流動變化,具有魔幻寫實主義的光澤。八○年代以來,評家、讀者們跟著張大春走過早期驚艷、融入時事、以文字顛覆政治的新聞寫作時期、經歷過風靡一時的「大頭春生活周記」暢銷現象、一路來到張大春為現代武俠小說開創新局的長篇代表作《城邦暴力團》,張大春堅持為自己寫作、獨樹風骨的創作姿態,對臺灣文壇起著現今仍難以估量的影響力。

    《聆聽父親》入選中國「2008年度十大好書」,《認得幾個字》再次入選「2009年度十大好書」,成為唯一連續兩年獲此殊榮的作家。近作為《送給孩子的字》、《大唐李白:少年遊》、《大唐李白(二):鳳凰臺》、《大唐李白(三):將進酒》、《文章自在》等。


    見字如見故人來

    在講唱文學的開頭,有一段用以引起下文主題的文字或故事,在唐變文叫「押座文」(讓在場座客專注而安靜下來的一段文本),宋代以後的話本有一個特別的形式,從唐代講唱文學的押座文形式承襲演變而來,意思就是說:講唱者在引出正文或主題之前,先另說一段意義或情境相關的小故事,這種故事一方面能針對稍晚要說的故事、要發的議論做一些鋪排,另一方面,也有安定書場秩序的作用,這種段落,一般稱之為「得勝頭回」,也寫作「德勝頭回」。

    是不是在書場之中運用了祝福軍隊作戰勝利所演奏的凱歌旋律?有人這麼推測。不過,更可能是在庶民語詞裡,借用了「得勝」一詞,所表達的卻是對人發財、得利、成功……的祝福。這是一個口采,讓觀眾一聽到就開心──儘管也許是個令人悲傷的故事。

    《見字如來》收錄的四十六篇說文解字的文章裡,每一篇都有一段「得勝頭回」,說的是我生活中的一些小風景、小際遇。這些風景和際遇多少和後文之中所牽涉到的字符構造、用字意義、語詞引申等等方面有關。一部分的故事甚至與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密切的聯繫。

    更具體地說:對我而言,有許多字不只是具備表意、敘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在探討或翫味這些字(以及它們所建構出來的詞組)之時,我往往會回到最初學習或運用這些字、詞的情境之中,那些在生命中有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的光陰,那些被現實割據成散碎片段的記憶,那些明明不足以沉澱在回憶底部的飄忽念頭,那些看似對人生之宏大面向了無影響的塵粉經驗,也像是重新經歷了一回。

    這樣的經驗無時無之。最奇特的一次是在機場休息室的公共廁所裡,正在面壁之際,忽然之間相鄰便斗的使用者大大方方跟我說起話來:「張先生!對不起、打攪啊!我知道你懂很多字啊,那我就有一件事不明白,要跟你請教了──我記得我小時候學的廁所都叫『茅司』,現在都沒有這樣唸的了,是吧?這是怎麼回事?一個字,過個幾十年,就不一樣了嗎?你說奇怪不奇怪啊?」

    「茅司坑?」從反射神經冒出來的答覆,我記得這個詞彙。

    「對對對,茅司坑。茅司嘛,就是茅司嘛!」那人抖了一抖,接著說:「沒錯罷?我記得沒錯的。茅司。現在跟誰說茅司,人都不信!奇怪了。這一下好,你說有就有,以後我就跟人說:我問過你了。」說完,也沒有要我繼續解釋下去的意思,他就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面對著磁磚和便斗,我忽然想起一九八〇年夏天,召開國建會,許多留外學人應邀返國住在當時名為「三普」的大飯店,我代表報社副刊去接待幾位學人,其中一位是歷史學者余英時。我們在「三普」樓下大廳會面,寒暄了一陣,準備進入採訪階段,余先生忽然招手叫過服務生來,問道:「請問:你們的茅房在哪裡?」那服務生一臉茫然的表情,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字與詞,在時間的淬煉之下,時刻分秒、歲月春秋地陶冶過去,已經不只是經史子集裡的文本元素,更結構成鮮活的生命經驗。當一代人說起一代人自己熟悉的語言,上一代人的寂寥與茫昧便真個是滋味、也不是滋味了。我始終沒有忘記余英時先生說「茅房」二字的時候,順口而出,無比自然;顯然年輕人聽來一時不能入耳,恐怕也無從想像:茅房就是「W.C.」,更無從明白茅茨、茅廁之窳陋建築究竟如何設計使用。不過,我猜想上世紀八〇年代那位「三普」大堂的服務生應該也不會狐疑太久,甚至,她當下就忘記聽見了甚麼外國語。

    然而我記得,記得之後還會形成一種蠢蠢欲動的推力,讓我想要把那些和生活事實鎔鑄成一體、卻又可能隨風而逝的字詞一一揭露、一一鑽探、一一銘記。

    於是,這些我姑且稱之為「得勝頭回」的段落之後,便是關於字的形、音、義與詞組的說解、甚至延伸變化。這一部分的內容原本來自我多年以來為《讀者文摘》雜誌所寫的一個專欄,專欄名稱「字辭辨正」。

    不過,早在數十年前,還是林太乙女士主持《讀者文摘》編務的時代,便已經邀請散文家、也是翻譯家梁實秋先生開創了這個專欄,每一兩個月,就會刊出一次,當時我還在初中就學,每一次拿到當期雜誌,總會先讀這份「考卷」──十道四選一的選擇題,考驗讀者對常用字辭文藝的瞭解程度,記憶中,每十題答對兩題以下是「差」,答對三到五題是「可」,六到七題是「良」,八到十題是「優」。我的程度從來沒有超越過「可」;可是我對於這個專欄的興味則遠超過「開懷篇」,而且在記憶中,我還常因為自己的答案錯得離譜而樂得哈哈大笑──其開懷之效果不亞於讀笑話。

    梁先生晚年不多寫作,專欄易手,一度由電視台《每日一字》、《每日一詞》節目的撰稿人、也是作家林藜(本名黎澤霖)操刀,持續了不多久,又中斷了。林藜先生於二〇〇一年過世,而這個曾經復活過的專欄,於我而言已經收納在典型的二十世紀風華檔案之中,它若是在本世紀還能出現,應該是天大的意外。

    然而生命中總還是會發生些意外的。

    二〇一一年,《讀者文摘》國際中文版的編輯張青和陳俊斌向我約專欄稿,我覺得自己沒有以散文行世的資歷,豈能擅開專欄?不過,如果能承接梁、林二位前輩所曾從事的工作,倒是可以為文字辨識教育略盡棉薄之力。較之於兩位前賢,我是幸運得多了,我的總編輯多給了兩頁空間;如此一來,就有充分的篇幅讓讀者在猜謎之餘還能夠獲得解謎的樂趣。十個考題的對錯分明,乃是知其然;多了兩頁說解,便還能夠從文章裡識其答對答錯之所以然。

    如果你要問我:書名為甚麼要叫見字如來?這本書跟如來佛有甚麼關係嗎?的確,「如來」(梵語Tathāgata)二字脫不開它在佛教或佛學裡的詮釋。不過,我的學問沒有那麼大,頂多只能就這兩個字最浮泛的意義來說:「如」,好像;「來」,來了、接近自我了。如來,就好像來了一樣。甚麼來了?就說是每一個字背後所啟迪的生命記憶來了罷,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走過一回;但是字卻將之帶回來無數次──只要你願意讀。
    序:見字如見故人來

    壹、見自我

    別害怕!每個字都是文言文/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無所用心,不如博上一把/人若寬心不怕肥/醉裡乾坤大/歧路之羊何其多/賽季開門/人生勇敢果艱難/病字仍需識字醫/一個小宇宙/魔與騙的欺迷之障/紛紜眾說到繁春/應知癡字最深情/天下的媽媽一樣說/一字多少周折/我變、我變、我變變變貳、見故人

    關於龍,我們有些誤會/英雄不與常人同/蛇龍百變豈虛與?/認栽?認認這個災/信不信由你/慈悲的滋味/母,除了偉大,還有很多/咬牙切齒說分明/食之為德也,美矣/瘦比南山猴/冰與寒,漫長的歷程/提壺醒眼看人醉/相鄰兩字是天涯/風中之竹開口笑/旅字的長途旅行/工夫就是真功夫/幽默之餘妙趣多/相鄰幽菌亦天涯叁、見平生

    你甚麼控?我讚了!/愛的光譜何其寬廣?/一個親爹天下行/養生之道道無窮/落籍東風不藉春/神,不假外求/鬼是人的無知?/蹄痕猶在鞭風裡/一絲鼻息萬般情/非說清楚不可/甘心說得甜滋味/老有所歸

    附錄:我讀與我寫
    禮是禮、貌是貌,因貌而知禮

    ──外表不像樣,就沒有本質;這是中國人講禮的精神。

    各人以本分相待,這在我的原生家庭三人組合裡,就是關於禮貌的簡單註腳。是以我年幼時關於「禮貌」這件事的認知,幾乎就是「本分」二字。正由於家中人口簡單,上一代七兄弟、二姊妹,一堂數十口成員的光景倏忽零丁,父親內心是相當焦慮的,總會對我說:「打小沒有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你很難學做人。」

    這話,我是在長大之後許多年、自己都成了家、開始養兒育女之後,才逐漸體會到的。其中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我的孩子沒有叔、伯、姑姑,無論我如何解釋:山東祖家那邊有多少多少親戚,他們的反應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看在我的眼裡,直覺自己沒有盡到甚麼該盡的本分,換言之:沒有禮貌的是我。

    父親當年關於禮貌的教訓自有章法脈絡。他總會在最歡樂的場合,注意我是否忘形失態,隨即耳提面命。所以,我受訓斥的記憶常與愉悅廝鬧經驗的記憶綁在一起。比方說:入學之前我在家裡沒有玩伴,一旦有客人來訪──特別是訪客還帶著與我差不多同齡的孩子;通常我都會格外撒潑淘氣,大人每每呼為「人來瘋」的一種毛病。

    每當訪客離去,父親就會抬手扶一扶眼鏡框,那就表示他要認真罵人了。開場白一向是:「常言道:『人前訓子,人後訓妻。』這是要面子的人幹的事;我呢,總想著替你留點面子,所以呢,還是等人走了才說這些。剛才呢……」剛才如何呢?還不就是我鬧「人來瘋」、說了哪些不該說的話、玩了哪些不該玩的把戲;總之也就是失了分寸、沒了禮貌。

    有些時候,就算不鬧「人來瘋」,這種教訓也如影隨形。那一年,我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攻讀,無論從年紀、經歷種種方面來說,都是個大人了,居然還在應對進退上給「人後訓子」了一番。大年初一大清早,住在同棟三樓的汪伯伯叩門拜年,我開門迎客,拱手為禮,還道了幾聲恭喜。

    不過就是這麼幾秒鐘的交接,待汪伯伯離去之後,我關門轉身,看見父親又是一扶眼鏡框,嘆了一口氣,道:「多大的人了,你連個年都不會好好拜嗎?怪我沒教好罷!」原來父親在意的是我那開門一拱手。在老人家看來,拱手相賀,是同輩人之間相施之禮;晚輩見長輩,是不能拱拱手就算數的。要拜年賀節,就得深深一鞠躬。他這幾句話一吩咐,我的眼淚都掉下來了。一方面覺得自己沒出息,一方面也懊惱父親不留情面。這,不是大過年的嗎?開春頭一天,就給我來這套幹嘛呢?

    日後逢年過節,無論是在自家之中、亦或是在江湖之上,但凡與長輩賀節,我都謹守鞠躬之禮,有人受了這一禮,表情並不自然,似乎還覺得我禮過其分,可是我也安之若素,有一種一意孤行的快意。

    禮是甚麼?禮,不外就是各盡本分,安則為之。

    禮的左側偏旁是一個「示」,代表神祇。右上方ㄩ形的容器裡放著一個「玨」,這是用以敬神、祭神的貢獻之物。雖然「玨」是一個完整的字,指一對成雙的玉器,不過,在此處似乎也不必拘泥,就算獻祭的玉器多過一雙、或者少於兩個,也無礙於禮的進行──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之所以用「玨」(對玉),可能只是為了表示祭物豐富而又能展現字形平衡罷了。

    至於「禮」字右下方的「豆」,原本為盛肉之具,也是標準的禮器,徑一尺、容積四升,後來成為黃豆、綠豆之類名,是由於同音假借的緣故。從字形的各個組成部分來比合推斷,禮,就是敬神的儀式了。也由於敬神之虔誠肅穆,是一種文明的鍛鍊,以及行事的規範,於是,「禮」甚至還具備了道德上的含意。

    在中國文字裡,會意字的出現是一個奇特的現象。許慎《說文》序中解釋會意字所用的文詞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這裡的「誼」,不是情誼、友誼,而是指意義。

    一個字,必須先拆分成各個字符,從而再想像出各字符整合起來的意義。許慎在「會意」這一造字概念之下所舉的字例是「武」和「信」兩個字──乃有所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就是說:各部分獨立的字符要連綴在一起,才能表達一個新的意思,而這個新的意思,則是組成之字的字義。禮,便是這樣的一種字。

    以禮字造詞,今天最常見的就是「禮貌」,說人與人交接對待的時候,應該表現出恭敬謙遜的態度。不過,這兩個字最早出現於《孟子》,所指涉的根本是兩回事。

    禮,按照制度或規矩待人接物;貌,則是施禮者自然流露的態度。如果行禮如儀而「貌衰」,也就是表現出不誠懇的樣子,則「禮」的本質和精神就算破壞了。孟子正是以「貌」來判斷諸侯對待士人之誠懇與否,才會說:「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禮貌衰,則去之。」

    自古禮、儀並稱,從《詩經》、《周禮》到《史記》都有這個字眼。儀字出現得晚,至少在現有的甲骨文資料中尚不得而見。而在鐘鼎文裡,儀和義根本是一個字,義字添了一個人作為偏旁,內涵並沒有甚麼區別,多以強調人之判斷事物,需有一定的準則。所以許慎《說文》認為:儀者,度也──也就是衡量的判準。

    儀,相當少見地,是一個幾乎沒有負面意義的字。如果跟它的孿生兄弟「義」比起來,義尚且有「假」的意思(義肢、義父);而儀,就是指容止、禮節、制度、禮器、標準、效法、推測……或者,還有一個不常見的用法,指稱神明或稀有的祥瑞(如鳳凰)來到人間,亦謂之「儀」,「惟德動天,神物儀兮」、「有鳳來儀」等是。頂多「儀床」一詞,人們不大愛聽,它指的就是靈床。

    儀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來代表人物的特別多。

    人們提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就會說「儀尚」(張儀、靳尚),「儀衍」(張儀、公孫衍),「儀秦」(張儀、蘇秦),「儀軫」(張儀、陳軫);提到會造酒的人,就說「儀康」(儀狄、杜康);提到有才華的兄弟,就說「儀廙」(丁儀、丁廙)。此外,作為名字的儀,也通「娥」,舜妃娥皇也被呼為儀皇,甚至嫦娥也被呼為儀,月亮便有了「儀景」這個別名。

    據明代流傳下來的筆記小品聲稱:到了端午節那一天,人們不只抹黃酒、插菖蒲、食米粽、賽龍舟,以及「採百草以製藥品,覓蝦蟇以取蟾酥」,還會在家中楹柱之上倒貼手書的「儀方」二字,為的是「避蛇虺」,然而──恰如羅大佑所唱的──這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為甚麼「儀方」這兩個字會讓蟲蛇害怕呢?

    誰能告訴我?)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