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財經 企管】 > 企管

    【AIY】深度思考的力量:從個案研究探索全新的未知事物_井上達彥, 梁世英


    作者: 井上達彥,梁世英
    出版社: 經濟新潮社
    ISBN: 9789866031847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289
    售價: 259
    商品數量:0
    商品編號: O_U102374188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已售完

    加到找書小幫手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B89】Business Adventures_John Brooks
    作者:JohnBrooks
    售價:349
    【EGV】Getting Started in Six Sigma_Thomsett, Michael C.
    作者:Thomsett,MichaelC.
    售價:519
    【EGU】Introduction to Online Market & Industry Research: Search Stra
    作者:Shamel,CynthiaL.(EDT)/Shamel,CynthiaL.(CON)
    售價:999
    【EGV】Key Management Models: The 60+ Models Every Manager Needs to K
    作者:VanAssen,Marcel/VanDenBerg,Gerben/Pietersma,Paul
    售價:1219
    【EYG】會展管理概論(三版)_錢士謙
    作者:錢士謙
    售價:339
    【GIH】「日本リファイン」の挑戦_日文_鶴蒔靖夫
    作者:鶴蒔靖夫
    售價:389
    【E1X】Job Satisfaction: How People Feel About Their Jobs and How It
    作者:Cranny,C.J./Smith,PatriciaCain/Stone,EugeneF.
    售價:99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374188

    [ISBN-13碼] 9789866031847

    [ISBN] 9866031845

    [作者] 井上達彥, 梁世英

    [出版社] 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 2016/05/12

    [裝訂/規格] 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推薦序】一窺個案研究方法的奧秘(文/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司徒達賢)

    前言

    第一章 為什麼有人堅信「飛碟降臨地球」?

     以個案研究找出因果關係

     什麼是個案

     個案研究的發想

     個案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

     認知失調理論

     黑天鵝的存在

     個案研究的優點

     棉花糖實驗

     個案研究的三大力量

      1.活化人類智慧的脈絡力:思考力與觀察力搭配應用的能力

      2.處理複雜現象的邏輯力:解開因果關係的能力

      3.藉由類推去開拓未來的類推力:即使前例不多也能推導有效假設的能力

    第二章 衰敗教會的例外重生

     顛覆通論的單一個案

     單一個案的價值

      先鋒個案/代表個案/異常個案/原型個案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七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做為個案研究對象的故事

     該研究的主張與貢獻

     造成變化增幅的脈絡

     造成變化增幅的行為

     由異常導出的含意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避免菁英偏誤與回顧偏誤

     歸因順序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

    第三章 報社轉型決策的扭曲現象

     面臨威脅的慣性法則

     二個實驗

      1.實驗室實驗法

      2.自然實驗法

     重複實驗的邏輯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五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受威脅而改變的資源分配變化

     不受威脅而改變的獲利慣性

     方向錯誤卻繼續前進

     受威脅與扭曲現象

     洞察自例外個案的扭曲消除法

     外部意見的重要性

     宛如做實驗般的個案研究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

    第四章 好萊塢創意買家如何判定創意賣家(編劇)的潛力

     無意間判斷對方的雙重歷程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三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二元評價模型

     判斷創意潛力

     第一個判斷過程:人物分類(人格特質的原型)

     創意賣家的七種原型

      藝術家/說書人/運籌者/新鮮人/老練工人/交易商/不適任作家

     第二個判斷過程:關係分類(互動模式的原型)

     對等且互惠的關係

     單向指導的關係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

    第五章 優異的醫療革新不普及的原因

     專家之間的無形障礙

     一致法

     差異法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五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二階段的調查過程

     第一階段的調查

     第二階段的調查(之一)

     廣為普及的極端個案

     尚未普及的極端個案

     比較分析狀況相左的個案

     第二階段的調查(之二)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防止研究失焦的問題意識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

    第六章 新創企業購併案的背叛

     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不對稱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九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導向不幸結局的購併五個階段

      1.篩選階段

      2.社交階段

      3.原則合意階段

      4.準備合約階段

      5.執行階段

     信任不對稱造成的二種欺瞞

      1.談判欺瞞

      2.重大欺瞞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1.源自單方觀點的偏誤

      2.回顧的偏誤

      3.源自誘導詢問的偏誤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

    第七章 有助於商業實務的個案研究

     堅持與割捨的選擇

     應該堅持:學術調查與實務調查的共通部分

      1.即使是單一個案,針對分析下工夫,也能導出充分的啟發

      2.做好調查設計,嘗試驗證假設

      3.貼近現場,可獲得意料之外的「發現」

      4.基於比較分析的極限進行追加分析,提高假設的精確度

      5.追蹤調查對象,解開因果機制

     割捨掉也無妨的部分:學術調查與實務調查的差異

      1.探索真理還是當成輔助判斷依據

      2.追求正確還是速度

      3.累積於組織內部還是追求個人的發現

      4.可普遍適用的抽象命題還是只適用於企業內部的具體綱領

     連學會都相形失色的公文式教學(KUMON)運作模式

     支撐起KUMON共同體理論的共通語言

    結語

    致謝

    延伸閱讀

    圖表索引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一本書,從個案研究(case study)的案例分析,

    掌握「為何這麼想?」「如何想得到?」的深度思考訣竅!

    新事物來得太多又太快,

    過去的經驗根本應付不來。

    唯有加強深度思考,打破習以為常的思考框架,

    才能有機會發現例外、獲得新知識與新觀點,

    進而解決正確的問題,做出適當的選擇!

    當今的時代,充滿著許多人們未知的事物,幾乎無法依循過去的經驗行事。「通則」再也行不通時,究竟該如何是好?

    這個時候,人們需要的是分析「意想不到」事件的成因,才能從「絕不可能」轉而了解「原來如此」,也就是找到發生「例外」的機制。「例外」指的是「以過去的經驗無法預料的事件」,本書中稱為「黑天鵝」。

    事實上,想要掌握「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質化研究。

    一般來說,研究社會科學的方法粗略分為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量化研究主要是以問卷調查為基礎,藉由統計方法尋找變項之間的關聯,進而推演各種現象之間互動關係的「通則」。不過,無論樣本再大、抽樣方法再嚴謹,量化研究並不容易發現「例外」(黑天鵝)。

    另一方面,歸類於質化研究的個案研究,可以從訪談、觀察與分析中進行比對與推論,從資料與訪談中找出結論,有助於發現「例外」,進而了解「事出必有因」。

    本書作者井上達彥,從美國管理學會(AOM,Academy of Management)發行的學術刊物《美國管理學會期刊》(AM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精選五則以個案研究方法獲得年度最佳論文獎的文章,分析案例中發生「例外」事件的背景,詳細說明身處其中的人們「為何這麼想?」「如何想得到?」的思考脈絡。

    書中提到的「個案」,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歷史個體或組織中發生的現象,主題包括衰敗教會的改革重生過程、報社從紙本媒體轉型為數位媒體的關鍵決策、好萊塢如何發掘具有潛力的編劇人才、新創企業的購併問題,以及醫療革新不普及的失敗原因。

    作者希望藉由個案研究,加強讀者洞察、邏輯與類推的能力。如此一來,即使面對複雜與未知的現象時,也能掌握背景脈絡、連結因果關係進而推演變化,發揮深度思考的力量!

    一本書,從個案研究(case study)的案例分析,

    掌握「為何這麼想?」「如何想得到?」的深度思考訣竅!
    井上達彥Tatsuhiko INOUE現任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1997年神戶大學經營學研究所管理學博士。曾任廣島大學社會人研究所管理學專業助理教授、早稻田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兼任商學研究所夜間MBA課程),自2008年起擔任現職。

    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兼任獨立行政法人經濟產業研究所教職研究員;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兼任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資深研究員。曾經榮獲2003年日本經營資訊學會論文獎,專業領域為競爭策略與商業系統(商業模式)。

    【作品一覽】

    著作:《創新第一課:模仿》(繁體中文版由臉譜出版)、《資訊技術與事業系統的進化》(暫譯,白桃書房)。

    合著:《從職涯看經營組織》(暫譯,有斐閣)、《事業系統策略:事業結構與競爭優勢》(暫譯,有斐閣)。

    編輯:《獲利引擎的邏輯:建構技術收益化機制》(暫譯,白桃書房)。

    合編:《改變的日本企業策略基盤》(暫譯,白桃書房)。

    日文版審譯:《偷學》(Copycats)。

    審稿:《日產V型反轉的挑戰》(暫譯,中央經濟社)。

    譯者簡介

    梁世英日本一橋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專長財務金融,目前為專職日文譯者。譯作包括《學會圖解的第一本書》《策略思考》《想像的力量》《Facilitation引導學》《如何設計市場機制》《Big Data大數據的獲利模式》(合譯)(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等。
    ◎一致推薦

    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 許士軍

    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

    ◎【推薦序】一窺個案研究方法的奧秘文/司徒達賢(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本書作者井上達彥教授在本書中,藉著解析一系列高水準的學術論文,為讀者介紹在質性研究方法中極為重要的「個案研究方法」(case study)之內涵、價值、思維方式與進行研究的程序。這些做為範例的學術論文,都是《美國管理學會期刊》(AM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歷年來以個案研究方法進行且被選為最佳論文的作品,極具代表性與啟發性。在本書作者設計之下,每一篇分別介紹若干項個案研究方法的重要觀念,並由淺入深地逐篇解說此一研究方法在運作上的技巧與各種獲致結論的推論過程。本書所談的個案研究方法與商管學院中使用的「個案教學法」(case method)並不相同,個案研究方法是藉由深入分析實際現象找出過去未知的影響因素或因果關係;個案教學法則是利用現成的個案教材,在教師持續引導與啟發下,以培養學生「聽說讀想」,以及活學活用現有知識的能力。兩者不同卻有關聯,其間關係將在本文最後進一步說明。◆大標:學術研究:量化與質性許多學術領域中,學術研究的目的是在「尋找真理」。我個人認為在社會科學或至少在「企業管理」領域中,學術研究的目的未必需要如此崇高,從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希望充實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知識,包括與經營管理有關的各種人與事運作的道理、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影響因素,以及影響各種因果關係方向與強度背後的原因。在企業管理領域中(其他社會科學也應該差不多),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在論文發表數量方面,量化研究肯定是主流。量化研究主要是以問卷調查、資料庫,甚至大數據為基礎,利用高深的數理統計方法來尋找變項與變項之間在統計上的關聯,並進而推論各種現象之間互動關係的「通則」。掌握大量數據資料且有能力運用高深的統計方法,是進行高水準量化研究的先決條件。量化研究有相對標準化的研究程序,完全「根據資料講話」,只要新增的變項合理且有若干統計上的解釋力,在學術期刊或學位考試的評審過程中就不易遭受太多挑剔,因此大部分學者自然比較偏好量化研究。質性研究方法繁多,每一種方法的進行程序也未必標準化。歷史研究、文獻研究、現場觀察(如觀察消費行為或員工互動)都屬於質性研究。本書所介紹的個案研究方法,當然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在個案研究方法中,所謂個案是指在某些特定歷史個體或組織中發生的現象,研究者從多重個案的訪談、觀察與分析中進行比對與推論,有時也可以僅分析單一個案資料來獲致結論。個案研究方法目的不在尋找「通則」,而主要是在研究「例外」。亦即是有些現象在常識中似乎不可能發生,但卻發生了,表示極可能存在著造成此一差異更深層的原因,這些因為「稀有」而值得深入研究的現象,本書作者稱之為黑天鵝現象,也是本書原文書名的由來(編按:本書日文原名『ブラックスワンの経営学』直譯為《黑天鵝管理學》)。個案研究方法經由訪問與觀察事件發生的過程,尋找產生此一例外結果,或造成差異的潛藏原因。由於此一潛藏原因通常並不存在於我們的常識或現有學理中,因此通常並未列在量化研究的問卷題目裡。易言之,無論樣本再大、抽樣方法再嚴謹、統計技巧再複雜,量化研究也不容易發現這些過去從未料到的影響因素。企管學理上的創新見解,主要都是來自質性研究的結果,應是意料中事。簡言之,量化研究探討的是「誰(who)」「何時(when)」「哪裏(where)」,以及它們之間統計關聯性的緊密程度;而個案研究則聚焦於「為何(why)」與「如何(how)」,因此更有可能出現具有創意的洞見(insight)。在帶領學術思想進步的過程中,個案研究方法的貢獻未必低於量化研究,但由於研究活動的重心在「運用創意的思考」,因此常被視為嚴謹性與客觀性不足,即使觀點創新,其相對受到的重視卻遠不如量化研究,因此本書作者將個案研究方法形容為「悲劇主角」,實在也是有感而發。◆大標:個案研究方法

    本書開宗明義即指出了運用個案研究方法時,需要擁有的幾項統計學式研究未必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活化人類智慧的思考力與觀察力」「處理複雜現象與解開因果關係的邏輯力」「即使前例不多,也能提出有效假設、想像未來的類推力」等。█觀察力與邏輯力

    例如有一項假設是「企業合併後的管理措施會影響合併後的經營績效」,最單純的量化研究方法即是依學理或初步觀察結果設計問卷,並以問卷搜集許多企業合併案的「管理措施」,再加上財務報表上的績效指標,即可進行統計分析驗證此一假設,如果樣本夠大,還可以驗證在不同情境下(例如合併雙方的相對規模或過去績效),此一假設被接受程度的高低。如果運用個案研究方法,做法即完全不同。研究者會認為在「管理措施」與「財務績效」之間,應該存在著一連串更細緻、更複雜的因果關係,因此需要針對少數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合併案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包括訪問許多相關人士及閱讀許多書面資料在內。在探索這一連串的因果關係時,研究者必須從訪談過程中,隨時注意那些可能影響這些因果關係的細部環節,並從對話中找出值得進一步追問的事實背景,以了解潛在因果關係的存在、作用以及形成影響的方式。能發現這些即是「觀察力」的表現。研究者個人的學理背景有助於觀察與訪談的深度,但又不能受到自己過去的觀念所局限,窄化了觀察或訪談的視野,此一拿捏是不容易的。訪談過程中,「持續提問」則表現出研究者的「邏輯力」。「依據現有觀察結果形成有待驗證的假設」是大部分研究過程中的一項核心做法,而在個案研究方法中,除了澄清對方所談內容之外,有相當大比率是針對前一階段(可能只是幾分鐘以前)訪談結果所形成的「初步假設」,進行驗證的工作。換言之,個案研究方法若欲進行得有效率、能持續提出問出擊中要點的問題,研究者就必須能夠分分秒秒在腦中進行「形成初步假設」「設法找出驗證假設所需要的關鍵資訊」、「依據新獲得的資訊修正或推翻初步假設」的心智過程。個案研究的品質,與此一心智過程中所展現的邏輯力肯定息息相關。█提出有效假設與建構理論在訪談中雖然可以隨時形成初步假設並設法驗證,但這些和最後的研究結論還有一大段距離。因為單一資訊來源未必可靠,需要有多元觀點的確認;具敏感性的議題需要多方查證;有些不易言傳的因素必須現場觀察;訪問錄音轉成逐字稿以後經過再三審閱還能找到更多可能的假設,以及值得進一步探討與請教的問題。歸納出有說服力的初步結論以後,還需要找到更多的個案來比對,例如尋找脈絡背景相同的個案,看看這些結論或道理是否也成立;若脈絡背景相同,前一個案所獲致的結論或道理卻未出現,則應進一步找出造成這些差異的更深層原因。以上的心智過程其實與實務界的問題分析十分接近。但在學術研究上還需要更進一步嘗試進行「理論建構」的工作。簡言之,理論建構即是將所發現的道理、因果關係及影響因素等,再加以抽象化與概念化,使其成為可以更廣泛應用的「通則」。本書中所提到的「認知失調」「自制力」「組織慣性」「慣性弛緩」「慣性強化」與「資源僵固性」等,都是經由個案研究方法獲致的觀念。並由於它們的「通則化」與「概念化」,使其可以廣泛地應用在許多問題的理解與分析上,深化大家對許多現象的認識,也讓學術研究得以對實務產生更為具體的貢獻。直至如今,不少人還誤認為「個案研究方法」只是在介紹或報導實務界發生的一些有趣且具有啟發性的故事,因而十分在乎「真名發表」以滿足讀者了解更多「真相」的欲望。事實上個案研究方法重視的是經由深入觀察與嚴謹的邏輯推演,獲得超越常識的「道理」「觀念」或「因果關係」。美國管理學會的個案研究,原則上都是匿名處理,也不是在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因為其目的不在讓讀者了解更多的「資訊」或「內情」,而是希望從具體現象中進行邏輯推演而建構新的管理觀念與理論。◆大標:對實務的含意本書作者認為,「思考」是個案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我十分同意此一主張,而且從前文對「觀察力」「邏輯力」「提出假設」與「建構理論」這些內隱的能力與心智流程來看,個案研究方法對「想」的運用程度應比其他研究方法高得多,也密集得多。思考的訓練對學者、經營者或任何人都有其必要性。有了這方面的訓練,就比較容易針對問題,提出有意義的疑問,甚至問幾句就能形成有合理的假設,以供進一步的驗證。有些提問者可以持續提出有意義而且「搔到癢處」的關鍵問題,有些人的提問則十分發散,提問的用意也很難捉摸,其間差別肯定與這些思考能力有關。對實務界人士,雖然不必親自從事學術研究,但如果能熟悉個案研究方法的推理過程或這些管理觀念的產生過程,也會產生很大的幫助。事實上高水準的實務界人士,經常能夠從行動中驗證做法的合理性;針對行動結果,產生疑惑,從疑惑中構思假設,再從行動或調查中找到問題的原因與現階段的解答。換言之,即是可以從自己或別人的決策及結果中觀察、分析原因,並不斷進行實驗,這些與個案研究方的研究過程與所需要的能力都極為接近。◆大標:個案研究方法能力的培養█博士教育學者基礎知能的養成主要在博士教育。如果博士生將來準備從事以個案研究方法來進行的學術研究,在博士班時最好能夠廣讀經典,並熟悉運用個案研究方法來進行的學術文獻,以培養深度的思考力與多元觀照的能力。在進行專案研究或論文寫作階段,則需要在教師指導下經由實務訪問與觀察來訓練其觀察力、邏輯力,以及從複雜現象與資訊中整理歸納出假設的能力。若有可能,也應讓他們試著從複雜的資料與現象中,「想出個道理」,做為未來理論建構能力的基礎。如果博士生將來準備從事量化的學術研究,則應強化其數理統計方面的素養,並專注於某一特定主題的研究趨勢,甚至投入時間建立自己專屬的資料庫。這兩種博士的培訓方式是極為不同的。有些年輕人才氣過人,可以同時兼顧兩種不同知能的培養,當然不在此限。有些學者年輕時十分善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當其人生閱歷到達某一階段以後,再來從事質性的個案研究,也是十分合理的演進。█從個案教學中學習除了多參與或進行研究以累積經驗之外,在個案教學中以學生的角色學習,或以教師的身份主持個案討論,都是有助於提升以個案研究方法來進行學術研究的途徑,而且在訓練思考或提問、整合資料等方面,可能比真實的實地研究更合乎成本效益,其理由可以簡單歸納如下。個案教學時使用的個案教材呈現出許多與實務十分接近的複雜現象。基於對個案教材熟悉,教師可以在上課時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資料與現象的解讀、經由連結分散在各個段落的資料來進行推論與驗證,甚至從同學們多元而片斷的觀點中整合出對事實全貌的了解。這些對學生的「觀察力」「邏輯思考力」「形成觀點或形成假設的能力」,都會產生極為正面的強大作用。而做為主持個案討論的教師,這些能力也可以在主持過程中持續進步。因此,「做為個案討論的學生」「主持個案討論」「撰寫有深度的教學用個案」,以及「以個案研究方法進行高品質的質性研究」幾件事之間,是密切關聯而且相輔相成的。
    【推薦序】一窺個案研究方法的奧秘(文/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司徒達賢)前言第一章為什麼有人堅信「飛碟降臨地球」?

    以個案研究找出因果關係什麼是個案

    個案研究的發想

    個案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

    認知失調理論

    黑天鵝的存在

    個案研究的優點

    棉花糖實驗

    個案研究的三大力量

    1.活化人類智慧的脈絡力:思考力與觀察力搭配應用的能力

    2.處理複雜現象的邏輯力:解開因果關係的能力

    3.藉由類推去開拓未來的類推力:即使前例不多也能推導有效假設的能力第二章衰敗教會的例外重生

    顛覆通論的單一個案

    單一個案的價值

    先鋒個案/代表個案/異常個案/原型個案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七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做為個案研究對象的故事

    該研究的主張與貢獻

    造成變化增幅的脈絡

    造成變化增幅的行為

    由異常導出的含意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避免菁英偏誤與回顧偏誤

    歸因順序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第三章報社轉型決策的扭曲現象

    面臨威脅的慣性法則

    二個實驗

    1.實驗室實驗法

    2.自然實驗法

    重複實驗的邏輯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五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受威脅而改變的資源分配變化

    不受威脅而改變的獲利慣性

    方向錯誤卻繼續前進

    受威脅與扭曲現象

    洞察自例外個案的扭曲消除法

    外部意見的重要性

    宛如做實驗般的個案研究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第四章好萊塢創意買家如何判定創意賣家(編劇)的潛力

    無意間判斷對方的雙重歷程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三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二元評價模型

    判斷創意潛力

    第一個判斷過程:人物分類(人格特質的原型)

    創意賣家的七種原型

    藝術家/說書人/運籌者/新鮮人/老練工人/交易商/不適任作家

    第二個判斷過程:關係分類(互動模式的原型)

    對等且互惠的關係

    單向指導的關係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第五章優異的醫療革新不普及的原因

    專家之間的無形障礙

    一致法

    差異法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五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二階段的調查過程

    第一階段的調查

    第二階段的調查(之一)

    廣為普及的極端個案

    尚未普及的極端個案

    比較分析狀況相左的個案

    第二階段的調查(之二)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防止研究失焦的問題意識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第六章新創企業購併案的背叛

    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不對稱

    《美國管理學會期刊》二○○九年最佳論文獎得奬論文

    導向不幸結局的購併五個階段

    1.篩選階段

    2.社交階段

    3.原則合意階段

    4.準備合約階段

    5.執行階段

    信任不對稱造成的二種欺瞞

    1.談判欺瞞

    2.重大欺瞞

    立足學術巔峰的研究風格

    1.源自單方觀點的偏誤

    2.回顧的偏誤

    3.源自誘導詢問的偏誤

    【個案研究重點整理】第七章有助於商業實務的個案研究

    堅持與割捨的選擇

    應該堅持:學術調查與實務調查的共通部分

    1.即使是單一個案,針對分析下工夫,也能導出充分的啟發

    2.做好調查設計,嘗試驗證假設

    3.貼近現場,可獲得意料之外的「發現」

    4.基於比較分析的極限進行追加分析,提高假設的精確度

    5.追蹤調查對象,解開因果機制

    割捨掉也無妨的部分:學術調查與實務調查的差異

    1.探索真理還是當成輔助判斷依據

    2.追求正確還是速度

    3.累積於組織內部還是追求個人的發現

    4.可普遍適用的抽象命題還是只適用於企業內部的具體綱領

    連學會都相形失色的公文式教學(KUMON)運作模式

    支撐起KUMON共同體理論的共通語言結語

    致謝

    延伸閱讀

    圖表索引
    好萊塢如何找到編劇人才?以影視產業聞名於世的好萊塢,創意買家(製片人、電影公司高階主管、影視作品出資者等)如何找到創意賣家(編劇)?他們以什麼樣的思考流程,判斷尚未成名的編劇具有創意潛力?接下來,為各位讀者介紹的個案是透過實地研究(field study),分析好萊塢如何找到尚未成名的編劇人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副教授金柏莉.艾爾斯巴(Kimberly D. Elsbach)與史丹佛大學教授羅德瑞克.克瑞默(Roderick M. Kramer),把目光聚焦於一個舉世公認「發掘充滿創意的人才」的業界,也就是好萊塢。

    好萊塢有個讓編劇自我推銷創意的宣傳會(pitch meeting,字面意思是「投球」會議)(編按:未成名編劇向電影投資者自薦的會議。 pitch meeting 在不同的業界譯法不同,像是在新聞界稱為選題會、演藝界為試鏡會等)。擔任「投手」的編劇,在宣傳會中,向等同「捕手」的製片人或電影公司高階主管「投出」自己的創意。由於幾乎所有投手都是尚未有任何實績的無名之輩,因此負責接球的捕手,只能透過面談過程判斷投手的創造潛力。由於劇本也會影響製作費,所以那個判斷至關緊要。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近距離觀察實際會議並且進行訪談,研究實際上影視作品的出資者(捕手)如何判斷未成名編劇(投手)的創意。美國管理學會對他們的研究給予極高度評價,頒給了最佳論文獎,評語是:「艾爾斯巴與克瑞默的定性實地研究,讓專家們用來判斷編劇創意的原型(prototype)浮上檯面。作者們以深入的見識細心設計研究,提出了足以觸發思考的結果。」

    這篇評語雖然短,但內容包含了二個重要的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是「實地研究」。

    以往關於創意的研究,幾乎都是在實驗室以學生為對象進行。出示藝術家臉部照片、請實驗對象說出符合該人士的形容詞(像是「熱情」或「與眾不同」等),用這種方式調查人們判斷創意的認知架構(recognition framework)。艾爾斯巴與克瑞默則透過宣傳會的背景脈絡,確認出實驗中發現的事象是否也符合現實世界。

    另一個關鍵字是「原型」(prototype)。

    實驗室調查中,已經證實了人們心中存在著「創意人」的「原型」。像是有人深信蘋果公司(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正是創意天才的象徵,有一天當他遇到一個行為或談吐類似賈伯斯的人,就會認為那個人也富有創意。因此,賈伯斯就是所謂的「原型」。「原型」就是一個人心中對於創意人應有形象的定義,成為往後判斷評斷他人是否具備創意潛力的衡量基準。◆二元評價模型正式介紹這篇論文之前,先讓筆者對它的基本概念做個說明。

    當「捕手」(影視高階主管、出資者、製片人)評價「投手」(尚未成名的編劇)的創意潛力時,首先會觀察他們的特性,包括外貌與行為舉止等,然後把它與自己心中的某個「原型」相較,藉以推估投手的才華。

    像是當投手是個「熱情」「超乎尋常」「行為無法預測」的人時,就極可能被判斷為「藝術家」(artist)類型,認為他富有創意。但如果投手的外貌或舉止讓捕手感到這個人「光說不練」或「重視形式」,他大概就會被歸類為「不適任作家」(nonwriter)類型,認為此人沒什麼創意潛力。

    對創意的判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令人驚訝的判斷標準。

    艾爾斯巴與克瑞默的研究,最大貢獻就是提出「另一個判斷過程」,這個過程若非親自觀察「投捕之間」的互動或訪談,絕對無法發現。

    最後,他們提出「這二個過程同時發揮作用,以判定創意」的二元評價模型。

    該研究的特徵,是實際訪談活躍於好萊塢的人們。其中引述許多相當有趣的說法,詳細說明如下。◆創意的潛力評價富有創意的個人,是組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創意人充滿知性與幽默感,是組織中公認的最佳領導者。

    此外,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品質、下達適當決策、善於解決問題,也都是創意人被賦予的期望。

    因此,無論何種組織,都希望能僱用具創意的人才。

    然而,要錄取具有創意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直接錄取一位已有實際表現、在同事間也已建立風評的人,難度並不大;但是不見得永遠都能順利找到這樣的人。事實上,實際情況往往是要在一個人還沒有任何成績的階段,就得由資方進行審查。

    世上有許多用來評估一個人創意的心理測驗工具,但絕大多數未被使用。美國在聘僱專業人員之際,似乎也很少運用這類心理測驗。即便做了測驗,也往往較重視面試時的印象。結果,還是依據面試做出主觀的評價。

    除了主觀評價以外,是否就沒有其他評斷個人創意的方法?

    管理學領域中,幾乎從來沒有以體系化方式推敲創意評價方法的研究。專家共同體之間,對於應該用什麼樣的屬性或行為做為「線索」去評斷創意,也幾乎不存在一致的意見。

    正因為如此,艾爾斯巴與克瑞默才開始對「專家如何判斷別人的創意」進行研究。◆第一個判斷過程:人物分類(人格特質的原型)不限於創意,身處社會群體中的人類,究竟如何判斷其他人的特性?在思考這個問題之際,有一個可供參考的理論叫做「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該理論認為,人類在判斷其他人的能力或特質時,會把他與自己心中存在的一個「原型」做比較後,進行評價。對創意的判斷知之甚詳的喬瑟夫.卡索夫(Joseph Kasof),對「天才」有以下描述:

    「聽不見的作曲家、身體僵直的宇宙學家、從身無分文變成富翁的創業家、七歲的作曲家、無師自通而成就劃時代發現的年輕科學家、既貧困有心理疾病又從未受過正統訓練的畫家等。這些創作者不是純粹由於他們的創造成果,也因為身心或環境的不利條件,而被認為是天才。」

    無論用的是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也好,或是宇宙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也罷,我們都會以某個具體人物為基礎,在內心中描繪出「天才」的形象。那個形象將在無意識間成為原型,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