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人文 史地】 > 哲學

    【DRE】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不做決定,等於讓別人決定你。幸福,是有意識的思考、選擇和行動。_伊迪絲.霍爾, 鄭淑芬


    作者: 伊迪絲.霍爾,鄭淑芬
    出版社: 仲間出版
    ISBN: 9789869645744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269
    售價: 20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389526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HJD】智慧書_巴爾塔沙.葛拉西安
    作者:巴爾塔沙.葛拉西安
    售價:149
    【HI6】論哲學
    售價:119
    【J3O】【圖解】道教_鄭同
    作者:鄭同
    售價:279
    【HM5】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_小川仁志
    作者:小川仁志
    售價:139
    【HPQ】六頂思考帽-改變思考效果的6種魔法_愛德華狄波諾
    作者:愛德華狄波諾
    售價:269
    【J7Z】抗癌的食癒力:小分子褐藻醣膠_張慧敏
    作者:張慧敏
    售價:129
    【HOY】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_J Sandel
    作者:JSandel
    售價:189
    【HOH】沉思錄-五南文庫31_笛卡兒
    作者:笛卡兒
    售價:129
    【J8V】莊周夢蝶_杜保瑞
    作者:杜保瑞
    售價:159
    【HTL】打開中國智慧黑盒子‧才女篇_張大農戴露
    作者:張大農戴露
    售價:12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389526

    [代售商品編號] 102022800239

    [ISBN-13碼] 9789869645744

    [ISBN] 9869645747

    [作者] 伊迪絲.霍爾, 鄭淑芬

    [出版社] 仲間出版

    [出版日期] 2019/02/27

    [裝訂/規格] 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推薦序〉以人類經驗為本的實踐科學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地  圖

    年  表

    前  言

     

    第一章      幸福 Happiness

    第二章      潛能 Potential

    第三章      決定 Decisions

    第四章      溝通 Communication

    第五章      認識自己 Self-knowledge

    第六章      意圖 Intentions

    第七章      愛 Love

    第八章      群體 Community

    第九章      休閒 Leisure

    第十章      面對死亡 Mortality

    謝辭

    名詞解釋

    延伸閱讀

    全書註釋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你無法保證自己所做的決定一定正確,

    但你能保證的是,你為了這個決定所做的準備,可以最大化成功和幸福的機會。

    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須為自己的「做」與「不做」負起責任。

    真誠推薦

    苑舉正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靜君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謝哲青 作家、節目主持人

    〈極端價值充斥的現世,最適合參照的「中道」智慧〉

    「做對的事」,其實沒那麼了不起……

    ◎說什麼「要有勇氣」?

    只是面對你害怕的事物,訓練自己不要那麼害怕。

    ◎說什麼「實踐正義」?

    只是決定公平對待他人、負起該負的責任,同時幫助大家實現潛能,包括你自己。

    ◎說什麼「決心自制」?

    只是想清楚何謂「中庸之道」,什麼是對強烈情緒、人際互動和欲望的適當反應。

    人生可以自動駕駛嗎?

    許多人往往都不假思索地活著,覺得這樣也很快樂!

    亞里斯多德卻深信:由自己主導,成為掌握人生控制面板的唯一駕駛,才是「活得好」的關鍵。

    「快樂」不只是追求片刻的討喜或開心,而是「一生持續的狀態」,

    而這種「幸福」或「滿足」的源頭就在於——

    運用人類獨有的理性思考,誠實面對自己的行與不行,

    找到目標、實現潛能,持續地「做對的事」,努力修正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英國知名文史古典學者伊迪絲.霍爾,

    以淺近的現代語言和生活實例,為你我與古代賢哲之間搭起無礙的橋樑,

    精準闡釋亞里斯多德的哲思,用以因應各項現實課題——

    如何做出明智的決定?如何在溝通和說服中達成目的?

    如何利用「美德與惡習」檢索表分析自己的性格、抗拒外在誘惑?

    如何選擇適合的伴侶與知己?如何面對死亡、喪親等失落體驗?……

    不論天地、不談神祇,從人類經驗出發的亞里斯多德,只是帶著你「好好想清楚自己」。

    從幸福、慎思、認識自己到群體關係,他層層探問「為人」的十個根本學問,

    那些原本看似高標的道德真理,在一步步推演、思索的路上,變得格外親切與實用,

    你也隨之內化了賢哲智慧,用更寬待的眼,面對自己和周遭的一切。

    無論古典希臘或現代世界,或是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

    亞里斯多德回歸本質的人生忠告,永不過時。

    【亞里斯多德的人生相談】

    ◎如果我們培養美德、控制惡習,藉此訓練自己要良善,就會發現快樂的心態來自於「習慣性地做對的事」。

    ◎想要活得好、並公平對待他人,必須不惜代價地愛自己。幸福與自我厭惡並不相容。

    ◎找出你喜歡做、也有天分的事,然後堅持做下去。這一點可能說的比做的容易,但身為人類,比起一棵榆樹或一隻瞪羚,至少你可以做出理性的選擇。

    ◎不要急著考慮,慎思沒有衝動的容身之處。確認所有資訊,不正確的知識永遠不可能產生正確的決定。

    ◎我們是看某人有目的性的選擇,來判斷他的人格——不是看他做什麼,而是看他為了什麼而做。

    ◎第一印象很重要。靈魂高貴的人,必須在打扮浮誇到不修邊幅之間取得平衡。衣衫過度破舊邋遢,本身就是一種誇耀。

    ◎如果你受到傷害而不覺得憤慨,這是道德功能失常的跡象。別人會認為你沒有自尊,無法挺身捍衛任何事。憤怒,有時是高尚且正當的。

    ◎表現得體又不傷人的幽默,只開你願意讓別人對你或在你面前開的玩笑。談到笑,你丟出去多少,就要願意接受多少。

    ◎道德上的不作為跟主動作為一樣嚴重,在臨死前,我們會後悔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沒做什麼。

    ◎休閒並不是次要的事。要充分利用閒暇,甚至比工作更耗費心力。無聊不僅是和平的敵人,也是幸福的敵人。

    本書特色

    ◎亞里斯多德是最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哲學家

    以人類經驗為本,強調理性思考、主動作為、實踐良善,考慮個別差異、注重平衡中道……在這個資訊、價值倏變的不確定年代,亞里斯多德的哲思宛如一股穩定身心的雋永力量,引領我們在紛擾混亂中回歸本質,確立人生舵向。

    ◎用現代精神詮釋古哲智慧的人文通識讀本

    作者以充滿現代精神的詮釋,引介古哲的思考智慧,可做為理想的人文通識讀物,提供讀者學習理性思辨、初探哲學理念的入門管道。

    ◎以人生關鍵十問完整匯聚亞里斯多德哲思

    亞里斯多德的論述常散見於各書,但少見有系統的解說,本書簡潔有力地呈現亞里斯多德的豐富思想,使讀者隨之推演、思考,感受賢哲智慧與自身生活的緊密連結。
    伊迪絲.霍爾(Edith Hall)

    霍爾在二十歲時初遇亞里斯多德,她的人生也就此改變。如今她已是英國頂尖的古典學者、倫敦國王學院的教授,也是第一位贏得歐洲學院伊拉斯謨獎章(Erasmus Medal)這項學術殊榮的女性。2017年她並獲頒雅典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而這所大學和亞里斯多德創辦的呂克昂學院(Lyceum)只相隔幾條街。除了本書,霍爾另著有數部古希臘羅馬歷史的相關書籍,皆廣獲好評。

    譯者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目前為專職翻譯。譯作有《幸福大道》《不抱怨的關係》《真愛旅程》《少女死亡日記》《美麗的廢墟》《我想離開你》《夜行動物》《完美家庭》等書。
    〈推薦序〉以人類經驗為本的實踐科學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在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有兩位,一位是柏拉圖,另外一位就是亞里斯多德,他們是師生的關係。雖然是師生,不過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據傳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目的也就在強調,他與老師柏拉圖之間的不同。

    不管亞里斯多德有沒有說過這句話,這確實能夠突顯柏拉圖與他的學生在理念上的差別。而最重要的差別是,在建構系統的過程中,這兩位偉大的哲學家,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基礎理念。

    簡單來講,柏拉圖的哲學系統強調的是超越經驗的理念,而在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系統中,一切都以人生的經驗為主軸。因為這個差別,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永遠著眼於人在世間可以感受到的經驗。

    在漫長的歷史中,柏拉圖的系統一直是主流,但是到了現在這個講求多元的時代,大家都承認,經驗內容比超越經驗的理念更具體。不過,理解經驗是很難的,因為經驗內容伴隨個人認知而生,每一個人的認知都不同。亞里斯多德是科學知識的原創者,因此他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來區分經驗內容。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亞里斯多德的科學分類中,有一個完整的系統來解釋所有經驗。這些科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講求理論的,另一類是講求技藝的,還有一類是講求實踐的。這一本關於人生的書,講的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

    跟我們一般對於科學的認知不同,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強調的是,在日常的道德經驗中,如何讓自己達成人生應該實現的目的。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因為整體來講,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就是目的論;目的論可以解釋天上的各種天象,也可以解釋地下的所有生物,包含了人、動物與植物。

    人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對於亞里斯多德而言,人因為擁有理性的緣故,透過理性的發揚,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以追求幸福為主。但是,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人要依靠什麼才能夠確定,自己一直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

    對於這個問題,亞里斯多德的答案非常具有彈性,基本上只要自己覺得所做的事是對的、不討厭,就符合理性行為的基本要求。這個說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訴所有人,面對各式各樣的經驗,對於事情的掌握只有自己最清楚,不是嗎?

    亞里斯多德的答案和他的哲學系統完全符合。他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而且有潛能經由理性實現自我。在理性與潛能這兩個條件結合下,人可以不斷地透過理性逐步實現潛能,而實現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但是,亞里斯多德並不會天真地認為,透過理性的力量加上潛能的實現,人就會自然達到幸福。不!人是受到各種欲望所引誘的動物,還會有其他的引誘,讓理性的決定未必可以發揮效能。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要遵守理性做出決定,人必須發揮慎思的能力,對於外在的情況,配合自我的認知,做出最適當的選擇。在慎思的過程中,亞里斯多德非常強調語言的功能,尤其是溝通能力的展現。說話能力使我們的想法以及要做的決定,都能透過語言,傳遞到他人的心靈之中。

    亞里斯多德對於溝通與寫作所呈現的成果是《修辭學》。這部著作具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學習演說;第二、他認為,人展現演說能力的主要目標是政治,因為政治的願景,就是每一個人實現幸福的必要途徑。

    在學會演說之後,人所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認識自己的處境,進行最適當的判斷。「適當性」這個名詞,在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就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遭遇各種多元與複雜的情況。如果在這些情況下,無法以固定的標準或規則做出最佳決定,那要依靠什麼呢?

    事實上,面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會做出不同的決定,而這些決定所依循的原則就是適當性。亞里斯多德認為,對於適當性的掌握,是實踐智慧中最主要的部分。而追求適當性的唯一方針,就是所謂的「中庸金律」,意思是指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應當選擇不偏不倚,以避免極端為主。

    對亞里斯多德而言,一個行為被認知為好或壞,最主要的關鍵是這個行為中所包含的意圖。意圖使得一個行為的價值能夠彰顯出來,而亞里斯多德並不認為,我們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可以判斷意圖。他甚至認為,即使說了謊,但有善良的意圖,這依然是正確的行為。我們必須承認,這是日常經驗中往往會發生的情形。

    要瞭解他人的意圖,一定要有友誼。在本書中,友誼這一部分稱之為愛。對亞里斯多德而言,友誼分為三種:實用的友誼、享樂的友誼,以及主要的友誼。亞里斯多德針對友誼做的分析,對後世影響深遠,因為他認為,人如果沒有朋友,就沒有辦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之中。

    對他而言,人是政治的動物,主要就是指人必須活在一個群體當中,但群體的聚集還是不足的,因為人需要友誼以形成社群。理想國家的基礎,是主要友誼關係的放大,讓城邦的公民形成生命共同體,而個人在其中可以達成追求幸福的目的。

    亞里斯多德對休閒也很重視,因為對他這麼一個經驗主義者來說,人的生活追求休閒是很自然的事,在休閒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放鬆情緒。觀賞戲劇時,緊張的情節不但不會讓我們更加緊張,還會去除掉原有的情緒,亞里斯多德將這種心理上的狀態稱為「淨化」,是他在戲劇理論中最重要的發明。

    本書最後用經驗主義的態度,來面對死亡的問題。死亡並不是我們擁有過的經驗,但是透過刻意回想的能力,我們得以有機會加深對於死亡親友的印象。作者在最後說,當人積極運用智力,就是我們最接近神的時候。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卻能夠表明亞里斯多德以經驗的態度直接面對死亡,超越了宗教,也展現了他積極的人生。

    本書作者以非常簡潔有力的方式,把亞里斯多德實踐科學的內容,分為十個章節做清楚的介紹。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因為對於經驗的掌握,一直都是哲學家面對的挑戰,而毫無疑問地,亞里斯多德是面對這些挑戰的哲學家中最成功的一位。

    另外,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覺譯者的文字能力極強,翻譯的成果很好,閱讀起來幾乎可以用賞心悅目形容。我要在此對國內愛好哲學的讀者鄭重推薦本書,也希望所有想要瞭解日常經驗的人,都能細細品味本書的內容。

    〈推薦序〉以人類經驗為本的實踐科學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地 圖

    年 表

    前 言

    第一章 幸福 Happiness

    第二章 潛能 Potential

    第三章 決定 Decisions

    第四章 溝通 Communication

    第五章 認識自己 Self-knowledge

    第六章 意圖 Intentions

    第七章 愛 Love

    第八章 群體 Community

    第九章 休閒 Leisure

    第十章 面對死亡 Mortality

    謝辭

    名詞解釋

    延伸閱讀

    全書註釋

    ◎作者以簡潔有力的方式,將亞里斯多德的實踐科學做了清楚的介紹。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因為對於經驗的掌握,一直都是哲學家面對的挑戰,而無疑地,亞里斯多德是面對這些挑戰的哲學家中最成功的一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作者將亞里斯多德經過兩千多年考驗後依舊真知灼灼的洞察,呈現給對幸福的真諦感到迷惘的現代人。向亞里斯多德諮商,不會獲得直接的解答,但可能找到幾個值得嘗試的支點,在尋求最終平衡的過程中,我們得以安頓心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林靜君

    ◎本書仔細描繪出有德生活的美好弧線——在青春的才能中萌發,在負責任的決定與自省中成長,在成熟的關係中展現,最後在愉悅的晚年和寧靜、肅穆的死亡中安歇。說的比做的容易,不過霍爾說明了,亞里斯多德會幫助你。——《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以最可親的方式詮釋亞里斯多德某些最深奧的概念,呈現他對各種事物的註解。說到幸福這件事,真的該是辭新迎舊的時候了。——《時代雜誌》

    ◎這本引人入勝的作品對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全面而實際的評價,是初探這位史上首要哲學家實踐智慧和思想的絕佳入門管道。——《出版者週刊》

    ◎內容清楚易讀,不見艱澀專業但根基深厚……幸福可以由美德而生嗎?這部精彩之作以肯定態度完成了一場有力辯證。——《柯克斯書評》

    ◎作者以溫煦的自信,跨越時空和文化的界限,果敢地為亞里斯多德的教誨注入新生命,讓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得以認識這些不好理解的概念。——《觀察家報》

    ◎作者將範疇廣大的素材熟練、靈巧地整編,成為因應各種現代生活困境的指引。本書散發的力量,有一部分就是來自她明確、真誠的語氣。——《美國學者雜誌》

    ◎關於幸福,心理學家發現的一切,幾乎全數在二十三個世紀前就已被亞里斯多德預見。讀完這本美好的作品後,你將會有些改變。——《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作者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真想好好活一場、也準備好好死一次」的讀者,都應該先跳進這潭古老但也現代感十足的智慧泉源裡。——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 保羅.卡特利奇

    ◎本書兼具權威度和易讀性,展現了亞里斯多德既探討理性思維、也兼顧感性層面的特質。作者給了我們一個既屬於他那個時代,也符合當前這個時代所需的亞里斯多德。——英國演員 史蒂芬.佛萊

    ◎這本書像是自助勵志書和入門哲普書的綜合體,將兩方的素材精妙融合。想更瞭解古代哲學、或尋求人生建議的讀者,都會感到滿意。——《像羅馬皇帝一樣思考》作者 唐納.羅伯斯坦

    內文摘錄 2

    【幸福不是一股腦兒套用規則的事】亞里斯多德式的思考,指的是用我們對人性的瞭解,盡可能以最好的方式活著。這表示分析我們的事務與決定的根本基礎是自然,而不是超越自然的概念,例如神。這是亞里斯多德和他的老師柏拉圖之間最重要的差異,後者相信,人需要在無形世界中找到存在問題的答案,而那無形世界可能是虛無飄渺的概念,或是物質世界之外的基本「形式」(Forms)。亞里斯多德則專注在我們當下可以感知的動人現象,正如詩人和古典學者麥克尼斯在《秋天日記》第十二篇中所寫的:「亞里斯多德比較好,他看昆蟲繁殖,看自然界變化,強調功能、剝除本身的形式,把馬釋放出來,讓牠奔跑。」

    亞里斯多德將人類經驗擺在他的思想中心。他強調,創造幸福不是一股腦兒應用主要規則和原理的事,而是要根據人生的情境來判斷,每次情況、每個對象,都會有其特殊性。其中當然有通則,就像醫學或航行,醫師或船長對某些特定方針必須有所理解,但每一名患者、每一次航行顯現的問題都會有點差異,需要不同的對策。

    在你自己的人生中,身為道德主體,你「必須考慮,在每一次情境中什麼是最適合的行動。」有些週末你必須負起照顧孩子的全責,有些週末則完全不需要。不只是每次狀況不一樣,每個人也不一樣,所謂透過日常行止表現良善的作法,也會因人而異。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瞭解自己,決定要給自己提供何種道德食糧。是提供幫助、放下怨恨、學會道歉,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我不認為自己格外有價值或特別好。我也有一些討厭的性格特質要對付。讀了亞里斯多德探討美德與惡習的論述、並坦然跟我信任的人聊過後,我相信自己最糟糕的缺點是:急躁、魯莽、講話太直、情緒極端、會記恨。但亞里斯多德在兩個極端之間講求的理想中間值,也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說明這些特質只要適量就沒問題——從不急躁的人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完;從不冒險的人過著畫地自限的生活;逃避事實、未曾表現痛苦或高興的人,在心理和情緒上有障礙或遭受剝奪;被傷害卻完全不想跟對方討公道的人,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太輕視自己的價值。

    世界上充滿了惡。我們都知道或者聽過,有某些人或團體似乎熱衷於作惡使壞、傷害他人,或至少習慣了這麼做。但我們多半仍然相信,只要給予足夠的基本資源,不要為了生存被迫自私,還是有很多人樂於行善、與社會互動,幫助別人讓他們感覺很好。在家庭、社會中與他人和諧地共同生活,似乎是人類的自然欲望與狀態。亞里斯多德派思想家的特點,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社群裡,理性思考、做出道德選擇,藉由健全的樂趣引導其追求善,促進自己及他人的幸福。【亞里斯多德不要你自動駕駛】在《歐德謨倫理學》一開頭,亞里斯多德引用了神聖的提洛島上某塊古老石碑銘刻的一句智慧之語。這句話宣示,人生至善的三件事是「正義、健康和達成個人的想望。」亞里斯多德極不認同。依照他的想法,人類生命的終極目的,就是「幸福」而已,意思是找到一個志向來實現潛能,同時努力修正你的行為,以成為最好的自己。你是你自己的道德主體,但是在一個彼此密切相關的世界裡行動,與他人合作非常重要。

    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是柏拉圖,而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弟子。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未曾省思的人生不值得活。」亞里斯多德覺得這句話似乎有點嚴厲。他知道很多人——或許是大多數人——都是依靠直覺,且往往是不假思索地活著,但他們都靠這樣的「自動駕駛」模式過得很快樂。亞里斯多德會把重點轉移到實際的活動與未來,而他取而代之的格言可能是:「未經『計畫』的人生,不太可能充分幸福。」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讓個人主導。正如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所見,「大部分的人下定決心要多快樂,就會有多快樂。」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不要你自動駕駛,而是把你視為充分掌握控制面板的唯一駕駛。其他道德體系都沒有如此重視你的個人道德行動能力,或是你對他人的責任。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對於道德主體的基本論點,跟倫理利己主義一樣,但除此之外就別無其他了。早期的現代哲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就是倫理利己主義的重要學者,建議每個人都要有意識地行動,把自身利益最大化。

    想像你要辦一場茶會,邀請十位鄰居來參加。你知道有兩個鄰居吃素。不過素食三明治比火腿三明治貴上三倍。如果你買兩份素食三明治,每個人吃到的食物總量就會減少。利己主義者會忽略其他人的需求,依照自己的飲食習慣來決定要不要準備素食。如果她不是素食者,當然就不會想要配合別人不同的偏好,減少自己能吃到的火腿三明治;如果她是素食者,則會忽略八名肉食者因為吃到較少食物而產生的剝奪感,只確定自己有足夠的素食可吃,再多訂一份給另一名素食者即可。

    相反地,利他主義者會努力讓最多數人得到最大的幸福,因而會注重行動的後果:對他們來說,產生八名快樂肉食者的結果,完全勝過兩名可憐素食者連帶產生的問題。在少數的數量很大時,利他主義者就會陷入為難,譬如最後產生四名可憐的素食者,只有六名快樂的肉食者,這樣的茶會肯定歡樂不起來。

    康德的信徒強調責任和義務,會探究茶會中供應的各種三明治比例,是否該依循某種一體適用的固定法則。另一方面,文化相對論者強調,每個人都屬於不同群體,而各群體都有自身內部的法則和習俗。世界上有很多文化和社會完全不吃豬肉製品;有些文化則無法理解素食主義,甚至不懂茶會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則會瞭解,不可能在真空環境下抽象地決定如何準備三明治。他會花點時間考慮並善加規劃,仔細評估餐食安排,明確意識到他的意圖——假設是讓十位鄰居都感覺受到歡迎且吃得盡興,因為這會使這個社區更為宜居,促進個人及群體的幸福——接著他就必須做出最可能實現這項意圖的決定。就連少數客人也沒有必要得罪。他會請教相關人士,包括受邀的客人和外燴業者,測試可能的反應。他會想到自己之前辦過或參加過的聚會,檢視先例,很可能就會在回顧以往經驗的過程中,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提供大家都喜歡的無蛋奶蛋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能吃的三明治。他也會確定自己喜歡他所選的蛋糕,因為他的哲學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沒有必要讓自己委屈。

    亞里斯多德的道德體系靈活有彈性,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可行。他強調的重點是:處理你目前遭遇的狀況,深思熟慮,堅守你的意圖,具備彈性、實用常識和個人自主權,而且不忘向他人請益。亞里斯多德的幸福概念,基本前提非常簡單且民主: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變得幸福。經過一段時間,做對的事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你會對自己感覺很好,如此產生的心理狀態是「eudaimonia」,而亞里斯多德就是用這個字來表示幸福。

    亞里斯多德對eudaimonia的追求,往往對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具有吸引力,但其實任何宗教,只要是強調個人要為自己的行動負起道德責任,並且不認為有外在神祉會頻繁地給予指導、獎勵或處罰,就和亞里斯多德的理念相容並蓄。但既然亞里斯多德不相信神會干預人世、或對人世有任何興趣,他的追求幸福計畫也就自成一個體系。亞里斯多德主義者並不期待在任何聖典中找到茶會守則,但茶會萬一辦得很糟糕,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會遭到天譴。以有能力、有計畫的方式生活,就是你為了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運而選擇的作為。由於這種控制權傳統上被認為是神所擁有,這也會讓你感覺「像神一樣」。【認清自己的才華,以及什麼事會讓自己快樂】「忠於自己」是什麼意思?對亞里斯多德來說,這是指實現你的潛能,所以何時開始「忠於自己」,永遠都不會太遲。「realise」(實現)這個英文字有兩層意思——有所意識,以及化為真實——而亞里斯多德的概念也包含這兩者。所謂創造幸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付出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可以做自己擅長、也最喜歡做的事。

    亞里斯多德的主要概念,其中最具啟發性的就是「潛能」(potentiality)。在他看來,宇宙裡的每一個物體,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即使像桌子這樣的無生命物體也有它存在的目的:讓人有地方坐,可以放東西。但生物有另一種不同的潛能,稱為「dynamis」(潛在性),也就是要發展成本身的成熟狀態。種子或橡實可能發育成植物或樹木;雞蛋如果受精,就可能長成公雞或母雞。以動物(包括人類)而言,亞里斯多德的這項觀點詭異地預測了現代的基因編碼和DNA概念,也獲得現代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的認可。

    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裡說明了他對dynamis的解釋。人可能具有呼吸、成長、行走的潛能,而植物、動物和人類都可以無意識地實現這種潛能。不過有一種dynamis比較特別、比較高階,他稱之為「理性的潛能」。只有人類具有這種潛能,而且少了有意識的思考,就不可能實現。一個人能成為優秀的醫師,是因為天生就具有學習醫學知識的潛能。一旦接受過訓練,醫師就有治好病人的潛能,但她可以決定不要醫治病人,又或者用有害而非有益的方式醫治病人。唯有對醫治病人的目的刻意地執行理性活動,也就是思考,才會真正實現醫師治癒病人的潛能。醫師必須決定要幫助病人恢復健康,也必須審慎思考用哪種療法最可能達成這項目標。當個好醫師需要這四件事,缺一不可:潛能、訓練、意圖及理性思考。做個快樂的好人也一樣。

    一個人想要充分發揮潛能,就必須先認清自己的才華,以及什麼事會讓自己快樂(亞里斯多德認為這是同一件事),然後透過專業訓練加以實現。另一方面,要是沒有潛能,再多的訓練、意圖和理性思考都不可能導致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幫助年輕人認清自己的潛能並加以實現。有些潛能必然會實現,完全無法被阻擋;有些則需要適當的條件。人類必須置身於「合宜的狀態」,榮許外在環境及促成者提供支持、發揮作用,潛能才會得到配合而實現。如果幼兒沒有得到餵養、撫抱、接觸文字,他們就會營養不良、心理受損並變成文盲。我們現在知道,人類大腦的「理性」部分,亦即額葉皮質,要到二十幾歲才會充分「興奮起來」,這表示在年輕人成為法定成年人、結束正規教育之後好幾年,我們還是必須持續支持他們。換句話說,人類可以得到適當的培育和照顧,被容許實現所有潛在的能力,但也可能讓潛能發展受挫或毫無發揮。

    你是否認出並實現了你的獨特潛能?你是否渴望在這一生中做某件事,卻從未得到支持,以發展某項才能或特質?你想成為畫家、政治家或主廚嗎?亞里斯多德一直到五十多歲才真正開始做自己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