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人文 史地】 > 歷史

    【AVV】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_岩崎育夫, 廖怡錚


    作者: 岩崎育夫,廖怡錚
    出版社: 商周出版
    ISBN: 9789864774371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229
    售價: 16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389892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389892

    [代售商品編號] 103515000199

    [ISBN-13碼] 9789864774371

    [ISBN] 9864774379

    [作者] 岩崎育夫, 廖怡錚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18/05/05

    [裝訂/規格] 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目錄]


    推薦序 為何要從日本觀點讀東南亞史/吳象元

    推薦序 存異求同下的東南亞華人/林開忠

    推薦序 摸索一個描述東南亞的方法/張正

    前言

    序 章 東南亞的土著國家

    第一章 歐洲的殖民(16~19 世紀)

    第二章 日本的占領統治(1941~1945 年)

    第三章 獨立與混亂(1945~1964 年)

    第四章 開發主義國家與民主化(1960 年代後半~1990 年代)

    第五章 經濟開發與發展(1960 年代後半~2000 年代)

    第六章 地域機構 ASEAN 的理想與現實

    終 章 何謂「東南亞」

    結語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從西方殖民地到動盪的民族國家從多元地域到東協經濟共同體

    通盤理解東南亞的最佳入門書,終於問世

    日本亞馬遜史地類排行榜No.1「清晰易懂,一氣呵成」讀者一致好讀推薦

    → 三種角度,專文介紹

    吳象元│《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資深編輯

    林開忠│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 專業人士,多元推薦

    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阿潑│文字工作者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董事

    胡金倫│聯經出版總編輯

    張慧慈│作家,著有《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

    陳夏民│出版人,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黃宗鼎│獨立評論@天下「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鍾淑敏│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西方列強、印度、中國一帶一路,外來勢力如何影響東南亞?

    排華暴動、羅興亞人衝突、伊斯蘭教激進派,族群的多元性如何牽動地緣政治?

    戰後東南亞各國的獨裁統治,跟經濟開發主義之間如何取捨?

    ASEAN如何形成?東協十國未來如何統合?亞洲共同體真能實現?

    這個在赤道上歧異曖昧的地域,地理環境或歷史發展都跟臺灣極其相似,繁複而顛沛動盪。如今東協成立,躍昇全球第三大市場,坐擁 6 億 4 千萬人的巨大經濟潛力;與東南亞共生共存的台灣,必得正視此一趨勢,站在高度同質的基礎上尋求兩地合作。

    作者是日本知名區域研究權威,研究東南亞發展逾三十年。本書以「什麼是東南亞」為核心意識,以獨特的人文俯瞰視角切入近代歷史脈動,歸納政經關鍵特色,遙指東協未來趨勢。唯有先掌握地域整體特質,才能順利進入各國脈絡;要理解什麼是東南亞,就從「存異求同」的概念開始──在保存各自多元性的前提下尋求統一(Bhinneka Tunggal Ika)。

    目錄

    推薦序為何要從日本觀點讀東南亞史/吳象元

    推薦序存異求同下的東南亞華人/林開忠

    推薦序摸索一個描述東南亞的方法/張正

    前言

    序章東南亞的土著國家

    第一章歐洲的殖民(16~19 世紀)

    第二章日本的占領統治(1941~1945 年)

    第三章獨立與混亂(1945~1964 年)

    第四章開發主義國家與民主化(1960 年代後半~1990 年代)

    第五章經濟開發與發展(1960 年代後半~2000 年代)

    第六章地域機構 ASEAN 的理想與現實

    終章何謂「東南亞」

    結語
    岩崎育夫

    1949 年生,畢業於立教大學文學部,曾任亞洲經濟研究所地域研究員,現任拓殖大學國際學部教授,研究專長為東亞及東南亞的政治經濟發展。曾以《華人資本的政治經濟學》一書獲得1998年每日新聞社亞太獎特別獎。其他著作有《李光耀:在東西的夾縫間》(岩波書店)、《新加坡史:菁英開發國家的200年物語》、《何謂亞洲政治:開發、民主化、民主主義再考》(中公新書)、《亞洲的國家史:民族、地理、交流》(講談社)等。

    譯者簡介

    廖怡錚臺中人。畢業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史研究所、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著有碩士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專書《女給時代── 1930 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巨龍的胎動》、《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推薦序

    為什麼要讀日本觀點的東南亞史?



    吳象元《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資深編輯2014 年 5 月,我在咖啡店收到當時的總編馬力歐寄來的一封信:「我們有個朋友在緬甸,打算做緬甸週報,我會請你當窗口去聯繫,你覺得呢?」當時我對緬甸的認識只有翁山蘇姬和中緬邊界衝突,對這顆東協未來之星幾乎一無所知,神奇的是,當回覆「可以試試看」,就迅速接到一通從仰光打來的電話──這便是《關鍵評論網 ASEAN:緬甸商情》的源起。這趟前往「富饒之國」的旅程,讓我見證一個處女地在開放後,各國是如何插旗進駐,也經歷台灣國合會在緬甸開設海外辦事處、谷歌翻譯緬甸文正式上線、翁山蘇姬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執政,更別說二○一五年仰光證交所、首間肯德基(KFC)開幕兩件大事,當然,也學得如何在餐廳點菜和與計程車司機喊價的小撇步。而不管是整理新聞或與駐緬作者閒聊,都無法忽視日本在緬甸的影響力;凡舉啤酒、汽車或投資標的,皆可見其布局的影子,例如仰光證交所是由國營的緬甸經濟銀行(Myanma Economic Bank),和日本大和研究中心(Daiwa Institute of Research)及日本交易所集團(Japan Ex-change Group)共同創立。除緬甸外,日本與東協多國也都有官方或民間互動,深耕程度不容小覷。究竟為什麼日本與東南亞如此緊密?是為了制衡中國,抑或有其歷史背景? 從二戰入侵東南亞到促進區域繁榮有功關於這個疑問,本書《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給了清楚的答案,作者岩崎育夫透過歷史回顧和經貿數據爬梳,呈現日本和東南亞的互動。從十六世紀末恰逢明朝海禁政策,為間接取得來自中國的產品與資源,日本商人奔走來往東南亞;又因江戶時代打壓基督徒,使教徒漂洋過海,菲律賓、泰國、越南、柬埔寨遂建立起日本人社區;一戰後,日本企業在東南亞快速發展,二戰期間日本入侵東南亞多國,東南亞更成為補給日軍的大後方;直到近代,日本與東協則轉為在各領域上並肩合作。日本這種進出東南亞的行為,背後其實有著深層的南進論思想脈絡。政治學者矢野暢兩部探討南進的巨作《南進的系譜》、《日本的南進史觀》,就盤整了這種源遠流長的南方進出觀。從明治後期對南洋(戰前日本對東南亞的稱呼)的關注與浪漫的南進想像,到大正期實際的經濟投資,最後演變至昭和期軍事占領的大東亞共榮圈,背後都是這套南進論的思想在運作。而殖民地台灣做為進出東南亞的大門,也在南進論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近年來,日本與東南亞互動密切:2011 年緬甸改革開放後日本積極搶進,投入大量資源和資金,除了對迪拉瓦(Thilawa)經濟特區提供援助,2013 年 5 月首相安倍晉三訪緬時還一筆勾銷十八億美元債務;2016 年 1 月,緬甸仰光一條電氣化鐵路完成,其中兩台舊電車分別來自大阪和福岡;同年 11 月,緬甸實質最高領袖翁山蘇姬訪日,安倍晉三又表示將提供八千億日圓援助;而目前的「仰光 2040 城市規畫」,也是由日本協力機構 JICA 主導。日本與緬甸在投資、城市建設、電車等項目合作無間,和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也在安全、長照、交通等領域交流頻繁。2016 年 11 月馬來西亞首相納吉訪日,日方表示提供兩艘大型巡邏船,並將積極爭取「隆新高鐵」招標案;隔年 6 月,越南總理阮春福接棒赴日,簽訂《日越雙方全面深化戰略夥伴關係共同聲明》,日本表示將提供一千億日圓援助,還將培訓一萬名越南看護,以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同年 11 月,話題性十足、且擺盪於中美關係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也來到日本,當時安倍又承諾一兆日元經援及低利貸款,項目包括地鐵、防洪計畫,並協助重建受恐怖攻擊影響的馬拉韋市(Marawi)。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018)3 月剛宣布收購Uber東南亞業務的叫車軟體龍頭 Grab,也於去年 8 月宣布新一輪二十五億美元募資的投資者之一為日本汽車製造商 Toyota。除此之外,日本還擔負起東協區域安全訓練者的責任。2016 年安倍晉三於東協日本高峰會上就表示,目前正訓練來自東協的一千名海上保安員,當時在同一場合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更是讚賞日本對促進區域穩定與繁榮有功,並表示東協和日本的交流項目還包括災害管理、海上安全、教育和旅遊。

    從福田赳夫到明仁天皇眾所皆知,戰時企圖在東南亞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曾是日本避而不談的歷史,本書作者岩崎育夫卻未回避,開闢獨立章節〈日本在東南亞的占領統治〉詳實陳述日本戰時於東南亞的「三大蠻橫行徑」,包括新加坡屠殺華僑行動、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和「泰緬鐵路」造成四萬二千人至十二萬五千人因勞務而死的史實。至於為何這段血淚史並未阻擋日本與東南亞的合作?岩崎育夫是這樣解讀:冷戰時期,東南亞多國諸如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藉著日本政府的開發援助和投資貿易,與日本保持著緊密交流;冷戰結束後,越南和緬甸等國也為了國內經濟開發事業期待與日本合作。對日本來說,為了經濟上的生存,必須與外國進行貿易和投資,而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東南亞國家便是最佳對象。根據岩崎育夫書中提供的數據,2014 年日本對東南亞的援助金額為三十九億二百三十九萬美金。除挾著雙方各取所需的情勢,讓日本從二戰期間帶著野心「南進」東南亞,到對東協外交政策轉為援助要角,1977 年的一場外交出訪更定調了日本的轉變。當時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於訪問馬尼拉期間,宣布日本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的三大精神:一、日本不會成為軍事大國,將會致力於為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

    二、日本將與東南亞各國構築心連心的相互信賴關係。

    三、日本將以對等的立場,支援並配合加強東協各國的堅韌與團結,致力推動東協和印度支那三國的相互理解,促進東南亞全域的和平和繁榮。這被稱為「福田主義」的三大原則,不只讓全世界放下對日本的提防芥蒂,重新定義日本與東南亞的關係,也預告日本與東南亞各國關係將更為緊密。而繼福田赳夫後,2016 年 1 月日本又再度向東南亞傳達和平訊息。為慶祝建交六十年,高齡八十三歲的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美智子風塵僕僕訪問菲律賓,期間兩人特地前往菲律賓民族英雄黎剎紀念碑(Bantayog ni Jose Rizal)獻花,並赴二戰陣亡將士墓致意。明仁天皇的菲律賓之行,讓日軍在二戰期間的歷史成為話題,戰時曾為慰安婦的菲律賓婦女,也在天皇所到之處舉牌抗議。明仁此行並未提及慰安婦議題,不過在參訪陣亡將士墓時的致辭中表示:「在先前與菲律賓的戰爭中,犧牲了菲律賓人、美國人、日本人眾多生命,其中菲律賓市內戰還造成許多無辜菲律賓市民受害,我對此常念在心,希望借這次訪問表達心意。」明仁天皇口中的內戰,意指發生於 1945 年 2 月 3 日至 3 月 3 日期間造成十萬人死亡的「馬尼拉戰役」,當時美日兩軍在菲律賓本土作戰,終結了日軍對菲律賓的占領,卻也讓馬尼拉遭到嚴重破壞。日本對東南亞頻頻遞出橄欖枝,從外交斡旋角度自當有與中國分庭抗禮的意味,以及在南海爭議海域的資源爭奪戰裡不致缺席。但也不能忽略,日本已持續透過半世紀的和平宣告與經貿援助,努力撫平過去留下的傷口。 我們可以從東南亞學到什麼?日本電視節目《移居世界祕境日本人好吃驚》,內容是以挖掘移居世界各地日本人的故事為主軸,其中一集劇組來到寮國的豐沙里省鳥頭烏村。在這位於中寮邊界的小村落,有個名叫川口良子的小姐,2015 年透過組織「日本之心」被派遣到寮北,在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村莊擔任醫療志工。從福田赳夫、明仁天皇到川口良子,在在都傳達了日本與東南亞的正面交流,岩崎育夫也在書中列出兩點「從東南亞學習的事」:一為東南亞各國的政治體制,讓「民主政治」呈現多元樣貌,二為東南亞國家提供「小國內心世界」的線索,讓世界不再只有大國的聲音。而從本書開頭便強調的印尼立國精神「存異求同」,不只讓民族、宗教、語言、地形相異的東南亞各國透過「東協經濟共同體」團結合作,也是近年烽火四起的世界所能學習的對象。2017 年,因製作《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專題,我訪問多位在東南亞工作或留學的臺灣年輕人,印象最深的,是即便各國都市都在大興土木,卻仍保有各自特有的食物、服裝、傳統或交通工具:你可在清邁吃到包裹各式香料的泰北香腸,在河內穿上越南國服奧黛,在仰光茶店高歌一曲,或乘吉普尼穿梭馬尼拉街道,而這便是東南亞最有意思之處。相隔四年,那通開啟這趟「下南洋之旅」的電話已升級成《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接洽超過七十位駐地在東南亞的台商、學生、NGO 工作者、記者、外交官、創業者、背包客、教師、研究人員、學者、自由工作者,也和許多在地媒體朋友結為網友;透過他們的文字和觀察,使東南亞變得更加活靈活現。臺灣目前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這本《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正是值得參考的入門好書,同時也可讓我們思考:能從東南亞學到什麼?尤其臺灣擁有上百萬因工作或婚姻從東南亞各國移居來臺的新住民,我們更不能對這些最熟悉的鄰居置身事外。
    前言巨大經濟共同體的誕生與日本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簡稱AEC)成立。這是東南亞各國為了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地域整合,並試圖統整成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而成立的組織。若該計畫順利推展,將會形成一個六億四千萬人口的巨大經濟圈。相較於東南亞各國推進地域合作的動向,在東亞方面,由國家分裂等原因所形成的對立局面,導致地域內各國合作困難;而在南亞,也基於民族、宗教互異等因素,而遲遲無法推進地域內各國的合作關係。

    一九七○年代以後,在援助、貿易、投資等經濟領域與東南亞各國保持密切關係的亞洲國家,便是日本。以貿易額來說,二○一四年日本的出口總額為六千九百四十二億七百萬美元,其中東南亞(根據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六國的統計數字)國家便占一千零五十二億四千萬美元(一五.二%);而進口總額的八千一百七十一億三百萬美元中,東南亞國家則占一千一百六十四億九千九百萬美元(一四.三%)。此外,根據二○一四年的統計資料,駐留東南亞的旅外日本人(有許多是企業的外派人員及其眷屬)以泰國最多,有六萬四千人;新加坡有三萬六千人、馬來西亞有二萬二千人、菲律賓有一萬九千人、印尼則是一萬八千人。雖然遠不及首位的美國(四十一萬四千人)及第二名的中國(十三萬四千人),但以東南亞整體的加總數字來看,便足以超越中國,甚至直追美國的半數。這項事實也顯示了,不管是經濟還是人才的交流,東南亞對日本來說已是十分重要的地區。

    然而,在二○一○年超越日本、成為國內生產總值(GDP)世界排名第二的國家──中國(二○一四年中國的GDP為十兆四千三百零六億美元,日本為四兆六千零二十四億美元),近年來在援助、貿易、投資及人才交流上,已然取代日本的位置,與東南亞諸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亞洲地區的經濟結構正在持續變化。

    在政治方面,二○一六年六月底,菲律賓選出了新任總統──羅德里戈.杜特蒂(Rodrigo "Rody" Roa Duterte)。菲律賓民眾冀望新總統能打擊犯罪,穩定社會秩序,杜特蒂背負著國民的期待登上大位。他直言不諱、肆無忌憚的個性,以及在政策上不輕易接受外國干涉的原則,將可能為菲律賓的政治局勢帶來巨大變化。此外,在同年十月,泰國國王蒲美蓬(Phumiphon Adunyadet)逝世。蒲美蓬在過去的七十年間深受國民愛戴,可說是「鎮國之石」,是泰國持續對立的政治局勢中唯一的調停者。失去調停者的泰國,今後將有什麼樣的變化,實難預測。但我們不能否定,菲律賓與泰國的動向,對東南亞及亞洲都將可能造成重大影響。

    如上文所述,想理解現今亞洲的動向,就必須將東南亞納入觀察的視野。那麼,東南亞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區呢?從地理上來說,它是在歐亞大陸東南部,與東亞、南亞共同構成「亞洲」的一個地區,由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菲律賓、印尼、汶萊、東帝汶、新加坡、馬來西亞十一個國家所組成。

    「存異求同」:在保存各自多元性的前提下尋求統一本書討論時限的劃定,是從歐洲殖民地時期至現代東南亞,並將焦點放在東南亞各國政治、經濟、社會及國際關係的動向,以期考察東南亞這個地區在亞洲及世界內部具有哪些特徵,以及今後的展望與方向。

    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提到東亞及南亞,腦海中總是能很快浮現出既定的印象:東亞是「中國世界(漢字與儒教)」,南亞則是「印度世界(印度教)」;但提到東南亞,卻往往很難歸納出一個完整的概念或形象。勉強來說,日本人心目中所謂的東南亞,或許就只是一個夾在中國與印度兩個歷史文化悠久、人口眾多的大國之間,由一些中小規模國家聚成的地區;或是一個有著多元民族及宗教的地區;更甚者,在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下簡稱東協,英文縮寫為ASEAN)成立之前,還是一個各國間欠缺協調與團結的地區。

    的確,從文化來看,東南亞內部存在著佛教國家、伊斯蘭教國家、基督教國家等多元宗教,無法像東亞或南亞那般,以單一宗教文化概括起地區內的各國。從自然地形來看,印尼與菲律賓是由散布在廣闊海域上的小島群所組成;與東京二十三區相差不大的新加坡是島國都市國家;寮國則是鬱鬱幽深的山岳國家。從人口來看,從二億六千萬人口的大國印尼,到只有約四十三萬人口的小國汶萊,差異程度甚大。從歷史來看,雖說東南亞諸國各自擁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但它們在古代深受印度與中國、在近代深受中東與歐洲影響,痕跡至今依舊可見;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深受外部世界影響,在亞洲則為中國世界與印度世界所包夾、隱沒的地區。

    儘管如此,正如「東協經濟共同體」一詞所表示的,東南亞各國正一方面努力維持自身固有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持續追求政治上的自立與經濟上的生存發展,也就是所謂的「存異求同」(在保存各自多元性的前提下尋求統一,bhinneka tunggal ika)。這句話是古爪哇語,來自十三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印尼爪哇島上的印度教國家滿者伯夷(Kerajaan Majapahit)。在滿者伯夷的全盛時期,幾乎將現代的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都納入統治範圍,囊括不同的民族、語言和地域,統御了堪稱印尼史上最遼闊的版圖。在一九四五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創建之際,「存異求同」即成為印尼的國策。這句話與神鳥迦羅樓(garuḍa)一同納入印尼國徽──在印度神話中出現的神鳥張開寬廣的雙翼,爪下就是「存異求同」一語。這句話背後的涵義,除了宣告印尼與滿者伯夷相同,是個在民族、宗教、地理方面擁有多元性的國家之外,也希望以此為前提,追求國民的整體性。而這個多元與統一並存的特質,同樣可以套用在東南亞的意象之上。

    首先,在多樣性上,可以看見東南亞十一個國家在國土面積、人口及宗教上都各有不同。在政治體制上,有民主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軍事獨裁國家、一黨專政國家,以及像是中世紀一般的君主專制國家等截然不同的政體。在經濟活動上,同樣十分多采多姿,有產米大國、橡膠大國、產錫大國等生產一級產品 的國家,亦有如中東國家一般的石油國家、貿易國家等。此外,東南亞各國在近代也曾被納入列強殖民地,殖民母國包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有過被日本占領的經驗。因此,我們無法以單一的政治體制、經濟活動、或與特定國家的外交關係,來述說東南亞的內涵。

    與此相對,在統一性(協調性)上,一九六七年地域性機構──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的成立,就是東南亞各國追求上述特質的典型行動。現今,會員國由創建時的五國擴展至十國(東帝汶則以「候選國」 的身分參加);二○一五年底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更進一步確立彼此的合作關係。這十一個國家之所以採取追求統一性的思考基礎,就是希望以中、小型規模國家所組成的東南亞,能夠與中國、印度及日本等亞洲大國並駕齊驅;因此,各國認為東南亞必須跨越彼此間的差異,同心協力團結起來(印尼在東南亞內部雖屬大國,但在亞洲及全世界的範疇內則不盡然)。在如此的原則下,會員國接受了彼此在民族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個別差異,並以此為前提,相互合作、協調,以利在亞洲及國際上尋求永續生存與發展。目前,東亞與南亞內的各國仍舊缺乏統合的共識;在亞洲地區的地域整合方面,東南亞居於領先地位。

    這種多樣性與統一性(協調性)並存的矛盾,在近代東南亞的歷史也可看見。一方面,東南亞各國維持固有民族文化,直至現代仍舊保存濃厚的民族色彩;另一方面,在進入近代後,歷經歐洲殖民、二戰日本占領、一九四五年後的獨立、政治社會混亂、開發獨裁與民主化、經濟開發與發展、東協的團結與統合等等──在政治和經濟上,東南亞各國都走過了幾乎相同的道路。筆者認為,倘若想瞭解當代的東南亞,就必須從歐洲殖民地時期開始看起,畢竟現今東南亞政治、經濟大部分的特徵與問題,有不少是起自殖民地時期。

    本書便是站在上述的立場,來觀察近代以降的東南亞。關於時期的區分及各時期的關鍵詞,如下所示。序章要處理的是「本土國家」,也可說是東南亞的原型。第一章討論十六世紀起至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殖民地時期」,以及隨之出現的「東南亞的變化」。第二章則解說二十世紀前半的「日本占領統治」時期。第三章的內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四年的「獨立」與「混亂」。第四章探討一九六○年代後半至一九九○年代的「發展主義國家」,以及一九九○年前後的「民主化」。接著,筆者將於第五章討論自一九六○年代後半至今的「經濟開發與發展」問題。第六章則集中討論一九六○年代後半至今的「地域機構ASEAN東協」。最後,第七章將針對「什麼是東南亞」的問題做出總結。

    近年來,東南亞與東協,兩者間幾乎被劃上了等號。因此,在進入本文之前,筆者希望能事先說明這兩個用語的差異。東南亞的稱謂源由是在一九四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聯合國軍隊在斯里蘭卡的可倫坡(Colombo)設置「東南亞盟軍總司令部」後,「東南亞」之稱呼才逐漸被廣泛使用;換句話說,是因其地理位置,而由其他國家所賦予的「外來稱謂」。與之相對,一九六七年由東南亞五個國家所創立的東協,則是由東南亞內部所創生的「自我稱謂」。

    東南亞這個地區,究竟有哪些特徵與尚待解決的課題?今後,東南亞究竟會走向什麼樣的未來?筆者誠心地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勾勒出一個概略的認知與印象。)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