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財經 企管】 > 企管

    【EHR】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_珍.特溫格, 林哲安, 程道民


    作者: 珍.特溫格,林哲安,程道民
    出版社: 大家出版
    ISBN: 9789579542906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379
    售價: 33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432402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B89】Business Adventures_John Brooks
    作者:JohnBrooks
    售價:349
    【EGV】Getting Started in Six Sigma_Thomsett, Michael C.
    作者:Thomsett,MichaelC.
    售價:519
    【EGU】Introduction to Online Market & Industry Research: Search Stra
    作者:Shamel,CynthiaL.(EDT)/Shamel,CynthiaL.(CON)
    售價:999
    【EGV】Key Management Models: The 60+ Models Every Manager Needs to K
    作者:VanAssen,Marcel/VanDenBerg,Gerben/Pietersma,Paul
    售價:1219
    【EYG】會展管理概論(三版)_錢士謙
    作者:錢士謙
    售價:339
    【GIH】「日本リファイン」の挑戦_日文_鶴蒔靖夫
    作者:鶴蒔靖夫
    售價:389
    【E1X】Job Satisfaction: How People Feel About Their Jobs and How It
    作者:Cranny,C.J./Smith,PatriciaCain/Stone,EugeneF.
    售價:99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432402

    [代售商品編號] 101292500339

    [ISBN-13碼] 9789579542906

    [ISBN] 9579542902

    [作者] 珍.特溫格, 林哲安, 程道民

    [出版社] 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 2020/04/01

    [裝訂/規格] 平裝 / 352頁 / 17 x 22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序 章】誰是i世代,以及我們從何得知?

    【第一章】不著急:慢吞吞長大

    【第二章】網際網路:上網時間──喔,以及其他媒體

    【第三章】不再親身互動:我與你同在,幾乎啦

    【第四章】不安全感:新的心理健康危機

    【第五章】我不信教:宗教(與屬靈)的流失

    【第六章】備受保護,欠缺內在動力:更安全,也更少走入社群

    【第七章】收入的不安全感:努力工作為賺錢,而非血拼

    【第八章】不確定:性、婚姻與子女

    【第九章】包容:新時代的LGBT、性別、種族議題

    【第十章】跳脫黨派立場:i世代的政治

    【結 論】理解i世代,拯救i世代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誰是i世代?他們和過去的世代有何不同?我們又要如何了解他們?

    本書是第一本全方位理解i世代的調查報告。

    而理解i世代,我們才能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

    i世代正是,或即將是你巿場行銷的對象、你要招募的新人、你台下不信任教科書的學生,或是你家中遲遲不願長大的孩子。不論你是嬰兒潮世代、X世代或是千禧世代,你都該了解他們 ── i世代跟前幾個世代的差異之大,差異形成的速度之快、來勢之洶洶,都是前所未見,且耐人尋味,原因是,青少年是對改變最為敏感的一群,因此影響i世代的事物,最後也終將影響更年長的人。

    如果你就是i世代,你難道不想知道自己的世代特性是如何形成,而別人又是怎麼看待你們?

    i世代是出生於1995年至2012年的一代,相較於過往的世代都只是數位世界的移民,他們是數位世界的原住民,他們就是在網際網路中成長,更透過網路呼吸的世代。

    正如同「i世代」這個名稱所標示的,此一世代極度仰賴智慧型手機與網路,他們隨時要查看手機裡是否有新訊息,一旦無法上網,就焦慮不安──或許對他們來說,網路世界才是現實的世界。

    然而,對於i世代的理解,絕不能片面簡化為「手機成癮」或「網路沉迷」。「i世代」指出了一個世代集體的心理狀態,對於網路的全然依賴,使得這個世代不善於實體世界的人際相處,拉長了童年期、延後了長大成人的時間,形成與過往的千禧世代(1980-1994)、X世代(1965-1979)、嬰兒潮世代(1946-1964)全然不同的新世代。

    可是我們真的了解i世代嗎?我們對i世代的一些觀感,的確是真實的。例如,i世代確實遠比上一代憂鬱、不愛讀書,也比上代更包容、擁抱差異。同時,他們不但遲遲不願長大,對未來更有難以言述的不安及恐懼。但或許我們對i世代仍有更多誤解──

    【誤解一】i世代比過往的世代更愛跟父母作對

    本書指出:i世代其實是對父母的反抗較少的一代。不僅如此,他們也更不愛冒險、更少喝酒、開車更注意安全。

    【誤解二】i世代喜歡上網,是因為他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快樂

    本書指出:花越多時間在螢幕前上網的青少年越容易不快樂;相反地,花越多時間在非螢幕活動者,越容易快樂。甚至因為網路霸凌,使得i世代自殺的比率也偏高。

    【誤解三】i世代已進入職場,但他們抗拒加班,老是想著創業當老闆

    本書指出:i世代雖然不認為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全部,但與千禧世代相較,他們對工作有較高的現實感。此外,由於創業有較高的風險,追求穩定、不愛冒險的i世代並不嚮往創業。

    【誤解四】i世代重視人生意義的追求,對於賺大錢並不感興趣

    本書指出:i世代面臨不那麼優渥的經濟大環境,包括債台高築的學貸,使得他們重視經濟的富裕更甚於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此外,使用螢幕的時間增長,也刺激了他們對於財富的渴望。

    【誤解五】i世代在政治上偏向自由派,支持保守派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本書指出:偏向自由派的年輕世代確實不少,但政治傾向朝兩極移動,才是對i世代的準確描述,i世代並非全然擁抱自由派。

    其實,我們並不那麼理解i世代,事實上我們對i世代,甚至對所謂「世代差異」,都有太多的偏見。

    本書作者珍.特溫格教授是「i世代」一詞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三個「i世代」女兒的母親,研究世代差異已超過二十五年。她透過大量權威的數據調查以及深入訪談,從十個層面畫出i世代的一幅幅剖繪,並透過上百張圖表,呈現i世代以及世代差異的面貌,可視為i世代藉由這些資料的集體發聲,足以作為我們理解i世代與各世代的重要指引。

    i世代現在已經是國家的公民、經濟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企業的員工,他們更可能是我們身邊的家人、親人與情人。i世代的煩惱是社會整體必須面對的問題,i世代的希望,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

    本書以中立、客觀的角度,盡可能以不帶偏見、不預設價值判斷的立場,敘述i世代的特質,並不將問題指向特定世代。事實上,作者強調,文化變遷包含許多因素,不會只有單一原因――不會只來自父母,而是包括科技、媒體、商業,以及教育的共同作用,才創造出這一整個與我們的父母及祖父母輩截然不同的文化。當文化改變時,我們全都身在其中。
    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

    「i世代」一詞的提出者。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碩士、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世代差異已超過二十五年,包括各世代的工作態度、生命目標、成長速度等。

    育有三個i世代女兒。著有《Me世代》、《自戀時代》(合著)等書。對i世代及Me世代(千禧世代或Y世代)的描述及分析,是最多企業、媒體及學術研究者參考引用的來源。另有多篇文章散見於《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與《華盛頓郵報》等。

    林哲安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口筆譯組畢業,現為專職口筆譯工作者,負責翻譯本書第四章至結論。

    程道民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負責翻譯本書序章至第三章。
    ▍各界重量級推薦

    ■「多樣化的個人故事與研究資料分析的結合,賦予本書令人信服的權威感。……過去的三十年,科技不只改變了美國文化,更徹底令美國文化發生轉變。這本書的內容振聾發聵,也提出了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我們接下來該何去何從?」──《芝加哥論壇報》

    ■「我們都亟欲了解大量使用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拜本書作者的縝密析之賜,現在我們知道:這會讓他們感到孤獨、焦慮、脆弱,女生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無論你為人父母,或者是老師、雇主,都一定要讀這容引人入勝的書,了解一下i世代與你才剛開始有點概念的千禧世代有什麼不同。」──強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

    ■「珍.特溫格將針對一個世代的研究資料整理成書,不僅提出令讀者大為意外的驚人發現,更協助我們理清頭緒,了解該如何看待這些發現。任何對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人,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蒂姆.埃爾莫爾(Tim Elmore),《拋開舊地圖大步前進》(Marching Off the Map)作者、GrowingLeaders.com董事長

    ■「當今主宰世代變遷研究領域的專家,在本書中針對i世代提出見解,並探討僅僅在過去五年間就發生的種種巨大變化。很少有對現象的描述能如此聳人聽聞,卻又真實得不能再真實。」──麗莎.韋德(Lisa Wade),《美式約炮文化》(American Hookup: The New Culture of Sex on Campus)作者

    ■「這是一本改變既有遊戲規則的書。面對1995-2012年出生的年輕人,如果想掌握為人父母、為人師表之道,在職場上招募、雇用他們,或者對他們行銷,還是想拿到他們手中的選票,你都需要讀這本書。《i世代報告》會使你對下個世代美國人的看法改觀。」──茱莉安娜.梅納(Julianna Miner),喬治梅森大學公共衛生教授

    ■「特溫格博士透過縱向科學研究資料和個人訪談,揭露了一個真正獨特的世代。這是一本內容淺顯易懂、科學資料豐富的讀物。」──拉里.羅森(Larry D. Rosen),名譽教授,《紛擾心靈:高科技世界中的古老大腦》(The Distracted Mind: Ancient Brains in a High-Tech World)共同作者

    ■「《i世代報告》一書充滿珍貴的洞見,能改變既定的遊戲規則,是這個十年的『必讀』作品,非常推薦父母、教育者、企業領袖閱讀。特溫格博士的發現相當有趣,並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針對問題更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解決方案。」──蜜雪兒.博爾巴(Michele Borba),教育學博士、教育心理學家,《我們都錯了!同理心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UnSelfie)作者

    ■「珍.特溫格是世代差異研究的頂尖權威,她的研究時常處在許多時代趨勢的最前端。她的最新著作《i世代報告》描繪了當代令人驚訝的嶄新常態。任何對年輕人和科技有興趣的人,都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書中充滿饒富趣味的研究資料,從許多獨特層面切入,帶我們了解現今的年輕一代。」──雅爾妲.烏爾斯(Yalda T. Uhls),《媒體媽媽、數位爸爸》(Media Moms and Digital Dads)作者

    ■「我們都對當今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族群有一定的印象,但他們真正的情況究竟為何?珍.特溫格多年來透過系統性調查累積資料,以了解歷代年輕族群的經驗、態度、心理特徵如何隨著世代更迭而改變;她對這些常模研究資料的運用方式相當專業。本書結合嚴謹的統計數據分析、富有洞見的訪談、出色的寫作手法,成為一本可信度高、引人入勝的作品。」──彼得.格雷(Peter Gray),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心理學研究教授,《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作者

    ■「《i世代報告》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學研究書籍,書中針對現今的年輕成人族群提出了驚人的看法。如果有興趣了解美國未來棟樑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運作,請從本書開始!」──伊萊.芬克爾(Eli J. Finkel),《非成即敗的婚姻》(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作者
    【序章】誰是i世代,以及我們從何得知?

    【第一章】不著急:慢吞吞長大

    【第二章】網際網路:上網時間──喔,以及其他媒體

    【第三章】不再親身互動:我與你同在,幾乎啦

    【第四章】不安全感:新的心理健康危機

    【第五章】我不信教:宗教(與屬靈)的流失

    【第六章】備受保護,欠缺內在動力:更安全,也更少走入社群

    【第七章】收入的不安全感:努力工作為賺錢,而非血拼

    【第八章】不確定:性、婚姻與子女

    【第九章】包容:新時代的LGBT、性別、種族議題

    【第十章】跳脫黨派立場:i世代的政治

    【結論】理解i世代,拯救i世代
    【序章】誰是i世代,以及我們從何得知?(摘錄)

    i世代已然降臨。

    他們自1995年起陸續出生,在手機的陪伴下長大,還沒上中學就有Instagram個人帳號,而且記憶中不存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日子。

    2007年iPhone問世時,最年長的i世代成員剛進入青春期。2010年iPad到來時,這群人剛上中學。這些數位設備名字中的i,代表的是網際網路(internet),而網際網路正是在1995年開始商業化。若要以任何東西為這個世代命名,那麼答案很可能就是iPhone:根據2015年秋季的市場調查,三分之二的美國青少年擁有自己的iPhone,這接近單一產品所能達到的最大市場飽和度。在《美國女孩:社群媒體與青少年的祕密生活》(American Girls: Social Media nd the Secret Lives of Teenagers)這本揭露社群媒體黑暗面的書中,一位17歲的受訪者說:「妳非得有支iPhone不可,簡直就像蘋果公司擁有青少年巿場的獨家專賣權。」

    智慧型手機對青少年的全面主導,已在i世代生活的所有領域中產生漣漪效應,從社交互動到心理健康都受到影響。i世代是第一個從出生起便能隨時上網的世代。即使他們的智慧型手機品牌是三星,平板裝置是Kindle,這些年輕人仍屬於i世代。(而且,沒錯,即便是收入較低的階層:現在出身弱勢家庭的青少年,掛在線上的時間也和擁有更多資源的同儕相當,這是智慧型手機的又一個漣漪效應。)青少年每天查看手機訊息的平均次數高達八十次。

    但科技並非型塑這個世代的唯一變項。i世代的i,表現的是這世代成員理所當然的個人主義、普遍根植於基本觀念中的平等意識,以及對傳統社會規則的拒斥。i同時也表現出i世代成員因收入不均(income inequality)而產生的深刻不安,為了要有高收入,為了要成為「富足的人」而不是「貧乏的人」,他們會憂慮自己有沒有做正確的事。基於上述原因及其他方面的影響,i世代與以往每個世代的明顯區別,在於他們如何運用時間、他們的行為舉止,以及他們對宗教、性愛與政治的態度。他們以全新方式完成社會化,排斥過去不可侵犯的社會禁忌,對於生活與事業的要求也全然不同。他們腦海裡裝滿自己對經濟前景的防護及恐懼,而且對基於性別、種族或性傾向的不平等感到不耐。2011年以來,青少年憂鬱症及自殺比率陡然升高,他們正站在最前線,面對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精神危機。與當前流行的「孩子比過往世代成長更快」的觀念正好相反,i世代的成長慢上許多:現在的18歲孩子表現得像過去的15歲,13歲的孩子像過去的10歲。青少年在生理方面比過往來得更安全,但精神上更加脆弱。

    我找出1960年代起涵蓋一千一百萬美國人的四次全國大型調查,從中看到形塑i世代,最終也將形塑我們所有人的十種重要趨勢:不急著長大(In No Hurry,延遲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時間)、網際網路使用時間大量增加(Internet,實際花在手機上的時間,以及這取代了哪些時間)、不再親身互動(In person no more,拒絕親身進行社交互動)、不安(Insecure,精神健康問題急速增加)、無信仰(Irreligious,拒絕宗教)、備受保護,欠缺內在動力(Insulated but not intrinsic,關注安全,拒絕公民參與)、對收入的不安全感(Income insecurity,面對工作的新態度)、不明確(Indefinite,對性、關係及生育子女的新態度)、包容(Inclusive,接受、平等,與自在的辯論),以及獨立(Independent,他們的政治觀點)。i世代年紀雖輕,但已足夠表達其觀點並描述其經驗,因此要觀察型塑我們未來文化的趨勢,i世代正是理想的位置。

    從22歲在密西根大學攻讀人格心理學博士學位起,我研究世代差異已近二十五年。當時我聚焦在自己所屬的X世代與嬰兒潮世代的差異(其中包括性別更加平等,以及更加焦慮)。隨著時間過去,我發現生於1980及1990年代初期的千禧世代,在行為、態度與人格特質上有更廣泛的世代差異。這項研究以我在2006年出版、2014年修訂的著作《Me世代》(Generation Me)為終點,這本書檢視了千禧世代與前一代有哪些不同。定義X世代與千禧世代的種種世代差異大多是逐漸出現,只有在經過十年或二十年的穩定演變後,才會達到高峰。一直以來,我已習慣表現趨勢的曲線圖像平緩的山丘緩慢發展出高峰,而文化變遷則是先由少數年輕人慎重展開,再擴大到多數群體,然後成為標記。

    但在2012年左右,我開始放寬眼界,意外轉向研究青少年的行為與情緒狀態。突然間,這些曲線圖看來已是陡陗的高山──劇烈下滑在短短數年間抵消了過去數十年的進展,而經過幾年逐漸傾斜或下陷後,陡直的峭壁又突然將微小數據拉到史上新高點。在我分析過的所有世代資料中(有些可回溯至1930年代),從來沒看過這種情形。

    剛開始,我心想這是不是隨機忽上忽下的變化,一、兩年後就會消失。但不是的,這些趨勢持續下去,並創造出持久而且是史無前例的走向。當我深入鑽研資料,便看出一種模式:許多劇烈的變化都始於2011或2012年。這個年份太晚了,無法歸因於2007至2009年間的那場經濟大衰退。

    接著我想到,大多數美國人正是在2011到2012年首次擁有能上網的手機,俗稱智慧型手機。這突如其來的轉變所帶來的產物就是i世代。

    如此廣泛的世代轉變帶有巨大意涵。這是一整個即將邁入青年期,行為與思考方式都不一樣的年輕群體──甚至與相鄰的千禧世代也截然不同。我們都必須了解這群年輕人,包括要照顧他們的朋友與家人、要召募新人的企業、要教育與引導學生的學院與大學,以及要想出怎樣把東西賣給他們的行銷人員。i世代成員也必須了解自己,才能向長輩與年紀稍長的同儕解釋他們是如何接觸這個世界,以及是什麼讓他們變得不同。

    世代差異比以往都還大,影響範圍也更廣泛。千禧世代與之前的多個世代最大的不同在於世界觀、在於更關注自我,更不在乎社會規則(正如「Me世代」一詞所顯示)。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流行,i世代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們運用時間的方式。他們每一天經歷的生活都與之前的世代極度不同。就某些方面來說,這次的世代轉變比創造出千禧世代的那一次更根本,或許就是由於這一點,趨勢專家才會宣稱i世代的到來是如此突然且來勢洶洶。

    【附加說明】

    身為世代研究者,我常被問到如下問題:「為什麼你們要怪小孩?這不是父母的錯嗎?」(或是「嬰兒潮世代的錯?」或「X世代的錯?」)這個問題有兩個錯誤的假設,首先,它假設所有世代變化都是負面的;其次,它暗示了所有變化都能找出一個單獨的原因(例如教養問題)。但這兩者都不是真的。有些世代變化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還有許多兩者兼具。人類天生傾向於將事情歸為全好或全壞,但在文化變遷上,我們最好留意灰色地帶及得失抵換。有鑒於許多世代差異都是正面的或至少是中性的,使用諸如錯誤和責怪等詞彙其實沒有道理。那也會適得其反,讓我們淪於爭辯該責怪誰,而不是去了解正面與負面趨勢。文化變遷包含許多因素,不會只有單一原因──不會只因為父母,而是包括科技、媒體、商業,以及教育的共同作用,才創造出這一整個與我們的父母及祖父母輩的經驗截然不同的文化。這不是誰的錯,也不是人人都有錯。當文化改變,世代也隨著改變,這才是重點。這不是在比哪個世代比較糟(或比較好)。當文化改變時,我們全都身在其中。

    當我們認知到世代變化發生,自然會接著問:「為什麼?」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在科學上若要顯示一件事導致另一件事發生,最高法則就是做個實驗,而在實驗中,人們會被隨機分派去經歷不同的事情。就世代差異來說,這表示被隨機選中的人會在不同的時代成長──這是個真正不可能的任務。確認可能原因的次佳方式有兩道步驟。首先,兩件事必須互相關聯。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觀察在社群媒體上花較多時間的青少年是否更加抑鬱。第二,兩件事必須同時改變,且往同一方向改變。如果經過同樣年份後,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與抑鬱程度皆增加,必然就是其中之一導致另一者發生。若非如此(譬如,經過同樣時間,一者增加,而另一者持平),其中之一就很可能並未導致另一者。這個方法至少可以排除不可能的因素。它無法將可能原因完全納入,但可提供證據,用以指出事情的起因。

    另一個停止控訴的理由是,這些數字都只是平均值。舉例而言,2005年,i世代青少年花在網路上的平均時間比千禧世代要多。當然,某些i世代青少年花較少時間上網,某些千禧世代卻花上較多時間,這兩個世代間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重疊的。這是因為兩個世代的平均值不同,並不代表整個世代的內部是完全一致的。那麼,為何不將每個人都視為獨立個體?若你要分析數據,就不可能這麼做。數據仰賴平均值,若沒有平均值,就無法比較不同群體裡的人。與人相關的科學研究實際上都依賴平均值,原因就在此。這不是製造刻板印象,而是用科學方法來比較不同群體。只有當某人假設任何獨立個體一定都能代表他或她所屬的群體,才叫刻板印象。說世代研究用單一方式描述一個世代的「所有人」,或說世代研究「過度概括」,都不是有效的批評。任何過度概括都是出於對資料的錯誤解讀,而非資料本身的錯誤。

    如果文化變遷影響了所有人而不只i世代呢?在許多案例中,的確如此,有些文化變遷會對所有年齡層產生同等效應。純粹的時期效應(time-period effects)極為罕見,因為人們經歷事物的方式通常會受年齡影響。文化變遷通常是年輕人先受影響,接著才擴及較年長的人。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就是完美的例子。然而,本書的大半內容都是關於i世代的青少年時期與之前世代的顯著差異,也就是和嬰兒潮世代、X世代、千禧世代的青少年時期有何世代差異。

    【前進之道】

    i世代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的父母都在思考孩子持續使用智慧型手機會對腦部、情緒及人際關係產生什麼影響。如今i世代已占一半以上的大學生人口(編按:本書英文原著於2017年出版,中文版於2020年推出時,大學生已全是i世代。),並將他們的價值觀、觀點,以及永不離身的智慧型手機帶進全國各個校園。商業界的招募市場很快便將是i世代而非千禧世代的天下,千禧世代可能只能吸引少數還未準備好接受i世代觀點的公司。i世代的產品偏好已透過青少年與青年的影響力形塑了市場,並即將掌控利潤豐厚的18至29歲消費市場。i世代的政治傾向對選舉將形成長遠影響,而他們的態度也將主導政策與法律。結婚率與生育率將會影響國家的人口平衡,並決定是否有足夠的年輕工作者奉養退休後的千禧世代與X世代。今日的美國即將面臨由網際網路、個人主義、收入不均,以及造成文化變遷的其他力量所驅動的巨大改變,而i世代正身處改變的最前線。因此,為了我們所有人──了解i世代便是了解未來。

    那麼,i世代究竟有何不同?)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