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大學用書】 > 理工醫

    【HIQ】冬季不連線:關掉網路過日子_蘇珊.莫莎特, 洪慧芳


    作者: 蘇珊.莫莎特,洪慧芳
    出版社: 臺灣商務
    ISBN: 9789570527780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29
    售價: 1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069468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KFV】Awareness : what it is, what it does_Chris Nunn, Chris Nunn
    作者:ChrisNunn,ChrisNunn
    售價:1229
    【KFM】The Neuropsychology of Emotion_Borod, Joan (EDT)
    作者:Borod,Joan(EDT)
    售價:1449
    【KFU】Clinical Child Neuropsychiatry_Christopher Gillberg
    作者:ChristopherGillberg
    售價:1449
    【KFT】Textbook of Clinical Neuropsychiatry_Moore, David P.
    作者:Moore,DavidP.
    售價:2229
    【KFT】Understanding Brain Damage_Kevin W. Walsh
    作者:KevinW.Walsh
    售價:1339
    【KFP】Aging and Male Sexuality_Schiavi, Raul C.
    作者:Schiavi,RaulC.
    售價:1669
    【KFM】The Neuroscience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_Folensbee, Rowlan
    作者:Folensbee,RowlandW.
    售價:1899
    【KFM】Executive Functions and the Frontal Lobes: A Lifespan Perspec
    作者:Anderson,Vicki(EDT)/Jacobs,Rani(EDT)/Anderson,Peter(EDT)
    售價:2229
    【KFM】Cerebral Reorganization of Function after Brain Damage_Levin,
    作者:Levin,HarveyS.(EDT)/Grafman,Jordan(EDT)
    售價:1119
    【KFM】Brave New Brain: Conquering Mental Illness in the Era of the
    作者:Andreasen,NancyC.
    售價:1339
    【KFM】Fundamentals of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A Guide to the Meth
    作者:Papanicolaou,AndrewC.
    售價:2229
    【KFV】Schizophrenia: Concept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_Eve C. Johnst
    作者:EveC.Johnstone,MartinS.Humphreys,FionaH.Lang,StephenM.Lawrie,Robert
    售價:1229
    【KFU】Handbook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of Cognition (Bradford Bo
    作者:HandbookofFunctionalNeuroimagingofCognition(BradfordBooks)by
    售價:1669
    【KFU】Gateway to Memory: An Introduction to Neural Network Modelind
    作者:Gluck,MarkA./Myers,CatherineE.
    售價:156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069468

    [代售商品編號] 103786900099

    [ISBN-13碼] 9789570527780

    [ISBN] 9570527781

    [作者] 蘇珊.莫莎特, 洪慧芳

    [出版社] 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 2012/11/01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人與科技的完美距離,在數位時代遇見最人性的親子互動。

    改變,從勇敢斷線開始!

    一個沒iPhone就焦慮的母親

    三個沉迷手機網路、3C產品的子女

    一次斷絕網路資訊半年的生活實驗

    改變這一家,也可能改變你。

    身為梭羅的忠實信徒,莫莎特在新書《冬天不連線》中,詳述自己和三名子女一同體驗所嚮往的《湖濱散記》描述的簡樸生活。二○○九年,她驚覺十八歲的女兒安妮、十五歲的兒子比爾和十四歲的小女兒蘇西過度沉迷手機、網路以及3C產品,自己也成了沒有iPhone在身邊無法入眠的焦慮母親,於是她決定展開一場為期半年沒有電子科技的實驗生活,她先是展開兩週斷電生活,停止使用洗衣機、微波爐、電燈等現代化家電,接著禁絕網路、手機等通訊設備,電腦、電玩、電視更是從家裡絕跡,最後事實證明,沒有這些東西人們也不會「無聊死」,或許生活還會更有趣。
    蘇珊.莫莎特 Susan Maushart

    紐約大學媒體生態學博士,作家兼社會評論家,數年前曾經移居澳洲,為《澳洲週末雜誌》(The Weekend Australian Magazine)撰寫專欄,並且是澳洲廣播電臺播客平臺的獨立製作人,同時也是名記者。《泰晤士報》把她的著作《母職的面具》(The Mask of Motherhood)譽為「女性主義的經典」,另著有《接下來女人要什麼?》(What Women Want Next)、《人妻任務》(Wifework)。現居紐約長島的北叉。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

    譯有:《人性摸透透》、《波登不設限》、《佛洛依德與納粹》、《落毒事件簿》等(以上皆為臺灣商務出版)。
    吳岱穎(作家)

    凌性傑(作家)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黃越綏(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作家)

    喝采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媒體推薦

    「蘇珊.莫莎特大膽做出其他家長只敢夢想的事,讓家裡斷線長達六個月,依舊活得安好。她抱著梭羅《湖濱散記》的理念和露西.波兒(Lucille Ball)的衝動,以精彩與鼓舞人心的方式,描述她努力重拾我們一不小心就被數位科技悄然奪走的美好事物。全書充滿幽默風趣的人性描述。」——威廉.鮑爾斯(William Powers),紐約時報暢銷書《哈姆雷特的黑莓機》(Hamlet’s BlackBerry)的作者

    「當蘇珊.莫莎特發現她一定要把iPhone放在枕頭下才睡得著,三個青春期的孩子把筆記型電腦當成安心毯時,她並未就此妥協,而是斷然讓全家斷線。此舉超乎現實又充滿反動,肯定會讓數位時代的熱衷者刮目相看,更別說是引起數位原住民的驚呼和錯愕了。不過,從她描述的事情始末中,我們看到了意外的發展,孩子沒有因此怨恨憤慨,母親也沒有變成孤僻一族,而是出現全新的溝通。」——馬克.包爾連(Mark Bauerlein),暢銷書《最拙世代》(The Dumbest Generation)的作者

    「蘇珊.莫莎特這部詼諧好讀的作品寓教於樂,揭露斷線可能帶來的挑戰和明顯好處,包括更能欣賞生活中的簡單樂趣,活絡原本緊繃的家庭關係。她探討『無聊』的挑戰和意外樂趣,內容鼓舞人心。她從青春期孩子的身上所看到的認知效益,也呼應了愈來愈多科學研究的論據。」——史蒂夫.揚提斯(Steven Yanti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與大腦科學教授

    「莫莎特以輕鬆對話的筆觸,串起軼事趣聞和統計數據及文化研究……為離線生活提出有啟發性又幽默風趣的論點。」──《華盛頓郵報》

    「作者以輕鬆逗趣的文筆描述親身經歷,但在幽默的筆觸下,她也對連線世界為我們做了什麼,以及對我們的影響,提出很多睿智的見解。這不是保守份子的抨擊,而是深入洞悉許多家庭熟悉的數位困境。」──《科克斯評論》,星號書評

    「文筆有趣犀利,自然流露,穿插著一般的日記體和深入研究的報導文學。大家把新媒體視為一切問題的解答,或毀滅社會的催化劑,莫莎特則為新媒體提出亟需的平衡論點。她的實驗揭露的是一個眾所皆知的結論:在愈來愈占用我們注意力的世界裡,適時的切換開關才是瞭解連線的最佳作法。」──《出版人週刊》
    前言

    我們斷絕電子媒體的原因很多……或者我應該說,為什麼我會這麼做,原因有很多,因為我家小孩寧可放棄食物、飲水或美髮產品,也不想斷線。我的兒女現在分別是十四、十五、十八歲,他們不是在「使用」媒體,而是「生存」在媒體裡,就像魚兒活在水裡一樣,自由自在,了無罣礙,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是怎麼進入那境界的,也無意瞭解。

    他們不記得沒有電子郵件、即時通或Google的時代,即使是他們童年曾出現過的媒體,諸如VHS錄影帶、撥接網路、任天堂64遊戲機、「有線」電話等等,他們也覺得那些是古老遺跡,跟墨水瓶一樣充滿古味。他們把高畫質平面螢幕出現之前的文明,統稱為「黑白時代」。

    我的孩子屬於鍵盤世代(我猜你的孩子也是),在學會喊「媽媽」、「果汁」、「現在!」等詞彙時,也同時學會講「電腦」這個詞。這些孩子擁有手機和無線網路的時間,比他們臼齒存在的時間還長。他們可以跟著即時通的脈動節奏,一邊做功課,一邊進行五、六種電子輸入,就像聽著遠方部落的鼓聲那樣。

    等等,我剛剛是說他們那樣子做功課嗎?抱歉,更正一下,他們是那樣子過生活。
    前言

    1. 自我介紹及我們斷線的原因

    2. 斷電體驗:黑暗降臨

    3. 無聊入門

    4. 我的iPhone/我自己:數位逃亡者紀實

    5. 單手做功課的聲音

    6. 失去臉書:以老方法交朋友

    7. 多吃多玩多睡些

    8. 數位原住民的歸來

    後記

    推薦閱讀
    3 無聊入門

    別只是做,要堅持住!——佚名

    那天早上,我在鳥鳴中醒來,我喃喃自語:「挫賽!」(和三名青少年同住,無法幫你累積太多實用的字彙。)

    我把身體靠過去調降CD播放器的音量(那片該死的峇里島放鬆CD愈聽愈煩),這時我突然驚覺,天啊,鳥是活的,其他一切才是死的:我的鬧鐘、床鋪上方的吊扇、燈光、家電、以及我們家的各種媒體和裝置。週日早上家裡客廳常聽到的聲音顯然—近乎詭異地—都消失了。

    沒有MTV頻道,沒有《熱門金曲》(Video Hits)節目,沒有突然爆出的高射炮攻擊或狙擊手的子彈攻擊。沒有連線或嗶嗶聲或任何的啁啾聲,除了喜鵲以外。

    坦白講,有部分的我覺得這一切很怪,但另一部分的我(可能是中耳)則歡喜地顫動著。我回想起梭羅提過寧靜的癒合力:「如果我們非得大喊大叫不可,很多美妙的事物就無法言傳了。」在那當下,我的心頭湧上一股感激和篤定感。在我心靈深處,我知道我們做的是正確的,是老早就該做的。我躺在那裡,沉浸在寂靜中,完全陷在裡頭,直到門口傳來敲門聲。

    「媽!」那聲音大喊。

    我躲進棉被裡,像母鴕鳥般蜷縮起來。

    「媽……我好無聊。」是比爾,他的肩上披著毛巾,要求我載他去水球練習池。他似乎已經花了「約一小時」重讀哈利波特,在沒有螢幕下,已經找不到其他事情可做了。我確定自己不必大喊就能列舉許多美好的事物,只不過我現在不記得是哪些東西。

    才過了一個小時,還有四千三百七十九個小時要過,噢,天啊!

    我們把科技用品都打包收起來後,我花了好幾個小時鬆解東西,動手處理工作站後方那些糾結的電線、連接器、哈巴狗掉毛形成的毛球。噁!誰曉得後面會亂成這樣?當我終於清理乾淨後,我覺得—套用我女兒最愛用的動詞—淨化了。後續六個月,我花了更多小時解開我對科技的看法,把假設和觀察的現實狀況分開來看,揭開信念(和希望)以及難以忽視的真相。噁!誰曉得這也是亂成一團?

    我第一個遇到的結是「無聊」這回事,無聊讓我想起了唐.布拉德曼爵士(Sir Don Bradman)。

    正如每個美國學童都知道喬治.華盛頓的故事一樣,每個澳洲的學童都知道布拉德曼的故事,他是來自鄉下的孩子,長大並沒有當上總理,而是成了更重要的人物:澳洲國家板球隊的隊長。持平而論,布拉德曼不只是板球好手而已,他是板球之神,是板球史上最偉大、也最受愛戴的打者。

    布拉德曼生於一九○八年,在新南威爾斯省長大(原始的「邊疆」地區)。據傳,布拉德曼小時候沒有板球,甚至沒有球棒,只有一顆高爾夫球和一根棍子,在炎熱又塵土飛揚的漫長午後,他都很認真地練習打擊,目標是集雨的水箱。

    「當時那樣做毫無意義。」布拉德曼後來承認,「我只是樂在其中,不知道自己是在訓練眼力和動作。」到了十二歲,布拉德曼已被認定為板球神童。大家普遍認為他職業生涯的平均打擊率99.94是任何體育運動中最優異的統計數據。

    這全是因為他有過人的天分嗎?還是因為他實在是無聊得要命?

    這次斷線實驗讓我們有很多時間思索「無聊」這件事,我從開始想像實驗的第一刻就想到無聊。那是二○○八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又一次和我兒子的後腦杓對話。當時他正在玩《聖戰英豪》(Jason and the Argonauts),完全沒暫停下來,只假裝在聽我說話。別問我如何從後腦杓判斷這點,相信我,真的可以。

    那感覺就像和一個在看電子郵件的人講電話一樣,他們的聲音給人感覺隔了一層,就像眼神呆滯或忙線訊號一樣。我已經忘了當天想對比爾講什麼了,任何主題都有可能,例如他餵狗了嗎?他相信救世主嗎?他打算在財政年度結束前轉過頭來正眼看我嗎?不管是什麼話題,我聽到的咕噥聲都讓我緊咬著牙關,就像咬著護齒套那樣。

    安妮就坐在我身後,和她的筆記型電腦一起黏在所謂的「工藝桌」邊。幾年前,當桌面上堆滿塗料、剪刀、亮粉和熱熔膠槍,蓋住堅不可摧的二手松木桌面時,工藝桌這個名稱還算合理。到了二○○八年,那張桌子已經好幾年沒用來做過工藝,頂多只是用來插隨身碟,桌上僅剩幾塊硬如化石的培樂多黏土(Play-Doh)為過往的年代留下註記。

    蘇西趴在沙發上玩任天堂DS,我記得她是在玩某種很容易上癮的古怪日本料理遊戲,他們九年級的同學都很瘋那個遊戲。(上次我鼓起勇氣批評時,她嗆我:「媽,這可以培養技巧。妳試著在這麼小的螢幕上煎蛋看看!」)魯柏在一旁乖乖地看著,但帶著一絲焦慮(哈巴狗向來如此)。

    「如果少了這些垃圾,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我聽到自己喃喃自語,沒人抬起頭來。

    「如果所有的螢幕都突然掛了,如果我們中斷整個射擊比賽,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我又重複問了一次,這次比上次更大聲。

    或許是因為我提到「射擊」那個字眼,終於有人反應了。比爾以完整的句子回應我,事實上,他幾乎轉過身來回我。

    「會很無聊,那就是答案。」他回答。

    「現.在.就.很.無.聊!」我想尖叫。

    我逐一看著他們靈活飛舞的手指及呆滯的眼睛,據說我們不該對夢遊者喊叫,所以我決定改採另一種方式。

    「或許無聊不是什麼壞事。」我試探性地說。

    「或許無聊就是壞事。」他馬上回應,不出所料,是我自找的。

    「比爾,總之,『無聊』究竟是什麼意思?我的意思是說,例如,電腦發明之前,大家在做什麼,或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Gutenberg)發明之前,大家在做什麼?」大家停頓了半。

    「講得好像《金牌警校軍》(Police Academy)那爆笑喜劇跟這有關似的。」蘇西喃喃自語。可悲的是,她這樣回我一點也不諷刺,於是我繼續問下去。

    「我的意思是,每個人就只是一直覺得很『無聊』嗎?還是怎樣?」

    「媽,他們可能真的很無聊,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比爾回應,有點不太確定。他又轉身回去玩遊戲,以權杖打某人的頭,但我看得出來他在思考我的問題。

    顯然,無聊完全是一種觀感,是一種自我診斷,單純又簡單。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很無聊,你就不無聊。有幾分鐘,整個客廳只聽得到蘇西以虛擬煎鍋煎虛擬蛋的聲音。

    終於,比爾做了補充:「因為他們如果不無聊,為什麼當初會發明電腦或其他的東西?」

    啊!所以同時思考和打擊敵人是有可能的,太厲害了!

    比爾的論點(基本上無聊可以解釋為成就的動力,而非阻力),直覺上就很有道理。(由於他的論點意外呼應了我的看法,我當下就給予了肯定。)幾個月後,當我更有系統地探索這個主題時,我發現他的直覺實在太準了。無聊確實是鼓勵創新和創意的關鍵要角,不僅歷史如此教導我們(例如布拉德曼的故事和他的過人眼力),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也提供了證據。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忘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呢:創新起於不安,因為有需求尚未被滿足?

    「為了讓生活持續運作,有些欲望是必要的。」十八世紀的學者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主張,「而需要獲得滿足的人必須承認,有些需要是華而不實的。」我想虛擬煎蛋就屬於這一類。

    這就像一個笑話所講的:一個乖巧的猶太男孩,到了四十歲還住在家裡,從來沒對任何人講過隻字片語,直到某天吃晚餐的時候,他突然說:「麻煩幫我把鹽拿過來好嗎?」他的父母驚訝地大叫,「兒子!你會說話!快告訴我們,你之前為什麼從來不說?」

    兒子聳肩說:「在這之前,一切都很好啊。」

    二十世紀的哲學家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說,我們之所以把宇宙視為「充滿未解的問題」,主要也是基於類似的需求。巴雷特說,少了那樣的觀感,我們會覺得無所適從,變得漫無目的,甚至感到恐慌,就像我母親搭上加勒比郵輪出遊時,明明應該好好逍遙一下,卻對洗衣服這件事非常執著。(她很認真地告訴我父親:「我必須洗好並晾好內衣後,才能去游泳池和你碰頭。」)或者,我「退休」的父親會仔細記下他個人創下的最快割草時間。這次實驗後,我可以瞭解那些曾經占用孩子大半硬碟空間的遊戲,也是以同樣的方式運作:創造現實中可能不存在的假想問題。

    至於擁有未被滿足的需求,或這些需求是不是好事,這個問題讓我想到社會企業家大衛.布索(David Bussau)。比爾和我開始爭論無聊的用處時,布索約莫在同一時間獲得年度澳洲長者(Senior Australian of the Year)的殊榮。事實上,我最近剛訪問過布索,拜讀了他的自傳,對細節仍記憶猶新。

    布索是建築大亨,三十歲時已累積數百萬美元的財富,他也是全球微型信貸計畫「國際機遇」(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的共同創辦人,這個機構專為開發中國家的個人提供小額商業貸款。他就像因類似計畫而榮獲諾貝爾獎殊榮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Dr. Muhammad Yunus)一樣,相信自我決定是轉變生活和地方經濟的方法,而不是救濟。不過,如今六十幾歲的布索最了不起的地方或許是,他從小就是孤兒(先是遭父親遺棄,後來又遭母親遺棄),卻依然達成這一切成就,然而,他自己覺得,正因為他從小孤苦無依,才能達成這一切。「父母拋棄我,可能是他們給我的最大禮物。」他告訴我。

    這讓我聽了相當震撼,但是當我和孩子分享這件事時,他們卻無動於衷。「我可以理解,」安妮說,「自己一個人坐擁整間房子還滿有趣的。」

    我閉上眼睛,你聽聽,你還能怎麼說?這些孩子遭到「遺棄」的唯一經驗,是晚上和保母留在家裡,保母拒絕幫他們泡熱巧克力到床上喝。

    顯然沒人會鼓吹把孩子丟棄在某個機構的門口(幻想,確實有過;鼓吹,從來沒有)。再加上布索的觀點比較另類,許多小孩碰到類似的情況時,他們的反應是傷心欲絕,但真相是,很多孩子並未因此被擊垮,有些孩子因此成長茁壯。

    坦白說,就連承認這是有可能的,感覺都像是一種顛覆思想。「讓孩子自己撐過難關」的概念,已經完全消失在我們的教養中。為個人的無聊自行尋找解決方案也消失了。詹森告誡:「人必須承擔自己無聊的道德負擔。」但是身為父母,或許尤以母親為甚,我們常把每個人的無聊當成自己的道德負擔。

    我幾乎是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聽到孩子抱怨無聊。如果他們的超音波照片附有旁白,我相信那會是:「媽,這裡沒事做!」

    我常想起我們第一次去美國的長途旅行,那時他們分別是七歲、五歲、三歲。先聲明一下,從西澳伯斯飛到美東長島我妹妹那邊,需要整整二十八小時,其中有二十四小時在空中飛行。帶小孩出遊時,孩子這個因素會讓整個旅程感覺更加漫長。那次旅行,我們在凌晨搭計程車前往機場,車子先在鄰里間穿梭,接著開上高速公路,可能開了五個街區。停紅燈時,小女兒拉我的衣袖說:「我們到紐約了嗎?」她口齒不清地說,「因為我好無聊!」

    解決生活上的無聊(或者,最好能避免無聊)是我的責任,我們之中從來沒有人認真質疑過這個假設,我覺得我家這種情況並非特例。

    無聊對現今的父母來說是一大問題,他們不僅聽孩子抱怨無聊,也回應那些抱怨,為那些抱怨擔負責任,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還丟科技給他們,以應付那些抱怨。在這過程中的某一點,提供「刺激」變成我們身為父母的一大要務。

    一般普遍認為,受到刺激的孩子比較有優勢,這種概念普遍到我們連說都懶得說了,也因此大家推論:無聊的孩子可能變壞。事實上,「我們必須讓孩子一直有事做,否則就得承擔後果」的道義準則就是一種未經審查的信念,導致現代教養充滿了無謂的內疚和誤導的資源。(有人用過幼教產品「小小愛因斯坦」〔Baby Einstein〕系列嗎?)

    實驗開始前,我就已經開始納悶,我們是否把「插電」和「開機」混為一談了;無聊相對於一切有教育意義的東西是否並非大敵,而是我們的朋友。

    當我們決定豁出去過斷線生活時,我們擔心的事情很多。變胖,失去朋友,「錯失什麼」(至於是什麼,說起來有些含糊,但又令人不安)。但我們最大的恐懼,是比爾從一開始明確提出來的:少了媒體,我們會很無聊。

    真可笑!我們當然很無聊,但怪的是,我們也發現,一旦我們掌握了竅門,找回凝視空間的失傳技巧,重新接觸內在的空白並不像我們擔心的那麼可怕。讓自己和無聊獨處,的確可以刺激我們各自往不同的方向發展,發現方法堵住想像力中那個像螢幕一樣大的缺口。

    以我來說,斷線後,我開始細探「無聊」這回事來自娛,我在火車上讀了大半本派翠莎.邁耶.斯帕克斯(Patricia Meyer Spacks)所寫的《無聊:心境的文學史》(Boredom: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a State of Mind),那是一本趣味盎然的著作,其他乘客看我的表情也相當有趣。

    我從書中得知,無聊首先是一種想法(一套信念和價值觀),不是一種普世經驗(例如飢餓或想要直瀏海的衝動),而是一種文化產物。事實上,「無聊」(boredom)這個字在十八世紀前根本不存在,一些歷史學家也主張,無聊的概念以及延伸的經驗,在十八世紀前也不存在。

    就這方面來說,「有趣」(目前的定義)也是十八世紀的創新,第一次出現在一七六八年勞倫斯.史丹(Laurence Sterne)寫的《感傷旅程》(A Sentimental Journey)中。「如果近代前的生活從來不無聊,」斯帕克斯寫道,「想必也不會給人現代定義的刺激、有趣或興奮的感覺。」那說法和說以前的人沒經歷過那種心境(按比爾的標準或你我的標準)是不同的。

    有人覺得鋤地或種植或收割之類的農務,或以前死背詩歌、聖經或乘法表,無聊至極(對我們來說),那些活動可能不是那麼討喜,但是當我們覺得這些事很「無聊」時,就表示還有替代的選項存在,表示我們放棄了更好的選擇。如果沒有替代選項,你可能沒有感覺或不受影響,或是像我們現在說的,是處於「自動導航」的模式。真的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做時,你就不可能覺得無聊了。)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