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自然 科學】 > 動植物

    【BB9】懶得教,這麼辦:培養獨立自主的全自動孩子,百善惜為先的教育筆記_盧駿逸


    作者: 盧駿逸
    出版社: 遠流
    ISBN: 9789573284215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89
    售價: 7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179803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179803

    [代售商品編號] 103407300169

    [ISBN-13碼] 9789573284215

    [ISBN] 9573284219

    [作者] 盧駿逸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19/01/01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不是教錯了,而是教太多

    懶得教,但盡量勤勞惜(sioh)

    別太用力「教小孩」,也許就有更多力氣愛小孩、惜(sioh)小孩



    ★擺脫「做太多」的惡性教養循環

    ★整理近十年來非典型教育現場的故事

    ★以「思考」代替教條式的教養原則,破解專家迷思

    ★同理父母及教育者們的困境,全年齡適用的「惜惜」想像



    是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好?

    是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多?

    這些煩惱,在教育現場屢見不鮮。

    但對教育者來說,這些焦慮是必要的嗎?



    某些專家們總在誇談「怎麼教」,或傳達「你教錯了,照我的來」,甚至散佈「這樣教得不夠,像我這樣教才夠」的教養焦慮。教養對家長來說,既是一種不能輸的軍備競賽,也是一種時時被他人凝視的、不能犯錯的道德考驗。



    難道只有通過考驗的人,才是夠好的父母?



    這本書想要反對這樣的價值,也反對那些便宜行事、過度簡化的教育想像。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是做錯了,而是做得太多。



    懶得教,但盡量勤勞惜(sioh)。這樣的惜(sioh)不代表緊迫盯人、訓練有素的專家姿態,更不代表「為你好」就能無限上綱,成為管教的藉口。本書從教育工作者、父親的身分出發,記錄了駿逸與孩子相處的故事。包括身處教育現場的反思,談教養迷思、權力關係、自主學習等常見的教育議題。彷彿可以聽見他透過文字,溫柔並堅定的提出「學習不是訓練」「談教育也要談戀愛」「坦率的強迫,好過虛假的溝通」等主張。



    為人父母者,究竟願意投入多少時間與代價,交換孩子的發展機會與空間?駿逸認為這些代價包括對孩子的愛、對人性的信任、對孩子發展的瞭解、對人我權利分際的思索與認識,以及身為人、教育者、身為父親的自我期許。全書穿插各種常見的教養難題、故事,以及駿逸與兒子阿果互動的日記。並以「惜惜」的概念出發,對孩子、教育者們傳遞人性中最寶貴的價值。



    這不是一本傳統教養書,也不是扮演教育專家,指著父母的鼻子說你應該怎麼做的教育指南。它更像是一個以家庭為田野的人類學家,同時扮演爸爸、老師、朋友等角色,與孩子建立關係並持續進行的教育實驗。更重要的,不論對待大人或小孩,都應該從「惜惜」做起,以同理心相處、相惜,期望能激發同為父母、教育者的同理心,建立相互尊重及成長的良性循環,不光為了孩子,也讓我們自己成為足夠聰明、堅強並獨立的人。
    盧駿逸

    自2008年開始,持續待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合作式教育場域裡,陪伴小孩一起從事社會議題、科學、歷史、創作、自助旅行等工作。除了陪小孩,也和父母一起面對教育上的各種難題,像是自主學習、親子關係、兒童發展困境。現於方格子VOCUS網站經營《教育現場的生存遊戲:好孩子權力故事》專欄,持續為兒童教育、親子關係經營等領域努力。
    惜惜推薦──



    李崇建(作家)、唐鳳、郭駿武(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廖瞇(寫詩的人,獨立教育工作者)、鄭同僚(台北市華德福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潘家欣(藝術家)、鍾欣凌(粉紅豬)、羅士哲(台南塾創辦人)

    聆聽平凡中的不平凡

    潘家欣(藝術家)



    盧駿逸要出新書了,哇,我大喜。



    不過,在說駿逸之前,先說說我的書櫃好了。



    身為文字工作者,我的書櫃基本上是長年瀕臨土石流的狀態,後來實踐了斷捨離哲學之後,我開始定期讓這些土石流適度洩洪,也就是說每隔一個月,我就會捐出、回收,或是轉賣一部分我用不上的書籍。



    其中我最先丟掉的,就是育兒書,不管是百歲醫生還是親密育兒還是一百種讓你小孩變超人的嬰兒副食品,都在第一時間就斷捨離之列,唯一留下的只有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的《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因為這本書實在太好笑了,對於各種當代教養神經質的嘲諷無懈可擊,我到現在也還會拿出來笑一下。



    噢,還有,杜克曼那本書的書名,跟駿逸這本的長度有得拚,大概是寫讀書心得時會寫到翻白眼的長書名。



    我想說的是,那些被我丟棄的書都有一個特點,都在闡述一個單純、淺薄的價值:「我把我的孩子教得好棒!」(而妳沒有,所以該死的最好馬上掏錢把這本書買回家。)



    我的孩子蘑菇出生時,我非常害怕,因為我不知道怎麼面對這個人,她會喜歡我嗎?她會憎恨我嗎?我該如何當一個母親呢?因為我知道有些母親是不太適合當母親的,我好怕啊,所以我買了各種教派的育兒書。那些信仰教條互相矛盾、採用不精確的數據、引述相悖的宗教看法,就是沒有好好地去談:照顧小孩的人和小孩到底是個什麼關係?只有各種祈使句:「妳應該……」「妳最好……」「如果要成為成功的母親,妳得要做到……」這些指令書如洋芋片般容易下嚥,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如脂肪也難以從身上消除,後來我把他們全部丟進回收桶,對我浪費了那麼多金錢時間感到無限悔恨。



    不過,駿逸的書,不是那種會被我丟進回收桶的書,因為這本書不是洋芋片。



    2016年開始,駿逸在SOSreader(現名Vocus方格子)上開始連載一系列文章,其中也包含了他與伴侶阿虎帶自己的小孩阿果成長的故事。駿逸的文字有種《銀河便車指南》的特質,我常常覺得他的專欄上面應該要有一個大大的LED招牌,上面寫著:「別慌!」



    文章裡面沒有任何祈使句型,駿逸的教育法看似什麼都不做,但是那個「不做」「不教」「不堅持」的背後,有著百轉千迴的自我省視,有各種不厭其煩的對話再對話。駿逸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將這些說起來其實非常枯燥的哲學思辨,詳細記錄下來。其中,他尤其注重親子間的權力分配,大人可以強迫小孩嗎?大人可以騙小孩嗎?說起來,人類社會的形成,原本就是一場精密複雜的權力分配啊。



    所以,駿逸不把孩子當成幼稚的個體,而是把孩子視為社會的一分子,也就是「人」來思考。從一開始就把盧果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對待,並且盡可能找到、趨近這個人的語言,摸索出一起相處、前進、成長的道路,這看似平凡、什麼也不做的「自學」,所花費的時間與心力,遠超過任何課程能夠給予的。



    當然,這其中孕育出的親情,也是難以言喻的深厚。



    我們何其幸運,可以透過這本書,觀看大人與孩子的奇幻自學旅程,細讀這個大人在一路上的求生筆記中,記載著那些平凡相處的不平凡:小至要不要讓孩子咬拖鞋、大至一個家庭的金錢預算究竟該如何分配,都充滿智慧。讀駿逸的書讓我想起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系列》小說或是《綠野仙蹤》,也重溫了自己成長中的那些懵懂、無解的難題,我們都在找回自己失落的真名,都是需要腦袋的稻草人、尋求勇氣的獅子、渴望擁有一顆心的錫人,以及,想回家的桃樂絲。



    那麼,翻開這本書吧,歡迎回家。





    大人要學懶得教,小孩才能自己學

    廖瞇(教育工作者,寫詩的人)



    最近在帶四到六歲小孩的學認字、寫字。我想這是沒有孩子的我,最接近盧駿逸的時刻。這篇推薦,我就不再重覆盧駿逸書中的內容,我想談談在我自己的課堂上,或許能與駿逸的經驗相呼應的部分。



    2018年10月,我開始帶一個自學團體的文字課,從第一堂課到我寫這篇稿子的現在,過了十週。我發現,十週後的現在,我腦袋與心裡所關心的事,已經跟第一週完全不一樣了。第一週我想的是,要教什麼?怎麼教?十週後的現在,我發現當我真的把小孩當作學習的主體時,「教什麼」與「怎麼教」,已經不是我最關心的事。在試著放手的過程中,我發現小孩自己會去發現與學習,而關於「學什麼」與「怎麼學」,將回到他們自己身上。



    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切實際?我來舉個例。



    先說,我前面說「試著放手」,其實是不得不放手。因為當我決定要小心使用大人的權力,自然不存在課程會往我的期待走這件事。我的意思是,我其實也費心備了課,期待課程結果如預期發展,但問題是,小孩對那些東西的反應,不會完全符合我的期待。



    比如某次課堂,我準備了「字的家族」的文字遊戲,嗯,遊戲內容我就不詳述了,直接說結果──小孩玩了一下下後,就有人說「我現在想要寫字」「我想玩上次那個動物牌」。我想好吧,「那你們想寫字的,你們想學什麼字,跟我說……」想寫字的小孩說,「我的字盒子裡面已經有很多字了,我想要先自己練習……」我說那好,那你們慢慢練習,我來陪另外兩個小孩玩文字遊戲。



    兩個想要練習寫字的小孩寫字,兩個想要玩文字遊戲的小孩玩文字遊戲……但寫到一半那兩個本來在寫字的小孩突然跑去吃布丁了,我想著,嗯,要把他們叫回來嗎?還沒下課耶!當我正這麼想的時候,小孩回來了。



    我觀察那兩個小孩,看起來還想寫字,但心情好像已經受到布丁影響而有點浮動;而另外兩個本來在玩文字遊戲的小孩看到布丁,也跑去吃布丁了。我想著,我是要現在先下課呢?還是要跟他們談談上課公約的事(小孩自己訂的公約,但關於「公約」又是另一件可談的事)?我正這麼想著的時候,我看見小孩A手中的布丁,我突然問他:



    「你知道布丁怎麼寫嗎?」

    「布丁?布……是不行的不嗎?」



    我說不是耶,是別的ㄅㄨˋ。

    A說,那是剪刀石頭布的布嗎?



    我說對,是剪刀石頭布的「布」,「然後丁,是甲乙丙丁的丁」,我在黑板上寫下「布丁」兩字。



    我一寫完丁,A就說,是丁丁藥局的丁嗎?



    哈,真會聯想,我說對,是丁丁藥局的丁。聽到A說丁丁藥局的丁,我發現所以小孩其實平常都在看招牌啊!他們平常就在認字了,他們不是只有在文字課的時候學習認字。



    因為A說的剪刀石頭布的「布」,丁丁藥局的「丁」,我突然想到或許可以玩文字接龍的遊戲,而這並不在我原本的計畫內。



    我開始這個遊戲,而其他小孩也加入了,「丁丁藥局的局,局,局可以接什麼?」「橘色」「好,橘色。那色,色什麼?」「色彩」「好喔,色彩,那彩什麼?」「彩虹小馬!」「好喔,彩虹小馬,那馬可以接什麼?」「馬偕醫院!」



    除了小孩A,小孩B、C、D、E也加入了文字接龍的遊戲。我從他們接的詞發現,他們接的詞多半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比如街上的商店「丁丁藥局」,平常在看的卡通「彩虹小馬」,爸爸工作的地方「馬偕醫院」。



    我想透過這個例子來說明,學習對小孩來說,是不分課堂跟日常的,而或許學的更多的時候是在日常。我這樣講,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你說學習存在於日常,但大人真的可以不用替小孩安排課程嗎?那你們又為什麼替小孩安排課程呢?這又是另一個複雜的議題。但我想先說的是──作為與小孩有關係的那個大人,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就算不斷地提醒自己放寬心,但似乎還是會擔心──「他們這樣真的有學到東西嗎?」



    我不是父母,我還只是個老師,我就能感受到自己對小孩的諸多期待──所以更不要說到那些身為父母的大人對小孩的期待了。因為期待,大人總是想為小孩「多做一點」(我也總是希望小孩能多學一點),但因為期待而多做的那些事,真的是為了小孩好?還是為了不讓自己擔心?



    駿逸在書中談的是教養──別急著教小孩什麼──「如果我們期待小孩成長為獨立自主、能為自己負責的(大)人,怎麼能不讓孩子有練習決定並承擔結果的機會呢?」將駿逸談的東西拉到我自己的課堂,我正在經歷與學習的也是──別急著教小孩什麼,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要教給他們東西」的壓力,我是不是能夠真正相信小孩自己就擁有學的欲望與能力?我是不是能真正成為他們學習過程的陪伴者?



    但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容易──駿逸說「懶得教」,意思其實是要努力不教;因為我們這些大人,已經都被教成無法懶了,現在要我們懶得教,將學習的主動交還給孩子,對大人來說實在是很難(我正在學習)。



    可是,「大人要學懶得教,小孩才可能自己學」,我是這樣相信;我有沒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同學,而不是老師」?這一題實在太難了!但我很想往這個方向前進。







    同志們,懶起來!

    羅士哲(台南塾創辦人)



    我在兒童教育現場打滾的時間,說來也有十年了。這十年來,教育現場吹過各式各樣不同的風氣。「反體罰」的風吹過;「翻轉」的風吹過;「批判思考」的風吹過。各式各樣的價值,在這片平靜的水波上颳捲,試著掀起一些漣漪。我和駿逸是老同事,也是老朋友了。記得曾有一次我在夜車上問他,我們的實踐,往後可以留下些什麼呢?在各種教育的風潮中,我們算有點不情願的喊著(甚至只能說是唸著或呢喃著)我們的口號:「合作式教育」。看著駿逸的手稿,我心裡閃過一個念頭,在這面旗幟下,終於要留下一些東西了。



    然而,說是留下也不對,原因是,這樣的教育模式拒絕留下任何具體的實踐守則,而只留下一種思考模式,或是面對人的態度。這樣子說有點抽象,但在這篇短短的序裡,我決定讓事情變得更抽象一點。下面,我想先放下教育者的身分,以一個業餘哲學人的姿態,來談談這本書。



    個別主義 vs 普遍主義

    在倫理學[1]中,對於道德探究,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稱之為普遍主義(generalism),一種則稱為個別主義(particularism)。普遍主義者相信,存在一些普遍的道德規範,可以讓我們判斷是非對錯,無論對任何人,在任何情境中都適用。譬如說,「不可以殺人」「不可以說謊」「不可以偷東西」,管你是什麼人,在什麼狀況下,這些規則都是鐵律,不可違反的。假如你違反了,偷東西錯就是錯,無論你有什麼理由,都不能把黑說成白,白說成黑,好像偷東西是正當的一樣。



    這,應該很合乎多數人對於道德的想像吧?然而,個別主義者們卻不這麼認為。



    個別主義者反對這種不考慮具體情境的道德規範。對他們來說,是非對錯總要看看是「誰」在「什麼狀況」下「做了什麼」才能決定。舉個例子來說,阿明被綁匪綁架了,關在一個小房間裡當人質。現在,他唯有偷到綁匪頭頭口袋裡的鑰匙,才有辦法救自己一命。這個時候,他是否應該嚴格遵守「不可以偷東西」的律令呢?



    在不同的狀況下,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看似相同的行為,也可能有不同的意義。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只能讓我們的倫理思考更豐富,在教育裡也可以激起不同的火花。駿逸的這本書,我讀起來,就是在提倡這種「教育的個別主義」。



    教育的個別主義者是一群討厭鬼,因為他們很少給出具體的答案(如果給了,通常是為了給對方信心)。當你問他,到底支不支持小孩使用3C產品,他不會說「支持」,也不會說「不支持」,而會開始討論使用3C這件事情對小孩的意義。在3C產品裡,小孩經驗到什麼?看著小孩使用3C產品的大人,經驗到什麼?往內,他們追問經驗與情緒,往外,他們追問環境:小孩在什麼狀況下會沉迷3C,什麼時候則選擇離開3C?爸媽的工作與情緒,是否影響小孩使用3C的情形?事情被複雜化,也被具體化,在其中的每個行動者面貌變得更加清晰,這時候我們才可能去問,對這則故事裡的每個人來說,使用或不使用3C,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發懶人本主義

    教育的普遍主義,就像是駿逸提到的各種教養書一樣,不斷的在要求大家「做些什麼」,或「不准做什麼」。這一條一條的要求,都變成責任,壓在家長,尤其是媽媽的身上。駿逸用七個不同的主題,呈現這幅現代的教育圖景,裡面每個人的角色與擔憂。如果,把嚴格的律則拿掉,我們每個人是否都能夠輕鬆一點、懶一點?是否更有可能看見彼此、疼惜彼此?律則的背後,是一個個個別的人,有著各自的人生與盼望,堅強與脆弱。



    抽象的規則或價值,沒辦法帶我們回到具體的人身上,然而,發懶卻可以。



    我想,這就是這本書希望做到的事吧:為那些被責任逼得緊繃的關係,爭取一些鬆弛的空間,發懶的空間,讓彼此有機會相惜、相愛。

    [1] 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研究領域,探討關於道德與規範的各種問題。
    後言:

    放下吧,去吃個蛋糕



    在這本書的編輯初期,我們有兩份材料,一份是我這兩年(2016)開始在SOSreader網路平台(現在叫方格子VOCUS)的專欄文章,另一份則是從阿果兩歲左右,持續書寫記錄的「阿果記事」。專欄文章是很囉唆的教育思索,在網站編輯陳大中的專業協助下,我很滿意這些文章的品質;至於阿果記事,則大多是鬆散的散文,這兩份材料要放在一起出版,應該是很為難的事。多虧了編輯拉麵的才智跟投入。



    在考慮整本書的軸線和書名時,我們前後翻盤了好幾次,要不是嫌棄太「普通」,要不就是擔心太繞口難以被讀者「一眼看懂」。左右為難之下,我們半開玩笑地決定要請臉書上的網友們幫忙取名字,在幾百則留言中,最後我們看上的是「懶教養」這個概念,後來微調成「懶得教」,就這麼決定了書名以及書的主要軸線。



    「懶得教」不是「不教」。



    在當代的教養敘事裡,某些專家們在誇談「怎麼教」,或傳達「你教錯了,照我的來」的鐵口直斷,甚至散佈「這樣教得不夠,像我這樣教才夠」的教養焦慮。教養對家長來說,既是一種不能輸的軍備競賽,也是一種時時被他人凝視的、不能犯錯的道德考驗。



    難道只有通過考驗的人,才是夠好的父母?



    這本書想要反對這樣的價值,也反對那些便宜行事、過度簡化的教育想像。即使幾經思考與反省才決定了書名,並且在文章的選擇與編排上試圖傳達我們想像的軸線,但在這個教養書多如天上繁星的時代,為了保險起見,我覺得仍然有必要在這本書最後的這些文字裡,向讀者們重申一次我對這本書的期待。



    對我來說,這本書一方面想要告訴大家,身而為人,我們在教養現場就是有放不下又沒來由的堅持,會有自私、愚昧和幼稚,在各種人的脆弱與無能襲來之際,照顧者除了先照顧自己之外,沒有更好的選擇。在承認自己做不到、承認自己虧待小孩的時候,也許我們不可能不懷抱著虧欠感,但這份虧欠感是好的,它可以讓我們有動力去思考、去設想一個對小孩、對自己都更好的可能性。



    幸運的是,小孩愛的不是完美無缺的父母、不是完美無缺的照顧者,而是「他的父母」、「他的照顧者」。即使你不完美,小孩仍然無條件地愛你,就像你(可能)也願意無條件愛他一樣。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想要傳達,在教養現場裡,假如我們能夠逃離軍備競賽與旁人眼光,進而得到一絲靜思的清明,那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是那麼願意跟孩子親密起來,而不願意為了那些「冷靜想過就會發現並不真的重要」的那些堅持,跟孩子日漸疏離。



    也就是說,我覺得在這個教養專家百花齊放的年代,我們並不是像某些教養專家說的那樣,是「教錯了」或「教得不夠多」,反而是被他們煽動得不得不教、被他們恐嚇得三天兩頭變著方法去用力教,因此而教得太多太用力了,不知不覺就過度干預了孩子的自由與發展,而處處跟孩子對立了起來,損傷了親子關係,也妨礙了小孩的自主與發展。



    假如本書的讀者接收到了上面這些訊息,而願意承認我們確實有過多的焦慮,並且想要繞過這些焦慮,試著跟孩子更親密,那麼,我在本書裡提供的路線,就是「懶得教,勤惜惜」。



    在我的身邊,「懶得教」的家長越來越多。我們試著在工作坊裡探索這本書裡的這些議題,檢驗我們跟孩子之間的權力差距,思考零用錢對孩子用錢觀念的影響,練習「惜惜」的實作技巧,並且進一步思考我們的伴侶關係,想要試著讓拖後腿的伴侶轉變成惜惜孩子的伙伴。



    我們還在FB上使用「#百善惜為先」的hashtag,來標記我們的教養記錄。跟那些總是標舉自己「教得多對」的文章不同,我們在這些文章裡提醒彼此不要太焦急著要去教,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我們也在偶然間教養焦慮發作的時候,發一篇文章到FB,或者傳訊給同樣接受「百善惜為先」的教養同伴,接受同伴們的慰問與質疑,讓自己不會被焦慮拖著拖著,就去做了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想做的事,造成了自己其實不那麼想要的後果。



    我們會在對方教養焦慮發作的時候,建議對方:「放下吧,去吃個蛋糕。」



    吃完蛋糕之後,心情好了,有精神有力量了,我們再去找小孩好好地連結,說說心底的話。



    距離這本書的編輯拉麵第一次跟我說「來出本書吧」,應該一年半多了。老實說,這一年半我雖然也不是沒有「來出本書吧」的心情,但其實也提不起勁來多做點什麼,就只是繼續在教育現場打滾、陪阿果長大、努力維持跟伴侶的戀愛關係,並且保持穩定寫作的習慣。



    阿果又長大了一歲半,現在已經八歲多了。這個極端的教養實驗,在許多面向上已經到了足以「成果驗收」的情況,像是書裡提到的「家庭所得共有制度」、「阿果跟3C產品的關係」、「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成果」、「溝通的能力」等等,都有一些暫時性的結論。關於這些「實驗結果」,雖然沒辦法在這裡清楚的說明,但試著用一句話來說明的話,那就是「像你我這樣的一般人,既不特別了不起,也不值得特別擔心」。



    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傳達給父母或照顧者們的,並不是我們多會教,反而是「像我們這麼誇張都沒什麼教,你們也許不用這麼焦慮。」



    像我們這樣,努力對抗教養焦慮,把教東教西的力氣省下來,用在惜惜小孩上,最後長出來的阿果,就是一個值得我們無條件去愛的人,而他也是那麼無條件地愛我們。也許你也可以試試。



    「放下吧,去吃個蛋糕。」





    在最後的最後,我要感謝讓這個實驗能夠發生的人,廣義來說,這些人都是「實驗人員」。



    我跟我的伴侶是獨立教育工作者,這是一個收入非常不穩定,而且也非常難以向家人說明的職業。阿果能夠在「雙親都在」的環境裡長大,而不是在「爸爸是工程師很少見得可以吃嗎」的家庭長大,要多虧了我們雙方家庭的包容與支持,是因為他們是那樣無條件地愛我們,我們才能這樣無條件地愛阿果。



    也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的生活裡有許多對孩子溫柔包容的大人,他們每一個都願意好好聽阿果說話,願意陪阿果玩,雖然我覺得只是因為你們沒有自己生的小孩的關係,但總之即使是如此,還是好難得有這樣的環境。



    還有還有,在這些年裡,給予我們物質與精神上支持的每一個家長與小孩,你們有時比我更擔心我的收入以及我的健康,用各種不讓我們覺得虧欠的方法照顧我們,讓我們家能夠繼續進行這個奢侈的教育實驗。



    以及每一個在跟我合作的過程中,教會我許多事情的孩子,受苦的那些時刻,以及幸福的那些時刻。希望你們知道,我像你愛我那樣愛你,有時還更多一點。
    推薦序:聆聽平凡中的不平凡──潘家欣

    推薦序:大人要學懶得教,小孩才能自己學──廖瞇

    推薦序:同志們,懶起來!──羅士哲



    作者序:極端的惜惜實驗



    惜惜第一部:真心不騙

    今天是個特例啦!

    為你好還是為我好?

    小孩要OX我就讓他OX嗎?

    日記:阿果講不聽



    惜惜第二部:暴力根源

    情緒勒索魔法師

    打人的孩子怎麼了

    輸不起的小孩

    日記:暴力阿果



    惜惜第三部:共有財產

    我家沒有零用錢

    日記:想買就買的阿果



    惜惜第四部:保護眼睛

    小孩沉迷於3C產品怎麼辦?

    日記:網路大騙局



    惜惜第五部:自動自發

    自主學習是什麼?

    活生生的學習者

    日記:學習不是訓練



    惜惜第六部:教育現場

    失敗的支配

    女王候補生

    心門外的稻草人

    節制的權力者

    日記:國王阿果



    惜惜第七部:愛的力量

    媽媽頭上的緊箍咒

    談教育也要談戀愛

    為何爸爸總是被哭爸



    後記:放下吧,去吃個蛋糕
    極端的惜惜實驗



    一個幾乎從來不曾接受過獎勵或懲罰、甚至幾乎完全沒有被強迫或控制的小孩,現在(2018)已經八歲了,而我成為一個父親也已經八年多。



    與大多數父母不同──但可能和大多數教育者一樣──我是先成為一個教育者,然後才成為一個爸爸。而在成為教育者之前,我是理工科的工程師;在工程師之前,我是理工科的學生。



    從理工科的工程師到俗稱「體制外教育」的教育者,這個轉折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大得有點奇怪,但我覺得對於各位讀者來說,那可能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我覺得,對各位更為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所要提及的「可能性」。從書名來切入的話,就是「懶得教」的可能性。



    當然,剛開始我也不是這麼「懶得教」的教育者,否則大概很難說服孩子的父母把小孩交給我。只是,隨著教育現場的實踐經驗不斷增加,我逐漸忘記我也曾經是一個贊成「適當體罰」的大人,反而覺得讓小孩有自主成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