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宗教 命理】 > 星相命理

    【BZ4】樹下的尋思_黃小石, 張德健


    作者: 黃小石,張德健
    出版社: 宇宙光
    ISBN: 9789577275592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69
    售價: 3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207726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IS6】擁抱生命陷阱_王葳
    作者:王葳
    售價:159
    【IS7】12星座看兩性情愛_黃家聘
    作者:黃家聘
    售價:99
    【AM5】紫微斗數入門
    售價:169
    【KPV】開運招財幸運石_法蘭西絲, 森村亞子
    作者:法蘭西絲,森村亞子
    售價:89
    【KS7】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_劉君祖
    作者:劉君祖
    售價:199
    【IZX】求財經_簡火土
    作者:簡火土
    售價:159
    【PCG】紫微斗數掌握婚姻感情_談天機
    作者:談天機
    售價:169
    【PCF】占星其實很簡單: 入門篇_戴鵬飛
    作者:戴鵬飛
    售價:149
    【PC1】李昭穎的順勢致富心法_李昭穎
    作者:李昭穎
    售價:149
    【PCT】WHY?我是我_欣欣夫人
    作者:欣欣夫人
    售價:149
    【LB8】現代紫微斗數_吳豐隆 / 著
    作者:吳豐隆/著
    售價:149
    【LB6】鬼穀子神算兵法_應涵編
    作者:應涵編
    售價:169
    【M48】命相命名個性透視
    售價:19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207726

    [ISBN-13碼] 9789577275592

    [ISBN] 9577275591

    [作者] 黃小石, 張德健

    [出版社] 宇宙光

    [出版日期] 2019/05/31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本書兩位作者黃小石博士與張德健博士,是卓有貢獻的物理學家與數學家,也是蒙神恩典被聖靈啟迪的基督徒。他們兩人從世間的三類現象:理智、苦難、與道德良善,以三棵世界知名的樹──蘋果樹、菩提樹、分別善惡樹為題,帶領讀者作深刻的反省。

    藉由本身深厚的科學專業,兩位作者闡明:要從科學獲得自然的知識,與要從信仰中認識神一樣,「信心」是關鍵的一步。他們在書中舉了很多物理與數學的例子,予以解釋,讓讀者一睹科學家的思維及論證的方式,見證信仰與科學其實並不互相排斥。相反的,若能以信心的角度看,科學與信仰實能相輔相成,共同見證神。
    黃小石

    1940年出生於重慶,戰後隨父母定居台灣新竹,中學畢業保送上台灣大學物理系。大學時期深入思考信仰問題,1962年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1964年受洗成為基督徒。1969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9-1973年,任教於美國若歌大學物理系。1973-1976年,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1976-1998年,擔任美國艾克桑石油公司研究部門物理企劃主管,從事研究工作。1990年,獲德國普朗克研究獎,並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1998-200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資深研究員。2009-2012年,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訪問學者。

    黃小石除了在物理學界的成就外,同時以長老身分在美國紐澤西州的若歌教會事奉,為若歌教會創始人之一。曾任華福科技佈道事工主任、眾聖徒協會董事、基督使者協會董事會主席等職。多年來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講演,反應熱烈。勤於筆耕,相關論著見於各刊物。

    張德健

    台灣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台灣輔仁大學榮譽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後受聘於馬里蘭大學數學系任職教授,現任喬治城大學 McDevitt 終身講座教授、數學統計系系主任;武漢大學洛珈講座教授;台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輔仁大學講座教授;東海大學講座教授。獲數學界多項榮譽,發表著作論文兩百三十篇以及專書六本。

    張教授在中學時信主,現任馬里蘭中華聖經教會樂道堂長老,並經常應邀至世界各地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
    朱序

    科學家探索大自然時,物理學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工具和方法。從學科來看,物理學和數學各有其獨立體系及其獨特的語言。有趣的是,數學語言對物理現象的描述非常有效,這點或許不難理解,因為在現實世界中,許多實際的運作,如:數數目、測量等描述,都顯示數學是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叫人吃驚的是,即使一些原以為是數學家為「純享受」發展出來的數學理論,最後也被物理學家用上,如:黎曼幾何被使用於表述廣義相對論。近代對量子物理及對稱性作出傑出貢獻的諾貝爾獎得主(1963)尤金‧維格那( Eugene Wigner)曾說:「數學能如此有效地適用於物理定律的描述,是一個奇蹟,是一個我們不懂其原因,也不值得獲得的禮物。」

    很多人想知道,理工背景出身、專門研究自然、注重理性驗證的科學家們,為什麼會願意謙卑相信這世界有超越理性認知的創造主呢?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章19節)

    保羅的這段話,對信主的人是耳熟能詳。但到底「神的事情,人能知的」是指哪些事情呢?

    被造之物指神所創造的宇宙萬物,包括物理世界,從至大的宇宙星晨到至小的原子夸克,以至一切的物理規律;也包含地上一切的生命與人類,並其種種精神活動與心思意念。自然的現象與人世間的活動,我們每天都在經歷,並且常習以為常,看似平凡,不多加思索。但神說這一切一切都反映著衪的永能和神性,我們能從中認識衪。本書兩位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帶我們到三棵有名的樹下反省思考,更深刻的認識神。

    聖經中有三棵有名的樹:生命樹、分別善惡樹及基督犧牲與救贖的十架樹。但這本書所寫的並非這三棵樹。

    本書兩位作者黃小石博士與張德健博士,是蒙神恩典被聖靈啟迪的基督徒,並分別在其專業有著傑出貢獻的物理學家與數學家。在本書中,他們兩人從世間的三類現象:理智、苦難、與道德良善,以另外三棵世界知名的樹,也就是:蘋果樹、菩提樹、分別善惡樹這三棵樹為題,帶領讀者去作深刻的反省,探討分享神如何從這些我們每天都在經歷、但一點也不平凡的「神的事情」,一直向人說話,期望全人類都能被圈到祂的愛中,跟祂認識並建立深入的關係。

    讓我們先來看書中的蘋果樹和分別善惡樹。首先,被公認為科學方法的創始者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曾說,神為世人其實寫了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是祂創造的自然。關於自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更將神的創造進一步劃分為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康德曾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是值得我們深深景仰的,一個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內心裡崇高的道德法則」。此處的星空指理性自然,道德則指精神自然。本書所提到的蘋果樹與分別善惡樹,正是兩位作者要從屬神的眼光,帶領我們從理性與道德這兩個範疇切入去認識神。

    讓我們繼續看書中的蘋果樹。話說當年牛頓在蘋果樹下受啟發,發展出他的萬有引力理論,既能解釋蘋果掉落這現象,又能解釋地球外天體行星運動的規律,讓人類第一次深刻體會到理智的力量。自此以後科技的發展,也使人類對科學越來越信服,以致發展出科學與宗教對立的看法,更成為社會上主流觀點。其實神所寫給人類的聖經與自然這兩書,同出一手,本意是叫我們從中認識衪並愛衪。但卻不幸被人誤解,以致發展成信仰與科學對立的局面,這是多麼叫神難過的一件事。

    本書兩位作者憑著本身深厚的科學專業,闡明要從科學獲得自然的知識,跟要從信仰中認識神一樣,「信心」是關鍵的一步。因為「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悅」(希伯來書10章6節)。他們在書中舉出了很多物理與數學的例子,予以解釋,讓讀者一睹科學家的思維及論證的方式,見證信仰與科學其實並不互相排斥。相反的,若能以信心的角度看,科學與信仰能相輔相成,共同見證神。

    接著,來看分別善惡樹。自然現象的偉大叫人謙卑,人能從理性的探索中認識神,但這樣還不夠全面。所幸神賜給人類除了自然定律外,也賜給我們追求良善的心與道德律。兩位作者在「善惡樹」這篇曾提到:「外界的自然律不是我們造出來的,內心的道德律也不是我們造出來的。當我們與真正的良善和邪惡面對面的時候,我們的心從深處呼喊,善與惡必然是絕對的」。的確,分別善惡的道德律來自超越人類局限的上帝,從而見證上帝的存在,是屬於靈性的範疇。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他能相信宇宙的和諧是出於一個自然神,上帝是宇宙的統一性秩序和其數學簡潔性的基礎。但是愛因斯坦卻不能接受一位有意志,有愛及感情的所謂「人格神」,彷彿這是對偉大的神性的一種悔辱。但聖經告訴我們的恰好相反,不是神有人格,乃是人是照著神的形象所造,有著神的屬性。例如:愛、意識、感情等等,皆是神的屬性,乃是神賜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能認識祂,「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以弗所書1章10節)可惜,愛因斯坦正缺少這樣屬靈上的認識與信心。的確,少了聖靈的啟示,我們不能認識基督,不能獲得良善。二位作者在書中又說:「惟有在真理中被上帝釋放,這種釋放與自由才是良善的開始」。感謝神,信基督的得以被聖靈釋放,得以認識祂。

    最後來談談書中所寫的另一棵樹:菩提樹。人生中苦難的存在,是一個迫切與沉痛的問題。人們問說:「神既是全能全知全善的,是完全的神,那為什麼神不阻止惡行與苦難的發生?」彷彿苦難與良善是彼此不相容的。對此兩位作者在書中也為我們作出頗為完整的分析。其實苦難的源頭乃是罪。「罪從一人進入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羅馬書5章 12節)。但神已藉基督耶穌一次完全解決了苦難源頭的問題。可惜這世界仍在罪的權勢之下,所以苦難仍然存在。但因基督的緣故,信徒可以在苦難中生盼望,而經歴到「萬事都互相效力」(羅馬書8章 28節),苦難對信徒的生命能變成有意義的,能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出處同前)。作者從新舊約聖經的人物中舉出許多例子,詮釋「苦難」其實並不與「完全」相對立,相反地,「苦難」能因著基督耶穌得以成就「完全」。

    本書兩位作者從理性自然出發,以數學和物理深入精神自然,闡明上帝的存在並祂的本性,並提供了一些針對因苦難而對上帝產生懷疑之精彩獨到的見解。其實誠如前述培根所言,聖經與科學正是神賜給人的禮物,而物理學和數學則是神賜給人可用於探索自然的工具與禮物!今天我們藉著閱讀這本書,得以一窺黃小石博士與張德健博士這兩位屬靈前輩與傑出科學家的省思,不也是一份難得的禮物?

    願上帝賜福正閱讀這本書的您,讓更多的人因此能得到啟發與造就。

    朱創新

    寫於新竹清華大學

    林序

    《樹下的尋思》是由旅居美國多年丶學有專精丶研究有成的兩位著名基督徒華裔學者合作完成的一本書。黃小石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同時又以長老、傳道人的角色,四處傳講福音,著書立說,寫下一本又一本有關人生、信仰、科學、生活的著作。張德健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現任喬治城大學 McDevitt 終身講座教授及數學統計系系主任,除了在數學界擁有卓越聲望外,他也熱心參與教會活動,出任長老,並經常巡迴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引證科學,見證分享基督信仰。這本書中所收集的各篇文章,正是這兩位大師在實驗室或教堂內,走過人生,歷經數十年苦思冥想丶分析探索得到的精華點滴。如果基督信仰的生命旅程始於伊甸園中分別善惡樹下的衝突掙扎;佛家的人生定位,決定在菩提樹下的愰然了悟、通明覺識;儒家則歸本朔源,直呼「仁者,人也」,不假外求。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有此而已。所謂「一心之間,渾然天理,動容周旋,造次顛沛,不可違也。一違,則私慾間乎其間,為不仁矣。雖曰二物,其實一理。蓋仁即心也,不是心外別有仁也。」本書兩位作者,折衝其間,深入探討分析,秉持科學研究精神,化繁為簡,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本書之難讀在此,本書之價值亦在此。筆者不才,虛度人生八十餘載,得蒙錯愛,優先拜讀兩位教授大作,樹下沉思,深有所感,僅將所思所得,贅述如下,狗尾續貂,聊作感恩回報而已。

    一丶從「錯誤的前提」談起

    很多年前,一位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學生,要求我在他的畢業紀念冊上,寫幾句話以作勉勵。我稍加思索,便把我平時常與他們討論的幾句話寫在上面:

    「錯誤的前提 + 正確的推論 + 狂熱的執行 = 萬劫不復的悲劇」

    最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與這位久別未曾謀面的同學匆促重逢,沒想到他竟然滿臉堆笑丶興奮不已地對我説:「謝謝老師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寫的那幾句話,這麼多年來,一直陪伴著我,面對生命成長,直到今天。」看著他斑白的鬢髮,回顧我這一生,始終投身從事文化社會教育工作,五十多年來,這樣的回饋,一直是最令人欣慰快樂的一件事。尤其是宇宙光自1973年創刊四十六年來,一直以「探索生命意義,分享生命經驗」為終極目標,四十六年來,工作發展日趨多元複雜,但殊途同歸,始終朝向「探索生命意義,分享生命經驗」的終極目標前進,不敢稍有懈怠褊離。可惜從宇宙光創辦伊始,失落的的呼聲,不絶於耳;尤其在所謂的後現代文化衝擊泛濫之下,理性實證丶現實唯物,成為當代人認知追求的唯一面向。於是一切相對丶沒有絶對,沒有真理,沒有上帝的呼聲,排山倒海、覆天蓋地,從四面八方,包圍夾擊丶蜂湧而來。這股滔滔洪流,把人捆鎖困居在人的今生現世丶物質層面之中,一切理性物化,認為那就是人的全部,形成極為嚴重的文化社會危機。20世紀六十年代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他的名著《單面向人》(One-Dimensional Man)一書中,對這種文化現象有深入的剖析與討論。在這本書中,馬庫色指出,活在後現代文化社會中的人,已經變成一個唯物物化丶單面向的存在。馬庫色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去人化(de-humanization)這個觀念,在一個一切單面向化的社會文化中成長的人,必然會使人活得越來越不像人。很自然的,人如果只活在看得見丶摸得著丶想得通的自我感覺中,人就會變得只相信自己的感覺經驗,結果便會使得人人覺得自己擁有自己的真理丶人人變得只相信自己推理想像出來的上帝。在這種情形下,沒有絕對,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當然也就沒有終極丶絶對丶創造設計管理一切秩序的上帝了。在以這種文化思想為信仰前提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前提預設就徹底完全的錯了,如果再不顧一切,堅持從這個錯誤的前提出發,其所產生的後果,誠如中國古人所云:「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需知前提思考是我們行事為人的始原推動力量,難怪中國歷代先聖先哲,均有「慎始」的剴切呼籲。因為在始原之初,稍有不慎,就會有「差若毫釐,謬以千里」之虞,豈可不慎!

    前提既然如此重要,緊接著我們要問:「前提是什麼?前提是怎麼產生的?」前提是我們行事為人的一種先設信念,是一種先於我們的行動思考而存在的信念。信念的產生與我們的文化社會背景大有關係。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成長,社會化的結果是人成為他自己的重要原因。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社會化的文化影響力,就是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你行事為人、思想抉擇的一部分,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先設信念,使人不經思考丶遵之而行,這是作為一個人必須謹慎注意丶小心防範思考的。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聖經創世記中記載,上帝在宇宙萬物精密完美的創造計畫中,設計了一棵不可觸摸丶吃了必死的分別善惡樹。這個故事預表人在上帝的創造計畫中,上帝已經把自由選擇的權利與尊嚴,賜給了人類。需知自由選擇,當然是上帝的形象與樣式的一部分。在上帝的創造計畫中,人是一個具有充分完全自由選擇的存在。然而分別善惡,固然重要,但知道善惡之後,能否享有行善拒惡的自由選擇,更是生命問題的關鍵所在。聖經中的生命觀,不僅包含了分別善惡的理性認知分辨能力,更是一種生命的超越能力,能選擇善丶行出善,活出真正自由自在丶快樂愜意的人生,其意義與價值當然遠遠超越僅知分別善惡的理性認知能力。可惜今天的人類,活在累積了數千年各種分別善惡樹的庭園中,往返爭論、各持己見,真理蒙塵,善惡難解。我們真的知道「何為善?何為惡?」嗎?就算我們真的擁有知道如何分別善惡的理性能力之後,我們真的有能力行善去惡嗎?我想現代人的問題正是在此。活在強大唯物無神丶物質享樂中的現代人,早已把唯物無神丶物質享樂視為唯一絕對丶無可置疑的生命前提,然後依據這個褊差不全丶掛一漏萬、必須多方補充修改的前提,推論出發丶狂熱執行,其結果當然是遠離正道,陷入層層捆鎖,不克自拔、萬劫不復的困境之中。回顧過去五丶六十年來,人類文化社會演變,卒使道德失喪、罪惡泛濫;去神去人、危機四伏。其 中更可怕的是人在面對這些從四面八方蜂湧呈現的危機環繞攻擊時,棄甲曳兵丶無力對抗之餘,只好把這些危機現象,一概予以合法化丶合理化丶除罪化,把人與生俱有的自由選擇丶生命感覺力量,完全化解消失。從此以後,人活於死中,死在罪中,使人原初所具有敏銳的生命感覺丶靈魂呼應,消失殆盡。所謂萬刼不復的悲劇,此之謂也。

    時間好快,一眨眼,就是五月了。春天的溫暖與美好,像溫煦的陽光與遍地綻放的花朵,把大地緊緊地擁抱。春天來了!懇求上帝把生命復甦的春天,豐豐富富地賜給每一個人。

    二、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我在這兒做什麼?

    拜讀黃小石丶張德健兩位教授的新書《樹下的尋思》,引領著我的思潮也隨之奔騰起舞。尤其是「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我在這兒做什麼?」這三個問題,只要是人,都會在各人自己的生命舞台上,如影隨形地從四面八方把我們緊緊纒住。

    人不僅活在與過去經歷緊密連接的回憶中;他也必須時刻面臨選擇的活在當下;人也是在所有的存在活物中,惟一會跨越當下,面對未來終末意義的生命實存。人是一個活在過去丶現在丶未來三重時空中的存在。我認為這就是「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之處」的幾希之處。也就是人――只要是人,就會反覆追問「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我在這兒做什麼?」這三個問題的原因了。

    中國人說:「慎終追遠。」實在有道理。的確,人人都有一死,而且所有的活物中,只有人是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來的終末是會死的。難怪有人悲哀地說:人的存在是一種「活於死中(Live in death」的存在。如果,活著的終點就是奔向死亡,在這種情形下,人當然會迫切地追問:「那麼死亡是什麼?死後人將要到哪裡去?」中國文化中對死亡儀式的繁文縟節,證明了中國人文化心靈中對死後行止存留的關懷與懸念。人的存在,不僅走過過去,存留記憶,回味懷念;人也必須活在當下,奮力打拚,勞苦嘆息;人更會面對未來尋問終極,尋求意義,追求價值。

    然而慎終如果只停留在死亡,把死亡當作我們生命的終點站,「我要去哪裡?」這個問題就會成為我們生命尋問過程中,永遠找不到答案的難題了。

    至於生命中「追遠」這個問題,也是極其複雜難解。什麼是追「遠」?追多「遠」才叫做「遠」?以我家族的故事來說,我的名字是「林治平」,家父的名諱是「林蘭箴」,祖父的名諱是「林敬初」。我們這一輩人,生於戰亂,從家父那一輩開始,少小離家,四處流浪,對家鄉血脈關係,深感淡薄遙遠。我對祖父的印象只有「林敬初」三個字而已。我一直很喜歡「敬初」兩個字,想來是曾祖父喜獲麟兒之際,希望襁褓中的孩子要「敬初追遠」的意思吧!可惜從我爸爸年少離家開始,戎馬倥傯,想要承歡膝下、慎終追遠,根本就不可能。直到海峽兩岸開放,年近九十的老爸,在我陪同下,回到故鄉,不顧年邁體衰,顫顫巍巍堅持爬上泥濘山丘,在祖父新修墳前,仰望蒼天,一語不發,默然流淚不已。原來還懷抱一絲盼望,信誓旦旦以為可在家鄉祠堂尋得林氏宗族家譜,稍解尋根之情,不料所有資料均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全遭焚毀殆盡。對我而言,「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照中國傳統的「追遠」觀念,「我所能追到的,只是我有一位我沒見過的丶具有敬初追遠盼望的祖父。至於祖父的爸爸是誰?我卻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看來要追溯我生命的源頭根源在哪裡,在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中,是怎麼追也追不出來了的。

    一個回答不出「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的人,只好活在所謂的「當下」情境中,這種人是無法回答「人是什麼?我是誰?」這種問題的。

    我從哪裡來?是每一個人所特具、追源溯本的根本問題。中國最古的經書《易經》上就有「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的說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也強調「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漢朝時賈誼也說:「君子慎始。」清朝的李漁所謂「此生既能慎始,必能全終。」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禮記‧卷七》所云:「禮之教化也微,其正邪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由此可見,中國古人多麼看重始原未形之處。人是什麼?人從哪裡來?人的生命氣息存留從何而來?這些源頭始原的問題若沒有弄清楚,冒然邁步,從錯誤的前提出發,儘管其後的推論如何合理正確,執行如何嚴謹徹底,其結果必然落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悲劇,實在值得現代人警覺醒悟。你不覺得現代人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從前提始原一開始就錯了嗎?從錯誤的前提出發,跑向不知所終的未來,越跑得快,就會越快越深墜入錯誤的淵藪之中,無法自拔,這不正是現代人正在上演的一齣一齣的悲劇嗎?

    打開人類發展的思想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一直在這三個問題中苦思焦慮,尋求出路答案。世界從何而來?宇宙萬物因何而生?因何而有?人活在世界中,生命是什麼?生命的內容是什麼?人與宇宙萬物的關係是什麼?人活著的目的意義是什麼?有錢?有學問?身體健康?但是這一切外在的「有」,在不可逆轉的災難、病痛丶死亡臨到時,卻會忽焉消逝幻滅,完全失去意義。難怪耶穌要說:「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可福音8章36-37節)

    其實聖經這本書對於生命這個問題,尤其是生命的起源和終結這兩大問題,都有清楚明確的答案。打開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1章1節開宗明義寫著:「起初上帝創造」,一語中的地指出了一切始原的源頭是上帝。上帝的創造是宇宙萬物生發出現的根源。創世記前三章,仔細描述了上帝以其智慧能力丶創始成終創造宇宙萬物及人類的原則順)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