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保健 美容】 > 醫療

    【AKT】爸媽真的失智了嗎?:臨床心理師從上萬名個案身上看見的45個診間故事_黃耀庭


    作者: 黃耀庭
    出版社: 如果出版社
    ISBN: 9789578567610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229
    售價: 16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373698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B5L】黃帝內經:把健康一次說清楚_曲黎敏
    作者:曲黎敏
    售價:219
    【GFW】死亡的臉(十七週年紀念版)_楊慕華, 許爾文.努蘭
    作者:楊慕華,許爾文.努蘭
    售價:79
    【HEC】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_江坤俊
    作者:江坤俊
    售價:129
    【B7Y】視覺與生命:邁向好視力的十步驟_梅爾‧史乃德
    作者:梅爾‧史乃德
    售價:189
    【B7X】手診手療圖解精要_魯京碩
    作者:魯京碩
    售價:149
    【B7J】Mayo Clinic-梅約頭痛小百科_梅約醫學中心
    作者:梅約醫學中心
    售價:149
    【B7K】面相測病秘訣_馬伯英
    作者:馬伯英
    售價:129
    【B8S】望耳診病與耳穴治療圖解_周幸來、周舉
    作者:周幸來、周舉
    售價:239
    【B9I】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_孫安迪
    作者:孫安迪
    售價:69
    【B74】腎病中西醫雙效自療手冊_杭群
    作者:杭群
    售價:79
    【ENB】氣順病不來_楊通
    作者:楊通
    售價:99
    【ENK】嚴選秘方_嚴浩
    作者:嚴浩
    售價:79
    【B8T】正念減壓的訓練_陳德中
    作者:陳德中
    售價:19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373698

    [代售商品編號] 103497800199

    [ISBN-13碼] 9789578567610

    [ISBN] 9578567618

    [作者] 黃耀庭

    [出版社] 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7/29

    [裝訂/規格] 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推薦序】看似失智症的症狀底下,藏著長輩的愛/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自序】每一個問題行為都是一個溝通的機會

    第一篇心理因素

    01    為什麼她總是學不會?──缺乏動機

    02    為什麼老是回答「忘記了」?──認為自己不會的習慣性思考

    03    為什麼總是等我做?是他不會,還是我太會?──被寵壞的爸媽

    04    他只說過去的事,腦子裡只剩過去嗎?──愛炫耀的個性

    05    怎麼會少算一個孩子?──生命史的影響

    06    明明已經搬過來了,為什麼她還認為自己一個人住?──博取他人同情

    07    為什麼他五分鐘前做的也否認?──自尊問題

    08    為什麼外勞講的話婆婆都不配合?──面對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反應

    09    為什麼明明很危險,還堅持要騎車?──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

    10    在醫院的表現怎麼和家裡差這麼多?──相信權威(另類白袍症候群)

    11    他怎麼都忘記吃藥?1──自我感覺良好,不覺得自己需要吃藥

    12    她怎麼都忘記吃藥?2──沒有更新舊的觀念

    13    她怎麼都忘記吃藥?3──強勢性格,挑想吃的藥吃

    14    他怎麼都忘記自己吃過藥了?──焦慮性格,以為多吃好得快

    15    她竟然把東西煮燒焦了?──熟不熟練的問題

    16    她整天看電視,卻說不出電視在演什麼──電視只是有聲的陪伴者

    17    為什麼她總是認錯孫子?──偏心、重男輕女

    18    為什麼他總是叫錯人名?──習慣問題

    19    為什麼媽媽總是重複說過去的事?──因為心受傷了

    20    為什麼她總是說我不會、我不行、我記不住?──習得的無助感

    21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才剛回答完,她又一問再問?──因為太在乎

    22    為什麼媽媽一直問什麼時候回診,不是講過了嗎?──記不住細節

    23    為什麼公公變得健忘而且沒反應──憂鬱影響大

    24    為什麼上週末才回去過,媽媽卻說我好久沒回家了?──情緒勒索

    25    媽媽怎麼會把鑰匙冰進冰箱裡?──急躁性格

    26    他/她的行為怎麼變得這麼怪異?──壓力的影響

    第二篇睡眠因素

    27    阿爸怎麼開始胡言亂語?──意識不清的喚醒

    28    阿嬤怎麼頻頻看到鬼?!──睡前幻覺和睡醒幻覺

    29    爸媽為什麼說些莫須有的事?──夢魘

    30    爸爸的衡鑑結果怎麼這麼差?──睡眠的影響

    第三篇衡鑑測驗

    31    簡式智能評估的小祕密

    32    臨床失智量表的誤區

    33    神經精神評估量表的誤區

    34    老人憂鬱量表

    第四篇照顧長輩的不疲倦心法

    35    出國吧!我親愛的家人──早期和晚期都是好時機

    36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症狀是常態還是特例,處理方法不一樣

    37    除了告訴醫生長輩病情「時好時壞」,還能說什麼?──觀察老人行為的重點

    38    觀察做事的品質──了解疾病的嚴重度

    39    照顧同心圓──共體時艱,盡己之力

    40    害人不淺的「一定要如何如何」──保持彈性讓照顧更輕鬆

    41    長輩不舒服,可是長輩不會說──照顧者的觀察是長壽關鍵

    42    帶長輩去日間照護中心──循序漸進是王道

    43    跟老人家講話一定要用吼的?──請你慢、慢、講

    44    別人辦喪事,她卻笑嘻嘻──失智症的情緒表現跟你想得不一樣

    45    當被照護者離開後──照顧者的空巢症候群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家屬認為是失智症的情況,90%其實都不是失智。」

    從心理角度下手,重新看懂長輩最讓人大嘆無力的脫序行為!

    專文推薦

    朱為民 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感動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金浩鑫 社團法人中華長照協會理事長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穎叡 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雷若莉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所)主任

    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衡鑑過上萬名長者的臨床心理師,

    從只看見「個案的脫序行為」,到看見「個案是完整的人」。

    他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長輩,為肩負照護壓力與情緒包袱的家屬,

    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搞不清楚時間,半夜醒來說要上班

    •明明回答過了,同樣的問題還是每隔五分鐘問一次

    •老是對外說自己是獨居老人,可是明明已經搬去跟兒子同住兩年了

    •要她做什麼總是說我不會、我不知道

    •突然說自己欠某某某錢,但對方卻說沒這回事

    •電視開一整天,問他節目內容卻一問三不知

    •重複吃藥,一個月的藥不到半個月就吃完了

    過去一向能幹獨立的父母,居然變得不合常理、無法溝通,照顧不好自己,

    難道他╱她失智了嗎?

    對失智的恐懼,導致照護者普遍看到「問題行為」就直接聯想到「失智」,

    然而,急著貼上「失智症」的標籤,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行為,反而可能製造更多問題。

    長輩的問題行為,背後原因往往是心理、性格、生命史、生活習慣等複雜因素:

    ? 老是認錯人,可能只是偏心;真正的失智症患者會越活越回去,比起「認錯孫子」,更可能認為「自己沒結婚哪有孫子」。

    ? 說自己看到鬼,可能是睡醒幻覺(或睡前幻覺);失智症的幻覺不會固定在什麼時候出現,而且當事人記不得、說不清楚具體內容。

    ? 五分鐘前做的事情也否認,可能只是死不認錯的自尊心作祟;失智症患者無法辨別什麼話對自己有利、什麼不利,無法「選擇性記憶」。

    不盲目相信衡鑑測驗,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 長輩的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分數差,常常是因為他們沒動機或想睡覺等心理因素,不代表只有那樣的能力。

    ?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簡稱CDR)測的是長輩的「認知能力」,必須排除生理問題的影響,但實際上重聽、眼睛不好等都可能造成誤判。

    照護長輩,你可以有更省心省力的作法:

    ? 別給自己「一定要怎樣」的限制,保持彈性,不只能減輕壓力,關係也更融洽。

    ? 隨著年齡增長,腦袋處理訊息的速度會變慢,只要放慢說話速度,不用大吼也能溝通無礙。

    本書作者黃耀庭臨床心理師,在從事失智症臨床工作的十多年來,近距離長期追蹤、觀察上萬名失智症個案和其家屬。卻意外地發現,個案遠比教科書上所說「患者認知功能會愈來愈差,約八到十年就會進展到非常嚴重」更為複雜。有些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數年後回診,表現突飛猛進;也有些原本衡鑑結果正常的個案,多年後,卻走上失智一途。

    「為什麼,現實狀況與教科書上的描述如此不同呢?」他為了解開心中疑惑,不斷探究、思索用藥之外的其他可能。診間的這四十五則故事,為照護者提供了跳脫失智症框架的思考觀點,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本書特點

    ? 提供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角度,協助照護者以「全人」角度去理解個案。

    ? 清楚指出「一般長輩」與「失智症患者」的問題行為有何不同。

    ? 提供照護一般長輩及失智長輩的不疲倦心法。

    ? 破除一般人對MMSE、CDR、NPI等衡鑑結果的常見迷思。
    黃耀庭臨床心理師

    目前在圓情居身心科診所、桐.心理治療和汪時旭物理治療所擔任臨床心理師,亦在聊聊心理治療所和一心心理諮商所擔任顧問,台中科技大學老人服務管理系兼任講師。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照中心臨床心理師,及愛長照長照達人特約作家。
    【推薦序】看似失智症的症狀底下,都藏著長輩的愛

    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我是一個老年醫學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在我求學、畢業、當住院醫師的階段,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父親會失智。

    八十一歲的父親,在二○一三年跌倒腦出血之後,我開始學習跟失智症共處。最常見的症狀,是說過的話會再說一遍。

    「兒子,吃飯了沒有啊?」「吃過了。」

    「兒子,吃飯了沒有啊?」「吃過了。」

    「兒子,吃飯了沒有啊?」「吃過了。」

    「兒子,吃飯了沒有啊?」「吃過了。」

    以上的對話,可能會在十分鐘內重複出現。爸的口吻總是很平靜,但我有時卻不免會因為一直要重複回答而感到心煩。明明知道這是因為失智的症狀,但是忙的時候、心煩的時候,有時甚至也會不想回答,有時又會自責自己為什麼那麼沒有耐心……失智症的照顧者,就是這樣常常在自己內心的小劇場擺盪著。

    二○一七年年底,爸走了,對於爸的記憶也塵封在我的回憶海裡。一直到我拿到黃耀庭臨床心理師的新書初稿,許多記憶像是在太平洋中躍上海面的海豚,一段一段地開始在腦海播放。

    在這本書的第二十二篇,黃心理師說:「會重複問或重複提某事,往往背後真正的訊息是長輩的關心。」看到這裡我才發現,原來父親的失憶症狀,背後蘊含著對我永遠的擔心和不放心。爸知道我總是工作很忙,吃飯速度很快,以前常常跟我說「吃飯要細嚼慢嚥,不然會消化不好」、「要找時間吃飯,不然肚子餓」、「吃飯了嗎?要不要煮麵給你吃?」直到失智之後,腦海裡已經找不出這麼多字句表達,而只能化為一句:

    「兒子,吃飯了沒有啊?」

    簡單的一句話,是父親對兒子永遠的關心。

    台灣在二○二五年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海嘯即將來襲。根據統計,台灣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五位裡面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換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照顧到失智的父母。我們該如何面對失智的爸媽?我們該如何應對他們的行為?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身為照顧者的兩難心情?我們又該如何在失智的脈絡之下好好表達?黃耀庭心理師這本《爸媽真的失智了嗎?》的新書,用了四十五個小故事去說明失智長輩林林總總會令人困擾的行為,並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以及該如何去因應它。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如果這樣的書早一點出現,該有多好。

    父親是軍人出身,我小時候一直覺得,爸是個很嚴肅、不苟言笑的人。但在他失智之後,我覺得他有點變了。爸變得比較愛笑、比較會讚美別人、比較放鬆,跟之前不太一樣。我常常想,是不是因為失智的關係,引動出爸原本就有的一些性格、個性,透露了他不常表現出來的另外一面。我想,沒有人喜歡失智症,但是如果我們好好去讀這本書,我們也許會發現,那些藏在失智症症狀底下的線索,都是長輩對我們的愛,以及他們擁有的美好特質。

    誠摯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自序】

    近年來,失智症無論在全球或是台灣社會,都已成為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名詞。失智症不像癌症,不是一種會致死的疾病,但因為照顧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因此對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挑戰。此外,失智症雖然不只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但與高齡化有必然的關係。在全球人口老化快速的現在,失智人口愈來愈多,高達每三秒鐘出現一個1,因此科學家們正竭盡全力想解開失智症的成因,找出失智症的解方。

    然而,在失智症的領域中,儘管這二十年來不管是藥物研發或疾病診斷的方式,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臨床上最常用的心理衡鑑技術和工具,卻似乎沒什麼變化。不僅如此,大家在使用這些工具時,也經常容易忽略這些測驗工具設計當時用的診斷標準是什麼?測驗題目一開始是如何擬定出來的?又是否有施測時的盲點等問題,這些都可能讓我們在判斷某些脫序的行為是否由失智症所造成時,做出誤判。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郭乃文理事長曾說過一句話:「大腦不知道『它不會的事』,大腦做不出『它不會的事』。」在判斷個案是否為失智症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對失智症抱持刻板印象,把在長輩身上看到的問題行為歸因於失智症,我們就只會用處理失智症的方法去處理問題。一直認為某些行為是失智症,不曾從其他角度去思考它,沒有納入其他新的資訊一併考量,結果就是,我們一直使用原有的資料與知識來篩檢並診斷失智,同樣的思考邏輯也不斷強化、累積。

    如今,被指認為失智症的行為愈來愈多,但會不會有些我們認為是失智原因造成的脫序行為,其實可能起因於生活環境的改變、個性影響或有其他生理上的原因?缺乏全貌,只從失智角度去思索自己看見的零碎生活片段(問題行為),我們就像是瞎子摸象一般,只看見這個人的一小部分,卻以為自己已拼湊出失智症病患的樣貌。

    ***

    鮮少人有機會長期追蹤、觀察大量失智症個案與家屬的問題,我身為一名臨床心理師,十餘年來的工作經驗,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上萬人次的個案及家屬,在工作中獲得了許多失智症相關的經驗,但這些經驗也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許多困惑。

    多年來,我在家屬與病患的衡鑑晤談中,好幾次都遇到,當初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個案,多年後再度回診時,症狀非但沒有加重,且簡式智能評估(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分數還表現得比之前更好(MMSE 是失智症衡鑑工具之一,見第31章有詳細討論)。

    這與一般教科書上所描述「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會愈來愈差,約八到十年就會進展到非常嚴重的狀況」不一樣。是因為藥物的治療,讓個案認知能力能夠維持或變好嗎?但根據藥品仿單的描述,藥物只能抑制或延緩失智症,並未提及可以治癒。還是說,是環境的改變讓個案的狀況有所改善呢?但如果環境改變就可以變好,應該就不是阿茲海默症了。

    相反地,我也遇過有些患者被家屬帶來看診時,衡鑑的結果是在正常範圍內,但多年之後卻走上了失智症一途。是不是有某些蛛絲馬跡我們在診間沒看到,但家屬一開始就感受並察覺到了呢?那些蛛絲馬跡又是什麼呢?

    這些事情讓從事多年臨床工作的我開始思考:在失智症評估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漏掉了什麼?還是我們過度注重某些面向而疏忽了某些問題?

    個案疾病的進程與衡鑑的結果不符,原因可能正是來自於「我們是以什麼角度觀察症狀」。

    醫療人員診斷個案時的統一標準參考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簡稱 DSM-5),書裡針對各種精神疾病,詳列出其臨床表現方式,若個案表現出的症狀符合描述,便可能被確診。但是,當這些已設定好的診斷準則成了看待個案的唯一準則,一開始就假設來診個案是一個「病人」,有時候,便可能發生「先入為主診斷為失智症,然後試著找其他相關症狀來支持此診斷」的情形了。

    舉例來說,DSM-5 描述,認知障礙症個案在學習和記憶方面:「經常在同一次談話中重複表達。在購物或計畫一天時,無法掌握簡短清單,時常需要提醒以導向手邊的工作。」的確,失智症患者會出現上述症狀,然而,是否這些症狀的成因一定是失智症?應該有很多人會說當然不一定,這點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在醫療現場,當我們看到家人或是所謂的「病人」出現了 DSM-5 之中所描述的問題行為時,我們是會朝向「不一定是」的方向思考,還是會朝向「應該是」的方向去想呢?這就是個案可能被認定為罹病的原因之一。

    診斷準則是死的,人是活的。臨床上的症狀,我們所認定的「病人」所產生的那些脫序行為,有許多時候無法藉由診斷準則、衡鑑測驗的分數高低及疾病病程去思考與解釋,所以才會經常會出現矛盾的結論。

    再舉一個例子。臨床心理師在進行心理衡鑑(心理測驗)時,經常使用到MMSE這個工具,滿分是三十分,一般認為不滿二十四分代表有認知功能異常(臨床上,也會因個案年齡和教育程度而採用不同臨界分數)。但它只是一種篩檢工具,不能直接拿來當作正式診斷結果。倘若拿來作為診斷,我們可能遇到這樣的情形:MMSE判為「極輕度」失智症的個案,出現重度失智症患者才有的失禁問題;或是理論上,中重度的失智症患者才會出現視幻覺,但這個時候個案記憶力差,照理不會記得自己的幻覺內容和出現時間,臨床上卻有個案是有幻覺卻還能記得自己視幻覺的內容和發生時間。

    遇到這些與教科書描述的病程不相吻合的臨床個案,因為我們不知道問題從何而來,所以只好將他們歸於失智症,做進一步的治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疾病不可能是形塑一個人行為的唯一因素。當一些脫序的行為出現,即使這些行為符合 DSM-5 的症狀描述,也並不表示他就是得了失智症,或者表示某些行為是失智症引起的。不然,我們不會看到有許多案例因為環境因素改變,症狀也跟著產生改變,而這也是現在處理失智症問題行為時較少用的觀點。

    這本書針對個案表現出的 DSM-5 中的認知障礙症,從不同角度去探究,不只縱觀他的生命史(個案過去的個性、現在習慣與未來預期可能的症狀發展),也從橫斷的觀點考量他的生活(個案所處的環境,包括人、事、時、地、物,以及他與環境的互動)。我們藉由這些完整的觀察,試圖以一個「全人」的角度,找出形塑個案症狀的可能原因。當我們能更清楚、有條理邏輯地找出這些症狀出現的原因,後續便可能加入不同的處置方式,更有效、更人性化地面對和處理這些行為問題。

    書中描述的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為主,此外,書中的故事人物情景均已修改刻意淡化個人色彩。各章所提的個案原則上不會有太複雜的問題行為,所以讀者閱讀時可能會想:「我當然知道這不一定是失智啊!」本書將實際上相當複雜的問題行為簡化,是為了方便討論,一一分析可能造成問題行為的因素。希望讀者在讀完此書之後,當長輩混合出現兩樣、三樣甚至是四樣症狀時,例如:重複問問題、時間混亂、叫錯名字等,比較容易去分別出哪些影響可能來自於環境、哪些出自關係、抑或是個性使然,哪些是可以被處理、哪些可能一定要藥物介入?

    長輩看似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其實都是一個溝通的機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父母的個性、生命史、習慣、偏好、情緒等等所有他們生而為人的特質。誠摯希望本書能有效減輕照顧者負擔,並且藉由提供長輩以認同、肯定和同理心為出發點的照護,協助他們打破走向失能的惡性循環,重新建立正常功能,體驗更圓滿的生活。
    【推薦序】看似失智症的症狀底下,藏著長輩的愛╱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自序】每一個問題行為都是一個溝通的機會

    第一篇心理因素

    01 為什麼她總是學不會?──缺乏動機

    02 為什麼老是回答「忘記了」?──認為自己不會的習慣性思考

    03 為什麼總是等我做?是他不會,還是我太會?──被寵壞的爸媽

    04 他只說過去的事,腦子裡只剩過去嗎?──愛炫耀的個性

    05 怎麼會少算一個孩子?──生命史的影響

    06 明明已經搬過來了,為什麼她還認為自己一個人住?──博取他人同情

    07 為什麼他五分鐘前做的也否認?──自尊問題

    08 為什麼外勞講的話婆婆都不配合?──面對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反應

    09 為什麼明明很危險,還堅持要騎車?──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

    10 在醫院的表現怎麼和家裡差這麼多?──相信權威(另類白袍症候群)

    11 他怎麼都忘記吃藥?1──自我感覺良好,不覺得自己需要吃藥

    12 她怎麼都忘記吃藥?2──沒有更新舊的觀念

    13 她怎麼都忘記吃藥?3──強勢性格,挑想吃的藥吃

    14 他怎麼都忘記自己吃過藥了?──焦慮性格,以為多吃好得快

    15 她竟然把東西煮燒焦了?──熟不熟練的問題

    16 她整天看電視,卻說不出電視在演什麼──電視只是有聲的陪伴者

    17 為什麼她總是認錯孫子?──偏心、重男輕女

    18 為什麼他總是叫錯人名?──習慣問題

    19 為什麼媽媽總是重複說過去的事?──因為心受傷了

    20 為什麼她總是說我不會、我不行、我記不住?──習得的無助感

    21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才剛回答完,她又一問再問?──因為太在乎

    22 為什麼媽媽一直問什麼時候回診,不是講過了嗎?──記不住細節

    23 為什麼公公變得健忘而且沒反應──憂鬱影響大

    24 為什麼上週末才回去過,媽媽卻說我好久沒回家了?──情緒勒索

    25 媽媽怎麼會把鑰匙冰進冰箱裡?──急躁性格

    26 他╱她的行為怎麼變得這麼怪異?──壓力的影響

    第二篇睡眠因素

    27 阿爸怎麼開始胡言亂語?──意識不清的喚醒

    28 阿嬤怎麼頻頻看到鬼?!──睡前幻覺和睡醒幻覺

    29 爸媽為什麼說些莫須有的事?──夢魘

    30 爸爸的衡鑑結果怎麼這麼差?──睡眠的影響

    第三篇衡鑑測驗

    31 簡式智能評估的小祕密

    32 臨床失智量表的誤區

    33 神經精神評估量表的誤區

    34 老人憂鬱量表

    第四篇照顧長輩的不疲倦心法

    35 出國吧!我親愛的家人──早期和晚期都是好時機

    36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症狀是常態還是特例,處理方法不一樣

    37 除了告訴醫生長輩病情「時好時壞」,還能說什麼?──觀察老人行為的重點

    38 觀察做事的品質──了解疾病的嚴重度

    39 照顧同心圓──共體時艱,盡己之力

    40 害人不淺的「一定要如何如何」──保持彈性讓照顧更輕鬆

    41 長輩不舒服,可是長輩不會說──照顧者的觀察是長壽關鍵

    42 帶長輩去日間照護中心──循序漸進是王道

    43 跟老人家講話一定要用吼的?──請你慢、慢、講

    44 別人辦喪事,她卻笑嘻嘻──失智症的情緒表現跟你想得不一樣

    45 當被照護者離開後──照顧者的空巢症候群
    02

    為什麼老是回答「忘記了」?──認為自己不會的習慣性思考

    許太太是另一個看似失智症患者的個案。她會出現在診間,是因為兒子說她在家中經常說「我忘記了」!但在晤談時,看她的樣子,不像是剛說過就忘記的人,所以我在她說完「我忘記了」之後,馬上鼓勵她,要她試著再想想看,用猜的猜猜看。結果,很多問題即使她無法完全猜中,只要我提供些許線索,她也可以記得片段。於是我抬頭問她的兒子:「你們是不是只要聽到她說『我忘記了!』就幾乎完全相信她真的忘記,也沒有再多給她幾次機

    會試著想想看?」兒子點了點頭。

    像許太太這樣的個案,或許是因為,她在過去曾經有過真的忘記某事的經驗,這種經驗多經歷幾次之後,她的思緒便走上了認為「凡是需要記憶的東西,我都不會記得」的這條錯誤道路,這變成了她的信念,從此不再認為自己記得住任何東西,最後甚至變成一種反射動作:別人問她什麼,她就馬上回答:「我忘記了」,幾乎毫不思考。「我忘記了」一說出口,她自己也不會再努力去思考答案,等於是阻礙自己萌生繼續想下去的動機,最終結果當然就如她所願──忘記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意思是:「一個人心裡怎麼想,結果就會如他所想的方式成就。」在診間,我會試著中斷個案習慣走的「自我實現預言」之路,鼓勵個案專注在「想」,而不是專注在「記不起來」,有時候會發現,針對我所提出的問題,個案真的可以想起答案。

    的確,隨著長輩的年歲增長,不少家人都感覺他們的記憶力好像愈來愈差了,然而,家屬在觀察個案的狀況時,該看的不是個案愈來愈頻繁地說「不知道」或「我忘記了」,反而該注意他們還記得哪些與現在有關的事情,譬如:記不記得自己的年齡、生日(也有些長輩不過生日,那就有可能不記得),記不記得自己的大孫是誰、曾孫是誰等等(有家屬會對這樣的問題提出質疑,認為長輩當然記得那孩子啊,因為他是長輩帶大的。但是倘若長輩

    真的是失智症、不記得現在,理應不記得這孩子現在長大的樣子,甚至有可能連他是誰都不知道)。每位長輩的關注焦點不見得都一樣,還是需要仔細觀察分析。

    若真的失智了,更可能是這樣

    很有動機但缺乏能力的失智症患者,通常會稍微花一些時間想過以後才說不知道,而不是像反射動作一樣馬上說不知道。特別是輕度失智症,他們甚至會自覺記憶力不好,有感覺羞愧、自責的情形,若是重度失智症,可能的表現方式則是他根本不會回應你的問題,而是直接去做他認為要處理的事情。

    建立動腦想答案的新習慣

    第一步是觀察。對賦閒在家的長輩來說,日常生活大部分的事情很可能都是屬於不重要的事情,所以他們不會花心思去記憶。當你發現,有些事他卻記得起來,或只跟他說過一次的事情,他卻反覆提起,那就代表這些事情對他而言是重要的、是他所關心的。

    找出長輩比較關心的事情,可以減少長輩的惰性,引發他們的動機。一件事要是能夠讓他們覺得有趣,他們就會願意去想,如此一來,就能漸漸地藉由建立「動腦想問題」的新習慣,來打破「遇到事情就說不知道」的舊習慣。例如,帶長輩參加日照中心做肉燥的活動,長輩有興趣、願意主動去做,就不會直覺推託說自己不會。反過來,如果你要他一個人在家時做肉燥,個案卻可能興趣缺缺,因為在家裡不像在日照中心裡有同儕,所以沒有比較、競爭、面子等問題,就比較沒有動機。

    千萬不要隨便出題就要他們回答,譬如突然問今天是民國幾年幾月幾日?如果長輩答不上來,就認定他們是失智了。他們其實不是失智,而是對退休長輩來說,每天都差不多,不需要刻意去記得日期。

    此外,要找對的人陪著一起思考、一起找線索,他們才會有動機喔!當他們開始會動腦想了以後,我們也可以適時給予獎勵,口頭上的鼓勵、送他他喜歡吃的甜點,或是帶他外出去他喜歡去的地方,都是可以做為獎勵的方式。

    重點筆記

    • 常常說不知道,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習慣或是不好的經驗造成的,一開始是一種反射動作,時間一久,可能變成真的想不起來了。

    • 要多鼓勵長輩動腦,但不要隨隨便便就丟問題要長輩回答。)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