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保健 美容】 > 保健/養生

    【AXL】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拒絕無效檢查,遏止過度醫療,拿回病主權的66個良心建議_和田秀樹


    作者: 和田秀樹
    出版社: 時報出版
    ISBN: 9789571381213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29
    售價: 7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392127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內頁有摺痕。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DW3】守護臺灣 國家醫院 風華再現_王文彥
    作者:王文彥
    售價:1119
    【D76】Organic Management for the Professional: The Natural Way for Lan
    作者:Garrett,Howard/Ferguson,John/Amaranthus,MichaelP.
    售價:889
    【C1F】和小小孩一起玩 : 保母養成秘笈_廖英足
    作者:廖英足
    售價:259
    【FUO】和小小孩一起玩 : 保母養成秘笈_廖英足
    作者:廖英足
    售價:259
    【GYT】The Happy Sleeper: The Science-Backed Guide to Helping Your Baby
    作者:Turgeon,Heather/Wright,Julie/Siegel,DanielJ.,M.D.(FRW)/Sheehy,Jack(IL
    售價:339
    【I5N】兒科護理學_蔣立琦
    作者:蔣立琦
    售價:679
    【HLV】有機生活_卡倫.沙利文
    作者:卡倫.沙利文
    售價:229
    【I96】New Bach Flower Body Maps_Kramer, Dietmar
    作者:Kramer,Dietmar
    售價:279
    【GH2】粗糧本色_巫勝榮
    作者:巫勝榮
    售價:279
    【JRS】Dr. Denmark Said It_Madia L. Bowman
    作者:MadiaL.Bowman
    售價:339
    【EDM】全方位健康秘訣
    售價:199
    【MKL】幸福的胎教童話教育從懷孕就開始_卡伊, 張炳惠
    作者:卡伊,張炳惠
    售價:14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內頁有摺痕。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392127

    [代售商品編號] 104275600099

    [ISBN-13碼] 9789571381213

    [ISBN] 9571381217

    [作者] 和田秀樹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20/03/24

    [裝訂/規格] 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推薦序  不要全面聽信醫師的話,懂得自主選擇醫療方式才是上策    陳俊旭

    前言 壽命延長或生活品質,你選哪一邊?

     

    第一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一) 日本的醫療毫無根據

    真的有必要設定體檢「 標準值」嗎?

    有效醫療的證據何在?

    纈沙坦事件的教訓

    日本醫界的用藥根本沒憑沒據

    當心戴著醫學假面具的偽科學

    日本人深信不疑的兩大醫療謊言

    蛋白質才是腦中風死亡率降低的主因

    有些疾病要以食療取代藥物

    為什麼只有日本人的罹癌率持續攀升?

    癌症篩檢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

    「 應該切除的腫瘤」與「 不該切除的腫瘤」

    癌症病人為何「 食在痛苦」?

    日本人多糖尿病,也是拜健檢之賜

    高血糖並不會造成阿茲海默症

    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

    日本醫界輕視臨床經驗

    醫界與相撲界同樣都欠缺管理

    週末無法找其他科別會診?!

     

    第二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二) 再這樣下去,注定一輩子當藥罐子

    大學醫院是積存陳舊療法的倉庫

    做研究,是為了製造更多藥罐子?

    為老人設立的「 認證設施」數量多寡與壽命、醫療支出不成正比

    大學附設醫院是藥廠的試藥機關

    日本的癌症治療落後五十年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

    漠視心理照顧的日本醫療

    醫師也需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問題

     

    第三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三) 有些醫師缺乏重要常識

    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

    「 法國悖論」的真相

    醫師應該也要懂營養學

    男女的壽命差距戳破「健檢更長壽」的謊言

    只看數據治病的醫師叫人痛心

     

    第四章 醫療自主這樣做(一) 「 不容忍」的好處

    完全推翻常識的萬能細胞與基因治療時代

    iPS 細胞普及將帶來更多醫療新選項

    不會主動告知治療選項的醫療現況

    科技進步排除不必要的容忍

    實證醫療也是概率統計

    未來的醫療將走向精準個人化

    自己的醫療自己決定

    可憐的延命治療手段

    未來,你可預知自己能活多久

    你現在接受的可能是無效醫療可能是無效醫療

     

    第五章 醫療自主這樣做(二) 醫師的評價看候診區就知道

    如何分辨好醫師、壞醫師?

    社區醫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師能教你不生病的方法,但無法教你提升生活品質

    做個「 讓醫師不敢輕忽」的患者

    「 十八名病患死於同一名醫師刀下」的教訓

    對不進修的醫師與服膺權威的醫師敬而遠之

    因醫糾上法庭,是醫師最不想遇到的事

     

    第六章 醫療自主這樣做(三) 護理師、看護師都是重要情報站

    想要醫療自主,該如何蒐集相關資訊?

    參考護理師與長照管理師的評價

    向病患、藥劑師打聽醫師的口碑

    自行謹慎求證很重要

    治療的決定權掌握在患者手中

    寧可綁手綁腳也要長命百歲嗎?

    謹慎求證網路資訊的出處

    白色巨塔的「 加拉巴哥化」

    嚴重影響生活時,就該考慮減藥

    何時該轉診或換醫院?

    醫術差的醫師口才反而厲害

    因醫糾上法庭,是醫師最不想遇到的事

    選擇能以醫學實證說服病患的醫師

    醫院的排行榜可信嗎?

    看檢驗數據,不如直接針對患處

    資訊不足就會淪為「 醫界權威的信徒」

    追求自在或服膺醫療,全看自己抉擇

     

    後記 快活人生的契機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台灣醫界不能說、不敢說的醫療真相,

    就讓日本醫界的大砲醫師來說!

    某些醫師只看檢驗數據治病,卻未考量病患身體的實際情況。

    罹癌人數變多,部份原因是源自於做太多癌症篩檢。

    有些處方藥,居然造假數據而謊稱具有療效。

    健康檢查的高標準,會造就更多的病人。

    以上這些真相,都是你我不該忽視的重大問題!

    ★ 美國執業自然醫學醫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 專文推薦 ★

    「為了把日子過得安適自在,我不願囫圇吞下醫師的全盤指示,而是選擇自己的醫療自己作主。對醫師的處置言聽計從,只為了延長壽命,縱使換來的壽命既不快樂也不健康,大家認為這樣過日子會幸福嗎?究竟是長命百歲比較重要,還是堅持生活品質比較重要呢?

    本書不惜揭露當前的醫療弊病,同時大膽為『快活過日』的要領提出建言,全書的精神就在於七個字,『我的醫療我作主』。」

    ──和田秀樹

    當你因身體不適而就醫時,若是對醫療沒有正確的認知,或是一味聽從醫師的診斷,認為多做檢查、多吃藥就能治癒疾病,那麼你可能會吃了大虧!

    作者和田秀樹醫師透過自身罹患高血壓的經驗,發現在服藥降至標準值後,會感受到諸多身體不適的症狀,因而發覺某些醫師會不顧病患的個別差異、身心狀況,僅為了讓異常數值回到一般醫界所倡導的「健康標準」,就強行開藥或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大部分的患者或許對於這樣的治療方式並無特別的感覺,但較敏感或高齡的患者反倒在治療後,即便檢驗數值都已在正常值內,卻因不當治療所誘發的小毛病,讓生活品質大大扣分,產生「愈就醫愈不適」的狀況,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本書不在為大眾豎立遵行的教條,而是為「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身體與看待醫療」,提供另一種可能的思維。不被動接受醫師的醫療處置,不要盲從所謂的名醫權威,多吸收各種醫療資訊,增加自己在醫療上的選項,就不至於對醫師言聽計從,也能進而降低被醫師看輕的醫療風險,倖免遭受不必要的醫療處置。

    真誠推薦

    公共衛生專家 吳寶芬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
    和田秀樹

    一九六〇年生於大阪府。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和田秀樹身心診所院長。同時也是升學考試顧問、評論家與電影導演,活躍於日本的醫療、教育和文化各界。

    著作以精神健康等醫療相關為主,《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日本精神科醫師教你60種練習,鍛鍊大腦額葉,停止抱怨焦躁,遠離憂傷煩悶》、《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放下「不允許依賴」的觀念,讓自己和他人都快樂的心理學》、《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以上皆為時報出版)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胡慧文

    台灣台南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日商公司口譯秘書、電視台日劇翻譯、雜誌社駐日本專欄特稿撰寫、出版社主編與企劃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推薦序 不要全面聽信醫師的話,懂得自主抉擇醫療方式才是上策

    美國執業自然醫學醫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陳俊旭

    一位高齡九十的護士被記者問到長壽祕訣,她的回答是「離醫師遠一點」(stay away from doctors)。雖然這是一語雙關的幽默,卻也隱喻現代醫療對健康長壽不一定有實質的幫助,反而過度檢查和醫療,會加速疾病惡化。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是正統西醫出身,卻道出許多令人省思的醫療內幕,很值得一般民眾參考。一門學問若要進步,需要有反思的力量,但若掌權者堅持一言堂,壓抑不同意見,甚至容許財團介入,那可能就會產生許多偏差。

    誠如作者所言,主流西醫還在演化中,並不算是成熟的醫學。民眾為了自身健康,必須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在眾多訊息當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知識。尤其在網路發達的現代,如果英文能力夠好,其實就可以看到許多客觀訊息,例如,英文維基百科上對於大部分疾病、療法或營養素,通常都會有正反的論述,並引用出處,行文雖然看似矛盾,但其實是在創造一個客觀平台,讓讀者可以觸及與查證各種訊息,以進一步挖掘真相。

    在美國,可以下診斷和開處方的醫師,除了主流西醫(MD和DO)之外,還有自然醫學醫師(ND)。在網路上和書店裡,也很容易看到正統自然醫學、功能醫學、分子矯正醫學、營養醫學等等不同學科,站在各自的專業立場,對疾病提出不同的診療對策。這就是自由社會該有的運作方式,既然你可以在菜市場自由選擇不同的蔬果肉類,那你也應該可以在不同醫療場所,自由選擇不同醫師,接受不同療法。

    在我所執業的美國華盛頓州,由州政府所成立的多家聯合診所,看診時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哪一種醫師,例如西醫師、自然醫學醫師、針灸師(中醫)等等,但如果病人初診時選錯了,醫師之間也會客觀轉介病人去看另一種醫師。這是很超然的立場,因為沒有業績壓力,醫師之間不會「搶病人」,更不會「排擠」或「中傷」其他醫師,這在華州看似正常的運作,但在亞洲很多國家,例如日本、台灣,卻是神話般遙不可及。

    很多病人將醫師的話奉為聖旨,不加思索地長期服用降血壓藥、降血糖藥、降膽固醇藥、安眠藥、抗憂鬱藥、胃藥、消炎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抗組織胺、痛風藥等,而不去思考疾病的來龍去脈,不參考其他醫學的專業解讀,這樣下去,損失最大的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

    每一種醫學各有它的優缺點,對於每一種疾病也有不同見解與專長。我強烈呼籲,重視健康的讀者,應該找尋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若有可能,身處美國和加拿大,可以去給領有美國正統自然醫學醫師執照的專業醫師看診,若在其他國家,則可多閱讀這類醫師所發表的著作或影片,以彌補自己在這方面知識的不足。

    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平等與完善的醫療服務,讓自己處在最佳狀態,無病無痛,健康活到老。共勉之。
    前言 壽命延長或生活品質,你選哪一邊?

    你是否認為,身體不舒服時到醫院看醫師、接受治療,是天經地義的事?

    只要醫學治療介入,人體或多或少有遭受「侵襲」之虞;也就是說,原來的身體狀態會因為「治療」,而受到某些不良影響。

    如果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動用手術刀切割、針線縫補,或許大家比較容易理解這算是「侵入性治療」,畢竟這些處置都會造成傷口,但是單純服藥的內科治療,怎麼會和「侵襲」扯上邊呢?

    大家有所不知,對身體而言,服藥絕對是一種「侵襲」。藥物治療是透過藥物成分,在人體內引發化學變化,促使身體狀態改變的治療方法。所以,藥物必定對身體產生影響。

    你也許認為,服藥又不會造成傷口;這只是你的肉眼未見到創傷,因此認定內科治療的侵襲程度比較低。那可未必。

    內科治療對病患人生造成的影響,或許更為深遠。這話怎麼說呢?首先,接受內科治療的期間普遍比較長,而且還是在醫療內容告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

    大家應該都有感冒看醫師、拿處方藥的經驗,當醫師開藥的時候,會向你仔細說明用藥方式嗎?充其量就是告知「給你開退燒藥」、「這是化痰藥」,三、兩句話交代藥效,對藥物副作用則隻字不提。這就是問題所在。

    反正只是感冒,吃幾天藥就可以痊癒,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姑且可以不計較。但在治療高血壓、高血糖等生活習慣病時,為了將檢驗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而開出的處方藥物,醫師多數都沒有說明,這就不能不計較了。

    外科手術前,醫師會讓病人簽「知情同意書」。簽署之前,得先告知病人和家屬,這次要動什麼樣的手術、手術目的何在、對改善病情有哪些幫助,還得說明術中、術後會有哪些風險,以及死亡率。總之,手術的利弊和相關事項,都得事先全部說明清楚。反觀內科治療,連個「知情同意書」的「知」都談不上。

    以高血壓為例。病人被診斷為高血壓時,多數醫師會開降血壓藥,服用後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血壓一下子降太低所引起的頭昏、眩暈等症狀。然而,幾乎所有的醫師都不向病人說明血壓過度降低的風險,病人若問起,就以「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頭昏眼花的現象」含糊帶過,或語帶威脅說:「不服藥會有生命危險,你無所謂嗎?」用高壓手段脅迫病人接受治療。

    這樣的治療,你認為妥當嗎?至少,我是反對的。

    每個人都擁有快活過日的權利

    我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快活過日」的權利。以前述的高血壓為例,假設有兩種選項,一是為了降血壓而服用藥物,但得忍受平日頭暈目眩、精神萎靡的渾身不適勉強活到九十歲;另一個選項是放任血壓高、不治療,但依舊精神抖擻、活力充沛的活到八十歲,我認為後者的日子比前者幸福多了。

    會這麼想的原因之一,來自我的親身經驗。說來慚愧,我自己身為醫師,如果單看檢驗數據的話,目前的健康狀態實在稱不上符合「標準」。

    我本身有高血壓,如果不服藥,收縮壓就會超過200mmHg。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可是不得了的高血壓。

    一般來說,如果因高血壓就醫, 醫師通常會開處方藥讓病人的收縮壓控制在140mmHg 以下。但我有自己的判斷,所以將藥物做了調整,把血壓控制在自認為的「合理範圍」內,而不是醫學上的「正常範圍」。血壓超過200mmHg,確實會造成健康風險,我的心臟健康檢查就顯示部分心肌已經變得肥厚。這是因為心臟推動血液循環時阻力過大,為了加強推動馬力使勁收縮所「鍛練」出的肥厚心肌。如果放任心肌持續增厚下去,便會壓迫到心房的空間,造成心房狹窄,而有心臟衰竭之虞。什麼是心臟衰竭呢?簡單說,就是心臟的幫浦功能變差,出現走路會喘、身體水腫等不適症狀。為了不讓自己走到這步田地,我得服藥降血壓才行。

    不過,可別以為只要把血壓降到「正常值」就天下太平。因為當我把血壓降到所謂的「正常值」,就會出現思考和書寫困難等藥物副作用。所以我斟酌自己的狀況,將收縮壓控制在160∼170mmHg 之間。

    我的血糖值也偏高。幾年前健康檢查時明明還正常,誰知二○一八年的體檢結果,血糖竟高達600mg/dl。雖然高得嚇人,但我仍不打算用藥物把它降到「正常值」110mg/dl,而是以控制在150mg/dl 為目標。

    我必須特別聲明,以上數值都是依據個人狀況設定,絕對沒有推薦給任何人的意思。設定在這些數據範圍,純粹因為對我來說這是可以如常過日而不至於引發不適症狀、也不至於影響生活品質。

    為了讓日子過得安適自在,我不願囫圇吞下內科醫師的全盤指示,選擇「自己的醫療自己做主」。

    只為了延長壽命而對醫師的處置言聽計從,縱使壽命變長,但身心既不快樂也不健康,大家認為這樣過日子會幸福嗎?究竟是長命百歲比較重要,還是堅持QOL(quality of life,生活品質)比較重要呢?

    本書不惜揭露當前的醫療弊病, 同時大膽為「 快活過日」的要領提出建言,全書的精神就在於七個字:「我的醫療我做主」。

    只看數據治病的醫師叫人痛心

    我不是要煽動民眾都來找碴,對醫師的治療與醫療機構全面抱持敵對意識。有些疾病需要治療,有的檢查做了會更好,日本也有許多真誠面對病患、為病患的健康與生活品質著想的醫師,願意給予病人正確治療和指導。

    遺憾的是,也有只看檢驗數字研判病情、把患者的定期回診當做例行公事草草應付、只是一味讓病患持續服藥的怠惰醫師。

    好的醫師在給病患開處方的時候,會向病人仔細說明開藥的依據。我過去服務的浴風會病院是這麼做的。

    一般醫師看到病人收縮壓150mmHg,就會開給降血壓劑,但是根據浴風會病院內部的調查統計,收縮壓150mmHg 與130mmHg 的人,存活曲線差異不大,考慮到藥物副作用的風險,是否使用降血壓藥物,醫師會與病人充分溝通,徵詢病人的意願;另一方面,統計證實收縮壓超過180 mmHg 將導致較高的生命風險,所以院方會積極輔導病人服用降血壓藥物。像這樣,以實證醫學為依據,為醫療劃分明確界線,就會是好的醫院、好的醫師。

    說到治療的「 標準數值」,這種不問個人體質差異,鬍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本身就是大問題。好比有些人酒量好、有些人酒量差,有的人血壓高也不會出毛病,有的人血壓低就容易發生重大疾病。二手菸危害健康的爭議吵嚷多年,姑且不論二手菸如何傷及無辜,抽菸抽到百歲的人瑞在現實中並不稀奇,所以推動禁菸政策,強迫所有的人都不准抽菸,其實也不盡合理。會出現爭議,就是因為不尊重個體的差異性。關於這點,我會在下一章繼續說明。

    傾聽身體的聲音

    醫療自主必須建立的基本認知,就是懂得「傾聽身體的聲音」。重要的不是身體的各種檢驗數值,而是找出自己身體感到舒適自在的狀態。

    我一再強調藥物有副作用,副作用出現時,一定要坦誠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另外尋求新治療的可能性。

    如果單看數據,我的健康狀況或許會歸類為異常,不服用藥物的話,收縮壓超過200mmHg、血糖值超過600mg/dl。這樣的數據已經到達破壞日常生活品質的程度,身體會感到慢性疲勞、喉嚨乾渴、尿意頻仍。血糖過高,表示身體的細胞無法正常代謝糖分,吃下去的食物也無法化為身體可利用的養分。

    於是,四體不勤的我開始運動,並且服用降血糖藥物。可是,只要血糖降到所謂的「正常值」110mg/dl,我就會腦筋空白、思考遲緩,因此我放寬自己的標準,把血糖控制在200mg/dl 左右。

    這個數值儘管不符合「制式標準」,但是對我的身體來說剛剛好。每當我感到渾身虛脫無力的時候,一測血糖,大約就在110mg/dl,這表示,所謂的「標準值」對我的身體而言,卻是破壞生活品質的「異常狀態」。

    傾聽身體的聲音,意味著洞悉自己身體的真實狀況;哪怕不符合制式的「健康標準值」,對自己的身體來說也是良好狀態。民眾必須有這樣的認知才好。

    寧可綁手綁腳也要長命百歲嗎?

    讀者可別會錯意,以為只要傾聽身體的聲音,像我一樣把數值維持在稍微超出正常標準的寬鬆範圍,就可以保你長命百歲。我以親身的血糖值為例只是想說明,有時我們必須在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狀況下,做出自己的抉擇:寧可顧全生活品質,不惜冒著可能折壽的風險,或是甘願經常恍惚無神的活下去,只求延長壽命。

    另一方面,民眾也要心裡有底,明白即便檢驗數值都控制在標準範圍之內,也沒有任何醫學實證能保你健健康康、無病無殃。

    美國有一項研究,調查舒張壓超出160mmHg 的高血壓患者,服用利尿劑氯噻酮(Chlortalidone)的治療成果。研究單位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服用氯噻酮,一組服用安慰劑,追蹤比較兩組病人的腦中風罹患率。結果證實,服用氯噻酮的那一組腦中風機率比較低。

    然而即使持續服用利尿劑氯噻酮,仍不能免於中風的命運。在追蹤調查過程中,發現服用利尿劑組的腦中風比例逐年升高,只不過是比服用安慰劑組遲了一到兩年發病罷了(參見表5)。

    你會如何解讀這個研究結果?可以想見,必定有人興奮叫好:「可以降低腦中風機率耶,這藥實在太棒了!」但我認為,也就是晚個一、兩年發病而已。更別說氯噻酮吃多了會帶來全身脫水、眩暈等副作用。

    忍受種種藥物副作用,也只是稍微延遲腦中風發生,代價是否值得?何況降血壓藥並不能真的完全預防腦中風。以服用利尿劑降血壓為例,持續服用利尿劑的病患,五年後罹患腦中風的機率大約是八.二%,其餘九成多的患者,在這五年間則暫時躲過腦中風危機。這個結果也暗示了寄希望於服藥保健的不切實際, 可以提供我們「不服藥好過日」的另一種選擇參考。

    話說回來,該調查結果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測試對象仍然不是日本人。如果對國人進行同樣實驗,或許會是不同的結果也未可知,因此國人對這樣的實驗結論不能照單全收。

    我一再重申,日本現今的醫學證據力薄弱,只能講概率論。待他日DNA解析進步,可以區別誰是血壓高也能長壽的體質、誰是不吃藥降血壓就容易中風的體質,該吃藥或不吃藥即可見分曉。但這樣的時代尚未到來,現在的醫師是在完全無從判別病患體質的情況下,隨機抓取某個集體實驗的結果做為證據,就開始進行所謂的「治療」。

    現階段的醫學並無法判斷你的體質,置身在如此渾沌不明的醫療時代,要接受什麼樣的治療,民眾應該保持自主意識,自行做決定。

    找到自己的「良好狀態」,善巧使用藥物,這就是「傾聽身體的聲音」。

    服藥期間,嘗試找出對自己身體來說剛剛好的劑量,也就是「既可以緩解疾病症狀,也不會因為藥物作用而感到難過」的程度。這是需要相當勇氣的。

    剛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患者,會出現四肢無力、昏沉與眩暈等種種不適症狀。這時去測量患者的血壓,幾乎都控制在所謂的「標準值」以內。但是我認為,身體既然感到不適,就不該霸道的將血壓降到這麼低,可以考慮適度減少藥量。

    人體在一天之內會有各種生理變化。以血壓為例,早上起床以後,血壓逐漸上升,白天活動的時候血壓高,傍晚以後逐漸下降,睡眠時降到最低。這是普遍的生理規律。如果服用降血壓藥物以後夜晚感到頭昏,或許就該減少夜間的用藥,避免血壓在半夜降得太低。同樣的,血糖值也會隨著飲食前後發生劇烈起伏變化。

    有學說主張,藥物會擾亂人體原有的正常機能。以血糖為例,即使不服用藥物,身體在血糖上升時會分泌胰島素;相反的,血糖下降時會分泌胰島素拮抗荷爾蒙,這是人體為了常保平衡所具備的自行調節機能。但是在使用降血糖藥物以後,這一機能會受到損害。這樣的主張究竟是對是錯,我無從斷定。只是不可諱言的,一開始服用藥物,許多患者都會感到渾身不對勁。

    無論是降血壓藥還是降血糖藥,都不是短期用藥就好,醫師往往指示病人服用一輩子。我甚至合理懷疑有醫師會誆騙病人:「多虧有吃藥,你的檢驗數據都正常了。只要繼續吃下去,能保你健康呷百貳。」

    但是,犧牲舒爽自在的生活品質去換取藥物控制下的長命,這交易是否划算,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推薦序 不要全面聽信醫師的話,懂得自主選擇醫療方式才是上策 陳俊旭

    前言壽命延長或生活品質,你選哪一邊?第一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一)日本的醫療毫無根據

    真的有必要設定體檢「 標準值」嗎?

    有效醫療的證據何在?

    纈沙坦事件的教訓

    日本醫界的用藥根本沒憑沒據

    當心戴著醫學假面具的偽科學

    日本人深信不疑的兩大醫療謊言

    蛋白質才是腦中風死亡率降低的主因

    有些疾病要以食療取代藥物

    為什麼只有日本人的罹癌率持續攀升?

    癌症篩檢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

    「 應該切除的腫瘤」與「 不該切除的腫瘤」

    癌症病人為何「 食在痛苦」?

    日本人多糖尿病,也是拜健檢之賜

    高血糖並不會造成阿茲海默症

    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

    日本醫界輕視臨床經驗

    醫界與相撲界同樣都欠缺管理

    週末無法找其他科別會診?!第二章 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二)再這樣下去,注定一輩子當藥罐子

    大學醫院是積存陳舊療法的倉庫

    做研究,是為了製造更多藥罐子?

    為老人設立的「 認證設施」數量多寡與壽命、醫療支出不成正比

    大學附設醫院是藥廠的試藥機關

    日本的癌症治療落後五十年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

    漠視心理照顧的日本醫療

    醫師也需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問題第三章不可不知的醫療真相(三)有些醫師缺乏重要常識

    健康檢查真的有意義嗎?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

    「 法國悖論」的真相

    醫師應該也要懂營養學

    男女的壽命差距戳破「健檢更長壽」的謊言

    只看數據治病的醫師叫人痛心第四章醫療自主這樣做(一)「 不容忍」的好處

    完全推翻常識的萬能細胞與基因治療時代

    iPS 細胞普及將帶來更多醫療新選項

    不會主動告知治療選項的醫療現況

    科技進步排除不必要的容忍

    實證醫療也是概率統計

    未來的醫療將走向精準個人化

    自己的醫療自己決定

    可憐的延命治療手段

    未來,你可預知自己能活多久

    你現在接受的可能是無效醫療可能是無效醫療第五章醫療自主這樣做(二)醫師的評價看候診區就知道

    如何分辨好醫師、壞醫師?

    社區醫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師能教你不生病的方法,但無法教你提升生活品質

    做個「 讓醫師不敢輕忽」的患者

    「 十八名病患死於同一名醫師刀下」的教訓

    對不進修的醫師與服膺權威的醫師敬而遠之

    因醫糾上法庭,是醫師最不想遇到的事第六章醫療自主這樣做(三)護理師、看護師都是重要情報站

    想要醫療自主,該如何蒐集相關資訊?

    參考護理師與長照管理師的評價

    向病患、藥劑師打聽醫師的口碑

    自行謹慎求證很重要

    治療的決定權掌握在患者手中

    寧可綁手綁腳也要長命百歲嗎?

    謹慎求證網路資訊的出處

    白色巨塔的「 加拉巴哥化」

    嚴重影響生活時,就該考慮減藥

    何時該轉診或換醫院?

    醫術差的醫師口才反而厲害

    因醫糾上法庭,是醫師最不想遇到的事

    選擇能以醫學實證說服病患的醫師

    醫院的排行榜可信嗎?

    看檢驗數據,不如直接針對患處

    資訊不足就會淪為「 醫界權威的信徒」

    追求自在或服膺醫療,全看自己抉擇後記快活人生的契機
    前言 壽命延長或生活品質,你選哪一邊?你是否認為,身體不舒服時到醫院看醫師、接受治療,是天經地義的事?

    只要醫學治療介入,人體或多或少有遭受「侵襲」之虞;也就是說,原來的身體狀態會因為「治療」,而受到某些不良影響。

    如果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動用手術刀切割、針線縫補,或許大家比較容易理解這算是「侵入性治療」,畢竟這些處置都會造成傷口,但是單純服藥的內科治療,怎麼會和「侵襲」扯上邊呢?

    大家有所不知,對身體而言,服藥絕對是一種「侵襲」。藥物治療是透過藥物成分,在人體內引發化學變化,促使身體狀態改變的治療方法。所以,藥物必定對身體產生影響。

    你也許認為,服藥又不會造成傷口;這只是你的肉眼未見到創傷,因此認定內科治療的侵襲程度比較低。那可未必。

    內科治療對病患人生造成的影響,或許更為深遠。這話怎麼說呢?首先,接受內科治療的期間普遍比較長,而且還是在醫療內容告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

    大家應該都有感冒看醫師、拿處方藥的經驗,當醫師開藥的時候,會向你仔細說明用藥方式嗎?充其量就是告知「給你開退燒藥」、「這是化痰藥」,三、兩句話交代藥效,對藥物副作用則隻字不提。這就是問題所在。

    反正只是感冒,吃幾天藥就可以痊癒,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姑且可以不計較。但在治療高血壓、高血糖等生活習慣病時,為了將檢驗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而開出的處方藥物,醫師多數都沒有說明,這就不能不計較了。

    外科手術前,醫師會讓病人簽「知情同意書」。簽署之前,得先告知病人和家屬,這次要動什麼樣的手術、手術目的何在、對改善病情有哪些幫助,還得說明術中、術後會有哪些風險,以及死亡率。總之,手術的利弊和相關事項,都得事先全部說明清楚。反觀內科治療,連個「知情同意書」的「知」都談不上。

    以高血壓為例。病人被診斷為高血壓時,多數醫師會開降血壓藥,服用後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血壓一下子降太低所引起的頭昏、眩暈等症狀。然而,幾乎所有的醫師都不向病人說明血壓過度降低的風險,病人若問起,就以「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頭昏眼花的現象」含糊帶過,或語帶威脅說:「不服藥會有生命危險,你無所謂嗎?」用高壓手段脅迫病人接受治療。

    這樣的治療,你認為妥當嗎?至少,我是反對的。每個人都擁有快活過日的權利我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快活過日」的權利。以前述的高血壓為例,假設有兩種選項,一是為了降血壓而服用藥物,但得忍受平日頭暈目眩、精神萎靡的渾身不適勉強活到九十歲;另一個選項是放任血壓高、不治療,但依舊精神抖擻、活力充沛的活到八十歲,我認為後者的日子比前者幸福多了。

    會這麼想的原因之一,來自我的親身經驗。說來慚愧,我自己身為醫師,如果單看檢驗數據的話,目前的健康狀態實在稱不上符合「標準」。

    我本身有高血壓,如果不服藥,收縮壓就會超過200mmHg。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這可是不得了的高血壓。

    一般來說,如果因高血壓就醫, 醫師通常會開處方藥讓病人的收縮壓控制在140mmHg 以下。但我有自己的判斷,所以將藥物做了調整,把血壓控制在自認為的「合理範圍」內,而不是醫學上的「正常範圍」。血壓超過200mmHg,確實會造成健康風險,我的心臟健康檢查就顯示部分心肌已經變得肥厚。這是因為心臟推動血液循環時阻力過大,為了加強推動馬力使勁收縮所「鍛練」出的肥厚心肌。如果放任心肌持續增厚下去,便會壓迫到心房的空間,造成心房狹窄,而有心臟衰竭之虞。什麼是心臟衰竭呢?簡單說,就是心臟的幫浦功能變差,出現走路會喘、身體水腫等不適症狀。為了不讓自己走到這步田地,我得服藥降血壓才行。

    不過,可別以為只要把血壓降到「正常值」就天下太平。因為當我把血壓降到所謂的「正常值」,就會出現思考和書寫困難等藥物副作用。所以我斟酌自己的狀況,將收縮壓控制在160∼170mmHg 之間。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