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自然 科學】 > 動植物

    【BCI】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_蘇珊‧希瑪爾, 謝佩妏


    作者: 蘇珊‧希瑪爾,謝佩妏
    出版社: 大塊文化
    ISBN: 9786267118269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389
    售價: 34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408018

    書況補充說明: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B自然泛黃書斑、髒污。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408018

    [代售商品編號] 101325800349

    [ISBN-13碼] 9786267118269

    [ISBN] 6267118266

    [作者] 蘇珊‧希瑪爾, 謝佩妏

    [出版社] 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 2022/04/29

    [裝訂/規格] 平裝 / 456頁 / 14.8 x 20 x 2.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作者聲明

    前言 連結

    母樹是森林裡的交流、保護和感知中心的樞紐。生命將盡時,母樹會將智慧一代傳過一代,與家族分享何者有益有害、誰是敵是友,以及如何在變化不定的環境裡適應及存活。這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

    1 森林裡的鬼魂

    我愛上了這份工作。攀過這片神奇林中空地的興奮感,遠遠超過我對灰熊或鬼魂的恐懼。我把剛剛扯下的樹苗根,連同底下的鮮豔真菌絲網,擱在一棵守護樹旁。小樹苗為我揭露了森林地底世界的紋理和色調。

    2 伐木工

    爸爸很愛跟羅蘋、凱利跟我說他年輕時在森林發生的事,每次我們的眼睛都睜得像一元硬幣一樣大,尤其是故事變可怕的時候,例如威弗雷叔公被白松上的捆木鍊截斷手指的故事。

    3 乾枯大地

    更教人費解的是,土裡的水分能從大樹傳到根還太淺的植物,關鍵是否在於蔓延土壤的大量菌絲?這些長得像地底蜘蛛絲的菌絲,是不是跟大樹和植物一起攜手為整個群落捕捉珍貴的水分?馬勃菇和珊瑚菇也參與其中嗎?或許沒有,畢竟樹木互相競爭求生存,是大家普遍的認知。

    4 樹上逃難

    零星散落的赤楊幫忙補充被野火耗盡的氮。它們是怎麼辦到的?藉由支援根部的特殊共生細菌,此種細菌能把氮氣變回草木能取用的形式。要是沒有一再發生大火,喜歡光的松樹一百年後就會自然死去,耐陰的雲杉最後則會稱霸林冠。這就是這座山林的自然演替過程。

    5 土壤殺手

    幾乎所有方法到頭來,都未能改善針葉樹的生長狀況;原生植物的多樣性卻因此降低。以樺木來說,除掉它之後,確實讓一些花旗松長得更好,卻害死了更多花旗松,跟預期的結果正好相反。當樺木因為遭砍伐和噴灑農藥而備受壓力,就無法抵抗原本存在土壤中的致病真菌──蜜環菌。

    6 赤楊窪地

    對我來說,決策者只看到資源消耗的資料。而且是短期的、匆匆一瞥的第一眼印象──占用了松樹幼苗可用的資源。但只要拉開距離,把時間、季節和場景的範圍拉大,就能發現那並非事情的全貌。我手上的資料揭露的似乎是一個慷慨相助的故事。

    7 酒吧爭執

    假如碳確實在不同種樹木之間傳送,這就呈現了一種演化上的矛盾,因為一般咸認樹木是藉由競爭而非合作演化的。另一方面,這個理論對我來說完全合理,因為可以理解樹木維持群落欣欣向榮有利己的一面,這樣它們也能獲得所需。

    8 放射性實驗

    我打算用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為白樺標記,追蹤從白樺流向花旗松的光合作用產物,同時用穩定同位素碳十三為花旗松標記,追蹤從花旗松流向白樺的光合作用產物。這麼一來,不只可以得知白樺是否把碳傳給花旗松,也能確認花旗松是否也會反向把碳傳給白樺,就像雙向公路上的貨車。

    9 魚幫水,水幫魚

    碳在樹木之間傳送的方式,會隨著生長季節而改變。夏天時,白樺傳送較多碳給花旗松;春天和秋天,花旗松則傳送較多碳給白樺。兩種樹之間的交換系統隨著季節變化,可見樹木之間有很複雜的交換模式,或許會在一年期間達到某種平衡。

    10 彩繪石頭

    從多種樹取得碳的保險作法,能在艱困時期提高真菌的存活率。真菌或許並不在意寄主是何種樹木,只要其中一棵的碳源供給無虞。比起只投資一種樹,投資多樣的植物群落是更安全的策略。環境造成的壓力愈大,這種能跟多種樹合作的真菌就愈成功。

    11 白樺小姐

    我找到了證據,證明我早期的論點:活在老樹庇蔭下的樹苗,依賴菌根網獲得補給。我發現原始林的菌根網比我想像得更豐富也更複雜,但大面積皆伐林的菌根網卻簡單又稀疏。皆伐林愈大,菌根網折損程度愈高。

    12 九小時通勤

    森林就像網路,也就是全球資訊網,只是原本由電線或無線電波相連的電腦,變成藉由菌根菌相連的樹木。森林就像許多中心和衛星組成的系統,最大的樹有如最大的通信樞紐,較小的樹是較不繁忙的節點,訊息在真菌網中來回傳輸。

    13 木芯取樣

    兩種樹在菌根網中合而為一,可能提供不只一個交換資源的管道。在乾旱中奄奄一息的花旗松,若要讓路給更能適應暖化氣候的黃松,它們還會跟黃松保持連結和交流嗎?即使已經枯萎?花旗松會警告黃松新區域的壓力嗎?或許它們會把病害訊息傳給黃松。

    14 生日

    年邁的花旗松母樹若是健康惡化,比如染上病害、因為氣候變遷引起的乾旱而倍感壓力,或只是走到生命盡頭,會不會利用最後的時間把剩下的能量和資產傳給後代?眼看有那麼多森林奄奄一息,我們應該弄清楚老樹是否會為後代留下遺產。

    15 傳承

    捕食產卵鮭魚的熊,每天大約會把一百五十條鮭魚帶進森林。樹根吸收了腐爛鮭魚的蛋白質和養分,樹木所需的氮有超過四分之三由鮭魚提供。樹木年輪中的氮來自鮭魚還是土壤,清楚可辨,因為海魚體內有大量的氮十五同位素,是可用來追蹤木頭中的鮭魚養分含量的自然示蹤劑。

    後記 母樹計畫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跟屬於你的植物建立連結吧。如果你住城市,在陽台上放個盆栽。如果你有院子,打造一座花園或加入社區園地。去找一棵樹──屬於你的樹。想像自己跟它的網路相連並與附近的樹合為一體。打開你的感官。

    致謝

    重要參考文獻

    照片出處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蘇珊‧希瑪爾是研究植物溝通與智慧領域的先鋒。外界將她與自然寫作先驅、《寂靜的春天》的作者瑞秋‧卡森相提並論。她的研究更影響了電影界(《阿凡達》的靈魂之樹)。

    ●作者窮極一生探究樹木生長的祕密,她的生命與森林已經密不可分。這本自然觀察/人生回憶錄,不僅奠基於長年的實驗、觀察、研究結果,也蘊藏可貴的生命遭遇。

    {植物之間也能溝通並對話?}

    阿凡達電影裡的「靈魂之樹」都是真的──

    跟動物一樣,樹木之間也有溝通的網路。

    出身伐木家族的森林生態學家,

    以三十年光陰,在密林幽徑中穿梭尋覓,

    解開林木之間傳遞散布的百年密語。

    【以人生境遇書寫的森林故事】

    ◆內容簡介

    ★作者希瑪爾相關主題的TED演說,全球已超過百萬次觀看。

    ★《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金雲杉:神話,瘋狂和貪婪的真實故事》作者約翰‧維揚一致推薦。

    ★《華爾街日報》年度十大好書、《時代週刊》年度好書、《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蘇珊‧希瑪爾是發現植物具有智慧且會互相交流的科學先鋒,地位可比當年點燃全球環保意識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她以深刻動人的方式傳達了複雜而專業的森林學概念,其作品不僅影響當代電影導演(《阿凡達》中的「靈魂之樹」),她在TED的演說在全球也累積了千萬點閱率。

    這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帶我們走入她的世界,一窺樹木之間的緊密連結,並精彩生動地闡述一個無比重要又迷人的事實:樹木不只是木材或紙漿的來源,同時也是一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的生命共同體。森林就是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裡頭的生物透過地下網路與彼此相連。而樹木透過地下網路,把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與群落的其他成員分享,其實跟人類並無不同。

    作者以平易近人、發人省思又激勵人心的筆觸,寫下樹木幾百年來如何相依為命,共同演化、彼此感應,學習並調整自己的行為,辨別鄰居;記取歷史,面對未來;發出警告,豎起防衛,以複雜的方式相互競爭與合作——種種通常會歸於人類智慧或公民社會精神的特質。而母樹,就是這一切往來互動的中樞,連結也支援周圍所有的生物,形成一股強大而神祕的力量。

    除了寫森林,希瑪爾也寫下自己的生命史。從小在加拿大卑詩省的雨林長大,家裡從事伐木工作,童年常在森林裡認識樹木,也學會如何愛樹木、尊重樹木。長大之後,她踏上一段發現之旅,也為此陷入痛苦掙扎。一邊是一路走來的科學探索,一邊是有關愛與失去、觀察和改變、危險和回報的人生旅程。在在讓我們瞭解人類的科學探索遠遠超過數據和技術的層面,真正的目的是瞭解自己是誰與我們在這世界的位置。透過作者的生命史,我們發現母樹用來滋養森林的連結網,正如同凝聚人類的家庭和社會,而這種難分難捨的連結,正是世界萬物得以存活的關鍵。

    ◆名人推薦

    胖胖樹王瑞閔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政道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審訂)

    林華慶林務局局長

    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徐仁修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張東君科普作家

    黃一峯金鼎奬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書籍作者/外景節目主持人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雪羊視界山岳攝影師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蔡明哲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藍永翔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

    (以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特色

    ▲難能可貴的行內觀點與森林工作回憶錄:作者窮極一生探究樹木生長的祕密,她的生命與森林已經密不可分。這本自然觀察/人生回憶錄,不僅奠基於長年的實驗、觀察、研究結果,也蘊藏可貴的生命遭遇。藉著第一手的研究敘述,讀者得以深入瞭解植物是如何溝通,以及各式各樣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是如何建立;最重要的是,多樣性與連結,是任何生態系綿延永續的關鍵。

    ▲彷彿親身踏上一趟科學解謎之旅:我們跟隨作者尋找母樹並拆解樹木間的祕密語言,同時也發現菌類、土壤、熊、鮭魚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人類並沒有置身事外,我們的探求與好奇就是最好的聆聽;這本書不僅讀來有如偵探故事,更是值得一聽的自然界故事。

    ▲結合個人生命歷程的科學專業寫作:作者是具有知名度的森林生態研究學者,研究樹木數十年,她的寫作炫麗又富含深度,成功闡釋複雜的技術性觀念。不僅以專業講述一般人難以窺探、發生在森林地底下的故事,更將之與個人的遭遇、成長故事、家庭變故巧妙結合。

    ▲內附黑白歷史照片及植物林相等彩照:透過文字及影像的紀錄,隨著母樹與森林網路關係密切的證據逐漸浮現,橫跨三代的伐木家族故事,也和森林的前世今生交織成一段躍然紙上的森林開發史。

    ▲探究樹木之間的對話關係,猶如一場人與環境的實質對話:人愈是瞭解植物,就會愈深入思考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也在不知不覺中與環境產生更深的連結。樹木專家將樹木的生命類比成人類的社會,將帶來更多省思,進一步檢討人類使用地球資源的態度與方式。讀者不僅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在理解森林內各種生命的連結與發展,也可觀察到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對比。

    ◆各界佳評

    以一位具備深厚專業知識架構的學者,將自己的研究計畫普羅化,寫出文字如此美麗且深情款款、十足畫面感的散文體,世界上應該多些這般的著作。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這是一本聞得到森林芳香的書,作者敘述的雪松古木、冷杉、雲杉、苔蘚和牛肝菌,讓我想起台灣也是一座有香味的森林之島,樟香、雲霧鐵杉、檜木殿堂、最高海拔的玉山圓柏,還有作者和灰熊媽媽的四目相對,似乎都嗅得到生命樹下熱騰騰的灰熊糞便……。

    ──麥覺明,導演

    蘇珊‧希瑪爾交織描述人生經歷和研究森林樹木與共生菌根之關係。希瑪爾的文字十分優雅而迷人,在她追尋答案的旅程中,讀者像是和她共同在北方針葉林中,一起瞭解複雜的森林生態系統中跨物種之間的連結與互助。

    ──林政道,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暨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蘇珊‧希瑪爾用數十年的野外研究,講述了一個森林間不同物種透過菌根網絡互相連結的美麗故事。故事中娓娓道來的研究思路和試驗設計,穿插著不同階段的人生歷程,展現了林業從業人員和生態學家的真實樣貌,以及身為「人」的各種情感連結。

    ──藍永翔,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加拿大蘇珊‧希瑪爾教授對森林內樹木根系透過真菌網絡相互傳遞訊息的研究,是森林生態學上重要的發現,讓我們對森林與樹木有更多的瞭解。而希瑪爾教授的幽默感,以及她對森林的熱情也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大家都能這本書中,獲得感動與啟發。

    ──王瑞閔(胖胖樹),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高大林木拔向天空,如使者般散播訊息。蘇珊‧希瑪爾以大量的生命經驗發現林木的智慧教導。我讀得都要瘋了──這就是森林,這就是!揭開地底下菌絲之網的祕密串聯,樹木的共榮之道與人類社會無異。不是我們該如何保護森林,而是森林已如何保護了我們人類。

    ──劉崇鳳,作家/自然引導員

    雖說眼見為憑,但是真相需要挖掘。我們平時看森林,只看到地上物,看到花草樹木葉片,看到蟲(魚)鳥獸;但是從這本書中,我們知道了支持著森林的不是只有植物而已,還有真菌!作者從小吃土嚐土判斷土的經驗,當然不能錯過!

    ──張東君,科普作家

    生動精彩,鼓舞人心……對作者來說,個人經驗帶來啟發,科學啟發又帶來個人洞察……本書幫助我們理解森林的奧祕,甚至會讓你相信,人類以外的有機體具有行為能力,連真菌也不例外。

    ——尤金妮亞‧彭恩(Eugenia Bone),《華爾街日報》

    希瑪爾在這本回憶錄中創造了自己的複雜網路,將一路走來的科學發現和人生片段交織成篇。她的研究主題同樣也是生命的主題:自然界的互助合作;世代的傳承;生物如何面對壓力和災厄並歷劫重生。書中遍處可見支持她成為一名女性科學家的親朋好友和同事組成的細密之網……能讀到這樣的生命故事是讀者之福!

    ——艾瑪‧馬里斯(Emma Marris),《自然》期刊

    這本回憶錄描寫了作者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經歷穿插而成的豐富網路。這些經驗不只促使她改寫林業的常規鐵則,也翻轉了我們對自然本身的理解。她代表一股知識的力量,提出的強大概念蓋過她本人的鋒芒……如同達爾文的發現,她提出的結論太過創新且富爭議,很快便滲入社會理論、都市計畫、文化和藝術領域中。她的研究把十九世紀當道的優勝劣敗理論打落神壇。假如如她所言,森林是劣勝兩方彼此相繫的命運共同體,那麼很多事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華盛頓郵報》

    作者數十年汗滴苗下土,設計實驗,一片片拼湊出森林生態學的神奇奧妙……優美細膩……剖析個人生命……,是一部見證她不愧為科學傳播者的紀錄。書中清楚解釋她的研究、實驗步驟、驚人的發現,也向世人揭開其中的深刻意涵:人類若繼續忽略了森林的複雜性,後果將不堪設想。

    ——《紐約時報》

    希瑪爾與我們分享了一輩子傾聽森林得到的智慧……一部跟HBO影集一樣扣人心弦的科學回憶錄。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這本書提醒我們,世界是一張把人與人連在一起的故事之網。作者的生動文字訴說了樹木、真菌、土壤和熊的故事,以及一個人類傾聽大自然對話的過程。個人經歷、科學洞見、對森林生命循環的驚人發現,交織成一個動人的故事。身為一名科學家,作者踏上的旅程具體展現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傾聽大自然的決心、與人分享所學的勇氣結合起來一同抵抗科學體制的力量。我對她的科學研究和寫作功力都欽佩不已。書中寫的是全世界都需要知道的故事。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

    徹底翻轉我對自然的看法。

    ——克莉斯汀‧歐森(Kristin Ohlson),《紐約時報》暢銷作者

    我想不到有誰比作者更適合把人性帶往科學領域。

    ——J‧C‧卡席爾(J. C. Cahill),阿爾伯塔大學植物生態學教授

    作者在書中揭露的世界,意義深遠也充滿可能,規模可比人類基因組圖譜繪製計畫。希瑪爾是全世界最有洞察力和說服力的翻譯者。

    ——暢銷作家約翰‧維揚(John Vaillant),《復仇與求生》作者

    作者訴說的故事和從中得出的洞察,將對讀者達到醍醐灌頂之效,並改變他們思考周圍世界的方式。

    ——凱薩琳‧葛林(Catherine Gahring),北亞利桑那大學生物學教授

    這本書對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將帶來深遠的影響。作者的真知灼見指向一個徹底的典範轉移,將從此改變人類與森林、樹木和其他物種互動的方式。

    ——南希‧珍‧透納(Nancy Jean Turner),維多利亞大學民族植物學教授

    激勵人心……希瑪爾在書中說明了她革命性的實驗,穿插她對恐懼和驚奇時刻的生動描繪,讓一個「有智慧、能感知和回應」的森林清楚浮現眼前……一部對地球具有重大意義的傑作。

    ——《書單雜誌》(Booklist好評推薦)

    作者巧妙地把科學融入回憶錄中,這本啟發人心的初試啼聲之作揭露了樹木的「驚人祕密」……動人也極具教育意義,是一部開創新局且令人著迷的作品。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好評推薦)

    希瑪爾說了一個無比迷人的故事,促使理察‧鮑爾斯在他的普立茲得獎小說《樹冠上》中,她為其中一個角色的原型……私密……引人入勝……深深著迷……科學論據嚴謹,貫穿全書的核心論點——人有責任善待自然資源,清楚、合理,而且必要。

    ——《科克斯書評》(Kirkus)
    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

    出生於加拿大卑詩省的莫納希山脈,畢業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及奧勒岡州立大學,目前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森林系的森林生態學教授,發表過上百篇論文,是研究森林有機體網路的先驅。
    作者聲明

    前言連結

    母樹是森林裡的交流、保護和感知中心的樞紐。生命將盡時,母樹會將智慧一代傳過一代,與家族分享何者有益有害、誰是敵是友,以及如何在變化不定的環境裡適應及存活。這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

    1森林裡的鬼魂

    我愛上了這份工作。攀過這片神奇林中空地的興奮感,遠遠超過我對灰熊或鬼魂的恐懼。我把剛剛扯下的樹苗根,連同底下的鮮豔真菌絲網,擱在一棵守護樹旁。小樹苗為我揭露了森林地底世界的紋理和色調。

    2伐木工

    爸爸很愛跟羅蘋、凱利跟我說他年輕時在森林發生的事,每次我們的眼睛都睜得像一元硬幣一樣大,尤其是故事變可怕的時候,例如威弗雷叔公被白松上的捆木鍊截斷手指的故事。

    3乾枯大地

    更教人費解的是,土裡的水分能從大樹傳到根還太淺的植物,關鍵是否在於蔓延土壤的大量菌絲?這些長得像地底蜘蛛絲的菌絲,是不是跟大樹和植物一起攜手為整個群落捕捉珍貴的水分?馬勃菇和珊瑚菇也參與其中嗎?或許沒有,畢竟樹木互相競爭求生存,是大家普遍的認知。

    4樹上逃難

    零星散落的赤楊幫忙補充被野火耗盡的氮。它們是怎麼辦到的?藉由支援根部的特殊共生細菌,此種細菌能把氮氣變回草木能取用的形式。要是沒有一再發生大火,喜歡光的松樹一百年後就會自然死去,耐陰的雲杉最後則會稱霸林冠。這就是這座山林的自然演替過程。

    5土壤殺手

    幾乎所有方法到頭來,都未能改善針葉樹的生長狀況;原生植物的多樣性卻因此降低。以樺木來說,除掉它之後,確實讓一些花旗松長得更好,卻害死了更多花旗松,跟預期的結果正好相反。當樺木因為遭砍伐和噴灑農藥而備受壓力,就無法抵抗原本存在土壤中的致病真菌──蜜環菌。

    6赤楊窪地

    對我來說,決策者只看到資源消耗的資料。而且是短期的、匆匆一瞥的第一眼印象──占用了松樹幼苗可用的資源。但只要拉開距離,把時間、季節和場景的範圍拉大,就能發現那並非事情的全貌。我手上的資料揭露的似乎是一個慷慨相助的故事。

    7酒吧爭執

    假如碳確實在不同種樹木之間傳送,這就呈現了一種演化上的矛盾,因為一般咸認樹木是藉由競爭而非合作演化的。另一方面,這個理論對我來說完全合理,因為可以理解樹木維持群落欣欣向榮有利己的一面,這樣它們也能獲得所需。

    8放射性實驗

    我打算用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為白樺標記,追蹤從白樺流向花旗松的光合作用產物,同時用穩定同位素碳十三為花旗松標記,追蹤從花旗松流向白樺的光合作用產物。這麼一來,不只可以得知白樺是否把碳傳給花旗松,也能確認花旗松是否也會反向把碳傳給白樺,就像雙向公路上的貨車。

    9魚幫水,水幫魚

    碳在樹木之間傳送的方式,會隨著生長季節而改變。夏天時,白樺傳送較多碳給花旗松;春天和秋天,花旗松則傳送較多碳給白樺。兩種樹之間的交換系統隨著季節變化,可見樹木之間有很複雜的交換模式,或許會在一年期間達到某種平衡。

    10彩繪石頭

    從多種樹取得碳的保險作法,能在艱困時期提高真菌的存活率。真菌或許並不在意寄主是何種樹木,只要其中一棵的碳源供給無虞。比起只投資一種樹,投資多樣的植物群落是更安全的策略。環境造成的壓力愈大,這種能跟多種樹合作的真菌就愈成功。

    11白樺小姐

    我找到了證據,證明我早期的論點:活在老樹庇蔭下的樹苗,依賴菌根網獲得補給。我發現原始林的菌根網比我想像得更豐富也更複雜,但大面積皆伐林的菌根網卻簡單又稀疏。皆伐林愈大,菌根網折損程度愈高。

    12九小時通勤

    森林就像網路,也就是全球資訊網,只是原本由電線或無線電波相連的電腦,變成藉由菌根菌相連的樹木。森林就像許多中心和衛星組成的系統,最大的樹有如最大的通信樞紐,較小的樹是較不繁忙的節點,訊息在真菌網中來回傳輸。

    13木芯取樣

    兩種樹在菌根網中合而為一,可能提供不只一個交換資源的管道。在乾旱中奄奄一息的花旗松,若要讓路給更能適應暖化氣候的黃松,它們還會跟黃松保持連結和交流嗎?即使已經枯萎?花旗松會警告黃松新區域的壓力嗎?或許它們會把病害訊息傳給黃松。

    14生日

    年邁的花旗松母樹若是健康惡化,比如染上病害、因為氣候變遷引起的乾旱而倍感壓力,或只是走到生命盡頭,會不會利用最後的時間把剩下的能量和資產傳給後代?眼看有那麼多森林奄奄一息,我們應該弄清楚老樹是否會為後代留下遺產。

    15傳承

    捕食產卵鮭魚的熊,每天大約會把一百五十條鮭魚帶進森林。樹根吸收了腐爛鮭魚的蛋白質和養分,樹木所需的氮有超過四分之三由鮭魚提供。樹木年輪中的氮來自鮭魚還是土壤,清楚可辨,因為海魚體內有大量的氮十五同位素,是可用來追蹤木頭中的鮭魚養分含量的自然示蹤劑。

    後記母樹計畫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跟屬於你的植物建立連結吧。如果你住城市,在陽台上放個盆栽。如果你有院子,打造一座花園或加入社區園地。去找一棵樹──屬於你的樹。想像自己跟它的網路相連並與附近的樹合為一體。打開你的感官。

    致謝

    重要參考文獻

    照片出處
    【內文摘錄一】

    引言連結

    我們家族伐木營生已經好多代了。靠著這種小本生意,我們得以存活至今。

    這是祖先留給我的珍貴遺產。

    從小到大,我當然也砍了不少樹。

    然而,凡是生物必會衰亡腐朽,之後又孕育出新生命,生命又再步入死亡。周而復始的生死循環也教我要成為播種者,種下幼苗,照顧小樹,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森林本身就是更大循環的一部分;土壤結構的建立、物種的遷徙、海洋的循環都在這裡發生。新鮮的空氣、純淨的水源和營養的食物都來自於森林。大自然的施與受,也就是它默默進行的協定與追求的平衡,必定蘊藏了莫大的智慧。

    其中的慷慨豁達教人嘆為觀止。

    為了揭開森林運行的奧祕,得知它跟土地、火和水如何緊密相連,我成了一名科學家。這些年來,我觀察森林,傾聽森林,並跟隨好奇心的帶領,除了深入自己家族和其他人的故事,也從學者教授身上獲益匪淺。就這樣一步接著一步,一張拼圖接著一張拼圖,我傾其所有成為一名植物偵探,致力研究治癒自然世界的方法。

    我有幸成為第一批加入新一代伐木業的女性,但我在業界的發現,卻有別於我從小到大的認知。大片森林被砍伐殆盡,土壤成分不再複雜多樣,自然環境日漸嚴苛。老樹從植物群落中消失,使幼樹變得不堪一擊。林業制度的走向大錯特錯;業界向某部分的生態系統宣戰,包括多葉植物和闊葉樹這些蠶食、收集並瓜分森林資源的植物,視它們為經濟作物的競爭者與寄生者。然而,根據我的發現,這些植物的存在其實對土地復原不可或缺。森林是我的存在和世界觀的核心,卻因此深受其害,其他生物也無一倖免。

    我想知道究竟哪裡出了錯,也很好奇為什麼任其自生自滅的土地反而能自我修復(如同我的祖先當年砍伐過後的林地),因而踏上了一場科學探索之旅。過程中,我的工作與生活彼此交織,變得難分難捨,與我研究的生態系統不謀而合,這樣的巧合教人不可思議,甚至毛骨悚然。

    很快地,樹木為我揭開驚人的祕密。我發現它們彼此依賴,透過地下管道組成的網路互相連結,以複雜而古老的智慧互相感應和聯繫,這個系統如今再也無法否認。期間我做過好幾百次實驗,每一次的新發現都通往下一個新發現。樹木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打造出森林群落的關係網路,為我上了寶貴的一課。一開始,我掌握的證據充滿爭議,後來證明其中有充分的科學根據,也經過同行審查並發表在許多地方。我提出的結論不是童話故事,不是異想天開,不是浪漫想像,也不是好萊塢電影的虛構情節。

    種種發現挑戰了許多現行的森林管理方式。這些管理方式對森林的存活造成威脅,尤其是當大自然正努力適應逐漸暖化的地球之際。

    我的追尋始於對森林未來的深沉擔憂,後來變成一股強烈的好奇心。經由一條又一條的線索,我終於瞭解森林為什麼不只是一大群樹而已。

    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樹木讓我看見它們互相感知、回應、連結和交流的一面。於是,一開始只是代代相傳的謀生工具,後來成為我童年的寄託、心靈的安慰,還有在加拿大西部的冒險去處,最後讓我更瞭解森林的智慧,甚至進一步探索如何重拾對這份智慧的尊重,並修復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最初的線索,來自於樹木之間藉由地底的隱密真菌網來回傳送的訊息。當時,我正在挖掘這些訊息,從樹木的祕密交流路徑中,發現真菌網遍布整片林地,透過一連串樹木樞紐和真菌紐帶,將所有樹木連結起來。於是,一個大概的地圖揭開一個驚人的祕密:最大、最老的樹木是真菌向外延伸、重新孕育幼苗的源頭。不只如此,它們也跟鄰近的老樹或幼樹相連,儼然是森林裡所有線路、突觸和節點的中樞。藉由這本書,我將帶領讀者踏上一趟神奇旅程,一窺這個運作模型中最令人讚嘆的面向―它與人類腦袋的驚人相似度。老樹和幼樹在裡頭藉由發送化學信號,相互感應、交流和回應。其中的化學物質跟人類的神經傳導物質一模一樣。離子創造出的信號在真菌膜上如瀑布傾瀉四散。

    老樹能辨別哪些幼苗是它們的後代。

    年老的樹養育年輕的樹,提供它們食物和水,就像我們養育兒女一樣。這項發現足以讓人駐足片刻,深吸一口氣,思索森林的社會性和它對演化有多麼不可或缺。真菌網似乎讓樹木得以保持健康。不只如此,老樹就像母親,照顧著自己的小孩。

    母樹。

    母樹是森林裡的交流、保護和感知中心的樞紐。生命將盡時,母樹會將智慧一代傳過一代,與家族分享何者有益有害、誰是敵是友,以及如何在變化不定的環境裡適應及存活。這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

    樹木怎麼可能像打電話一樣快速發出警訊,並且分辨親疏與報平安?如何幫助彼此度過災禍和病害?它們為什麼有類似人類的行為?為什麼像公民社會一樣運作?

    當了一輩子的森林偵探,如今我對森林的認知已經徹底翻轉。每次有新發現,我跟森林的關係就更加深厚。如今,科學上的證據已經無法忽略:森林確實蘊藏了豐富的智慧、感受力,以及自我修復的力量。

    這本書談的不是我們能夠如何拯救樹木。

    這本書談的是樹木如何可能拯救我們。

    【內文摘錄二】

    1森林裡的鬼魂

    六月的雪地,我獨自一人在北美灰熊出沒的區域,冷到快要凍僵。這裡是加拿大西部崎嶇不平的里路耶山脈(Lillooet Mountain Range)。當年稚嫩的我才二十歲,在一家伐木廠打工。

    森林裡一片幽暗死寂,從我站的地方望去,簡直鬼影幢幢。一抹鬼影直直朝我飄過來,我張開嘴要尖叫卻發不出聲音。眼看心臟就要跳出喉嚨,我奮力召喚理性,最後笑了出來。

    鬼影不過就是滾滾飄散的濃霧,伸出的捲鬚在樹幹周圍繚繞。哪有什麼幽靈,不過就是我們這一行鎖定的堅硬木材。樹就只是樹而已。然而,加拿大森林對我來說總是鬼影幢幢,尤其是我的祖先化成的鬼影。他們曾是保護或征服這片土地的人,來到這個地方砍樹、燒樹,還有種樹。

    森林似乎永遠不會遺忘。

    即使我們寧可忘了自己犯過的錯。

    已經下午三、四點了。煙霧在洛磯山冷杉之間飄送,在上面蒙上一層光。折射光線的小水珠蘊含了一整個世界,叢叢翠綠針葉上迸出了嫩綠的新芽。多麼神奇啊!每到春天,新芽就會昂然重生,朝氣蓬勃地迎接漸長的白晝和漸暖的氣候,無論歷經了多麼嚴酷的寒冬都不例外。內建雷達的新芽自動展開初葉,與過去的晴朗夏季遙相應和。我摸了摸羽毛般的針葉,柔軟的觸感令人心曠神怡。上面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跟水結合再轉化成醣跟純氧的小孔),送出供我大口呼吸的新鮮空氣。

    緊挨在辛勤工作的高聳老樹旁邊的是年輕的小樹,小樹旁則是更小的幼苗,一家人依偎在一起抵抗寒冬。皺摺斑斑的古老冷杉往上抽長,尖頂為一家遮風擋雨,跟我父母與祖父母保護我的方式一樣。天知道我需要的保護不比幼苗少,誰叫我老愛闖禍。十二歲那年,我爬上一棵垂掛在蘇斯瓦河(Shuswap River)上的大樹,想看看自己能爬多遠,試著後退時卻失去平衡掉進水裡。亨利爺爺立刻跳進手工製的小船,在我被沖進急流前及時抓住我的衣領。

    這座山脈一年有九個月積雪比墳墓還深。這些樹比我強太多了,它們的DNA已經鍛鍊到即使在內陸的極端氣候下也能成長茁壯,換成我,只有被生吞活剝的份。我拍拍老樹的枝幹,感謝它庇護幼弱的子孫,彎曲的樹枝還護著一顆掉落的毬果。

    我拉拉帽子蓋住耳朵,離開集材道路,涉過雪地往更深的森林走去。雖然再過幾個小時就要天黑,我還是在一根木頭前停下來。這是為了開出通行道路而鋸斷的樹木。圓形的蒼白切面露出細緻如睫毛的年輪。金黃色的早材是春天形成的細胞,內含飽滿的水分;外圍則是深褐色的晚材,是在日曬強烈、乾旱來臨的八月形成的細胞。我數了數年輪,每十年為單位用鉛筆標出。看來這棵樹已經兩百歲,比我們家族來此定居的時間多了一倍有餘。這些樹怎麼撐過成長和冬眠的無常循環,那又如何跟我們家在一小段歲月裡的悲喜苦樂相提並論?有些年輪比較寬,可能是雨水豐沛之年長了許多,或是隔壁的樹剛好被吹倒,歷經日照充足的歲月。有些年輪細到幾乎看不見,大概是碰到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