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大學用書】 > 社科

    【BLD】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_珍妮‧奧德爾, 洪世民


    作者: 珍妮‧奧德爾,洪世民
    出版社: 經濟新潮社
    ISBN: 9789860611656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69
    售價: 14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417326

    書況補充說明:D多處摺頁標籤、水痕、字跡、破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JW3】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_蔡宏昭
    作者:蔡宏昭
    售價:249
    【G8H】Dreams From My Father-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_Barack, O
    作者:Barack,Obama,歐巴馬
    售價:89
    【G8I】The Doll’s House_Ibsen, Henrik
    作者:Ibsen,Henrik
    售價:349
    【G8I】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_Mayer-Schonberger, V
    作者:Mayer-Schonberger,Viktor/Cukier,Kenneth
    售價:319
    【JXE】臺灣史_黃秀政
    作者:黃秀政
    售價:139
    【JXE】中國生育.性.巫術_宋兆麟
    作者:宋兆麟
    售價:349
    【G78】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_Mayer-Schonberger, V
    作者:Mayer-Schonberger,Viktor/Cukier,Kenneth
    售價:319
    【JW6】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_蔡宏昭
    作者:蔡宏昭
    售價:249
    【JXC】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_李露露
    作者:李露露
    售價:18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D多處摺頁標籤、水痕、字跡、破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417326

    [ISBN-13碼] 9789860611656

    [ISBN] 9860611653

    [作者] 珍妮‧奧德爾, 洪世民

    [出版社] 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 2021/04/03

    [裝訂/規格] 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目錄]
     

    緒論  倖存之用

     

    第一章  無事之例

    第二章  無處避靜

    第三章  拒絕的結構

    第四章  注意力練習

    第五章  陌生人的生態

    第六章  修復思想的基礎

     

    結語  瓦解昭昭

    致謝

    注釋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名列歐巴馬總統「年度最愛書單」!

    《紐約時報》暢銷書 商業周刊1741期獨家書摘



    ★本書對於科技、企業力量的深刻批判已引起巨大效應:

    《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時報書評》、《連線》雜誌等推薦!

    ★獲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時代雜誌》、《紐約客》、全國公共廣播電台、《GQ》、《Elle》、《禿鷹》、《財星》、《波音波音》、《愛爾蘭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



    張鐵志|VERSE 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熱情推薦



    「突然讓人燃起希望。好久沒有這種感受了。」──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紐約客》

    「本書強有力地反對世人的效率狂熱,令我備感安慰又精神為之一振。」──《紐約時報》

    在崇尚「注意力經濟」的時代,這是一本抵抗注意力經濟的現場行動指南。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困難的了。在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生產力的世界裡,我們的每一分鐘都被每天使用的科技捕獲、載入和挪用。當今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沉重負荷,我們忙於確認各種通訊軟體、Facebook或Instagram,各式的訊息、廣告、新聞、動態,將我們的每一滴注意力消耗殆盡,然而同時,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焦慮也籠罩著我們……我們過於分心,無法看到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

    像Facebook和Instagram這樣的平台就像水壩一樣,充分利用了我們天生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對社交的永恆需求,挾持我們與生俱來的欲望,並從中獲利。孤獨、觀察、與他人交流的單純快樂不僅是一種價值追求,而應該是屬於任何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所謂「無所事事」並非真的什麼都不做,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本書的前半部是關於如何脫離(拒絕)注意力經濟,後半部則是如何在時間、空間的意義上,重新接觸別的東西,這只有當你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某人/事/物身上時才有可能做到。

    身兼藝術家、文化評論家的作者珍妮‧奧德爾,以細膩的文筆、宏觀的思維,在這本書中不僅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效率及生產力觀點,也論及為何這些力量與生態被破壞、勞工權利萎縮、公共空間的被剝奪,等等不正義現象是連在一起的。

    這本書是獻給任何不想讓生活變成一個追求效能最佳化裝置的人。注意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和最透支的資源,但只要我們開始採取全新的注意力模式,新的觀察、感知的方式,並從自然環境、歷史、哲學、藝術獲取新的觀點,我們將可重新建立與實體環境、與現實中的人的連結,並對於何謂幸福和進步,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也質疑了:

    當代人被工作異化、被效率挾持的程度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鳥兒、花朵、樹木、河流?

    你是否潛意識將其他人、事、物工具化?

    你的思考已經斷裂多久了?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是誰?

    如何真正開始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關鍵詞:Facebook、Instagram、數位排毒、脈絡崩潰、就地拒絕、生物區域主義(bioregionalism)、深度聆聽、莊子的無用之樹、梭羅、在地網路、馬丁布伯的「我─汝」關係和「我─它」關係、社運策略、約翰‧凱吉、大衛‧霍克尼
    珍妮‧奧德爾Jenny Odell

    她是一位藝術家、作家,目前在史丹佛大學任教。她是舊金山垃圾場、Facebook、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舊金山規劃署(San Francisco Planning Department)等地的駐點藝術家,其藝術作品於世界各地展出。她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紐約雜誌》、《大西洋月刊》、《巴黎評論》、《The Believer》、《McSweeney's》等。現居於加州奧克蘭。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在一起孤獨》、《如何獨處》、《身分政治》等。
    推薦序

    「突然讓人燃起希望。好久沒有這種感受了。」

    ──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紐約客》



    「本書強有力地反對世人的效率狂熱,令我備感安慰又精神為之一振。」

    ──《紐約時報》



    「一本複雜、精明又具企圖心的書,前面讀來像勵志小品,隨即迅速發展成包羅萬象的政治宣言。」

    ──《紐約時報書評》



    「平易近人又鞭辟入裡……完全呼應了這位深具社會意識的藝術家兼作家的看法:仔細關注世界的形形色色、千萬變化,是對抗科技所提供的致癮商品與平台的解藥。」

    ──《華盛頓郵報》



    「通往自由的途徑在本書的封面與封底之間。」

    ──《連線》雜誌(Wired)



    「真正啟迪人心,詳盡闡述一種實用的哲學,幫助我們減慢速度,暫時避開那些對我們的心理健康與長期人類生存不利的作用力。」

    ──《洛杉磯時報》(The Lost Angeles Times)



    「這本書,就像是和一位感覺敏銳的朋友一同散步──而且是那種讓你發自內心覺得我們能活著真好的朋友。」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緒論 倖存之用



    第一章 無事之例

    第二章 無處避靜

    第三章 拒絕的結構

    第四章 注意力練習

    第五章 陌生人的生態

    第六章 修復思想的基礎



    結語 瓦解昭昭

    致謝

    注釋
    緒論

    倖存之用

    Surviving Usefulness沒什麼比無所事事更難的了。在這個我們具有多少價值,是由我們的生產力決定的世界,很多人發現我們的分分秒秒都被我們日常使用的科技,當成財務資源牢牢地掌控、最佳化或占用了。我們把自己的空閒時間交給數值計算、以各種被演算過的版本與他人互動,並建立及維繫個人品牌。對某些人來說,在我們完整生活體驗的流線化與網絡化之中,可能有種工程師般的滿足感。但某種緊張的感覺,某種被過度刺激、無法維持思緒的感覺,揮之不去。雖然它可能來不及被意會到就消失於令人分心的螢幕之前,但這種感覺其實十分迫切。我們還是覺得,賦予人生意義的事物大多來自於意外、中斷、機緣巧合的相遇,也就是經驗的機械式觀點企圖消除的「停機時間」(off time)。

    早在1877年,羅勃.路易斯.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就說忙碌是「活力不足的症狀,」並觀察到「處處都有那種行屍走肉,除了在進行某些傳統事務時,幾乎意識不到生命。」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塞內卡(Seneca)在〈論生命之短促〉(On the Shortness of Life)中描述了驀然回首,赫然發現生命已從指縫中溜走的恐懼。聽起來頗像某個沉溺於Facebook恍恍惚惚一小時的人倏然驚醒的心聲:回顧過去,想想……當你渾然不覺自己正失去什麼時,有多少事情掠奪了你的生命,有多少生命耗費在無益的悲傷、愚蠢的喜悅、貪婪的欲望、社會的誘惑之中,只留下寥寥無幾的自己;你會察覺,屬於你的季節還沒到來,你就已經快死了!在集體的層次上,面臨的風險更高。我們知道我們生活在需要複雜思想、複雜對話的複雜時代──而那反而更需要現已無處可尋的時間和空間。無限連結的便利性巧妙掩蓋了人際對話的微妙之處,在過程中切掉了非常多的資訊與脈絡。在溝通受到阻礙、時間就是金錢的無盡循環中,幾乎片刻也不得閒,而我們能找到彼此的方式又更少了。

    考慮到藝術在這個只重視結果的系統中難以倖存,文化也面臨相當高的風險。新自由主義「技術昭昭天命」(techno-manifest-destiny)的喜好與川普文化的共通點,是對於任何微妙、詩意、沒那麼明顯的事情感到不耐。這種「微不足道的事情」無法被容忍,是因為它們無法被利用或占用,什麼也沒「交付」。(從這個脈絡來看,川普想抽回國家藝術基金的資金,一點也不意外。)二十世紀初,超現實主義畫家基理訶(Giorgio de Chirico)已預見了像「觀察」這種沒生產力的活動,其空間將愈來愈窄。他寫道:面對我們這個時代愈來愈唯物與務實的傾向……未來,就算社會變成這樣也不足為奇:那些為心靈愉悅而活的人,將不再有權利要求一席之地。作家、思想家、夢想家、詩人、形而上學家、觀察家……凡是試圖解開謎題或做出判斷的人,都會變成時代錯誤,注定像魚龍和長毛象一樣消失在地球上。這本書就是在講如何維護那一席之地。這是一部野外求生指南,教你如何用「無所事事」(doing nothing)這樣的政治行動來反抗注意力經濟,即使有倔強的中國式「釘子戶」阻擋了重要幹道。我希望這本書不只適用於藝術家和作家,也適用於任何覺得人生不只是工具,因此不可能「最佳化」的人。我的論據是出於這個簡單的拒絕:拒絕相信「現在我們擁有的人事時地物,不知怎地就是不夠。」像Facebook和Instagram之類的平台,其作用就像水壩,充分利用我們天生對別人的興趣和對社群永恆不變的需求,既挾持又阻撓我們最原生的欲望,從中牟利。孤獨、觀察、簡單的快樂除了其本身的目的,也應該被視為任何有幸活著的人都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我所提出的「無事」(nothing),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力觀念裡那些微不足道的事,這個事實說明了這樣的反諷:一本名為《如何無所事事》的書,某種程度也是一項行動計畫。我想要展開一連串的運動:(一)「退出」,跟一九六○年代的「退學」運動(dropping out)有異曲同工之妙;(二)向外聯繫周遭的人、事、物的水平運動;(三)向下深入所在地的運動。我們必須提高警覺,因為目前大多數的技術設計都會阻撓我們所走的每一步,刻意為我們的自省、好奇、歸屬社群的嚮往創造出虛假的目標。每當我們想要逃脫時,應該自問:如果你說要「回歸土地」,但土地不就是我們此時此刻所在的地方嗎?「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不就是意味著放下手機?而當你終於放下手機,在你面前的是什麼東西(或什麼人)呢?

    這本書就是要在新自由主義決定論的一片枯萎風景裡尋找潛藏的曖昧與無效率之泉。這是代餐時代一份完整的四道菜套餐。我會邀請你停下來,或慢下來,但儘管我希望你在其中找到些許慰藉,我卻不是要它成為週末的避靜(retreat),或某種創造力的論述。無所事事的重點不是煥然一新地回去工作,不是準備發揮更高的生產力,而是質疑我們目前所理解的生產力。我的論點很明顯反資本主義,尤其反對那些鼓勵我們採用資本主義觀點去看待時間、地方、自我、社群的技術。我的論點也站在環境和歷史這邊:我提出,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回地方並加以深化,可能會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如何參與歷史、參與並非只有人類的社群。不論從社會或生態面來看,「無所事事」的終極目標就是把我們的目光從注意力經濟拉出來,移植在公共、實體的領域。

    我並非反對技術。畢竟,有些技術形式──從讓我們能觀察自然世界的工具,到去中心化、非商業性的社交網路──或許可讓我們更充實地活在當下。我反對的是某些企業平台買賣我們的注意力的方式,以及那些將狹義的生產力奉為神聖,忽視了在地、肉身、詩意的技術設計與使用。我在意的是現今社群媒體對表達的影響──包括不表達的權利──以及它故意誘人上癮的特色。但這本書所反對的未必是網際網路,甚至不是社群媒體的概念,而是商業性社群媒體的侵略性邏輯,以及它的財務動機:讓我們時時處於焦慮、羨慕、分心的狀態,藉此牟利。正是從這樣的平台滋長的對個體性及個人品牌的迷戀崇拜,深深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離線後的自我,以及真正生活的地方。

    ────

    既然我堅持活在此時此地,這本書自然根植於舊金山灣區──我成長,也是目前居住的地方。舊金山灣區以兩件事物聞名:科技公司和自然奇景。在這裡,從沙丘路的創投公司往西直駛,就可以到達一座俯瞰海灣的紅木林;走出Facebook園區,就是一片水鳥成群的鹽沼。我在庫比蒂諾(Cupertino)長大,那時家母有時會帶我去她在惠普公司的辦公室,我曾在那裡試戴過非常早期的虛擬實境耳機。但其他日子我們一家人也會去大盆地(Big Basin)的橡樹林和紅木林,或沿著聖格雷戈里奧海灘(San Gregorio State Beach)長途健行。夏天,我常去聖克魯茲山露營,永遠記不住「sequoia sempervirens」(紅杉)這個學名。

    我是藝術家也是作家。二○一○年代初期,因為我用電腦進行藝術創作,或許也因為我住舊金山,我被分到包山包海的「藝術與科技」類。但我對技術唯一的興趣是它可以如何讓我們更親近物理現實──那才是我真正心之所向。這讓我位於某種尷尬的處境:獲邀參加科技會議,心裡卻更想出去賞鳥。這只是我人生經歷奇妙的「居間」(in-between)面向之一:首先,我是混血兒,再來,我創作關於實體世界的數位藝術。我曾是舊金山廢棄物管理公司(Recology SF,別名「垃圾場」)、舊金山計畫署和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等奇怪地方的駐點藝術家。一路走來我一直對矽谷愛恨交織,那兒既是我童年鄉愁的源泉,也孕育了創造出注意力經濟的技術。

    有時卡在中間倒也不賴,雖然挺不自在的。這本書的許多構想都是在我於史丹佛大學教畫室藝術(studio art),主張這門課對於設計和工程主修生有多重要(但有些學生無法領會)的時候形成的。我的數位設計課唯一的校外教學就是徒步旅行,而有時我會要學生坐在教室外面十五分鐘什麼也不做。我逐漸了解,這些是我堅持某些事情的方式。生活在群山萬壑與這種一日千里的企業文化之間,我不禁要問:真實世界都在我們眼前支離破碎了,打造數位世界又有什麼意義呢?)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