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大學用書】 > 理工醫

    【FT4】人類世的誕生_西蒙.路易斯(Simon Lewis), 馬克.馬斯林(Mark Maslin), 魏嘉儀


    作者: 西蒙.路易斯(SimonLewis),馬克.馬斯林(MarkMaslin),魏嘉儀
    出版社: 積木
    ISBN: 9789864592050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全家付款取貨
      -運費 $55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349
    售價: 26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733266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A5C】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_Bhat, Pavat, M.
    作者:Bhat,Pavat,M.D.(EDT)/Dretler,Alexandra,M.D.(EDT)/Gdowski,Mark,M.D.(ED
    售價:2089
    【BFE】Handbook of Veterinary Anesthesia_William W. Muir III DVM PhD
    作者:WilliamW.MuirIIIDVMPhD,JohnA.E.HubbellDVMMSDACVADVMMS,RomanT
    售價:1119
    【D6Q】Lingua Ex Machina_Calvin, William H./ Bickerton, Derek
    作者:Calvin,WilliamH./Bickerton,Derek
    售價:1379
    【ERU】The Guru Guide: The Best Ideas of the Top Management Thinkers
    作者:Boyett,JosephH./Boyett,JimmieT.
    售價:789
    【LEG】Psychodynamic Counselling in Action_Jacobs, Michael
    作者:Jacobs,Michael
    售價:1299
    【KOU】Changing Individuals_Haley, Jay (EDT)
    作者:Haley,Jay(EDT)
    售價:999
    【KO3】Basics of Group Psychotherapy_Bernard, Harold S. (EDT)/ MacKe
    作者:Bernard,HaroldS.(EDT)/MacKenzie,K.Roy(EDT)/Bernard,HaroldS.
    售價:1179
    【DT2】How to Succeed at Retail: Winning Case Studies and Strategies
    作者:Lincoln,Keith/Thomassen,Lars
    售價:779
    【EB7】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6-2000_Jornvall, Hans (EDT)
    作者:Jornvall,Hans(EDT)
    售價:1019
    【ECG】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Usi
    作者:Parmenter,David
    售價:979
    【EDY】The Leadership Challenge_Kouzes, James M./ Posner, Barry Z.
    作者:Kouzes,JamesM./Posner,BarryZ.
    售價:489
    【EFG】The Sustainable MBA: The Manager’s Guide to Green Business_We
    作者:Weybrecht,Giselle
    售價:689
    【J2Z】Coastal Governance_Burroughs, Richard
    作者:Burroughs,Richard
    售價:849
    【J2Z】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Case Studies a
    作者:Cherulnik,PaulD.
    售價:106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733266

    [代售商品編號] 101553300309

    [ISBN-13碼] 9789864592050

    [ISBN] 986459205X

    [作者] 西蒙.路易斯(Simon Lewis), 馬克.馬斯林(Mark Maslin), 魏嘉儀

    [出版社] 積木

    [出版日期] 2019/10/05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重點特色】

    ●從科學、歷史、政治的觀點探索當代最重要的科學新概念──人類世。

    ●由人類歷史切入,再搭配地球系統的概念,可以推論出四大人類造成的重要轉變,包括農業發展、哥倫布之後的殖民與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及現今的急速全球化。並解釋地質科學如何為這些轉變定年。

    ●利用地球系統科學的視角提出人類維持現有的生活模式可能造成的影響,以新的方式找出可能的解決方向。

    【內容介紹】

    整座地球,每處角落,

    岩石圈、水圈、冰圈、生物圈、大氣圈,

    都有我們人類刻下的痕跡,

    永遠不滅的痕跡。

    人類,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生物,

    活在本世紀的人類,更是掌握讓地球轉向的力量

    「人類世」,這個強烈的字眼代表人類活動在地球已經成為一股大自然的力量,如同隕石撞擊或火山爆發等撼天動地的能量。若把地球的年齡換算成一天,人類的現身僅占四秒鐘,但短短四秒,我們不僅已經長成一頭足以改變地球整體系統的巨獸,這頭巨獸造成的改變甚至可能永遠無法扭轉。

    地球是一個海洋、大氣、陸地與生物彼此連結、交互影響的系統,人類便是生物圈最新加入的物種,但我們的能力之大,以足以讓地球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本書環繞著「人類世」的觀念進行,分為四大主題。第一部分實際比較地層紀錄的差異,以地質科學的證據顯示人類活動對地球產生的變化,確實巨大到在地層留下鮮明的不同,「人類世」一詞,已絕非一種抽象的形容,而是紮實且重要的事實。第二部分則談到這樣的影響須由人類歷史切入,再搭配地球系統的概念,可以推論出四大人類造成的重要轉變,包括農業發展、哥倫布之後的殖民與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及現今的急速全球化;每一道轉變都會讓下一道的來臨更加快速、規模更加龐大、力道更加深遠。第三部分則是為這四道轉變定年,並解釋地質科學如何為這些轉變定年;定年之所以重要,我們可以藉此得知轉變的因素,進而思考政策將可能造成什麼影響;例如定年便發現工業革命確實是現今環境問題的緣由。最後,這將帶領我們進入最後第四部分,「人類世」的未來;唯有我們認清人類確實已是決定地球未來走向的一股大自然的力量後,我們才能以此基礎細細思量下一步開如何踏出。

    從前,人類近五百年來的科學發展的傾向,都是不斷地挖掘出人類在世界中的渺小地位;十六世紀,哥白尼將地球從世界的中心摘下,而將太陽放在太陽系的中心;十九世紀,達爾文的《物種源始》說人類僅是生物演化樹上的一小支;克普勒望遠鏡告訴我們,我們住在宇宙幾十億銀河系裡面幾兆顆行星的某一顆。然而,「人類世」的觀點全然顛覆此傳統──人類絕非只是地球上的旁觀者,活在眼下這十幾年的我們就是決定這顆星球未來的核心。
    姓名:西蒙.路易斯(Simon Lewis)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與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全球變遷科學(Global Change Science)的教授,曾獲英國皇家學會大學研究獎學金、飛利浦.利華休姆獎,被譽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頭腦之一」,並定期為《衛報》和《Foreign Policy》撰寫文章。 馬克.馬斯林(Mark Maslin)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氣候學教授、皇家工業協會的研究學者,以及皇家沃爾森研究學會(Royal Society Wolfson Research)優秀學者。他發表的科學論文超過150篇,著有8本書,以及多篇廣受歡迎科學文章,刊載於雜誌《時代》和《新科學人》。

    魏嘉儀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學系與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然科普書籍譯者與編輯。相信好奇心是我們最棒的能力之一。
    毫不留情地總結人類這個物種如何將自己置入目前混亂的境地,……立論明確且文字精雕細琢如優美散文。

    —Christoph Irmsch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可讀性極高。……Simon Lewis及Mark Maslin提出了引人注目的論述,從三百萬年前人類出現開始延伸到我們今日的處境,說明人類是擁有行星級影響力的物種。

    —Wolfgang Lucht,《自然》(Nature)科學家對人類世的開端無法取得共識。有些人認為應始於第一次核子武器爆炸。……其他人認為應該在更晚近、當現在覆蓋地球的塑膠出現之時。……無論如何,人類世的開端都被視為在相對近期。但Lewis及Maslin並不同意。他們指出應該在更早之前:當十六世紀歐洲探險家、軍隊及移民開始殖民新世界之時。

    —Robin McKie,《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對於人類正對地球產生難以磨滅的改變,從各個面向進行高度引人入勝的調查。

    —Robin McKie,《觀察家報》2018年度選書長期追蹤我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Simon Lewis及Mark Maslin兩位科學家提出對於人類歷史的嶄新觀點,也對人類在自身創造出的不穩定世界中會有怎樣的未來提出新的展望。

    —Micahel Svoboday, 耶魯氣候通訊(Yale Climate Connect ions)如同氣候改變本身一樣,《人類世的誕生》開始於科學家間朦朧的爭執,然後轉變為令人讚嘆的新觀點,將人類的過去及未來視為等同於地質及生態環境的一股力量。

    —Crawford Kilian,《The Tyee》[Lewis及Maslin]的精心著作帶領讀者探索從地質學的過往到人類世。

    —Jill S. Schneiderman,《EuropeNow》人類現在支配著我們這個星球的「自然」系統,是這個時代重要的事實——《人類世的誕生》提出非凡的解釋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也說明了這個事實有多麼的重要。

    —Bill McKibben,《衰退:人類的賽局是否已經走向耗竭》(Falter: Has the Human Game Begun to Play Itself Out?)意義深遠又發人深省,《人類世的誕生》清楚地闡述了現時提案定義一個新的人類主導的紀元的適切起點。

    —Thomas E. Lovejoy,藍色星球獎得主、《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主編今日的科學家越來越相信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地質紀元,也就是人類世。在對這個人類故事簡明扼要但包羅萬象的重新界定中,Simon Lewis與Mark Maslin明確指出為何這聽來抽象的爭辯聲音必定從根本上影響我們對今天及明天的觀點。《人類世的誕生》精簡的呈現出比我想像還多的想法。

    —Charles C. Mann,《巫師與預言家》(The Wizard and the Prophet)作者了解「人類已經成為重塑地球的的一股地質學力量」代表的意義,既是智識上的挑戰,也是政治上的必需。由《人類世的誕生》這個書名激發, 透過深思熟慮的思考,這本書躍過了這個挑戰,以新的方式結合了人類歷史與地球歷史。對過去的重新評估,將訓練讀者了解未來——甚至改善未來。

    —Oliver Morton,《星球重製:地理工程如何改變世界》(The Planet Remade: How Geoengineering Could Change the World)作者
    前言

    人類世的意義

    「有所為之能力,亦是有所不為之能力。」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尼可馬亥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約西元前350年

    「一旦看得太深入,就會發現征服地球的畫面其實並不美。」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西元1899年如果把地球難以想像的漫長歷史壓縮成一整天,在午夜倒數前不到四秒鐘,第一個與我們長相相似的人類才會現身。從最初的非洲源起之地,我們開始遍及全球,除了南極洲,世上每一塊大陸都有我們闖蕩的足跡與安身立命之處。如今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口已達七十五億,我們更是有史以來壽命最長且生理狀態最健康的人類。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創造了眾多文化與巨大的全球化能源網路。

    在這段旅程之間,我們同時滅絕了野生生物、清除了森林,我們耕作植物、馴養動物、釋放汙染物、創生新物種,甚至延遲了下一個冰河時期的到來。即使一切的發生都只是在近期的地質年代,但我們的現身,已經對家鄉地球造成了強烈的衝擊。

    我們人類所帶來的影響並非僅限於現代。在四十五億年的歲月裡,我們是地球第一個能靠一己之力不斷增強對未來影響的物種。從前,隕石、超級火山與緩慢的板塊構造移動,都曾逐漸轉變地球的氣候與生物型態。而今,一股轉變地球的全新自然力量現身,那便是「智人」(homo sapiens),也是所謂的「智慧之人」(wise people)。

    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遠比眾人想得更加深邃、全面。以全球而言,每年人類活動所搬移的土壤、岩石與沉積物,比所有自然過程搬運的總和都多。我們製造的混凝土總量也足夠覆蓋整座地球,而且厚度達兩公釐。人工製造的塑料也多到幾乎每一口我們喝下的水裡,都有小小的塑膠微粒。

    我們擾亂了生命必須元素的全球循環。大氣層中,被工廠與農場左右動向的氮元素總數,也相當於地球上所有自然過程所移動的。自工業革命乍現,我們已經在大氣層釋放了兩兆兩千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增加比例為44%。全球海洋因此酸化,而地球氣溫也因此攀升。

    人類亦直接改變地球上的生物。今日,全球樹木數量約3兆棵,在農業活動誕生之前曾是六兆棵。農地每年產出四十八億隻家畜,同時產出的五大主要作物(甘蔗、玉米、米、小麥與馬鈴薯)也有四十八億公噸。每年,我們從海洋裡捕撈約八千萬公噸的魚類,而養殖魚類的總數也是八千萬公噸。

    人類活動的影響幾乎遍及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過去四十年以來,人類形成的汙染已經使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與哺乳類動物的平均數量,縮減了58%。物種滅絕變得稀鬆平常,當今世上的物種滅絕速度,已是人類現身之前的一千倍。陸地上,大型哺乳類動物的重量總和僅有3%是野生動物,人類占了另外30%,剩下的67%則是為了餵養人類而生的馴養動物。海洋中,低含氧死亡帶(low-oxygen dead zone)已經在沿岸擴張至24萬5千平方公里。今日,我們的家鄉已是一座由人類馴服的星球。[1]

    這些現況背後的含意深遠。人類活動累積的衝擊,已可與地球過往歷史所有行星規模的地質事件並駕齊驅。約自一萬年前農耕活動出現,文明發展越漸複雜,一直以來我們擁有的是相當反常的穩定環境,如今,即將告終。我們已經進入更多元且更極端的時期,然而,我們才正要開始了解可能嘗到什麼後果。身處一座反覆無常的星球,人類能持續繁茂茁壯嗎?或者,未來將是一片難以生存的冷酷景象?甚至,我們是否即將迎來人類自身的滅絕?

    科學家結合了希臘文的「人類」與「現代」,將現下地質時期命名為「人類世」(Antropocene)。人類世代表的便是智人成為一股地質霸權,主導歷經漫長發展的地球步向新的道路。人類世為人類、生物與地球歷史的轉捩點。這是生命編年史嶄新的一章,也是人類故事的新篇。

    人類世的意涵地位之高,難以估計,然而,其概念遍及的範圍之廣闊,反而削弱了其影響力道。地質時期的「世」究竟為何,其實很難領會。每一個「世」的交替,代表的都是地球歷史的重要轉捩點,而轉變通常就記錄在生存於當時的生物身上。因此,想要了解由人類組成的「世」又是加倍困難。我們真的有辦法想像某些人類自己造成的環境變化,如何在未來不斷延續,達到比人類物種更長久的時間?

    雖然現在許多人會把人類世當作氣候變遷或全球環境變遷的同義詞,但人類世的意涵比這些關鍵危機更深遠。人類從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改變這座星球,我們造成影響的層面絕不僅止於化石燃料的使用。我們必須看得更深遠,才能知道如何在這個新時期生存下去。

    關於頻繁的全球氣候變遷,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認為:這改變了一切。[2]但是,人類世涵蓋得更為巨大,它濃縮了所有人類對地球廣闊且深層的衝擊。它代表的是:這改變了一切,而且直到永遠。世上沒有能夠造成地球轉變的單一人類團體,也沒有一個特定的人類族群該為每一個影響負起全責。儘管如此,某項研究人類活動的分析,讓我們開始正視一項問題:人類這個獨特的物種是不是真的迥異於其他動物?人類以外,所有物種的規模都會在自然環境資源(不論是食物供應或居住地點等基本需求)達到極限時,停止成長。當環境注入大量資源時,例如培養皿中的細菌或湖泊裡的藻華(algal bloom)開始失控成長時,生物族群的規模便會以指數上升,接著,在資源耗盡之時,一夕崩潰。

    雖然,擁有現代解剖構造的人類早在二十萬年前便現身,但人類數量直到一八〇四年才到達十億人口。短短一個世紀之後,人口數量已超過二十億。十二年後,人口規模便達到六十與七十億。雖然一九六〇年代後速度趨緩,但綜觀人口規模成長歷史,我們的擴張速度早已超越指數成長(人口數量倍數成長所花的時間比指數模式更短)。當然,人類造成的影響還須考慮到,我們製造與消耗了什麼資源,以及多少資源。雖然在過去五十年來,人口數僅成長了一倍,但全球經濟狀態成長了六倍。因此,我們造成的爆炸般資源消耗與環境衝擊,皆遠超過我們的人口數量。在這座由脆弱的陸地、海洋與大氣組成的星球,「人類企業」(包括經濟活動)真的能在這座承載生命系統的星球無止盡地擴張嗎?我們能夠逃過其他物種在指數成長後接連崩潰的循環嗎?還是,人類世就是人類發展的最後一站?

    這是唯有承認了人類世才能述說的故事。對某些人而言,一個新的人類地質紀元,象徵了我們將進入全權掌握環境與命運的未來;也許我們將變成一種「上帝物種」,也許我們會從「智人」變成「神人」(Homo deus),以聰明的科技發展解決今日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某些人而言,一個以人類主導的地質紀元,代表的是我們的極度傲慢,是我們幻想自己能凌駕自然的極端愚昧。或許,我們三番兩次地激惱地球,最後喚起了一頭惡獸。在這個聽起來科學味很重的古怪名詞之下,「人類世」其實是個涵蓋各個層面的詞,融合了科學、政治、哲學與宗教等領域,勾起我們最深層的恐懼,牽動我們對人性與這片土地未來可能的想像。

    這些都不僅只是抽象的概念,我們所討論的各種層面都是實際且重要的。在人類世時間劃分的兩個極端觀點中,其一認為人類世是從人類開始用火或開始進行農耕算起,現在的環境變遷只是人類境況的一小部分。反觀另一頭的極端,則假定人類活動到了近幾十年才造成地球的轉變,我們因此必須仔細思量科技與消費資本主義的發展,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更具體地說,我們必須對人類在這座星球做出的改變有所反應。因為,使用石化燃料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已經將地球推離了一萬年來相對穩定的氣候。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加劇的多變且極端天氣,對人類健康、安全與繁榮的影響將持續深化。問題是,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反應?

    答案之一就是停止使用石化燃料。另一個答案則是開始進行穩定地球氣候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對我們星球的運作進行直接且有計畫的大規模干預)。然而,這種對地球自然過程的大規模刻意干預(例如將部分來自太陽的能量反射回太空),難道不會造成無法預料的嚴重後果?而其他以全球為規模投入的穩定氣候計畫,又會更好嗎?這些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是,人類社會將面對更多類似的難題。一旦我們認清人類就是自然的一股力量,我們就必須開始尋找能操縱這股無邊力量的是誰?而這股力量對準的又是何方?我們的星球以單一整體系統運作,海洋、大氣層與地表皆環環相扣。「地球系統」可被視為以物理、化學與生物等三大要素組成。大約在四十億年前,地球迸現了第一個生命,自此,生物要素就不斷做出改變整座星球的影響,延續至今。首先出現的是微生物、後來有植物,再加上最近才加入生物圈的智人,皆急遽扭轉了地球的發展。本書描繪的便是這種擁有大腦袋的動物對環境形成的衝擊,從我們的祖先現身之前寫起,一路步向今日世界。所有篇章都是依照時間順序進行,起點就是地球的誕生,最終落足於望向未來的目光。

    本書奠基並圍繞著組成人類世的四大主題。首先,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變化不斷增加,如今已經加劇到成為一道新的自然力量,在這座已知唯一出現生命的星球,我們握有對未來的決定權逐漸增大。這個由人類塑造的新地質年代「世」,就與過去漫長的地球歷史一樣,將留在地球的天然資料儲存硬碟中,變成地質沉積物,也就是未來的岩石。一旦仔細與從前地球歷史的變化比較,就會發現我們造成的改變與無法磨滅的痕跡,這也代表「人類世」是一個真正嶄新且重要的階段。這是人類世科學調查通常會關注的焦點。

    想要了解這段地球歷史的新篇章,不只需要比較遙遠過去與現今全球的轉變,還必須深入調查。人類世交織了人類與地球的歷史,想要認識這座人類主宰的星球產物,我們一樣必須重新看看人類周遭環境被改變的過往,以及這些改變所留下的影響。身為科學家的我們,找到了另一個詮釋人類歷史的方式,那便是透過地球歷史科學的角度再次審視。

    這就是本書的第二大主題。當我們從東非向外大遷徙開始,一路追尋人類社會的發展路徑,來到今日各種文化相互連接的全球網路,我們發現了四大主要變遷;其中兩個與能源使用有關,另外兩個則與人類社會組織規模相關。四大變遷皆從根本徹底地轉換了地球系統中的人類社會,以及我們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每經過一次主要變遷,就再次加重地球系統受到的影響,我們稱之為「人類發展雙疊步」(human development double two-step)。

    在採集狩獵的階段,人類社會開始散布至全世界。第一次主要變遷大約從一萬五百年前算起,那時的人類開始學習農耕。人類為了自身所需而馴化其他物種的行為,也進一步讓我們捕獲更多來自太陽的能量。短短數千年間,幾乎全球各地都從原本的覓食,轉變成農耕。當時的農夫改變了地景,也改變了大氣層的化學組成,程度之深,甚至讓地球氣候穩定了下來。農耕在我們家鄉地球所創造的環境條件,出乎意料地穩定。穩定的天候也給了大規模文明發展的時間。

    第二次主要變遷則是組織化。西元十六世紀早期,西歐人開始向全球其他各大地區進行殖民,創造了第一個全球化經濟。一個以尋求個人利益為導向的嶄新世界秩序就此誕生。這些連結全世界的貿易路徑前所未有。作物、家畜與各種只是單純搭上便車的物種,不斷遷移到了不同的新大陸、新大洋。這是所謂的「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越洋的物種交換開始讓地球上的生物重新洗牌。兩億年來,各大洲首次重新連結,而地球系統也再度切換到了另一條發展軌道。一四九二年起,歐洲與美洲的衝突是一條分水嶺,而後出現的是全新的全球經濟與全球生態。就如同最初的農業革命,這股迸現的資本生活模式,也一樣不斷擴散,最終幾乎涵蓋了人類全體。

    第三次主要變遷是由能源使用方式的躍進所驅動,人們學會了開採礦物,也懂得如何使用儲存太陽能的大量古老濃縮庫藏。這些石化燃料正是十八世紀晚期工業革命的關鍵。工廠開始集中、大量生產,而人類也開始變得更像是一種城市物種。關鍵的行星級轉變之一就是從石化燃料釋出的二氧化碳不斷攀升。兩百六十萬年來,地球持續在寒冷的冰期與溫暖的間冰期交替循環,但是,長期的人類活動創造了某些驚人的效果,我們延遲了下一個冰期應該到來的時間,而且打造出一個比間冰期更暖和的全球狀態──超級間冰期。地球被石化燃料的使用使勁推離了原本的環境條件,那是曾經承載所有人類文化演化的環境。

    第四次主要變遷,也是目前的最後一次變遷,來自進一步的全球尺度組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套新的全球制度誕生,不僅是世界經濟生產力因此大增,人類健康與物質狀態也隨之大為提升。環境歷史學家將這些規模與多元化程度都堪稱躍升的環境轉變,稱為「劇烈加速度」(Great Acceleration)。全球的元素循環與地球的能量平衡,自一九四五年開始與過去一萬年的狀態分道揚鑣,人類社群的全球化便是主要的始作俑者。一場人類未來文明的危險實驗就此展開。

    時間拉回今日,本書的第三個主題則是:人類世的起點該從四大主要關鍵變遷的哪一個開始算起?人類世的起點相當重要,因為這個時間點會影響在人類世生存的政治方針。舉個例子,若是將人類世的起始時間設定得很早,那麼現今的全球環境變遷就會顯得正常合理或無足輕重;如果將起始時間定在工業革命,便可以把今日環境問題造成的衝擊,歸咎於歷史責任。人類活動究竟從何時開始變成一股自然力量?這項賭注如此之高且如此重大的公斷,到底落在誰身上?人類世能否正式成為地球地質歷史的一部分,也就是能否加入地質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這項決定握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委員會聯盟手上。目前為止,審議依舊尚未達成共識,也許多年之內也都不會有正式決定出現。

    關於這項難題,我們利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定位人類世的起點。為了證明地球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們開始尋找可以定義「世」(epoch)的地質沉積物(地球歷史的所有「世」都是如此定義)。我們必須選出一個沉積地層,其中的特定化學或生物變化,將用來標記人類影響的開端。這個標記也必須與全球其他沉積物中的轉變有所關聯。這種標記稱為「黃金指標」(golden spike),其表示的便是自此之後,地球進入了一個全新狀態。

    我們逐一仔細過濾了各式各樣的黃金指標候選者。最後的分析結論認為,符合這些地質條件的最早時間點便是一六一〇年,指標出現的時間短暫但相當鮮明,那是深埋封存在南極洲冰芯的大氣層二氧化碳含量,那年的二氧化碳含量降到了最低。這個標記稱為「世界指標」(Orbis Spike;orbis為拉丁文,意為世界),這是哥倫布大交換反映在地質沉積物的時間點。二氧化碳含量的急遽減少,是因為歐洲人將天花(smallpox)等疾病首度帶到美洲,導致短短數十年之間超過五千萬人死亡。當時人類社會的崩毀讓農田回歸為森林,腹地遼闊的樹林在成長過程中,從大氣層吸收了相當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高足以讓地球短暫冷卻,在人類世的長期溫暖降臨之前,這也是最後一次的全球冷卻期。

    一六一〇年的黃金指標註記了現今全球經濟與生態的相互交織,為地球設定出新的演化軌道。此黃金指標也指出我們歸納的第二次主要變遷(從農耕轉變為利益導向的生活模式),這正是智人與環境之關係產生決定性轉變的時間點。換個說法,這就是人類世從殖民主義與奴隸制度大幅擴散展開的故事,這是一則關於人類如何對待環境、如何對待彼此的故事。

    本書也因此進入第四大主題:人類整體在人類世的未來。我們會不會迎來第五次主要變遷?會不會開始降低對環境的衝擊與增進人類的生活?還是我們會走向如同培養皿裡細菌的命運?不斷繁衍直到所有可得資源用盡,然後滅絕?我們正朝向人類社會全體崩潰的命運嗎?再次重提,我們將利用地球系統科學的視角,以新的方式找出這個問題的解答。

    我們認為人類社會是個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這種系統會在陷入一個變遷引領另一個變遷的正向回饋循環時,從一種狀態變換成另一種狀態。我們在分析四大主要變遷時,便發現了這種持續自我強化且不斷切換成新狀態的循環,我們的生活模式從農耕切換到商業資本、工業資本,再到消費資本等。每一個人類社會新模式的迸現,總是倚靠更好的能源利用、更容易取得資訊的方式,以及集體人類營力(collective human agency)的增加,接著形成更大的環境影響。深入認識非單一直線變化的人類社會歷史,以及增添新能源與資訊取得性所帶來的活力,將能幫助我們了解智人如何成為一股前所未見的自然力。

    打從進入現代世界早期,十六世紀創造的兩股相互交織、彼此回饋增強的循環(為求取更多利益而不斷投資,以及推陳出新的尖端科學知識創造產物),就已經逐漸主宰全球文化。這些力道將變化的速度推進到了不曾有過的新高,其中包括了環境變遷。以此為根基,向上衍生出的是指數竄升的全球經濟,每年成長3%,預估每二十五年,經濟規模都將再翻倍。當小型經濟體規模翻倍時,只會有小小的影響(人類一生所能體驗到的轉變通常不太明顯)。但是,當規模相當龐大的經濟體翻倍,又很快地再次翻倍時,伴隨而來的必定就是極端劇烈的社會與地球系統轉變。這些持續攀升的社會與環境轉變帶領我們前往的方向,不是一個嶄新的人類社會型態,就是人類社會的整體崩潰。

    第五次重大變遷迎來的生活前景令人望之生畏。然而,也許就如同戰後的沉靜能改善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