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 購物車(0)
  1. 二手書搜尋
     

    書籍分類
    1. 回到書城首頁
    2. 【本日66折】
    3. 【最新上架】
    4. 【逛書房】
    5. 【人文 史地】
    6. 【文學 小說】
    7. 【自然 科學】
    8. 【休閒 嗜好】
    9. 【保健 美容】
    10. 【進修 語言】
    11. 【大學用書】
    12. 【財經 企管】
    13. 【心理 人際關係】
    14. 【家庭 親子】
    15. 【藝術 設計】
    16. 【傳記 珍本】
    17. 【漫畫 電玩】
    18. 【宗教 命理】
    19. 【電腦 網路】
    20. 【參考書 工具書】
    21. 【雜誌期刊】
  2. 買二手書 > 書寶官方書城  >【大學用書】 > 社科

    【AM2】逆轉恨意:洞察仇恨的源頭,讓善意與惡念開始對話_莎莉・康恩, 戴至中


    作者: 莎莉・康恩,戴至中
    出版社: 時報出版
    ISBN: 9789571378596
    付款方式: 7-11付款取貨、Web ATM、信用卡一次付清
    配送方式運費:
    • i郵箱純取貨  
      - 1~10本運費 $60 $40
      - 11本以上請分筆下單
    • 7-11付款取貨
      -運費 $60
    • 宅配/貨運/郵寄
      -運費 $120
    • 外島
      -運費 $120
    原價: 139
    售價: 99
    商品數量:1
    商品編號: O_U102379428

    書況補充說明:C字跡、外圍內頁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加入購物車

     加入暫存清單

    限時特價,要買要快

    LINE分享
    FB分享


    其他二手書推薦
    【DH9】Q Skills for Succe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_Brooks, Margaret
    作者:Brooks,Margaret
    售價:1849
    【DVX】Theory into Practice: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riticism_Dob
    作者:Dobie,AnnBrewster
    售價:2059
    【KOU】Pharmacology_Dawson, James M.
    作者:Dawson,JamesM.
    售價:899
    【LEW】Gestalt Counselling in Action_Petruska Clarkson
    作者:PetruskaClarkson
    售價:1249
    【J3D】China Now: Doing Business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Market_La
    作者:Lam,N.Mark/Graham,JohnL.
    售價:769
    【A73】#girlboss_Amoruso, Sophia
    作者:Amoruso,Sophia
    售價:539
    【EAF】世界瑰寶
    售價:449
    【EFO】台灣風土系列_10冊合售_精平裝: 平裝本
    作者:精平裝:平裝本
    售價:999
    【CH9】粉じん爆発・粉体火災の安全対策_日文_日本粉体工業技術協会粉じん爆発委員会
    作者:日本粉体工業技術協会粉じん爆発委員会
    售價:1399
    【EMI】The contemporary reader_[edited by] Gary Goshgarian.
    作者:[editedby]GaryGoshgarian.
    售價:959
    【FA1】Communication Audits
    售價:339


    • 商品資訊
    • 心得分享

    文字大小:

    以下書況,主觀上皆可閱讀,若收到後不滿意,『都可退書退款』。

    書況補充說明: C字跡、外圍內頁磨損、髒污、泛黃書斑、書章。


    【購買須知】

    (1)照片皆為現貨實際拍攝,請參書況說明。

    (2)『賣場標題、內容簡介』為出版社原本資料,若有疑問請留言,但人力有限,恕不提供大量詢問。

    (3)『附件或贈品』,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4)訂單完成即『無法加購、修改、合併』,請確認品項、優惠後,再下訂結帳。如有疑問請留言告知。

    (5)二手書皆為獨立商品,下訂即刪除該品項,故『取消』後無法重新訂購,須等系統安排『2個月後』重新上架。

    (6)收到書籍後,若不滿意,或有缺漏,『都可退書退款』。



    [商品主貨號] U102379428

    [代售商品編號] 104475600149

    [ISBN-13碼] 9789571378596

    [ISBN] 9571378593

    [作者] 莎莉・康恩, 戴至中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19/07/23

    [裝訂/規格] 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目錄]
    推薦序∣懂得恨,才能處理恨  朱家安

    推薦序∣擁抱異己,看見恨意底層的風景  蘇益賢   

    推薦序∣羔羊的重量  陳曉唯    

    推薦序∣改變要靠我們所有的人  桑妮.侯斯汀(Sunny Hostin)    

    推薦語∣來自左派、右派及中間派對《逆轉恨意》的讚譽   

    前言∣恨是什麼:霸凌者    

    沒有人生來就會因為膚色、背景或宗教而恨別人。人的恨必然是學習而來。

    ──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南非前總統、人權鬥士

    第1章∣我們為何而恨:酸民    

    我不會允許別人……以讓我恨他來窄化和貶低我的靈魂。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十九世紀末美國非裔教育家

    第2章∣我們是怎麼恨:前恐怖份子    

    人會這麼固執地緊抱著恨不放,我所想像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一旦恨沒了,他們就要被迫去應對痛苦。

    ──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美國黑人作家

    第3章∣恨是歸屬:前白人至上份子    

    我在人生中的基本兩難是,既深深渴望歸屬,又質疑歸屬。

    ──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印度裔美國人,知名作家

    第4章∣無意識的恨:川普的支持者    

    假如你愛和平,那就要恨不正義,恨暴政,恨貪婪──但你該恨的是你內心的不正義、暴政與貪婪,而不是恨別人這麼做。

    ──聖雄甘地

    第5章∣當恨變成大流行:集體屠殺    

    原諒不是要遺忘。原諒是要免於仇恨。

    ──薇拉瑞.考爾(Valarie Kaur)∣印度裔美國律師、紀錄片導演

    第6章∣恨的系統:大局    

    恨生出恨,戰爭製造出更多戰爭。邪惡的連鎖反應必須打破,否則我們就會墜入遭到殲滅的黑暗深淵。

    ──小馬丁.路德.金恩

    結語∣前進之路    

    我們要如何拿罪行向人問責,在此同時卻依舊對他們的人性接觸到足以相信,他們有改頭換面的本事?

    ──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美國教育學家、女權運動人士

    誌謝    

    牆上的裂縫——與莎莉.康恩會談   

    讀完本書可延伸探討的問題    

    參考資料出處    

     

    [內容簡介] (出版商制式文字, 不論標題或內容簡介是否有標示, 請都以『沒有附件、沒有贈品』為參考。)

    洞悉恨意的存在,但不受仇恨操控

    而是從仇恨中覺醒



    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

    恨的相反也不是愛。

    你不必為了停止恨人而去愛他們,你甚至不必喜歡他們。

    你也不必認可他們的看法。

    你可以繼續保有自己強烈的信念,

    但面對與你意見不同的人,依舊以禮相待,尊重對方。

    最終來說,恨的相反是連結。



    莎莉.康恩是CNN的政治評論員和專欄作家,

    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時常接受惡意的攻擊,

    於是,她開始一一採訪那些網路酸民,希望深入探討:

    恨是不是人性中無可避免的一環,根源深到沒有人能真的完全免疫?

    人怎麼能對完全陌生的人這麼惡毒?

    仇恨是如何感染整個社會?而我們又可以如何反擊?

    除了網路酸民,她更進一步採訪社會極端份子,

    甚至遠赴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頻頻的約旦河西岸地區,

    貼身採訪過去的恐怖份子、如今的和平運動者。

    結果她意外發現,那些所謂「壞人」大多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好人。

    心懷恨意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也會愛、擔心、恐懼和關心的普通人,

    連以恨之名施行暴力的極端份子也是。

    我們不光是為了恨而恨。

    我們會恨是因為覺得遭到了包圍,恨則是我們的回應。

    恐怖份子和霸凌者皆然。

    她領悟到,當我們為暴力事件感到震驚時,

    其實我們早已散布惡意很久了,只是毫無自覺。

    然而,即使有充足的理由去恨,也不會使恨變得合理。

    如果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毫無覺知,也不曾深思善惡的分際,

    我們與惡之間,零距離。

    最後,她引述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句子:

    「萬物都有裂縫,光就是由此透進來。」

    仇恨在我們周遭造成大大小小的裂縫,

    但假如你去找,就能發現亮光。

    接下來,就要選擇由自己來當亮光。

    希望我們永遠謹記在心,面對仇恨,我們永遠有選擇。

    ||||||||||||專文推薦摘錄||||||||||||

    到底,人為何而恨?這是種理智的自我保護,還是野性的生存本能?恨的底下到底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做了一件極度勇敢的決定——擁抱恨意,擁抱所恨之人。

    若把恨意的眼鏡放在一旁,我會看到什麼?我可以放下預設立場,看見對方真正的樣子嗎?我有勇氣,願意意識到我們彼此沒有不同嗎?本書各種碰撞過程的探究,其實就是在試著回應這些問題。

    ——臨床心理師、作家蘇益賢∣〈擁抱異己,看見恨意底層的風景〉

    理解恨意的誕生和運作,對於在現代好好過活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這讓你理解來自他人的恨意,更知道如何應對、避免和保護自己。一方面這讓你理解自己的恨意,面對自己,並且避免自己因為恨意而被別人操弄。

    有句話說「懂得笑,就不會恨了」,《逆轉恨意》的方向更積極:懂得恨,才能處理恨。

    ——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懂得恨,才能處理恨〉

    本書嘗試由「心」為起點,由微觀至巨觀,從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從作者年幼時對同學的霸凌開始,到自己成為被網路霸凌的對象,更深入地探討恐怖份子、種族歧視、政治意識形態與集體大屠殺等社會與歷史的層面。作者逐步探究剖析,試圖拆解與釐清「惡意」的本質,甚至渴望覓尋其來源為何,而人們又是如何掉進這樣的淵藪之中?

    ——作家陳曉唯∣〈羔羊的重量〉
    莎莉.康恩(Sally Kohn)是現今美國進步派的其中一股領導之聲。身為CNN的政治評論員和專欄作家,她原本是福斯新聞的撰稿人,在此之前則當過十五年的社區組織人員。康恩的文字曾登上《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滾石網站(RollingStone.com)、Elle.com、《今日美國》、《時代》和其他許多媒體通路。她也是當紅的主講人,常為草根行動人士與企業領導人主持媒體和演說技巧工作坊。康恩與伴侶莎拉.韓森及女兒薇拉住在布魯克林。

    譯者|

    戴至中,政大新聞系畢,現為職業譯者。
    推薦序∣懂得恨,才能處理恨 朱家安

    推薦序∣擁抱異己,看見恨意底層的風景 蘇益賢

    推薦序∣羔羊的重量 陳曉唯

    推薦序∣改變要靠我們所有的人 桑妮.侯斯汀(Sunny Hostin)

    推薦語∣來自左派、右派及中間派對《逆轉恨意》的讚譽 前言∣恨是什麼:霸凌者

    沒有人生來就會因為膚色、背景或宗教而恨別人。人的恨必然是學習而來。

    ──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南非前總統、人權鬥士第1章∣我們為何而恨:酸民

    我不會允許別人……以讓我恨他來窄化和貶低我的靈魂。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十九世紀末美國非裔教育家第2章∣我們是怎麼恨:前恐怖份子

    人會這麼固執地緊抱著恨不放,我所想像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一旦恨沒了,他們就要被迫去應對痛苦。

    ──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美國黑人作家第3章∣恨是歸屬:前白人至上份子

    我在人生中的基本兩難是,既深深渴望歸屬,又質疑歸屬。

    ──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印度裔美國人,知名作家第4章∣無意識的恨:川普的支持者

    假如你愛和平,那就要恨不正義,恨暴政,恨貪婪──但你該恨的是你內心的不正義、暴政與貪婪,而不是恨別人這麼做。

    ──聖雄甘地第5章∣當恨變成大流行:集體屠殺

    原諒不是要遺忘。原諒是要免於仇恨。

    ──薇拉瑞.考爾(Valarie Kaur)∣印度裔美國律師、紀錄片導演第6章∣恨的系統:大局

    恨生出恨,戰爭製造出更多戰爭。邪惡的連鎖反應必須打破,否則我們就會墜入遭到殲滅的黑暗深淵。

    ──小馬丁.路德.金恩結語∣前進之路

    我們要如何拿罪行向人問責,在此同時卻依舊對他們的人性接觸到足以相信,他們有改頭換面的本事?

    ──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美國教育學家、女權運動人士

    誌謝

    牆上的裂縫——與莎莉.康恩會談

    讀完本書可延伸探討的問題

    參考資料出處
    第1章∣我們為何而恨:酸民我不會允許別人……以讓我恨他來窄化和貶低我的靈魂。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十九世紀末美國非裔教育家我最常天天親身遇到的恨是來自網路上的惡毒民眾,俗稱為「酸民」。所以當我決定探討助長恨的條件和扭曲時,酸民自然就是我的第一個起點。我總是不禁心想,完全陌生的人到底是怎樣才能天天對我又罵又損,而且老實說,這些人到底是有什麼毛病。另外,我收到的仇恨郵件和仇恨推文愈多,就愈開始擔心它才算正常──惡毒、甚至以此為樂才是人性,尤其要是能躲在匿名的網路分身背後來做的話。而且我是怪咖,認為人人都該是好人。我得坦承,一開始我打電話給酸民,是出於十足乖張的好奇心。可是等到掛上電話,我卻對自己有了更多認識。我從來都沒想過,酸民認為我是惡毒的人。我也從來都沒想過,他們或許是好人。

    早期在福斯新聞時,我就經歷過情緒錯亂。一方面,我很訝異、甚至震撼地發現,在我認為就是符合懷恨定義的人,像是保守派脫口秀主持人西恩.漢尼提(Sean Hannity)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尖角獠牙,反倒是人相當好,肯定好到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另一方面,我開始收到人生中第一次的仇恨郵件,而且以全然不同的方式震撼了我。我得坦承,當我走進福斯新聞時,那裡對保守派的敬意普遍來說相當低,即使如此,酸民仍震撼了我。觀眾不斷朝我狂轟濫炸的敵意令我吃驚,電子郵件和推特都有。我試著要自己安心,大部分的人(確切來說是福斯新聞大部分的觀眾)並沒有寄仇恨郵件來。但人數還是很可觀。而且他們惡毒得不得了,有時候甚至威脅要施暴。我覺得錯愕又鬱悶。

    我無意表示這是衝著我個人而來,我知道為大眾發聲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而且我還是要感恩,畢竟夠有名才會遭到攻擊。加上我真的自認不是「低能的自由派智障」或「愚蠢的賤貨」。但把它寄來的人困擾了我,則是事實。誰會做出這種事?哪種病態的社會才會製造出幹這種事的人?我並不是酒鬼,但有幾個月,我喝得比平常要多很多,而且肯定是比我該喝的量要多很多。

    在這段時間,我曾跟一位電視網的主管見面。他問我過得如何,並想要知道大家是怎麼對待我的。他格外好奇的是,我有沒有因為上了福斯,而遭到左派的任何排擠或攻擊。我告訴他沒有,一次都沒有。事實上,插個話,我從來沒有因為上了福斯而遭到左派的任何攻擊,起碼不是我聽說的那樣。我告訴他,但我收到很多右派的仇恨郵件。非常多。我招認它動搖了我對於人性的信仰。

    「噢,你沒有看那些屁話,對吧?」他脫口而出,「不要看!那些人是發瘋的爛咖,而且我清楚得很,因為他們就是我們的觀眾。」他對我露出了大大的笑容,彷彿把自家觀眾稱為「爛咖」是件光榮的事。他說我不該擔心人性,因為寄仇恨郵件給我的人算不上是人。

    對於任何包含實質威脅的留言,他建議我要看一下,就像那次有人推文說:「sallykohn在我看起來像是射子彈的好地方。」我應該要把這些訊息寄給電視台的保全,好讓他們在必要時加以調查,並通知當地的主管機關(就連現在到了CNN工作,我還是必須不厭其煩地定期這麼做)。他說,其他的就留在收件匣裡,忘了吧。可是我忘不了。而且,把酸民當成瘋子或者不是人,並沒有幫助。我不想讓他們太容易得逞,但就此認定他們是偏激的狂熱份子,或否定他們的基本人性,感覺起來也有錯。

    自此之後,我整個人就堅強多了,可是老實說,酸民還是縈燒在我的腦海裡。不只是他們的留言流露的敵意竟可怕到這種程度,像是:「sallykohn蠢蛋,你早該被拿掉才對,你這個該死的共產黨!!!!!!!!!!!!!!」「你跟星期六謀害四十九條人命的激進伊斯蘭極端份子沒兩樣,你真的是就我所知這個國家最充滿恨意的人之一。」批判我充滿恨意的人在寫出這些話時,顯然沒看出自己留言的諷刺之處,他怎能沒意識到自己用充滿恨意的話來批判我充滿恨意?另外,是真的嗎?我跟伊斯蘭國(ISIS)一樣壞?! ?!(有別的酸民也對我推過這種文──甚至是在另類右翼懷恨地抹黑「CNN就是ISIS」之前。)

    事實就是,我可以貼出全天下最合宜的內容,而且無關政治,卻還是被酸。在二○一六年大選期間,我貼了張照片,上面是我的狗在公園裡,挺川普的酸民卻用#MAGA(意指「讓美國再次偉大」)灌爆了我的Instagram動態。這是在酸我的狗?為了公平起見,有一個人倒是貼文說:「#MAGA但你的狗很可愛。」對,我的黃金山地貴賓犬莎蒂豬(Sadie Pig)大概就跟聽起來一樣萌。但這並不是我的重點。

    我不想吹牛,但曾經有人告訴我,我的推特上有該平台上最惡劣的一些酸民。好吧,我在吹牛,而且我知道,拿這件事來吹牛很怪,但在我比較不驚恐的時刻,我可以把它視為某種指標——不認同我的人起碼有在關注,我猜這算是有建設性吧。話雖如此,有人要我千萬不要再轉推,因為我的酸民真的太激情了。酸言真的是帶著仇恨,而且經常傷人。有時候會很重。

    酸言也非常明顯傷害了我們的社會。酸言曾經只是討人厭的偏激現象,但二○一六年美國選出了推特酸民來當總統。突然之間,我們全都有了酸言的問題。後來愈來愈多人對噴發恨意感到有恃無恐,而那股恨意的對象則以自身的恨意開火還擊。彷彿在一夕之間,酸言不但進入了主流社會的詞彙裡,還有我們的血液裡,我們在線上和線下生活的各方面也受到了傳染,並威脅到公民與民主社會的整個前景。

    為了看能不能說服我的一些酸民來聊聊,我在聯絡時所聚焦的是推特,因為坦白說,他們大部分就是在那裡。就懷恨的話語而言,推特似乎是最有魅力的現代平台。的確,臉書和Instagram上有不少外溢的恨意,而且有網站基本上就是整個為恨而設,像是4chan和部分的Reddit,但我與酸民的日常互動大部分都是在推特上。而且就我所能分辨,他們不全是機器人,甚至大部分都不是。他們真的是實實在在的人類。所以我想要知道,人類是著了什麼魔,才會去噴發這麼可鄙的攻擊。而且網路酸言會不會外溢到現實生活的恨意裡?酸民相不相信自己所寫的東西?他們有沒有想過後果?或者他們是不是自私地只是想要引起關注?這些躲在主題標籤背後的人是誰?而或許最重要的是,有鑑於網路理應是把人群拉近在一起的中性平台,現在卻充斥著酸民,這件事是不是透露出了深層的現象,不僅是關乎科技,也關乎我們的基本人性?

    我的計畫是,要聯絡我推特上最毒舌的酸民。在我的腦海深處,我很樂觀地認為自己將對他們產生一些感化作用,就像是發生在作家琳蒂.魏斯特(Lindy West)身上的事。她在部落格貼文談到自己有多受傷,因為有酸民為了騷擾她,而在推特上冒充她最近過世的父親。看了她的貼文後,酸民以電郵向魏斯特愷切懺悔,坦承自己是嫉妒她的自尊感,才試著要毀掉它。他發誓絕不再酸言了,兩人到最後還通了電話,而成了廣播節目《這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令人揪心的一集。

    我聽了她的陳述便心想,對,等我們全都開始以同情心,而不是更多的恨來正視恨意,改變就會這樣發生。

    可是我和酸民的交手不太像是那樣的情況。我想我到最後確實得到了一次邀約,但從和酸民的交談中,我的收穫多半是更深入了解了神智完全清醒的人為什麼能歹毒到這麼怪異。我的酸民多到使我必須想辦法把範圍縮小。於是我便請人來分析在推特上名列前茅的酸民,我找的是名為Spredfast的公司,裡面的人非常幫忙且精通科技。對於我的推特資料,他們看了二○一六年八月十六日之前的五十週。在那段時期當中,我的推特上有來自四萬六千六百九十四個用戶的十五萬八千則回覆。有很多是來自粉絲,但有個顯眼的子集是來自酸民,包括若干「超級酸民」,其中有些平均一天對我推文超過一次。我對他們全都有追蹤,也會對他們推文或是傳送留言請他們回頭追蹤我,這樣我們才能溝通。我試著接洽的酸民共有十幾位,嗆我最厲害的人全都包括在內,而且大概有半數給了我回音。

    其中有些人並不想談。「我向你/替你掌管推特的那個人道歉,女士,因為我針對你推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話。」bmenyhert留言給我說。他口中那位會幫我讀取我的社群媒體動態,並擋下所有傷害的神奇實習生在哪?噢,等等,我並沒有請這樣的人!總之,本著躲在分身背後的精神,說自己其實不想跟我談的酸民大部分卻來回留言得很高興。「大家都忘了要怎麼坐下來看著別人的眼睛。」bmenyhert寫給我說,「有時候就包括我自己。」同樣這個人也曾經推我說:「不確定思考是你的強項,莎莉。專心去舔鮑吧。」

    但幸好有一些酸民願意跟我在電話上聊,而且那些交流要發人深省得多。當他們對我不但文明,人也相當好時,我的訝異可想而知。最後我意會到,自己有多習慣去認定他們要不是機器人,就是禽獸,反正就不是人類。當然,你可能會陷入五里霧中,思量哪個版本才是他們的真我,他們是不是在電話中裝好人,或在推特上裝惡毒,或者兩種表現都是真的,這是不是完全有可能,因為就像美國十九世紀詩人華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所寫,我們是「包羅萬象」。酸民對我好,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在關注他們,或是因為直接跟我聊的時候,這麼殘忍會使他們渾身不自在。但藉由和他們交談,以及有研究幫忙解釋了酸言,我所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矛盾是由更深的力量所形塑,而且這些是我們全都具有的矛盾。

    我們就從其中一位比較精彩的酸民LindaLikesBacon(琳達喜歡培根)談起。她推文說「莎莉.康恩是心理侏儒」,並叫我「從橋上跳下去」。她還推文說「你的狗很可愛。但你是畸形的醜八怪。」(我的狗顯然非常受酸民歡迎。)原來LindaLikesBacon是五十四歲退休女性白人的分身,本名叫琳達,住在密西西比州的皮卡尤恩(Picayune)小鎮。我在電話中聽到LindaLikesBacon的聲音時,她立刻就讓我想起了小學時的臨時保母,我想名字是葛蘿莉亞吧。她開的車是大黑貂(Mercury Sable),體味有如香菸的煙霧加威美頓薄荷糖(Velamints),聲音就像LindaLikesBacon那樣低沉,而且兩人對人生所反映出的看法都很沉重。

    我沒有馬上就問LindaLikesBacon為什麼要叫我去自殺,反而問了她的嗜好,不管是因為我是膽小鬼,還是因為我想要設法認識的是她整個人,而不只是酸民的身分。

    LindaLikesBacon超愛車展和所謂的「出巡之夜」,這基本上就使她成了酸民版的我爸。假如你不夠幸運,不知道出巡之夜是什麼,它其實是狂熱的車友把車停在當地的停車場,以我爸來說通常是在漢堡王(Burger King)的外面,然後到處走動(在某些情況下還會拖著哀哀叫的十來歲女兒)去看彼此的車,引擎蓋則要打開,好讓每個人都能看到引擎。

    「你喜歡它的什麼地方?」我問LindaLikesBacon,並試著禮貌地隱匿事實,那就是我寧可用吹管自行灌腸,也絕不再去出巡之夜了。

    「就是同袍之情,人。」LindaLikesBacon回答說。所以噴發恨意的琳達推文說我是「舔鮑的騙子」和「臭屄」,卻超愛同袍之情?真想不到。

    LindaLikesBacon接著告訴我,她甚至會去「車子大會師」──又名「移動式出巡之夜」。「真的很好玩。」她繼續說,「有七十五或一百輛車殺去某個地方,有人則會出來站在院子裡對你揮手。」

    這全都讓我跌破了眼鏡。LindaLikesBacon並不是長著粉刺的青少女,住在地下室,有易怒的問題,而我以為酸民全都是那樣。而且我們聊得愈多,我就愈必須坦承,她還挺討人喜歡。這並不代表她也沒有易怒的問題。

    我對LindaLikesBacon問到她的用戶名稱。「為什麼是培根?」

    「我猜我用這個名稱是為了嗆人。」她告訴我。

    「呃,是針對不喜歡培根的人嗎?」我真的是不解其意地問道。

    「唔,是不喜歡培根的穆斯林,對。」LindaLikes Bacon說。

    「呃,哦。明白。」我試著聽起來壓根就無動於衷地說道,「那不喜歡培根的猶太人呢?」我這麼問有部分是在鬧著玩,但也是因為我很好奇(並且身為猶太人,又愛吃豬肉,就像我不少的穆斯林朋友)。

    「他們還好。」她回答說,「我對猶太人沒意見。我只有不喜歡想要把我的頭給砍下來的人。」

    「呃,你認為穆斯林全都想要把你的頭給砍下來嗎?」我緩緩問道。

    「唔,你知道,我對穆斯林需要搞懂的事在九一一時差不多就全搞懂了。」

    當我逼問她是不是真的相信穆斯林全都是暴力極端份子時,她說是,她打從心底這麼認為。當我問她認不認為那是對整個廣大社群的民眾懷恨時,她則說不認為自己是懷恨,而是誠實罷了。就算對他們的認定有點惡毒,但她說是情有可原,因為他們衝著她來的恨要大多了。「我不認為有溫和的穆斯林。」她補充說。我要聲明的是,她對全世界十八億的穆斯林一概而論,這不但是懷恨,而且是徹頭徹尾地不正確。

    琳達提供了教科書上的例子,那就是所謂的「歸因謬誤」。我在大學時之所以轉為主修心理學,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對人心的這些曲折離奇深感好奇。基本歸因謬誤是我們傾向於相信,當別人做了有害的事,那個人就是有害。可是當我們自己做了有害的事,則是因為某種情勢或情境使我們的作為情有可原。所以舉例來說,當別人在網路上寫了懷恨的內容,我們就會認為他根本上就是懷恨的人,他所寫的東西反映了他的本性。可是當我們寫了懷恨的內容,那則是因為我們遭到了「他們!」挑釁,或者也許是我們無端捲進了網路漩渦裡。是情勢使我們惡毒,而不是我們真的惡毒。所以琳達認為,穆斯林全都是本來就懷恨,而她並不是,她只是在對她耳聞穆斯林所犯下的懷恨行徑合理反應。

    我接洽的一個酸民所寫的東西,簡直可以當成「基本歸因謬誤」的定義,收錄到字典裡,當時他正在解釋為什麼不想跟我聊:「我稱你是種族迫害的仇恨販子,並舉出我會這麼看你的原因。」有一個名列前茅的酸民JeffMcIrish留了言給我:「對我來說,這話說得直截了當,但句句實言,因此不算是不文明。正派人士對世界的看法跟你不同,你就貼出徹頭徹尾的謊話。對我來說,『這』才是不文明到極點。」接著他加碼補充談到了自己:「我只會善待好人。」換句話說,惡毒是我的本色。他的惡毒則是我一手造成的情勢。

    歸因謬誤的概念最早是衍生自一九六七年對政治態度的研究。這是在古巴飛彈危機過後沒多久,美國反卡斯楚的情緒比現今更甚。杜克大學的愛德華.瓊斯(Edward Jones)和維多.哈里斯(Victor Harris)準備了兩篇文章,都叫做〈卡斯楚的古巴〉,然後要受試者看的其中一篇。一版是挺卡斯楚,另一版是反卡斯楚。受試者獲得告知,撰文者要不是自選觀點,就是在那個觀點上受到指派。接著問他們的是,他們認為文章裡的看法有多誠實地反映出作者的看法。合情合理的是,當受試者獲得告知作者能自選看法時,受試者便相信文章反映了作者的看法。可是令人訝異的是,即便告知受試者,文章的作者是被迫寫出那樣的觀點,受試者還是認為,挺卡斯楚文章的作者真的比反卡斯楚文章的作者,還要真實反映作者本身的看法。受試者知道情勢因素,但照樣把文章歸因於作者身為人的本性。

    這種效應在後來的許多研究中都獲得了印證。例如在一九七七年時,李.羅斯(Lee Ross)和一些同僚做了一項研究,隨機指派史丹福大學的學生去參加假的益智節目,要不是擔任提問者、參賽者,就是觀眾朋友。提問者奉命要根據本身的知識提出十個問題,參賽者則必須試著去回答這些問題。包括觀眾在內,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安排好的。換句話說,他們知道在設計上,提出問題的人對答案比應該要回答的人熟知許多。然而在事後,以觀眾朋友的身分來參加的學生卻說,他們認為提問者本來就比參賽者聰明。對於非常明顯是演出來的情境,他們並不採信。更加令人訝異的是,參賽者本身把提問者評為普遍較有知識。這種觀感轉折所牽涉到的頭腦體操令人難以置信。而「基本歸因謬誤」的說法,就是由李.羅斯在記述這場實驗時所發明。

    接著在兩年後的一九七九年,心理學家湯瑪斯.佩迪格魯(Thomas Pettigrew)把事情做得更進一步,導入了他所謂的「終極歸因謬誤」。假如我們認定,其他個人的負面行為可歸因於他們本來的內在秉性,佩迪格魯推論,在我們對其他群體的成見中,同樣的效應就會放大。我們全都是內群體和外群體的成員。我們的家庭是內群體,我們的鄰里也是,鎮上另一頭鄰里的家庭則是外群體。但這些群體的成員身分具有相對性。假如你事先得到提醒,認為你們整個鎮與另一個鎮是對手,好比說你們正在運動比賽的期間,你們鎮上的另外那個鄰里就會突然變成屬於你的內群體。

    然而,在社會的集體心理中,內群體和外群體的一些分隔已變得牢不可破。舉例來說,在現今的美國,種族、性別、移民身分、經濟階級和性向,構成了我們習慣定義自己所屬的身分認同類別,並認為「本身群體」裡的人跟「他人」有點區別。除此之外,社會就像是巨大的生命體,對於這些群體通常哪些算是內群體、哪些不算是,會有它自己的歷史和集體觀感。「特權」的概念在此就派上了用場。縱使複雜,有時候甚至討人厭,它卻是非常有意義的觀念,指的是在社會較廣泛的常規和制度上,特定的身分認同與進而的特定群體本來就受到偏愛及優待。儘管就事實來說,女性占了美國人口的半數以上和美國選民的半數以上,當選進入眾議院的人卻有八成以上是男性,最終的局勢就是由此而來。我們全都在吸納和仿效社會的內群體和外群體偏見。

    所以,佩迪格魯的終極歸因謬誤所講述的就是,這些集體的內群體/外群體偏見會形塑我們對於他人作為的感知方式。就拿對警方執法的態度當例子,根據二○一六年的民調,84%的黑人民眾相信,在與警方打交道時,黑人所受到的待遇不如白人公平。但白人民眾只有50%說了同樣的話。這意謂著另外一半的人認為,警方對待黑人的方式很公平或應當。

    現在要試想的事實在於,在二○一五年的民調中,有20%的黑人民眾表示,他們「在過去三十天與警方打交道時,曾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並把這種不當對待歸因於本身的種族或人種背景;但白人民眾只有3%表示曾有過同樣的經驗。有數十年的硬性資料顯示,美國的黑人遭到有系統與不公平的警方過度執法,其中包括比白人更常遭到停車盤查和逮捕。儘管就事實來說,黑人在犯罪中的占比普遍比較小。但要白人去想像警方會不公平攔查任何人就是比較難,因為它並非本身生活經驗的一環。除此之外,由於終極歸因謬誤的關係,白人民眾會比較容易認定,黑人民眾遭到較多攔查,是因為本身的行為或基本性格,而不是因為某種情勢或系統性的情境。

    為了研究這種偏見,心理學家蕾貝卡.賀堤(Rebecca Hetey)和珍妮佛.艾柏哈特

    -----------------------------------------------------------

    分享閱讀 書籍狀態請詳看圖示



    ■客服電話服務時間:

     

    敝店客服電話 (02) 85316044

    服務時間為 週一至週五 09:00-12:00 及 13:00-17:00 例假與國定假日公休

    其餘時間請使用線上留言留下您的訂單資料與疑問 。

    由於敝店為多平臺同步販售,來電請務必告知為書寶官方書城買家以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謝謝您。



  3.  

書寶二手書店 版權所有 © 2016 SPBOOK All Right Reserved

忘記密碼

請稍候